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出意外的話,今天,會有個男人捧著一大束花對你說:

麻煩讓一下,這花不能擠。

表錯情?這有什麼。七夕節被當成情人節,就是橫向強行移植西方情人節的產物,不也是表錯情?背後的邏輯則充滿民族主義色彩:

你們西方有什麼,我們中國也有,祖上就有。

實際上,沒必要這樣較勁,反而顯得我們很心虛,連傳統文化都要對標西方才有存在感一樣。

其他的最愛君不敢說,但七夕節依託的牛郎織女傳說,自古以來影響力就大了去了。至少在整個東亞(包括東南亞)地區,牛郎織女這對CP,絕對是紅了一兩千年的大IP。

"

不出意外的話,今天,會有個男人捧著一大束花對你說:

麻煩讓一下,這花不能擠。

表錯情?這有什麼。七夕節被當成情人節,就是橫向強行移植西方情人節的產物,不也是表錯情?背後的邏輯則充滿民族主義色彩:

你們西方有什麼,我們中國也有,祖上就有。

實際上,沒必要這樣較勁,反而顯得我們很心虛,連傳統文化都要對標西方才有存在感一樣。

其他的最愛君不敢說,但七夕節依託的牛郎織女傳說,自古以來影響力就大了去了。至少在整個東亞(包括東南亞)地區,牛郎織女這對CP,絕對是紅了一兩千年的大IP。

牛郎織女,憑什麼衝出國門,紅遍東亞?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塑像,西安。


1


牛郎織女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中產生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

這個故事原型不但在中國的漢族地區流傳,還打入了少數民族地區,衍生出無數大同小異的傳說版本。

而且,在牛女傳說誕生之初,它就憑藉中華文明的強勢與優勢地位衝出國門,在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生根發芽,隨後又影響了菲律賓、印尼等地文化。

牛郎織女,真的是一對神奇的CP

最早,它們只是先民們用肉眼觀察到的兩顆星。《詩經》中寫過它們,但並沒有賦予它們人格化。

漢代以後,關於牛女兩星的文字記載不少。這時已經明顯將它們人格化。比如,這首著名的東漢文人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一個被天河阻隔而不得長期廝守的悽美愛情故事蘊含詩中。這說明牛郎織女傳說在漢代已經形成,才會成為文學作品的素材被頻繁使用。

有意思的是,早期的牛女傳說,跟我們現在流傳的版本有很大的差異。

最明顯的一點,牛郎織女二人都是住在天上的,並無織女下凡洗澡、屌絲牛郎竊取織女天衣等凡間情節。比如南北朝時期,任昉《述異記》記載的牛女神話是這樣的:

大河之東,有美麗女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這裡的“大河”指的是天河,天上的銀河。也就是說,這時的牛女之間的悲歡離合是神仙之間的家事,沒人間的屌絲什麼事。

不過,傳說終歸是人編出來的,它總要反映人的需求。久之,情節就慢慢豐富,表達的人的訴求也越來越多。就跟我們現在編段子一樣,都是別有寄託的。

比如,當時人給牛女傳說加了個情節,說牽牛娶織女,跟天帝借了兩萬元作聘禮,結果無力償還,兩人才被“債主”天帝強行分開的。

這表面是在講牛女分離的原因,實際上反映了漢朝以來娶親要下大聘禮的習俗。肯定是哪個屌絲文人對這一習俗心懷不滿,才編了這麼個情(段)節(子)來吐槽。

總之,民間傳說是個瓶子,什麼都能往裡裝。我們下面看到各民族、各國家牛女傳說的變異,也都源於它們獨特的民族風俗與文化,在傳說上作了各取所需的改動。

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牛郎織女故事中分化出了孝子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把純屬天神之間的故事變成了人神結婚的故事。至此,牛女傳說的主要情節已經成型。

"

不出意外的話,今天,會有個男人捧著一大束花對你說:

麻煩讓一下,這花不能擠。

表錯情?這有什麼。七夕節被當成情人節,就是橫向強行移植西方情人節的產物,不也是表錯情?背後的邏輯則充滿民族主義色彩:

你們西方有什麼,我們中國也有,祖上就有。

實際上,沒必要這樣較勁,反而顯得我們很心虛,連傳統文化都要對標西方才有存在感一樣。

其他的最愛君不敢說,但七夕節依託的牛郎織女傳說,自古以來影響力就大了去了。至少在整個東亞(包括東南亞)地區,牛郎織女這對CP,絕對是紅了一兩千年的大IP。

牛郎織女,憑什麼衝出國門,紅遍東亞?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塑像,西安。


1


牛郎織女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中產生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

