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蒙冤自殺後無人敢申冤,一守墓小官冒死上書,數月後成為丞相'

"

文/格瓦拉同志

漢武帝晚年體弱多病、猜忌心極重,動輒因為細微的過錯便對宗室或朝臣大開殺戒,以至於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在這種情況下,長安城內便出現頗具規模的巫蠱現象,意在詛咒皇帝,希望他早死。漢武帝起初不知情,直到陽陵大俠朱安世的落網,才開啟了這場讓數萬人丟掉性命的大事件。

原來,丞相公孫賀為了營救因挪用北軍軍餉而入獄的兒子公孫敬聲,便將被朝廷通緝多年的朱安世抓捕歸案,想用他的人頭來為兒子贖罪。朱安世對公孫賀的做法相當憤怒,在自知性命不保的情況下,便在供詞中告發公孫敬聲跟陽石公主私通,並且通過巫蠱之術詛咒皇帝早死。

"

文/格瓦拉同志

漢武帝晚年體弱多病、猜忌心極重,動輒因為細微的過錯便對宗室或朝臣大開殺戒,以至於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在這種情況下,長安城內便出現頗具規模的巫蠱現象,意在詛咒皇帝,希望他早死。漢武帝起初不知情,直到陽陵大俠朱安世的落網,才開啟了這場讓數萬人丟掉性命的大事件。

原來,丞相公孫賀為了營救因挪用北軍軍餉而入獄的兒子公孫敬聲,便將被朝廷通緝多年的朱安世抓捕歸案,想用他的人頭來為兒子贖罪。朱安世對公孫賀的做法相當憤怒,在自知性命不保的情況下,便在供詞中告發公孫敬聲跟陽石公主私通,並且通過巫蠱之術詛咒皇帝早死。

太子蒙冤自殺後無人敢申冤,一守墓小官冒死上書,數月後成為丞相

公孫賀因“巫蠱之禍”被滅族

​漢武帝看到朱安世的供詞後無比震驚、暴怒,即刻下詔逮捕並嚴刑審問公孫賀父子,讓他們務必交代實情。正所謂“三木之下,何求不得”,公孫賀父子熬刑不過,果然便承認了罪狀,並牽引出眾多的同黨。經過搜查,果然在這些人的家中搜出用於詛咒的桐木人。漢武帝見巫蠱一事證據確鑿,便下令誅滅公孫賀三族(朱安世、陽石公主同時被殺),時在徵和二年(前91年)初。

但事情並未就此終止,漢武帝因為疑心病大作,便下令窮究此案,並命水衡都尉江充專司其事。江充既然得到皇帝的授權,便帶領胡人巫師到處搜捕、挖掘,漸漸地便將目標轉向宮內。江充首先對宮中受到冷落的夫人們進行搜查,依次延及至皇后衛子夫,在一無所獲後,最終才指向他真正的目標-太子劉據。

"

文/格瓦拉同志

漢武帝晚年體弱多病、猜忌心極重,動輒因為細微的過錯便對宗室或朝臣大開殺戒,以至於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在這種情況下,長安城內便出現頗具規模的巫蠱現象,意在詛咒皇帝,希望他早死。漢武帝起初不知情,直到陽陵大俠朱安世的落網,才開啟了這場讓數萬人丟掉性命的大事件。

原來,丞相公孫賀為了營救因挪用北軍軍餉而入獄的兒子公孫敬聲,便將被朝廷通緝多年的朱安世抓捕歸案,想用他的人頭來為兒子贖罪。朱安世對公孫賀的做法相當憤怒,在自知性命不保的情況下,便在供詞中告發公孫敬聲跟陽石公主私通,並且通過巫蠱之術詛咒皇帝早死。

太子蒙冤自殺後無人敢申冤,一守墓小官冒死上書,數月後成為丞相

公孫賀因“巫蠱之禍”被滅族

​漢武帝看到朱安世的供詞後無比震驚、暴怒,即刻下詔逮捕並嚴刑審問公孫賀父子,讓他們務必交代實情。正所謂“三木之下,何求不得”,公孫賀父子熬刑不過,果然便承認了罪狀,並牽引出眾多的同黨。經過搜查,果然在這些人的家中搜出用於詛咒的桐木人。漢武帝見巫蠱一事證據確鑿,便下令誅滅公孫賀三族(朱安世、陽石公主同時被殺),時在徵和二年(前91年)初。

