亨利四世的“卡諾莎之辱”,折射歐洲中世紀王權與教權的相愛相殺

01 皇帝與教皇的“蜜月期”

在國際象棋的棋盤上,核心位置“王”和“後”的兩側,有一對名為“Bishop”的棋子,我們中國人一般套用中國象棋的模式,將其譯為“象”。不過此象非彼象,Bishop可不是中國象棋裡過不了河,只能飛田的笨笨的“象”,其原意為“主教”,可以斜線移位,斜線吃子,而且不限步數,威力巨大。

亨利四世的“卡諾莎之辱”,折射歐洲中世紀王權與教權的相愛相殺

Bishop與教士頭冠的比較

一個神職人員居然緊臨“王”“後”,還這麼有殺傷力,這在中國人的觀念裡似乎不好理解,寵信神僧妖道,豈是盛世氣象、明君所為?但這在歐洲中世紀卻是歷史事實。單就政治影響力而言,甚至可以說,中世紀在很長時間之內都是法國、羅馬教廷、神聖羅馬帝國的“三國演義”

不過,和中國的“三分歸晉”不同,在基督教文明的籠罩下,歐洲王權與教權誰也沒可能吞併誰,而是共生共存、對抗加合作的關係。約略來說,11世紀之前,世俗君主和教皇相互合作更多一點,堪稱“蜜月期”,偶有對抗也相對剋制。

公元753年,教皇司提反二世受到倫巴第人的威脅,親臨法蘭克王國尋求庇護,為法蘭克國王“矮子”丕平二次加冕,賜予“羅馬貴族”稱號。作為回報,兩年之後,丕平將新徵服的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區,包括拉文那等22座城池獻給了羅馬教廷,史稱“丕平獻土”。教廷以此為領地,形成了獨立於世俗政權的教皇國。

799年,教皇因為與意大利貴族的爭端,又來找丕平之子查理撐腰,到第二年,為表謝意,主動加冕其為“羅馬皇帝”,這便是著名的查理曼大帝。此舉創制了“君權神授”的先例,此後歐洲各封建邦國的國王,只有經過儀式由教皇加冕,才能成為至尊的“皇帝”,直到1804年,強悍如拿破崙,也要從教皇手中領取皇冠。

961年,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幫助教皇平定了意大利的叛亂,次年,教皇約翰十二世為其加冕為“羅馬皇帝”,東法蘭克於是也成了“羅馬帝國”。到1155年,“紅鬍子”腓特烈又冠以了“神聖”二字,這便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由來(不過習慣上,仍以962年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開始)。

老謀深算的奧托同時還與教皇達成了《奧托特權協定》,取得了選舉教皇的決定權和對帝國範圍內主教的敘任權。換句話說,皇帝需要教皇的加冕,但教皇又要向皇帝效忠,教皇的選任須由皇帝來決定,這就有意思了,將來一旦夫妻吵嘴,到底要聽誰的呢?

02 實力消長,乃家庭糾紛之源

應該說,《奧托特權協定》反映了當時王權對教權的強勢,但就像一個家庭,如果有強夫或者悍妻,反而不會有爭吵,只有雙方實力接近時,矛盾衝突也就來了。

由於西歐傳統的封建制,領地層層分封,資源越來越分散,王權很容易被架空。以10世紀的法國卡佩王朝為例,國王在名義上領有45萬平方公里的法國全境,但實際控制地,也就是王室所在地巴黎的周邊,只有不到3萬平方公里,約等於北京+天津的面積,被戲稱為“法蘭西島”。

基督教則有嚴密的組織機構,教務行政區稱教區,領導人稱主教,也就是開篇所言,象棋裡的“Bishop”;大的教區稱為教省,領導人稱為大主教。從羅馬的教皇國,到地方各教區,佔據著大大小小的領地,不納稅、不服兵役,有獨立的法律法規、行政體系和大量信眾。這樣的實力,還是神權在人間的代言者,豈甘久居人下?