這個故事原型不但在中國的漢族地區流傳,還打入了少數民族地區,衍生出無數大同小異的傳說版本。

而且,在牛女傳說誕生之初,它就憑藉中華文明的強勢與優勢地位衝出國門,在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生根發芽,隨後又影響了菲律賓、印尼等地文化。

牛郎織女,真的是一對神奇的CP

最早,它們只是先民們用肉眼觀察到的兩顆星。《詩經》中寫過它們,但並沒有賦予它們人格化。

漢代以後,關於牛女兩星的文字記載不少。這時已經明顯將它們人格化。比如,這首著名的東漢文人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一個被天河阻隔而不得長期廝守的悽美愛情故事蘊含詩中。這說明牛郎織女傳說在漢代已經形成,才會成為文學作品的素材被頻繁使用。

有意思的是,早期的牛女傳說,跟我們現在流傳的版本有很大的差異。

最明顯的一點,牛郎織女二人都是住在天上的,並無織女下凡洗澡、屌絲牛郎竊取織女天衣等凡間情節。比如南北朝時期,任昉《述異記》記載的牛女神話是這樣的:

大河之東,有美麗女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這裡的“大河”指的是天河,天上的銀河。也就是說,這時的牛女之間的悲歡離合是神仙之間的家事,沒人間的屌絲什麼事。

不過,傳說終歸是人編出來的,它總要反映人的需求。久之,情節就慢慢豐富,表達的人的訴求也越來越多。就跟我們現在編段子一樣,都是別有寄託的。

比如,當時人給牛女傳說加了個情節,說牽牛娶織女,跟天帝借了兩萬元作聘禮,結果無力償還,兩人才被“債主”天帝強行分開的。

這表面是在講牛女分離的原因,實際上反映了漢朝以來娶親要下大聘禮的習俗。肯定是哪個屌絲文人對這一習俗心懷不滿,才編了這麼個情(段)節(子)來吐槽。

總之,民間傳說是個瓶子,什麼都能往裡裝。我們下面看到各民族、各國家牛女傳說的變異,也都源於它們獨特的民族風俗與文化,在傳說上作了各取所需的改動。

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牛郎織女故事中分化出了孝子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把純屬天神之間的故事變成了人神結婚的故事。至此,牛女傳說的主要情節已經成型。

牛郎織女,憑什麼衝出國門,紅遍東亞?

牛女男耕女織,典型的漢族生活場景。


2


漢族地區通行的牛女傳說概要基本是這樣的(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從前有兩兄弟,弟弟放牛,人稱牛郎,遭受兄嫂虐待(甚至差點被害)。後兄弟分家,弟得一頭老黃牛(或兼得一輛破車),並與它相依為命。黃牛其實是天上被謫神仙,告訴牛郎得到妻子的辦法。牛郎按照黃牛的吩咐,竊取在河裡洗澡的織女的衣服,娶織女為妻。婚後,生兒育女。織女後被王母或天神捉迴天宮或得仙衣逃到天宮,牛郎按照黃牛的囑咐帶著小孩趕到天上,被王母用金簪劃河與織女隔開。從此,一年一度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問題來了,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地區,也熱愛牛女這對CP。但他們口口相傳的牛女故事,跟漢族的相比,在保持人物、故事梗概一致的前提下,均作了在地化民族化的改編。這讓每個少數民族的牛女故事聽起來都很有民族風。

在苗族,男女雙方用什麼表達愛情?唱情歌!所以,苗族的牛女傳說有了這樣的情節:

牛郎拿走織女衣服之後,唱起了動聽的飛歌——晴空萬里要有云彩作配才如畫, 地裡的莊稼要有雨水滋潤才茁壯, 生活中要有愛情才詩情濃郁, 姑娘啊,你把最寶貴的禮品獻給了誰?見織女聽得入迷,牛郎賣力地繼續唱,極盡挑逗的本領:“只要阿哥阿妹有情意, 哪管什麼天上人間隔千里!”從而成功俘(騙)獲(取)了從未涉世的織女的心。

考驗女婿,也是各民族牛女傳說中普遍存在的情節。

在織女返回天宮,牛郎追到天上見到岳父——天帝之後,天帝出於種種原因,對這個他並不滿意的女婿進行了考驗或迫害,牛郎只有通過考驗或迫害,才能和織女重新在一起。

這些考驗或迫害的點子通常都很變態。

比如,在壯族,老丈人給阿刀(壯族版牛郎)出的難題,包括讓他到南山上向專吃人的夏山婆借銅鑼,到西山上捉一隻活老虎等。

在苗族,老丈人天公想出了很多迫害牛郎的毒計,包括帶他去砍杉木,企圖摔死他;帶他去燒山欄,想借機燒死他;給他獻毒酒,想毒死他等。

添加這些情節,當然不僅是為了增添故事性,更主要是反映了這些少數民族地區刀耕火種的生產特點。岳父對女婿勞動技能、鬥爭意志的考驗,無疑是惡劣生產條件下成婚男性必須具備的品格。

