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完美的皇帝不多,我們熟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們這幾位是站在皇帝這個職業的金字塔塔尖上。但是不可否認這幾位雖然雄才大略,但是秦始皇太過暴虐,漢武帝太過奢靡,唐太宗先是弒兄囚父得位不正並且太過虛偽,宋太祖格局不高致使漢民族失去尚武精神。其他優秀的皇帝如漢景帝太過刻薄,漢宣帝太過低調,漢光武帝如宋太祖一樣戰略格局不足,隋文帝更是刻薄寡嫩,唐玄宗後期太過昏庸,明太祖小農意識深厚權力慾望太強,清朝的幾位太過粉飾。只有漢文帝勤政愛民,又不刻薄寡恩,又不奢侈浪費,他似乎總是恰到好處。

完美的帝王——漢文帝劉恆

若是歷史沒有那麼多的如果,似乎大漢的帝位還輪不到漢文帝劉恆。劉恆既不是劉邦的嫡子長子,又不像趙王如意一樣深受父親的喜愛。並且他的母親薄姬也不受劉邦的寵愛,薄姬只是劉邦宮中的浣衣奴,劉恆也只是劉邦心血來潮的產物。在漢宮中他們母子猶如透明一樣,沒有人過問,就是悍妒的呂后也沒把他們怎麼樣。帝位於劉恆而言似乎是水中月鏡中花,我們不得而知劉恆對皇帝寶座有沒有過憧憬,只知道當長大成人後默默無聞的他被父皇封到了代地,做了代王。

代地,這是一個荒涼的邊地,沒有齊楚等地的繁華,也不像臨近的趙地,若是不出意外他會終生戍守在邊疆,保衛大漢的安危不受外來的侵略。

但是歷史就是那麼有趣,漢初皇室,外戚,功臣,藩王等幾方勢力斗的不可開交,最終在呂后駕崩後,功臣集團趁機奪取了權力,先後消滅了外戚和皇室的小皇帝。因為地方上還有劉姓藩王的龐大勢力,沒有哪個權臣敢篡漢自立,為了排擠立下大功的齊王一系,代王劉恆和淮南王進入他們的視線,又因為淮南王的母家外戚勢力不小又囂張跋扈擔心重演呂后故事。所以母家勢力衰微的劉恆最終當選。

當劉恆接到長安重臣要擁立他為天子時,他沒有興高采烈地不顧一切。而是很謹慎的擔心這是掌握朝政的大臣們所設下的奸計,他派遣心腹去長安打聽真實的情況,直到確認才朝著長安上路。並且時時的小心翼翼。當到達長安後創造性的三番幾次推脫皇位,要眾大臣幾次請求才說:“宗室,將相,王,列候以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辭。”這是在告誡重臣,這是你們所有人都要求我都認為只有我資格登皇帝位的,所以這不存在得位不正的問題。這是政治的智慧。

他登基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心腹掌握中央的軍權,這是第一要緊事。畢竟槍桿子中出政權這是千古不破的真理。手握軍權也就間接削弱了功臣集團的勢力。

因為文帝是被眾人擁立,所以不得不賞這些立下平呂擁立之功的人。提升陳平周勃等功臣的官職,把以前被呂氏侵奪的土地歸還給宗室藩王。在安撫這些人後,文帝立太子和皇后鞏固自身的帝位。

文帝繼位之處最大的隱患就是功臣集團的勢力太過強大,所以文帝巧施妙手讓以周勃為首功臣集團不得不放棄權力。對於宗室文帝利用給在誅呂事件中立下大功的朱虛侯等劉氏子弟封王的契機,分封自己的兒子在樑地這個重要的位置來鞏固自身地位,並且還分化了強大的齊王劉襄一系。還利用淮南王僭越一事削弱淮南王一系。

文帝是一個很會利用各種事件來塑造自己聖明的皇帝,例如利用日食來向大臣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又善於聆聽大臣的勸諫。

文帝是主張黃老之術的,在政治手腕上,他深諳《道德經》。他深刻知曉“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他一生都在踐行以柔克剛之道。

不僅如此在治國上,他也踐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他以人為本,廢除殘忍的刑罰對百姓的傷害,重視農桑,為後來的大漢盛世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