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夏朝華夏文明起源的古中原,真不是河南,有大象與鹿為證

事關夏朝華夏文明起源的古中原,真不是河南,有大象與鹿為證

(作者:趙輝)中原又稱中土、中州、中夏、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這是傳統學界對中原的定義,而且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逐漸形成的約定俗成的觀點。

中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中原在古代不僅是中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

河南省,簡稱“豫”,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勢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地勢西高東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構成;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被描述為人牽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

事關夏朝華夏文明起源的古中原,真不是河南,有大象與鹿為證

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採之”。“中原”詞語來源於《詩經》,並在《詩經》的傳播、推崇過程中,成為對一個地區的稱謂。而《詩經》中“中原”的本意與後期逐漸形成的現代“中原”概念已大相徑庭、南轅北轍。

根據筆者對《詩經》的深入研究,《詩經》是一部誕生於淮河流域夏水北淝河四方湖地區的中華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誕生流傳於世,與西周時期尹吉甫受周宣王之命來到南淮夷地區的向國,負責成周四方(湖)地區的國家稅收有關。“王令甲政(徵)司(治)成周四方責(積),至於南淮夷,淮夷舊我帛畮(賄)人”(兮甲盤銘文)。

四方湖地區為夏朝的國都所在地,從大禹時期流傳下來的花鼓燈歌舞,深入人心,紮根民間,流傳下來大量花鼓燈民間詩歌。尹吉甫在此收集的花鼓燈詩歌,並加以整理、昇華、傳承,四方湖地區也成為《詩經》的主要創作地與誕生地。所以,《詩經》中的“中原”所指,當為四方湖地區,做為中華文明搖籃與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的古中原地區,當為四方湖地區。

事關夏朝華夏文明起源的古中原,真不是河南,有大象與鹿為證

“涿鹿中原”成語是現代意義中原文化的代表,揭示了中原地區與鹿的活動區域存在緊密的關係。即使在成語“涿鹿中原”出處的《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秦、楚、漢之爭,三軍在江、淮、河、漢之間布成“品”字形陣勢,互為觭角,逐鹿中原,機動殲敵。從陳勝發動農民起義開始,秦、楚、漢的主戰場基本集中在淮河流域的淮北地區,也就是四方湖地區。

事關夏朝華夏文明起源的古中原,真不是河南,有大象與鹿為證

事關夏朝華夏文明起源的古中原,真不是河南,有大象與鹿為證

鹿是一種典型的草食性動物,吃草、樹皮、嫩枝和幼樹苗,善游泳。棲息於苔原、林區、荒漠、灌叢和沼澤。象是一種群居性動物,以家族為單位,由雌象做首領,每天活動的時間,行動路線,覓食地點,棲息場所等均聽雌象指揮;而成年雄象只承擔保衛家庭安全的責任,有時幾個象群聚集起來,結成有上百隻大象的大群。一般生活在熱帶森林、叢林和草原地帶,晨昏覓食,以野草、樹葉、竹葉、野果等為食。

鹿與象生活環境的最大不同,在於鹿喜歡活動在沼澤、河流比較豐富、地勢平坦的地區,而大象生活卻要遠離沼澤地區,避免龐大笨重的身體陷入沼澤,難以自拔喪生,這是頭象的主要職責。因此,鹿與象,生活於不同地理特徵的區域,其主活動區域是完全不同的。而以“豫”為簡稱河南,和以鹿為代表的中原概念沼澤地區,是根本不同的。生活在河南地區的大象,是不敢到河流縱橫、四處沼澤的地方去逐鹿覓食的,除非大象不想活了。因此,以大象為代表的河南與逐鹿為代表的中原,是兩個相鄰的不同地理特徵的區域,鹿可以去大象的生活區覓食,大象卻不敢去鹿的生活中心區域去尋短見。四方湖地區四方周圍的河流縱橫、沼澤四處地區,才是古中原地區,是最早中原的原始來源。

事關夏朝華夏文明起源的古中原,真不是河南,有大象與鹿為證

《孟子•滕文公上》記載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水暢茂, 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人,雖欲 耕,得乎?”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瞭解到,河流縱橫“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水暢茂”的沼澤地區就是“中國得而食也”的古中國,即古中原。

事關夏朝華夏文明起源的古中原,真不是河南,有大象與鹿為證

“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筆者此文並非有心與部分區域過不去,也必然會得罪部分區域的人士,歷史總要恢復其真實的面貌。這一關於中原概念的根本問題,如果不能正本清源,關於華夏文明、中華文明探源的工作,必然會南轅北轍,久勞無果,將華夏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作引入歧途。而幾十年來的不懈努力工作,已經證明了這一誤區。久勞無果的後續影響,就使得華夏文明來源於西方的無稽之談甚囂塵上,成為擾亂、動搖我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的根本原因。如果我們能拿出鐵的證據,證明華夏文明起源的夏朝真實存在,那些無稽之論,將自會煙消雲散。(作者:趙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