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他鄉是我鄉 探密“班王”姓氏

漢朝 班超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貴安發佈 2017-06-01

文化|他鄉是我鄉 探密“班王”姓氏

平寨全景圖

姓氏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段神奇典故和動人傳說。貴安新區馬場鎮平寨村王姓家族就有這樣一段動人的姓氏傳說。今年77歲的王炳榮老人說自己生前姓王,去世後自己的墓碑上卻會寫成“班”。有關班姓與王姓的淵源,還得從藏在他家箱底的那本泛黃的家譜說起……

一朝不容“二王” 從此“班”改“王”

夏日裡的平寨村因為遊客眾多而平添了幾分喧鬧,暖暖的太陽照在大地上,綠油油的蔬菜在田地裡旺盛的生長,白牆灰瓦下,偶有汽車進出,打破了村裡的寧靜。王炳榮老人的家位於平寨村平寨組,順著一條幹淨、平整的水泥路走上5分鐘就到了老人的家。得知記者要來,一早去田地裡幹活的王炳榮老人早早回來在院子裡等著。

文化|他鄉是我鄉 探密“班王”姓氏

王炳榮老人在介紹族譜

說起自己的姓氏由來,從家中箱底,老人拿出兩本泛黃的家譜。“班王氏家譜”幾個大字在他滿是皺紋的手指縫中慢慢劃過,家譜裡面記載著的是班王二姓的由來。

明明姓王,為何家譜上卻寫著“班王氏”?

“我們王家在很早以前的時候其實是姓班,後來才改姓王的。”見記者有些疑惑,王炳榮老人解釋說。

老人告訴記者,平寨村一共有王姓、龍姓和陳姓三大姓,其中王姓佔了全村三分之二以上,屬平寨村第一大姓,但他們在明朝以前,並非姓王,而是姓班。

家譜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聞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濠州,往歸焉。太祖奇其才,語之曰:『天無二日,名無二王,班字乃二王也,不利於軍,併為一王可矣!』。遂賜姓王。『御書三畫,連中一額』,以志其第。公從徵中外,屢建其功。太祖封為六安候。

老人說,可能明太祖朱元璋覺得“班”字中有兩個“王”字,與君王相沖,所以就賜改姓王了。此後,他們在世時姓王,過世後立碑時則書姓班。

這本家譜上就是關於班姓在明朝時改王姓的相關記載,至於這段文字出自何處,他也不得而知。只知道家譜上有這一段記載,祖籍在今天的山西,祭祖時他們還去過那裡。

文化|他鄉是我鄉 探密“班王”姓氏

位於山西的班氏祠堂

老人告訴記者,在貴陽市六廣門附近,以前還有一個班家祠堂,相傳是明朝時修建的,祠堂大門還有一幅對聯“分枝連理,異派同源”。在平寨一帶的王姓都知道自己是班家的後人,為了讓後代記住自己的姓氏,也為了表示對先祖的尊敬。在當地,王姓人在去世後,在墓碑上都會改回“班”姓,這一習俗一直沿續至今。

舉家南遷 500年後他鄉是我鄉

文化|他鄉是我鄉 探密“班王”姓氏

平寨始祖古墓

在村西頭,四周的房屋包圍著一座古墓,顯得很特別。

然而隨便問村中的一位村人,大家都知道這是明代班氏古墓,也就是今天平寨王姓的祖墳。

王炳榮老人告訴記者,這座班氏古墓的主人就是班超後裔班啟先及夫人龍太君的墓,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平寨始祖古墓,而這也是有關平寨最早的歷史。

根據記載,平寨始祖班起先與龍太君之墓,是一座夫妻合葬墓,於明朝葬於此處,該墓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班啟先後人於大清宣統二年重立該墓,距今也有百年曆史。

班啟先乃班超的後裔。明朝時期為鞏固疆土,平寨始祖班啟先遂從江西吉安府第及其族人從江西遷移至貴州,從此在平寨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至今已逾五百年,而班家在平寨也已繁衍十五代。