一些少數民族牛女傳說的結局跟漢族的截然不同。比如苗族和布依族,他們的牛女最後經過了生死考驗,獲得永久性大團圓。這已經很有肥皂劇的編劇意識了,大團圓總比悲劇結局的收視率高嘛。

"

不出意外的話,今天,會有個男人捧著一大束花對你說:

麻煩讓一下,這花不能擠。

表錯情?這有什麼。七夕節被當成情人節,就是橫向強行移植西方情人節的產物,不也是表錯情?背後的邏輯則充滿民族主義色彩:

你們西方有什麼,我們中國也有,祖上就有。

實際上,沒必要這樣較勁,反而顯得我們很心虛,連傳統文化都要對標西方才有存在感一樣。

其他的最愛君不敢說,但七夕節依託的牛郎織女傳說,自古以來影響力就大了去了。至少在整個東亞(包括東南亞)地區,牛郎織女這對CP,絕對是紅了一兩千年的大IP。

牛郎織女,憑什麼衝出國門,紅遍東亞?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塑像,西安。


1


牛郎織女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中產生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

這個故事原型不但在中國的漢族地區流傳,還打入了少數民族地區,衍生出無數大同小異的傳說版本。

而且,在牛女傳說誕生之初,它就憑藉中華文明的強勢與優勢地位衝出國門,在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生根發芽,隨後又影響了菲律賓、印尼等地文化。

牛郎織女,真的是一對神奇的CP

最早,它們只是先民們用肉眼觀察到的兩顆星。《詩經》中寫過它們,但並沒有賦予它們人格化。

漢代以後,關於牛女兩星的文字記載不少。這時已經明顯將它們人格化。比如,這首著名的東漢文人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一個被天河阻隔而不得長期廝守的悽美愛情故事蘊含詩中。這說明牛郎織女傳說在漢代已經形成,才會成為文學作品的素材被頻繁使用。

有意思的是,早期的牛女傳說,跟我們現在流傳的版本有很大的差異。

最明顯的一點,牛郎織女二人都是住在天上的,並無織女下凡洗澡、屌絲牛郎竊取織女天衣等凡間情節。比如南北朝時期,任昉《述異記》記載的牛女神話是這樣的:

大河之東,有美麗女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這裡的“大河”指的是天河,天上的銀河。也就是說,這時的牛女之間的悲歡離合是神仙之間的家事,沒人間的屌絲什麼事。

不過,傳說終歸是人編出來的,它總要反映人的需求。久之,情節就慢慢豐富,表達的人的訴求也越來越多。就跟我們現在編段子一樣,都是別有寄託的。

比如,當時人給牛女傳說加了個情節,說牽牛娶織女,跟天帝借了兩萬元作聘禮,結果無力償還,兩人才被“債主”天帝強行分開的。

這表面是在講牛女分離的原因,實際上反映了漢朝以來娶親要下大聘禮的習俗。肯定是哪個屌絲文人對這一習俗心懷不滿,才編了這麼個情(段)節(子)來吐槽。

總之,民間傳說是個瓶子,什麼都能往裡裝。我們下面看到各民族、各國家牛女傳說的變異,也都源於它們獨特的民族風俗與文化,在傳說上作了各取所需的改動。

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牛郎織女故事中分化出了孝子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把純屬天神之間的故事變成了人神結婚的故事。至此,牛女傳說的主要情節已經成型。

牛郎織女,憑什麼衝出國門,紅遍東亞?

牛女男耕女織,典型的漢族生活場景。


2


漢族地區通行的牛女傳說概要基本是這樣的(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從前有兩兄弟,弟弟放牛,人稱牛郎,遭受兄嫂虐待(甚至差點被害)。後兄弟分家,弟得一頭老黃牛(或兼得一輛破車),並與它相依為命。黃牛其實是天上被謫神仙,告訴牛郎得到妻子的辦法。牛郎按照黃牛的吩咐,竊取在河裡洗澡的織女的衣服,娶織女為妻。婚後,生兒育女。織女後被王母或天神捉迴天宮或得仙衣逃到天宮,牛郎按照黃牛的囑咐帶著小孩趕到天上,被王母用金簪劃河與織女隔開。從此,一年一度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問題來了,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地區,也熱愛牛女這對CP。但他們口口相傳的牛女故事,跟漢族的相比,在保持人物、故事梗概一致的前提下,均作了在地化民族化的改編。這讓每個少數民族的牛女故事聽起來都很有民族風。

