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的懷舊,“乘風破浪”的顓橋電影院

韓寒 開國大典 周恩來 廬山戀 頭號地標 2017-06-06

我在顓橋住了整整五年。

五年裡,我一直想搬到離市區更近的地方,可是總下不了決心,而當我終於搬走後,顓橋,成為了一個回不去的過去,每一次我回到顓橋,看一看那一條並不繁華的商業街,以及轟隆隆駛過沒有裝隔音牆的輕軌,都是那麼親切,也滿懷感傷。

● ● ●

韓寒的懷舊,“乘風破浪”的顓橋電影院

韓寒

乘風破浪

那一天,我看韓寒的電影《乘風破浪》,一個一閃而過的鏡頭映入我的眼簾:徐太浪穿著花襯衣,騎著摩托車去電影院看周潤發的電影,鏡頭晃過電影院的招牌——顓橋電影院。

我揉了揉眼睛,懷疑這是真的,韓寒還跟我一樣有顓橋情結?他不是松江人嗎?

我無數次走過顓橋電影院,卻從來沒有進場看過一場電影或演出。

韓寒的懷舊,“乘風破浪”的顓橋電影院

顓橋電影院是1978年建成的,現在,它還保留著39年剛落成時的模樣,入口處“無票廢票假票謝絕入場”的幾個美術字,帶有上世紀七八年代濃濃的懷舊感,門,一直關著,因為已經電影院早已關門歇業5年了。

你完全無法想像它剛剛開張時的火爆程度,那是電影院的黃金時代,電影票最初一毛五分一張,便宜,都負擔得起。從《賣花姑娘》到《簡愛》《廬山戀》和《芙蓉鎮》,排隊買票的盛景曾經是每家小電影院的榮耀。

最火爆的就屬《少林寺》了,場場爆滿,每天24小時連續放映,一天大概要放10餘場,一放就是4-5天。

和露天電影一樣,在顓橋電影院這樣的影院裡看電影是很多七O後八0後美好的童年記憶。包場電影,是假期之外最讓我們高興的事。

小學是兒童片為主,《泉水叮咚》和《夜明珠》這樣的電影,有一種那個年代特有的單純。

還有正片之前放的動畫片或者科教片,十幾二十分鐘,動畫片,當然是上海電影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是時,電視動畫尚未興起,動畫片的第一宿主,不是電視,而是電影,大銀幕的要求保證了它的質量。

我還記得在電影院裡看《紙人國》和《三十六個字》,童真與藝術性俱佳,在我心中,遠在米羅之上。

科教片,現在已絕跡,不曉得有多少人像我一樣念念不忘。農林牧漁、農業技術推廣,好像離我們很近,又很遠。

到了初中,《開國大典》《周恩來》《三大戰役》,又以政治電影為主,雖然政治意圖非常明顯,但你不得不承認,以舉國之力拍出的電影,水準實在是不低。

《開國大典》那才叫飈戲好嘛,後來翻拍的全明星版《建國偉業》完全被秒成渣;《周恩來》直面文革,在國家意識形態的框架下有這樣反思的力度,王鐵成煽情而又剋制的表演,現在再難遇見。

不僅是電影,我們小的時候,電影院又被稱為大禮堂,學校裡沒有禮堂,就借用鎮上的電影院,什麼頒獎典禮都放在那裡

顓橋電影院也不例外,有在顓橋長大的網友記得:

舉辦校新年晚會,總是在顓橋鎮電影院。我第一次上臺表演就是在初二,那時的中學在電影院舉辦新年聯歡會,我與同學們在臺上跳舞,看到臺下黑壓壓一片觀眾,初時發怵,等到舞蹈結束了,謝幕時觀眾們熱烈的掌聲還如昨日曆歷在耳。

我在想,如果沒有《乘風破浪》,誰會在走過那條還停留在八十年代的街道時有片刻的停留,會對這座被現實拋棄的影院有溫情的注視?

在這個意義上,韓寒的懷舊是有意義的。我們看著它死去,又看著它在電影中復活,知道它曾經存在,像你我一樣。

作者|河 西

出品|頭號地標


地方魔徑 另一座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