但事情並未就此終止,漢武帝因為疑心病大作,便下令窮究此案,並命水衡都尉江充專司其事。江充既然得到皇帝的授權,便帶領胡人巫師到處搜捕、挖掘,漸漸地便將目標轉向宮內。江充首先對宮中受到冷落的夫人們進行搜查,依次延及至皇后衛子夫,在一無所獲後,最終才指向他真正的目標-太子劉據。

太子蒙冤自殺後無人敢申冤,一守墓小官冒死上書,數月後成為丞相

漢武帝命佞臣江充窮求巫蠱之事

​作為漢武帝身邊的佞臣,江充經常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排陷朝臣,由是遭到太子的痛恨,而江充也因為擔心將來被劉據所殺,所以一直在籌劃著將他扳倒,如今“巫蠱之禍”發生,實在是再好不過。正因如此,江充在搜查東宮時,暗中授意手下人栽贓陷害,聲稱在太子的花園地下挖出用於詛咒的桐木人,並準備派人奏明皇帝。

劉據見江充栽贓陷害自己,本想親自到父親面前陳明冤情,然而此時漢武帝身居甘泉離宮養病、不通音信,致使“此路不通”。在窮極無奈的情況下,劉據便聽從老師石德的建議,矯詔發兵誅殺江充,並燒死胡人巫師。江充的黨羽蘇文僥倖逃生後,迅速趕往甘泉宮告變,武帝聞訊後急忙派左丞相劉屈氂率軍討伐“叛軍”,而劉據為保命,便率領衛隊與劉屈氂展開激戰。

"

文/格瓦拉同志

漢武帝晚年體弱多病、猜忌心極重,動輒因為細微的過錯便對宗室或朝臣大開殺戒,以至於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在這種情況下,長安城內便出現頗具規模的巫蠱現象,意在詛咒皇帝,希望他早死。漢武帝起初不知情,直到陽陵大俠朱安世的落網,才開啟了這場讓數萬人丟掉性命的大事件。

原來,丞相公孫賀為了營救因挪用北軍軍餉而入獄的兒子公孫敬聲,便將被朝廷通緝多年的朱安世抓捕歸案,想用他的人頭來為兒子贖罪。朱安世對公孫賀的做法相當憤怒,在自知性命不保的情況下,便在供詞中告發公孫敬聲跟陽石公主私通,並且通過巫蠱之術詛咒皇帝早死。

太子蒙冤自殺後無人敢申冤,一守墓小官冒死上書,數月後成為丞相

公孫賀因“巫蠱之禍”被滅族

​漢武帝看到朱安世的供詞後無比震驚、暴怒,即刻下詔逮捕並嚴刑審問公孫賀父子,讓他們務必交代實情。正所謂“三木之下,何求不得”,公孫賀父子熬刑不過,果然便承認了罪狀,並牽引出眾多的同黨。經過搜查,果然在這些人的家中搜出用於詛咒的桐木人。漢武帝見巫蠱一事證據確鑿,便下令誅滅公孫賀三族(朱安世、陽石公主同時被殺),時在徵和二年(前91年)初。

但事情並未就此終止,漢武帝因為疑心病大作,便下令窮究此案,並命水衡都尉江充專司其事。江充既然得到皇帝的授權,便帶領胡人巫師到處搜捕、挖掘,漸漸地便將目標轉向宮內。江充首先對宮中受到冷落的夫人們進行搜查,依次延及至皇后衛子夫,在一無所獲後,最終才指向他真正的目標-太子劉據。

太子蒙冤自殺後無人敢申冤,一守墓小官冒死上書,數月後成為丞相

漢武帝命佞臣江充窮求巫蠱之事

​作為漢武帝身邊的佞臣,江充經常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排陷朝臣,由是遭到太子的痛恨,而江充也因為擔心將來被劉據所殺,所以一直在籌劃著將他扳倒,如今“巫蠱之禍”發生,實在是再好不過。正因如此,江充在搜查東宮時,暗中授意手下人栽贓陷害,聲稱在太子的花園地下挖出用於詛咒的桐木人,並準備派人奏明皇帝。