在苗族,男女雙方用什麼表達愛情?唱情歌!所以,苗族的牛女傳說有了這樣的情節:

牛郎拿走織女衣服之後,唱起了動聽的飛歌——晴空萬里要有云彩作配才如畫, 地裡的莊稼要有雨水滋潤才茁壯, 生活中要有愛情才詩情濃郁, 姑娘啊,你把最寶貴的禮品獻給了誰?見織女聽得入迷,牛郎賣力地繼續唱,極盡挑逗的本領:“只要阿哥阿妹有情意, 哪管什麼天上人間隔千里!”從而成功俘(騙)獲(取)了從未涉世的織女的心。

考驗女婿,也是各民族牛女傳說中普遍存在的情節。

在織女返回天宮,牛郎追到天上見到岳父——天帝之後,天帝出於種種原因,對這個他並不滿意的女婿進行了考驗或迫害,牛郎只有通過考驗或迫害,才能和織女重新在一起。

這些考驗或迫害的點子通常都很變態。

比如,在壯族,老丈人給阿刀(壯族版牛郎)出的難題,包括讓他到南山上向專吃人的夏山婆借銅鑼,到西山上捉一隻活老虎等。

在苗族,老丈人天公想出了很多迫害牛郎的毒計,包括帶他去砍杉木,企圖摔死他;帶他去燒山欄,想借機燒死他;給他獻毒酒,想毒死他等。

添加這些情節,當然不僅是為了增添故事性,更主要是反映了這些少數民族地區刀耕火種的生產特點。岳父對女婿勞動技能、鬥爭意志的考驗,無疑是惡劣生產條件下成婚男性必須具備的品格。

一些少數民族牛女傳說的結局跟漢族的截然不同。比如苗族和布依族,他們的牛女最後經過了生死考驗,獲得永久性大團圓。這已經很有肥皂劇的編劇意識了,大團圓總比悲劇結局的收視率高嘛。

牛郎織女,憑什麼衝出國門,紅遍東亞?

經典黃梅戲《牛郎織女》。


3


牛郎織女不僅在國內紅,在國外也是一線網紅。

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自古受中華文明影響,很多習俗深入骨髓,迄今仍保留下來。七夕節以及牛女傳說,在這些地方還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女牛傳說最遲在魏晉以前就傳到了朝鮮半島。

朝鮮現在流傳的牛女傳說,基本還是神仙相戀的模式。他們照搬了中國魏晉南北朝文人寫的版本,只是把牛女的身份換成了天上的王子和公主。

朝鮮版與人間唯一的關聯是,七夕這一天,王子和公主相會,痛心哭泣,眼淚落成了雨。

比起朝鮮的想象乏力,韓國的“編劇”一直都很給力。韓國版的牛女傳說有很大變異,他們的版本叫“仙女與樵夫”。故事前半截跟中國漢族版的牛女傳說大致相同,只是老黃牛被他們替換成了小鹿。

後半截,他們說的是:

樵夫原本到天宮和仙女團聚了,但他一想到地上孤苦伶仃的母親就想回家。仙女給了樵夫一匹龍駒,讓他回到人間與母親團聚,但告誡他,千萬別踩到地面,否則就再也回不到天上。樵夫見到母親,一高興就忘了禁忌,踩到地上,再也回不到天上。樵夫思妻兒心切,翹首哭泣,哭得淚乾了,死後變成一隻公雞。公雞總是飛到屋頂上打鳴,據說是在翹望遙遠的天宮。

看到這裡,最愛君只想說:活該韓劇會火,韓國人實在太能編了!

"

不出意外的話,今天,會有個男人捧著一大束花對你說:

麻煩讓一下,這花不能擠。

表錯情?這有什麼。七夕節被當成情人節,就是橫向強行移植西方情人節的產物,不也是表錯情?背後的邏輯則充滿民族主義色彩:

你們西方有什麼,我們中國也有,祖上就有。

實際上,沒必要這樣較勁,反而顯得我們很心虛,連傳統文化都要對標西方才有存在感一樣。

其他的最愛君不敢說,但七夕節依託的牛郎織女傳說,自古以來影響力就大了去了。至少在整個東亞(包括東南亞)地區,牛郎織女這對CP,絕對是紅了一兩千年的大IP。

牛郎織女,憑什麼衝出國門,紅遍東亞?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塑像,西安。


1


牛郎織女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中產生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

