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私屋曝光:你的家,暴露了你的生活層次


韓雪私屋曝光:你的家,暴露了你的生活層次



看過一檔探訪女性真實生活的節目《女人有話說》。

其中有一期,謝依霖和奚夢瑤來到了韓雪家中做客。

一進門,她們兩個就被驚到了。

屋子收拾得乾乾淨淨,所有的物品都擺放得整整齊齊,整間屋子透著一絲清爽與舒適。

韓雪曾說“凌亂的房間,會影響自己的工作狀態。”

所以,即使工作很晚,她還是習慣把家裡整理乾淨後再去休息。

韓雪私屋曝光:你的家,暴露了你的生活層次


記得網上流行過一句話:你的家,暴露了你的生活層次。

深以為然。

把房間整理得清爽乾淨的人,與任意讓屋子凌亂不堪的人相比,過的一定是不同的人生。

麥舍爾夫說:“整理,是人的一種必備技能。”

如果你想提升你的生活質量,讓自己的房間簡潔清爽,下面幾個整理的技巧會讓你有所收穫。

01

丟掉你的“買買買”思維


前些時間,小B因為和先生吵架心情不佳,找我訴苦。

小B曾是我們一堆同學中公認的賢妻良母。

結婚後,為了節省家裡的開支,她總是在網上打折時瘋狂採購。

然而,導致小夫妻這次吵架的,也正是小B的消費觀。

她的先生認為她總是不停的買,讓家裡越來越擁擠,越來越沒有家的舒適感。

小B的消費觀絕不是個例,試想,你是否也有下述行為:

逛淘寶,看到某個衣服品牌在打折,你覺得划算,就手一抖,購物車上的小紅點一下子就跳到了好幾十,結果卻是大部分的衣服都成了衣櫃裡的擺設,一年穿不到一次;

雙十一到了,你拼命狂囤那些所謂的日常用品,如衛生紙,如洗衣用品,結果任它們侵佔四萬一平方的房子;

……


你總以為,你買的都是最便宜最實惠的東西;你總以為,你買的都是生活必需品,但其實它們的價值遠沒有你想象得重要。

最後,你把這些東西全都丟擲在家裡,它們越來越多,家人卻得不到什麼幸福感。

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曾寫道:

每一樣增加的物品,都會增添我們新的疲倦。


對此,我表示一萬個贊同。

每一件你擁有的東西,都會佔用你的一點注意力和時間,因為我們會研究、購買、清掃、整理、維護、替換、回收這些東西。

你擁有的東西越多,你被他們佔有的越多。

精讀君的《終身成長詞典》詞條《484:注意力》強調過:注意力是最寶貴的資源。

所以,趕緊丟掉“買買買”的思維,你才有條件整理出一個乾淨整潔的家。


韓雪私屋曝光:你的家,暴露了你的生活層次


02

保持桌面的整潔


山下英子說過:“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放滿7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放5成,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放1成。”

按照這個標準,桌面這個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至多隻能放置一些簡單的物品。

李嘉誠就做到了這一點。他曾在採訪中這樣描述他的書桌:

偌大的書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箋紙,兩支筆,一副放大鏡。


作為一個家裡容易被看見的地方,保持家裡桌面的整潔,並且不要讓東西堆積,對整體的收納整理至關重要。

事實上,整潔的桌面對我們工作也至關重要。

美國輕喜劇《如何不需付出努力就獲得成功》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受僱於一家大企業,他為了給老闆留下深刻的印象,早上衝進辦公室後,他馬上動手鬆開領帶,弄亂頭髮,還將桌面上堆滿了各種廢紙和文件。 就在老闆到辦公室的那一刻,他故意癱倒在桌上,讓老闆以為他昨晚為了工作熬了一夜…… 結果,他遭到了開除。


原因很簡單,桌面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思維。

凌亂不堪的桌面是一種效率的低下,是一種思維的雜亂。

相反的,整潔的桌面,給人以寧靜,給人以專注。

換句話說,清理桌面,不僅清理了家中一個最顯眼的地方,也同時梳理了你思維。

03

丟棄多餘的東西


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中,女主麻衣是個囤積狂魔。

家裡亂得連書包都找不到;

客人來了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

連沒水了的筆都要放回抽屜裡,覺得它有不可複製的回憶。

後來,在經歷一場大地震之時,滿屋雜物的她裡連個救命的水都找不到。

麻衣感慨地說道:多餘的東西會斷送你的性命。

而後,麻衣就轉身成了“扔東西狂魔”。

她扔掉了不常穿的衣服;

扔掉了太佔地方的沙發;

扔掉了用大碗代替的洗菜盆;

扔掉了可以用兩條毛巾代替的浴巾;

……

《莊子·逍遙遊》中說: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在深林裡築巢,林子再大,也不過只能佔其中一枝;

偃鼠到黃河裡飲水,黃河再大,也只不過只能灌滿自己的肚子。

過多的物質,與我們實在無益。

思想家梁漱溟也曾說過:

人一輩子,首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應該是,以物致心,心意相通,熱誠而節制。


換句話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物品,然後將多餘的物品統統丟棄,你的日子才會越來越幸福。

事實上,只有學會捨棄,你才能擁有一個整潔的家。


韓雪私屋曝光:你的家,暴露了你的生活層次



作家劉亮程說:

一個人心中的家,並不僅僅是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而是長年累月在這間房子裡度過的生活。


簡言之,什麼樣的人,就住什麼樣的家。

共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