劉據見江充栽贓陷害自己,本想親自到父親面前陳明冤情,然而此時漢武帝身居甘泉離宮養病、不通音信,致使“此路不通”。在窮極無奈的情況下,劉據便聽從老師石德的建議,矯詔發兵誅殺江充,並燒死胡人巫師。江充的黨羽蘇文僥倖逃生後,迅速趕往甘泉宮告變,武帝聞訊後急忙派左丞相劉屈氂率軍討伐“叛軍”,而劉據為保命,便率領衛隊與劉屈氂展開激戰。

太子蒙冤自殺後無人敢申冤,一守墓小官冒死上書,數月後成為丞相

戾太子劉據兵敗後,被逼自殺

​這場大混戰持續五天時間,死亡數萬人,鮮血像水一樣留入街邊的水溝。此時,民間開始散佈“太子謀反”的傳言,導致太子陣營的支持者日漸散去,使得劉據兵敗逃竄,最終在湖縣躲避抓捕時自殺身亡,時在同年八月。雖然滿朝文武都清楚太子死得冤,但鑑於皇帝猜忍陰刻、果於殺戮,所以都不敢上書為他申冤,以免自己被打成太子同黨,落得被滅族的下場。

就在滿朝默然之際,一個不入流的守墓小官(高寢郎,即守護高帝劉邦皇陵的衛隊小隊長)田千秋卻冒死上書,替太子鳴冤道:“兒子擅自調動父親的軍隊,本是一件挨頓鞭子就能解決的小罪,就算是天子之子犯錯殺人,又算的了什麼呢?”田千秋為了讓皇帝相信自己所言非虛,便在奏疏中聲明,這些話全是一個白頭老翁託夢告訴給他的。

"

文/格瓦拉同志

漢武帝晚年體弱多病、猜忌心極重,動輒因為細微的過錯便對宗室或朝臣大開殺戒,以至於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在這種情況下,長安城內便出現頗具規模的巫蠱現象,意在詛咒皇帝,希望他早死。漢武帝起初不知情,直到陽陵大俠朱安世的落網,才開啟了這場讓數萬人丟掉性命的大事件。

原來,丞相公孫賀為了營救因挪用北軍軍餉而入獄的兒子公孫敬聲,便將被朝廷通緝多年的朱安世抓捕歸案,想用他的人頭來為兒子贖罪。朱安世對公孫賀的做法相當憤怒,在自知性命不保的情況下,便在供詞中告發公孫敬聲跟陽石公主私通,並且通過巫蠱之術詛咒皇帝早死。

太子蒙冤自殺後無人敢申冤,一守墓小官冒死上書,數月後成為丞相

公孫賀因“巫蠱之禍”被滅族

​漢武帝看到朱安世的供詞後無比震驚、暴怒,即刻下詔逮捕並嚴刑審問公孫賀父子,讓他們務必交代實情。正所謂“三木之下,何求不得”,公孫賀父子熬刑不過,果然便承認了罪狀,並牽引出眾多的同黨。經過搜查,果然在這些人的家中搜出用於詛咒的桐木人。漢武帝見巫蠱一事證據確鑿,便下令誅滅公孫賀三族(朱安世、陽石公主同時被殺),時在徵和二年(前91年)初。

但事情並未就此終止,漢武帝因為疑心病大作,便下令窮究此案,並命水衡都尉江充專司其事。江充既然得到皇帝的授權,便帶領胡人巫師到處搜捕、挖掘,漸漸地便將目標轉向宮內。江充首先對宮中受到冷落的夫人們進行搜查,依次延及至皇后衛子夫,在一無所獲後,最終才指向他真正的目標-太子劉據。

太子蒙冤自殺後無人敢申冤,一守墓小官冒死上書,數月後成為丞相

漢武帝命佞臣江充窮求巫蠱之事

​作為漢武帝身邊的佞臣,江充經常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排陷朝臣,由是遭到太子的痛恨,而江充也因為擔心將來被劉據所殺,所以一直在籌劃著將他扳倒,如今“巫蠱之禍”發生,實在是再好不過。正因如此,江充在搜查東宮時,暗中授意手下人栽贓陷害,聲稱在太子的花園地下挖出用於詛咒的桐木人,並準備派人奏明皇帝。