這個故事原型不但在中國的漢族地區流傳,還打入了少數民族地區,衍生出無數大同小異的傳說版本。

而且,在牛女傳說誕生之初,它就憑藉中華文明的強勢與優勢地位衝出國門,在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生根發芽,隨後又影響了菲律賓、印尼等地文化。

牛郎織女,真的是一對神奇的CP

最早,它們只是先民們用肉眼觀察到的兩顆星。《詩經》中寫過它們,但並沒有賦予它們人格化。

漢代以後,關於牛女兩星的文字記載不少。這時已經明顯將它們人格化。比如,這首著名的東漢文人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一個被天河阻隔而不得長期廝守的悽美愛情故事蘊含詩中。這說明牛郎織女傳說在漢代已經形成,才會成為文學作品的素材被頻繁使用。

有意思的是,早期的牛女傳說,跟我們現在流傳的版本有很大的差異。

最明顯的一點,牛郎織女二人都是住在天上的,並無織女下凡洗澡、屌絲牛郎竊取織女天衣等凡間情節。比如南北朝時期,任昉《述異記》記載的牛女神話是這樣的:

大河之東,有美麗女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這裡的“大河”指的是天河,天上的銀河。也就是說,這時的牛女之間的悲歡離合是神仙之間的家事,沒人間的屌絲什麼事。

不過,傳說終歸是人編出來的,它總要反映人的需求。久之,情節就慢慢豐富,表達的人的訴求也越來越多。就跟我們現在編段子一樣,都是別有寄託的。

比如,當時人給牛女傳說加了個情節,說牽牛娶織女,跟天帝借了兩萬元作聘禮,結果無力償還,兩人才被“債主”天帝強行分開的。

這表面是在講牛女分離的原因,實際上反映了漢朝以來娶親要下大聘禮的習俗。肯定是哪個屌絲文人對這一習俗心懷不滿,才編了這麼個情(段)節(子)來吐槽。

總之,民間傳說是個瓶子,什麼都能往裡裝。我們下面看到各民族、各國家牛女傳說的變異,也都源於它們獨特的民族風俗與文化,在傳說上作了各取所需的改動。

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牛郎織女故事中分化出了孝子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把純屬天神之間的故事變成了人神結婚的故事。至此,牛女傳說的主要情節已經成型。

牛郎織女,憑什麼衝出國門,紅遍東亞?

牛女男耕女織,典型的漢族生活場景。


2


漢族地區通行的牛女傳說概要基本是這樣的(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從前有兩兄弟,弟弟放牛,人稱牛郎,遭受兄嫂虐待(甚至差點被害)。後兄弟分家,弟得一頭老黃牛(或兼得一輛破車),並與它相依為命。黃牛其實是天上被謫神仙,告訴牛郎得到妻子的辦法。牛郎按照黃牛的吩咐,竊取在河裡洗澡的織女的衣服,娶織女為妻。婚後,生兒育女。織女後被王母或天神捉迴天宮或得仙衣逃到天宮,牛郎按照黃牛的囑咐帶著小孩趕到天上,被王母用金簪劃河與織女隔開。從此,一年一度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問題來了,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地區,也熱愛牛女這對CP。但他們口口相傳的牛女故事,跟漢族的相比,在保持人物、故事梗概一致的前提下,均作了在地化民族化的改編。這讓每個少數民族的牛女故事聽起來都很有民族風。

在苗族,男女雙方用什麼表達愛情?唱情歌!所以,苗族的牛女傳說有了這樣的情節:

牛郎拿走織女衣服之後,唱起了動聽的飛歌——晴空萬里要有云彩作配才如畫, 地裡的莊稼要有雨水滋潤才茁壯, 生活中要有愛情才詩情濃郁, 姑娘啊,你把最寶貴的禮品獻給了誰?見織女聽得入迷,牛郎賣力地繼續唱,極盡挑逗的本領:“只要阿哥阿妹有情意, 哪管什麼天上人間隔千里!”從而成功俘(騙)獲(取)了從未涉世的織女的心。

考驗女婿,也是各民族牛女傳說中普遍存在的情節。

在織女返回天宮,牛郎追到天上見到岳父——天帝之後,天帝出於種種原因,對這個他並不滿意的女婿進行了考驗或迫害,牛郎只有通過考驗或迫害,才能和織女重新在一起。

這些考驗或迫害的點子通常都很變態。

比如,在壯族,老丈人給阿刀(壯族版牛郎)出的難題,包括讓他到南山上向專吃人的夏山婆借銅鑼,到西山上捉一隻活老虎等。

在苗族,老丈人天公想出了很多迫害牛郎的毒計,包括帶他去砍杉木,企圖摔死他;帶他去燒山欄,想借機燒死他;給他獻毒酒,想毒死他等。

添加這些情節,當然不僅是為了增添故事性,更主要是反映了這些少數民族地區刀耕火種的生產特點。岳父對女婿勞動技能、鬥爭意志的考驗,無疑是惡劣生產條件下成婚男性必須具備的品格。

一些少數民族牛女傳說的結局跟漢族的截然不同。比如苗族和布依族,他們的牛女最後經過了生死考驗,獲得永久性大團圓。這已經很有肥皂劇的編劇意識了,大團圓總比悲劇結局的收視率高嘛。

牛郎織女,憑什麼衝出國門,紅遍東亞?