時過境遷,今天的平寨村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排排布依風格的小樓錯落有致,家家戶戶門口都乾乾淨淨。

500年的歷史變遷,伴隨著民族文化的融合,如今的平寨已演變成一個布依村寨,王炳榮老人和村人也都是布依族。

至於為什麼自己的祖先會在後來由漢族變成了布依族,王炳榮和村民們並不是很清楚,他推測在其後的500年間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朝後裔與當地的少數民族相互融合,逐漸被同化所致。

王炳榮老人告訴記者,自己會時常來古墓前看看,靜靜地看著先祖留下的這片土地,遙想明朝當年"調北征南",無數將士舉家西遷,為鎮守西南,紮根黔中大地,屯耕作戰幾百年,他鄉早已是我鄉,異鄉早已成家鄉,祖先為西南的經濟文化、社會穩定、國家統一作出貢獻,奠定了堅實基礎。

平寨王姓 相傳是班超後人

雖有77歲的高齡,王炳榮老人記憶力還非常好。老人告訴記者,貴安新區平寨王姓相傳還是班超的後人。從距今2000多年前的漢朝一直說到600多年前的明朝,娓娓道來,著實給記者上了一堂家族歷史課。說起班家歷史,老人一臉自豪。

班超,不少人並不陌生,他是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裡,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迴歸、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

老人說,現在的班姓主要分為兩大支系,就是班超和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後人,後又稱為茶班和酒班。

而茶班就是班超的後人,酒班則是班固的後人。

據說,在明朝時,朝廷在西南設立屯堡,派駐先祖倫公屯兵鎮守西南,屯兵駐紮地就在今天的平寨附近,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晚,先祖因喝酒醉,將蠟燭弄倒,引燃了家中的供臺,被誤以為是敵人來犯,影響不好,後悔不已。因此發誓,以後除夕,一律戒酒,子孫後代也都要遵守遺訓,換來平安,而這一支就是班超的後人。

因此在今天的平寨王姓人家,也依然遵守著這一祖訓,班超的後人,在每年的農曆春節,除夕之夜,供奉祖先時也都是用茶水代替酒水,且所有人在這天夜裡都不飲酒更不酗酒。

這一良好風氣流傳直今,成為村中口口相傳的村規民約。

有生之年 希望重修族譜

平寨村不大,有七個寨子,又稱為“北斗七寨”,追及先祖,多是明朝江西后裔,除了王姓第一大姓外,還有龍姓和陳姓。

“其實很感念先祖為我們留下這麼一方水土,讓我們有今天這樣富足美好的生活。”王炳榮老人的言語間無不帶著自豪。

他告訴記者,雖然先祖南移不容易,他們卻為後代子孫留下了一方沃土。

平寨村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自古以來都是黔中不可多得的糧倉之地,平寨也由此而得名。

在王炳榮的記憶裡,他們村一直都是富足村,屬產糧大村,哪怕是在最艱苦的時候境況也要比其它村寨好很多。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劃歸貴安新區以來,平寨村因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成為貴安新區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第一批示範點。

漫步村中,寨子綠樹成蔭,三五遊客走走停停,欣賞著村裡別樣的風景,小狗慵懶地躺在樹底上乘涼,一切都那麼的自然、詳和。

村民的生活也並未因旅遊而改變很多,新的一天伊始,村民們走出家門,或手提,或肩挑,去村中的一口古井取水,洗菜……,村民常常三五聚在一起,聊聊家常,村中小學不時傳來朗朗書聲,一片祥和。

王炳榮家從最初的三間石板房變成了今天的兩層樓,還開起了農家樂和鄉村旅社,老人育有二男三女,膝下有四個孫子,一個重孫,四世同堂,一家人其樂融融。

“現在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將平寨王家的族譜重新整理一下,以後可以放在村史館裡,讓更多的人瞭解平寨的歷史、瞭解‘班王’歷史。”老人說。(文/曾瑤 任莉 圖/謝佳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