1073年,野心勃勃的格里高利七世被推舉為教皇,當年就發佈教皇令,宣佈教皇權力高於一切,擁有對各國國王和教區主教的任免權。1075年,格里高利七世發佈了《教宗敕令》27條,再次明確了這一原則,還宣佈廢除“世俗人等授職”,也就是說,教皇不可以由皇帝選定,《奧托特權協定》被推翻了。

亨利四世的“卡諾莎之辱”,折射歐洲中世紀王權與教權的相愛相殺

亨利四世與格里高利七世衝突形勢

此時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是亨利四世,他自然是要捍衛“祖宗家法”,堅持對帝國境內各主教擁有敘任權,還拒絕了教皇任命的大主教就職。隨著衝突不斷升級,1076年1月,25歲年輕氣盛的亨利四世召集全國主教開會,行使了《奧托特權協定》授予的權力,宣佈廢黜格里高利七世。作為反制,一個月後,格列高利七世在羅馬對亨利四世處以絕罰。

03 “夫妻冷戰”卡諾莎

簡單來說,絕罰就是開除教籍。這在現代社會似乎不算什麼,但在基督教一統天下的中世紀歐洲,被絕罰者就是異端分子,社會信用指數清零,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更別不用說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派系林立,以魯道夫公爵為首的貴族集團聞訊紛紛造反,宣稱不承認亨利四世的君主地位。

好在,絕罰也分很多種,教皇格里高利只是想熬鷹為我所用,還不想把鷹殺死,給出的絕罰是個一年期的“死緩”。到1077年1月,大限將至,格里高利受邀在意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與各路諸侯開會。亨利四世這邊仍然搞不定國內局勢,地位岌岌可危,無奈之下,只好從德國翻越阿爾卑斯山,赴意大利麵見教皇。

亨利四世的“卡諾莎之辱”,折射歐洲中世紀王權與教權的相愛相殺

卡諾莎城堡遺蹟

卡諾莎是一座荒山古堡,隆冬時節又是冰天雪地,亨利四世為表示懺悔,全身只裹著一件氈毯,光頭赤腳爬上山來,在城堡外凍了三天三夜,痛哭流涕,請求寬恕。王權卑躬屈膝到這個地步,在歷史上還是空前的,日後“卡諾莎之辱”一如中國的“胯下之辱”,成為西方世界的著名典故,是屈辱投降的代名詞。

格里高利那邊,其實也別無選擇,因為基督教本來就是提倡寬恕的,教規也允許以懺悔來贖罪,三天之後便接見了亨利四世,經過一番嚴詞訓斥和認錯悔罪的精彩表演,便給亨利四世賜予了赦罪之吻。

結束了嗎?當然不。故事才剛剛開始。

亨利四世回國後,馬上組織力量討伐叛亂,與魯道夫公爵等貴族大打出手。到1080年,亨利四世勝局已定,便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嚴令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對魯道夫公爵處以絕罰。眼見王權又要起勢,格里高利也不示弱,再次對亨利施以絕罰,同時宣佈魯道夫為德意志的國王。另一邊,亨利四世針鋒相對,宣佈廢黜格里高利七世,另立克萊門特三世為教皇。

亨利四世的“卡諾莎之辱”,折射歐洲中世紀王權與教權的相愛相殺

二王、二皇並立形勢

於是令人眼花繚亂的一幕出現了,神聖羅馬帝國同一片天下,居然出現了兩個國王,旁邊還杵著兩位教皇,一副歐洲版《真假美猴王》的架勢。

以今人的眼光看來,所謂的“卡諾莎之辱”,在亨利和格里高利個人而言,是一場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惡鬥,但在王權與教權的角度,其實就是一場夫妻冷戰,老公被罰跪了一頓搓衣板而已。事後,國王還要另立一個教皇出來,教皇也還得再冊封一個國王,教權需要王權“胡蘿蔔加大棒”的硬實力,王權需要教權給予“君權神授”的合法性,終究是誰也離不了誰。

04 “卡諾莎最佳男主角”的謝幕

“卡諾莎之辱”的當事雙方下落如何?