經典黃梅戲《牛郎織女》。


3


牛郎織女不僅在國內紅,在國外也是一線網紅。

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自古受中華文明影響,很多習俗深入骨髓,迄今仍保留下來。七夕節以及牛女傳說,在這些地方還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女牛傳說最遲在魏晉以前就傳到了朝鮮半島。

朝鮮現在流傳的牛女傳說,基本還是神仙相戀的模式。他們照搬了中國魏晉南北朝文人寫的版本,只是把牛女的身份換成了天上的王子和公主。

朝鮮版與人間唯一的關聯是,七夕這一天,王子和公主相會,痛心哭泣,眼淚落成了雨。

比起朝鮮的想象乏力,韓國的“編劇”一直都很給力。韓國版的牛女傳說有很大變異,他們的版本叫“仙女與樵夫”。故事前半截跟中國漢族版的牛女傳說大致相同,只是老黃牛被他們替換成了小鹿。

後半截,他們說的是:

樵夫原本到天宮和仙女團聚了,但他一想到地上孤苦伶仃的母親就想回家。仙女給了樵夫一匹龍駒,讓他回到人間與母親團聚,但告誡他,千萬別踩到地面,否則就再也回不到天上。樵夫見到母親,一高興就忘了禁忌,踩到地上,再也回不到天上。樵夫思妻兒心切,翹首哭泣,哭得淚乾了,死後變成一隻公雞。公雞總是飛到屋頂上打鳴,據說是在翹望遙遠的天宮。

看到這裡,最愛君只想說:活該韓劇會火,韓國人實在太能編了!

牛郎織女,憑什麼衝出國門,紅遍東亞?

日本的牛女版本最詭異的地方在“切冬瓜”:

在米克郎(日本版牛郎)接受岳父考驗的情節中,岳父拿出個冬瓜。米克郎未按天女教的方法橫切,而是按岳父的命令豎切,結果冬瓜水流成天河,將他和天女分隔兩岸。男的變成了養犬星,女的變成織女星。

日本人的腦洞真是很無厘頭,這個故事莫非是要告訴我們,在天庭不能豎切冬瓜?

日本版牛女傳說像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一樣,都有岳父考驗女婿的情節,懷疑最早是從中國南方通過海路傳到日本的。

日本把牽牛星叫做養犬星,牛女傳說中,牛也被犬代替。這是為什麼呢?

犬是狩獵社會不可或缺的動物,作用相當於農耕社會的牛。可見,牛女傳說傳播到日本的時間也很早,估計當時日本剛從狩獵社會跨入農耕社會,尚存狩獵社會的很多痕跡。

與此類似,越南版的牛女傳說也沒有牛的形象,估計傳播到越南的時間同樣很早。

"

不出意外的話,今天,會有個男人捧著一大束花對你說:

麻煩讓一下,這花不能擠。

表錯情?這有什麼。七夕節被當成情人節,就是橫向強行移植西方情人節的產物,不也是表錯情?背後的邏輯則充滿民族主義色彩:

你們西方有什麼,我們中國也有,祖上就有。

實際上,沒必要這樣較勁,反而顯得我們很心虛,連傳統文化都要對標西方才有存在感一樣。

其他的最愛君不敢說,但七夕節依託的牛郎織女傳說,自古以來影響力就大了去了。至少在整個東亞(包括東南亞)地區,牛郎織女這對CP,絕對是紅了一兩千年的大IP。

牛郎織女,憑什麼衝出國門,紅遍東亞?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塑像,西安。


1


牛郎織女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中產生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

這個故事原型不但在中國的漢族地區流傳,還打入了少數民族地區,衍生出無數大同小異的傳說版本。

而且,在牛女傳說誕生之初,它就憑藉中華文明的強勢與優勢地位衝出國門,在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生根發芽,隨後又影響了菲律賓、印尼等地文化。