劉據見江充栽贓陷害自己,本想親自到父親面前陳明冤情,然而此時漢武帝身居甘泉離宮養病、不通音信,致使“此路不通”。在窮極無奈的情況下,劉據便聽從老師石德的建議,矯詔發兵誅殺江充,並燒死胡人巫師。江充的黨羽蘇文僥倖逃生後,迅速趕往甘泉宮告變,武帝聞訊後急忙派左丞相劉屈氂率軍討伐“叛軍”,而劉據為保命,便率領衛隊與劉屈氂展開激戰。

太子蒙冤自殺後無人敢申冤,一守墓小官冒死上書,數月後成為丞相

戾太子劉據兵敗後,被逼自殺

​這場大混戰持續五天時間,死亡數萬人,鮮血像水一樣留入街邊的水溝。此時,民間開始散佈“太子謀反”的傳言,導致太子陣營的支持者日漸散去,使得劉據兵敗逃竄,最終在湖縣躲避抓捕時自殺身亡,時在同年八月。雖然滿朝文武都清楚太子死得冤,但鑑於皇帝猜忍陰刻、果於殺戮,所以都不敢上書為他申冤,以免自己被打成太子同黨,落得被滅族的下場。

就在滿朝默然之際,一個不入流的守墓小官(高寢郎,即守護高帝劉邦皇陵的衛隊小隊長)田千秋卻冒死上書,替太子鳴冤道:“兒子擅自調動父親的軍隊,本是一件挨頓鞭子就能解決的小罪,就算是天子之子犯錯殺人,又算的了什麼呢?”田千秋為了讓皇帝相信自己所言非虛,便在奏疏中聲明,這些話全是一個白頭老翁託夢告訴給他的。

太子蒙冤自殺後無人敢申冤,一守墓小官冒死上書,數月後成為丞相

田千秋因上書為太子申冤,結果飛黃騰達

​此時,武帝已多少了解到太子自殺的真相,所以看到這份奏疏後,便真的相信是漢高帝借田千秋之口替劉據申冤,不禁大為感慨。事後,漢武帝將田千秋召進宮中問話,並當場提拔他做大鴻臚。僅僅數月過後,丞相劉屈氂因罪被殺,田千秋接任,時在徵和三年(前90年)。

田千秋雖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王族後裔,但因為沒資歷、沒背景、沒能力,所以仕途極為坎坷,若沒有這次上書事件,他註定會以微末小官的身份,被歷史給遺忘。但命運就是這樣的奇特,讓田千秋在最合適的時間、最合適的場合,向皇帝獻上了一封最合適的奏疏,由此迎來命運的大轉折,實在是太過神奇。

"

文/格瓦拉同志

漢武帝晚年體弱多病、猜忌心極重,動輒因為細微的過錯便對宗室或朝臣大開殺戒,以至於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在這種情況下,長安城內便出現頗具規模的巫蠱現象,意在詛咒皇帝,希望他早死。漢武帝起初不知情,直到陽陵大俠朱安世的落網,才開啟了這場讓數萬人丟掉性命的大事件。

原來,丞相公孫賀為了營救因挪用北軍軍餉而入獄的兒子公孫敬聲,便將被朝廷通緝多年的朱安世抓捕歸案,想用他的人頭來為兒子贖罪。朱安世對公孫賀的做法相當憤怒,在自知性命不保的情況下,便在供詞中告發公孫敬聲跟陽石公主私通,並且通過巫蠱之術詛咒皇帝早死。

太子蒙冤自殺後無人敢申冤,一守墓小官冒死上書,數月後成為丞相

公孫賀因“巫蠱之禍”被滅族

​漢武帝看到朱安世的供詞後無比震驚、暴怒,即刻下詔逮捕並嚴刑審問公孫賀父子,讓他們務必交代實情。正所謂“三木之下,何求不得”,公孫賀父子熬刑不過,果然便承認了罪狀,並牽引出眾多的同黨。經過搜查,果然在這些人的家中搜出用於詛咒的桐木人。漢武帝見巫蠱一事證據確鑿,便下令誅滅公孫賀三族(朱安世、陽石公主同時被殺),時在徵和二年(前91年)初。