亨利四世的“卡諾莎之辱”,折射歐洲中世紀王權與教權的相愛相殺

卡諾莎之辱油畫

二王並立之後不久,魯道夫傷重而死,亨利四世清理了門戶,便籌備進軍羅馬一雪前恥。1084年,羅馬貴族為免戰亂之禍,拋棄了格里高利,打開城門把亨利四世迎了進來。當年的復活節,亨利四世欽定的教皇克萊門特三世為其加冕為“羅馬皇帝”。

格里高利逃到意大利南部的薩萊諾,請諾曼人發兵幫助他復仇,諷刺的是,中途阿拉伯人居然也加入了進來,聯軍趕走了亨利四世,但在羅馬城縱火劫掠,無惡不作。一場兵災過後,始作俑者格里高利的人品也算是碎了一地,他再也無顏見江東父老,1085年就死在了薩萊諾。

亨利四世打敗了格里高利,但卻打不破強大的教權勢力。1090年,在新任教皇烏爾班二世的支持下,德意志南部反亨利的貴族勢力再度叛亂。亨利四世不得不再次南下意大利平叛。

僵持之下,貴族們擁立亨利四世的長子也是繼承人康拉德為意大利國王,共同對抗亨利四世。這種事情出在歐洲,還真算不上莫名驚詫,反正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是以上帝的名義,兒子造老子的反,妻子革丈夫的命,還真是屢見不鮮。

終於在1097年,眾叛親離的亨利四世狼狽逃回德意志,第二年就宣佈廢黜康拉德的即位資格,改立小兒子小亨利(沒辦法,父子同名,就是這麼彪悍)為繼承人。誰知道,這個小亨利居然也在背後出刀,發動叛亂把老爸囚禁了起來,1106年,由美因茨大主教加冕即任了帝國皇帝。

要說老亨利這一生,也真是跌宕起伏,自6歲即位,曾經被劫持、被絕罰、受過奇恥大辱、報過深仇大恨,不但被自己終生的信仰所拋棄,還兩次被親生兒子背叛。不過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頭子還是越獄逃了出來,在邊境小鎮列日組織軍隊,準備捲土重來,但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05 床頭吵架床尾和

都說屁股決定腦袋,看來一點不假,小亨利推翻了老亨利,成為亨利五世,卻又全盤沿襲了老爹的政治路線,兩次入侵意大利,繼續著王權與教權的紛爭。但在國內貴族的掣肘之下,1120年,亨利五世還是與教皇達成和解,簽署了《沃爾姆斯宗教協定》。核心內容就是,皇帝不再擁有主教的任免權,凡德意志境內的主教和修道院長,由教士會議推舉,皇帝只在糾紛時有裁決權;凡意大利境內的主教和修道院長,任免權統歸教皇,皇帝不得干預

就如夫妻紛爭一場,終於扭轉了家庭決定權,但生活也就此改變了。

從此之後,神聖羅馬帝國日益陷入國內紛爭,德意志人愈來愈受到教會的盤剝,最終淪為“教皇的奶牛”。教權則一路走高,到13世紀時達到頂峰,羅馬教皇成為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當時的教皇英諾森三世在歐洲縱橫捭闔,自稱“萬皇之皇,萬主之主”,公然宣稱“這世上的一切,都逃脫不了教皇的關注與控制”,多次任命或廢黜各國君主。

亨利四世的“卡諾莎之辱”,折射歐洲中世紀王權與教權的相愛相殺

美國眾議院的英諾森三世浮雕

與此同時,一邊的法蘭西王國悄然崛起,在歷代國王的努力下,逐漸向中央集權發展。到1303年,局勢突然大翻轉,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召集了史上第一次“三級會議”,在新興的市民階層的支持下,迫使教會向國王效忠,還出兵抓捕了時任教皇卜尼法斯四世。此後70多年間,繼任的教皇都不再駐蹕羅馬教廷,而是棲身於法國小城阿維農,成為了法王的傀儡,史稱“阿維農之囚”

這一次,教權一落千丈,羅馬教廷挑動和利用各國內部紛爭,凌駕於世俗王權之上的時代,一去不返了。此後,隨著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一波又一波的衝擊,歐洲民族國家逐漸興起,教權風光不再,而王權則是先復興,後來在資產階級革命的衝擊下,隨著教權一同衰落。

由是,夫妻二人床頭吵架床尾和,再相擁著,一同走向了沒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