牛郎織女,真的是一對神奇的CP

最早,它們只是先民們用肉眼觀察到的兩顆星。《詩經》中寫過它們,但並沒有賦予它們人格化。

漢代以後,關於牛女兩星的文字記載不少。這時已經明顯將它們人格化。比如,這首著名的東漢文人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一個被天河阻隔而不得長期廝守的悽美愛情故事蘊含詩中。這說明牛郎織女傳說在漢代已經形成,才會成為文學作品的素材被頻繁使用。

有意思的是,早期的牛女傳說,跟我們現在流傳的版本有很大的差異。

最明顯的一點,牛郎織女二人都是住在天上的,並無織女下凡洗澡、屌絲牛郎竊取織女天衣等凡間情節。比如南北朝時期,任昉《述異記》記載的牛女神話是這樣的:

大河之東,有美麗女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這裡的“大河”指的是天河,天上的銀河。也就是說,這時的牛女之間的悲歡離合是神仙之間的家事,沒人間的屌絲什麼事。

不過,傳說終歸是人編出來的,它總要反映人的需求。久之,情節就慢慢豐富,表達的人的訴求也越來越多。就跟我們現在編段子一樣,都是別有寄託的。

比如,當時人給牛女傳說加了個情節,說牽牛娶織女,跟天帝借了兩萬元作聘禮,結果無力償還,兩人才被“債主”天帝強行分開的。

這表面是在講牛女分離的原因,實際上反映了漢朝以來娶親要下大聘禮的習俗。肯定是哪個屌絲文人對這一習俗心懷不滿,才編了這麼個情(段)節(子)來吐槽。

總之,民間傳說是個瓶子,什麼都能往裡裝。我們下面看到各民族、各國家牛女傳說的變異,也都源於它們獨特的民族風俗與文化,在傳說上作了各取所需的改動。

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牛郎織女故事中分化出了孝子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把純屬天神之間的故事變成了人神結婚的故事。至此,牛女傳說的主要情節已經成型。

牛郎織女,憑什麼衝出國門,紅遍東亞?

牛女男耕女織,典型的漢族生活場景。


2


漢族地區通行的牛女傳說概要基本是這樣的(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從前有兩兄弟,弟弟放牛,人稱牛郎,遭受兄嫂虐待(甚至差點被害)。後兄弟分家,弟得一頭老黃牛(或兼得一輛破車),並與它相依為命。黃牛其實是天上被謫神仙,告訴牛郎得到妻子的辦法。牛郎按照黃牛的吩咐,竊取在河裡洗澡的織女的衣服,娶織女為妻。婚後,生兒育女。織女後被王母或天神捉迴天宮或得仙衣逃到天宮,牛郎按照黃牛的囑咐帶著小孩趕到天上,被王母用金簪劃河與織女隔開。從此,一年一度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問題來了,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地區,也熱愛牛女這對CP。但他們口口相傳的牛女故事,跟漢族的相比,在保持人物、故事梗概一致的前提下,均作了在地化民族化的改編。這讓每個少數民族的牛女故事聽起來都很有民族風。

在苗族,男女雙方用什麼表達愛情?唱情歌!所以,苗族的牛女傳說有了這樣的情節:

牛郎拿走織女衣服之後,唱起了動聽的飛歌——晴空萬里要有云彩作配才如畫, 地裡的莊稼要有雨水滋潤才茁壯, 生活中要有愛情才詩情濃郁, 姑娘啊,你把最寶貴的禮品獻給了誰?見織女聽得入迷,牛郎賣力地繼續唱,極盡挑逗的本領:“只要阿哥阿妹有情意, 哪管什麼天上人間隔千里!”從而成功俘(騙)獲(取)了從未涉世的織女的心。

考驗女婿,也是各民族牛女傳說中普遍存在的情節。

在織女返回天宮,牛郎追到天上見到岳父——天帝之後,天帝出於種種原因,對這個他並不滿意的女婿進行了考驗或迫害,牛郎只有通過考驗或迫害,才能和織女重新在一起。

這些考驗或迫害的點子通常都很變態。

比如,在壯族,老丈人給阿刀(壯族版牛郎)出的難題,包括讓他到南山上向專吃人的夏山婆借銅鑼,到西山上捉一隻活老虎等。

在苗族,老丈人天公想出了很多迫害牛郎的毒計,包括帶他去砍杉木,企圖摔死他;帶他去燒山欄,想借機燒死他;給他獻毒酒,想毒死他等。

添加這些情節,當然不僅是為了增添故事性,更主要是反映了這些少數民族地區刀耕火種的生產特點。岳父對女婿勞動技能、鬥爭意志的考驗,無疑是惡劣生產條件下成婚男性必須具備的品格。

一些少數民族牛女傳說的結局跟漢族的截然不同。比如苗族和布依族,他們的牛女最後經過了生死考驗,獲得永久性大團圓。這已經很有肥皂劇的編劇意識了,大團圓總比悲劇結局的收視率高嘛。

牛郎織女,憑什麼衝出國門,紅遍東亞?