但事情並未就此終止,漢武帝因為疑心病大作,便下令窮究此案,並命水衡都尉江充專司其事。江充既然得到皇帝的授權,便帶領胡人巫師到處搜捕、挖掘,漸漸地便將目標轉向宮內。江充首先對宮中受到冷落的夫人們進行搜查,依次延及至皇后衛子夫,在一無所獲後,最終才指向他真正的目標-太子劉據。

太子蒙冤自殺後無人敢申冤,一守墓小官冒死上書,數月後成為丞相

漢武帝命佞臣江充窮求巫蠱之事

​作為漢武帝身邊的佞臣,江充經常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排陷朝臣,由是遭到太子的痛恨,而江充也因為擔心將來被劉據所殺,所以一直在籌劃著將他扳倒,如今“巫蠱之禍”發生,實在是再好不過。正因如此,江充在搜查東宮時,暗中授意手下人栽贓陷害,聲稱在太子的花園地下挖出用於詛咒的桐木人,並準備派人奏明皇帝。

劉據見江充栽贓陷害自己,本想親自到父親面前陳明冤情,然而此時漢武帝身居甘泉離宮養病、不通音信,致使“此路不通”。在窮極無奈的情況下,劉據便聽從老師石德的建議,矯詔發兵誅殺江充,並燒死胡人巫師。江充的黨羽蘇文僥倖逃生後,迅速趕往甘泉宮告變,武帝聞訊後急忙派左丞相劉屈氂率軍討伐“叛軍”,而劉據為保命,便率領衛隊與劉屈氂展開激戰。

太子蒙冤自殺後無人敢申冤,一守墓小官冒死上書,數月後成為丞相

戾太子劉據兵敗後,被逼自殺

​這場大混戰持續五天時間,死亡數萬人,鮮血像水一樣留入街邊的水溝。此時,民間開始散佈“太子謀反”的傳言,導致太子陣營的支持者日漸散去,使得劉據兵敗逃竄,最終在湖縣躲避抓捕時自殺身亡,時在同年八月。雖然滿朝文武都清楚太子死得冤,但鑑於皇帝猜忍陰刻、果於殺戮,所以都不敢上書為他申冤,以免自己被打成太子同黨,落得被滅族的下場。

就在滿朝默然之際,一個不入流的守墓小官(高寢郎,即守護高帝劉邦皇陵的衛隊小隊長)田千秋卻冒死上書,替太子鳴冤道:“兒子擅自調動父親的軍隊,本是一件挨頓鞭子就能解決的小罪,就算是天子之子犯錯殺人,又算的了什麼呢?”田千秋為了讓皇帝相信自己所言非虛,便在奏疏中聲明,這些話全是一個白頭老翁託夢告訴給他的。

太子蒙冤自殺後無人敢申冤,一守墓小官冒死上書,數月後成為丞相

田千秋因上書為太子申冤,結果飛黃騰達

​此時,武帝已多少了解到太子自殺的真相,所以看到這份奏疏後,便真的相信是漢高帝借田千秋之口替劉據申冤,不禁大為感慨。事後,漢武帝將田千秋召進宮中問話,並當場提拔他做大鴻臚。僅僅數月過後,丞相劉屈氂因罪被殺,田千秋接任,時在徵和三年(前90年)。

田千秋雖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王族後裔,但因為沒資歷、沒背景、沒能力,所以仕途極為坎坷,若沒有這次上書事件,他註定會以微末小官的身份,被歷史給遺忘。但命運就是這樣的奇特,讓田千秋在最合適的時間、最合適的場合,向皇帝獻上了一封最合適的奏疏,由此迎來命運的大轉折,實在是太過神奇。

太子蒙冤自殺後無人敢申冤,一守墓小官冒死上書,數月後成為丞相

大將軍大司馬霍光

​田千秋歷事漢武帝、昭帝兩朝,前後做了13年的“太平宰相”,在大將軍霍光執政期間,以一味謙退為要務,堅決不出頭、不爭權,雖然頗有尸位素餐的意思,但卻成功地保住榮華富貴。元鳳四年(前77年),田千秋卒於丞相任上,享壽應在70歲上下,諡號為定侯(田千秋的事蹟,詳見於《漢書·卷六十六》)。

史料來源:《漢書》、《資治通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