經典黃梅戲《牛郎織女》。


3


牛郎織女不僅在國內紅,在國外也是一線網紅。

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自古受中華文明影響,很多習俗深入骨髓,迄今仍保留下來。七夕節以及牛女傳說,在這些地方還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女牛傳說最遲在魏晉以前就傳到了朝鮮半島。

朝鮮現在流傳的牛女傳說,基本還是神仙相戀的模式。他們照搬了中國魏晉南北朝文人寫的版本,只是把牛女的身份換成了天上的王子和公主。

朝鮮版與人間唯一的關聯是,七夕這一天,王子和公主相會,痛心哭泣,眼淚落成了雨。

比起朝鮮的想象乏力,韓國的“編劇”一直都很給力。韓國版的牛女傳說有很大變異,他們的版本叫“仙女與樵夫”。故事前半截跟中國漢族版的牛女傳說大致相同,只是老黃牛被他們替換成了小鹿。

後半截,他們說的是:

樵夫原本到天宮和仙女團聚了,但他一想到地上孤苦伶仃的母親就想回家。仙女給了樵夫一匹龍駒,讓他回到人間與母親團聚,但告誡他,千萬別踩到地面,否則就再也回不到天上。樵夫見到母親,一高興就忘了禁忌,踩到地上,再也回不到天上。樵夫思妻兒心切,翹首哭泣,哭得淚乾了,死後變成一隻公雞。公雞總是飛到屋頂上打鳴,據說是在翹望遙遠的天宮。

看到這裡,最愛君只想說:活該韓劇會火,韓國人實在太能編了!

牛郎織女,憑什麼衝出國門,紅遍東亞?

日本的牛女版本最詭異的地方在“切冬瓜”:

在米克郎(日本版牛郎)接受岳父考驗的情節中,岳父拿出個冬瓜。米克郎未按天女教的方法橫切,而是按岳父的命令豎切,結果冬瓜水流成天河,將他和天女分隔兩岸。男的變成了養犬星,女的變成織女星。

日本人的腦洞真是很無厘頭,這個故事莫非是要告訴我們,在天庭不能豎切冬瓜?

日本版牛女傳說像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一樣,都有岳父考驗女婿的情節,懷疑最早是從中國南方通過海路傳到日本的。

日本把牽牛星叫做養犬星,牛女傳說中,牛也被犬代替。這是為什麼呢?

犬是狩獵社會不可或缺的動物,作用相當於農耕社會的牛。可見,牛女傳說傳播到日本的時間也很早,估計當時日本剛從狩獵社會跨入農耕社會,尚存狩獵社會的很多痕跡。

與此類似,越南版的牛女傳說也沒有牛的形象,估計傳播到越南的時間同樣很早。

牛郎織女,憑什麼衝出國門,紅遍東亞?

不可思議的是,菲律賓、印尼等地也存在牛郎織女傳說。這兩個國家的牛女傳說情節與中國漢族地區相似,但本土特色或西方特色更為明顯,七夕的因素也嚴重弱化。

比如菲律賓版牛女傳說中,仙女迴天上前,給她與王子朱拉姆裡(菲律賓版牛郎)的孩子留下一枚戒指;朱拉姆裡追到天上,通過決鬥的方式贏了情敵,終於和仙女重新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看到沒,一股濃濃的西方色彩,很fashion。

饋贈戒指的風俗,源於15世紀奧地利的大公爵馬克西米連送給法國新娘瑪利公主的信物。決鬥也是15世紀後西方社會流行的個人間達成協議的一種方式。

聯想到菲律賓從1565年起被西班牙殖民了近400年,這一切就不難理解了。

牛郎織女走出國門,最後竟與西方文化習俗合流,這跟我們今天強行把七夕節按西方模式解讀成情人節何其相似。

兜兜轉轉,這對苦命夫妻出走時手握鋤頭,腳踏織布機,歸來時已帶著玫瑰和戒指,我就問你們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 參考文獻:
  • 1.於長敏:《日本牛郎織女傳說與中國原型的比較》,《日本學論壇》,1999年第2期
  • 2.金文學:《中國日本韓國天鵝處女傳說譜系比較研究》,《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第6期
  • 3.唐琳:《牛郎織女傳說在清水江苗族中的變異》,《南寧師院學報》,1984年第4期
  • 4.苑利:《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傳說故事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 5.隆灩:《〈牛郎織女〉在少數民族地區以及亞洲其它國家的傳承和演變》,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