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制陳舊的《超級樂隊》卻成豆瓣韓綜第一,韓國音樂人為何這麼強


作者:阿鍾

從 4 月中旬開播到現在,韓國有線電視臺 JTBC 的《超級樂隊》已經播出 5 期了,期期高能。

如果你在 B 站上打開這個節目,同時打開彈幕,你會看到無數困在這個節目裡出不去的觀眾幽靈閃現,“再來億遍、進度條警告”。豆瓣上短評第二的一位觀眾也許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心聲,儘管單期節目時長超過一個半小時,但誰也不會想按快進。

賽制陳舊的《超級樂隊》卻成豆瓣韓綜第一,韓國音樂人為何這麼強

這個通過報名篩選各領域的音樂人,再選拔組成一支樂隊的節目總共 12 期,在播出將近一半之後,豆瓣上,標記看過這個綜藝的觀眾仍然把評分穩定在可怕的 9.7,結合打分觀眾的基數來看,這絕對是個傲視群雄的存在。

俘獲觀眾的同時,微博上也有不少樂評人為這個節目奔走相告,而在各種苦求音源的聲音出現後,第三期節目裡最為出彩的一段貝斯和吉他演奏曲在網易雲音樂上的播放量已經衝破了 37 萬。在節目裡,五位評委一致把票投給了這支曲子,節目外,觀眾以播放量說明了自己的喜好。

在音樂競技類綜藝裡,這種評委和觀眾都一條心的狀況實在不多見,尤其是跟場外的中國觀眾一條心。

這恰好也體現出了《超級樂隊》這個節目的友好,即使語言不通、音樂基礎為零,一期節目下來觀眾也能感受到“尊重和精神上的滿足”,除此之外,也許還會冒出一個略有點奇異的感嘆:韓國的音樂人難道是長在地裡隨便薅的嗎?

這個說法也許不算誇張,從 2000 年“韓流”強勢輸出開始,把演唱會開遍東亞的歌手就讓觀眾看到了出道藝人的實力,而藉助各種選秀活動和綜藝節目,韓國又把紮實的音樂人儲備掀開了一角。

賽制陳舊的《超級樂隊》卻成豆瓣韓綜第一,韓國音樂人為何這麼強

最近幾年,韓流早已衝出東亞,跨越大洋進行輸出,在所有文化產品裡,電子遊戲低調排在第一位,但總體最受關注的還是 K-POP。

如果問起韓國流行音樂為什麼能消滅地域差別、俘獲聽眾,韓國流行文化批評家李韓元有這麼一個觀點:韓國流行音樂的基礎是歐洲流行音樂。

作家洪又妮針對這個觀點給了進一步解釋,韓國流行音樂的創造者一開始並不是韓國人,那些流行歌曲創作的主力軍來自歐洲,尤其是瑞典,而音樂製作人又大多數來自美國。

回溯早期,西方音樂對韓國本土音樂的影響從音樂人的起點就能看出來。

很長一段時間裡,韓國俱樂部會放的音樂都是傳統民樂,比如曲調哀傷的演歌(trot),偶爾會有一些探戈,這就導致了一個奇異的現象,大部分韓國歌手的音樂生涯是從美軍駐紮基地開始的。


賽制陳舊的《超級樂隊》卻成豆瓣韓綜第一,韓國音樂人為何這麼強


二戰後,美軍在韓國設立軍事基地,有超過 150 個軍營駐紮,這些美國士兵當然有文藝需求,他們的需求就為韓國年輕人打開了一道口子。

韓國作家金惠媛這樣回憶她的童年:70 年代,韓國的流行文化根本沒有任何競爭力,當時的韓國年輕人,聽著英國的甲殼蟲樂隊,看著美國好萊塢的電影,購買閱讀日本雜誌,憧憬富裕的先進社會。

彼時,韓國的生產水平跟他們北邊的鄰居不相上下,基礎設施和醫療衛生都還是個問題,文化娛樂只能靠輸入國內的“英倫入侵”和美、日流行。很快,搖滾樂就開始在韓國社會激盪,這些音樂人以為美軍翻唱歌曲為契機,開始了自己的搖滾時代。

但政府審查也一併到來,總統朴正熙上臺後,一向與反叛掛鉤的搖滾樂成了整治重點,當時被稱為“韓國搖滾教父”的申重鉉在自己職業的高峰期因為拒絕寫讚美總統的歌曲被跟蹤和騷擾,最終因吸食大麻被捕,同時期以同樣罪名被捕的還有其他樂隊。


賽制陳舊的《超級樂隊》卻成豆瓣韓綜第一,韓國音樂人為何這麼強

政治高壓下,旅居韓國的記者馬克·羅素在他的《流行文化到韓國》裡概述了當時韓國流行音樂的命運:搖滾樂像風一樣在韓國飄過,取而代之的是混雜著迪斯科和現代風格的音樂,甚至有些音樂又回到了朴正熙喜歡的質樸鄉間小調。

在悶頭髮展實業經濟的年代,質樸的鄉間小調有沒有競爭力這個問題還沒什麼人關注,但當金融危機來臨,動搖到彼時以文化出口創匯的韓國時,當局的注意力馬上就集中了。

97 年,剛躋身亞洲四小龍不久,韓國經濟就受到了重創,在任的金大中政府提出了一個“文化立國”的策略,我們在之前的文章“韓流”到底給韓國女性帶來了什麼?裡詳細講述過這一策略對韓國文化和經濟的振興作用。

當時,韓國政府瞄準的還是受好萊塢衝擊的電影產業,為了扶植本土電影,韓國政府於 98 年取消了實行幾十年的電影審查制度,同時給電影院下規定,每上映一部進口片就得跟一部本土片。

賽制陳舊的《超級樂隊》卻成豆瓣韓綜第一,韓國音樂人為何這麼強

隔壁日本是韓國封鎖的重中之重,日本的音樂、電影、漫畫等文藝作品在韓國全面封禁,日本樂團也不得在韓國開演唱會。這些禁令直到 90 年代末期才有所鬆弛,所謂的鬆弛也只是允許日本在國際影展上拿過大獎的電影上院線。

08 年第二次金融危機來襲,韓國的音樂產業遭遇了滑坡。被經濟拖累是一方面,從唱片時代轉向下載付費的陣痛也讓從業者好一陣沒緩過來。

然而對韓國政府來說,會出現這種情況是早早埋下的伏筆。從 90 年代開始,“數位”就成為科學界最常使用的一個詞彙,從那時起全球電視數位化時代也在慢慢推進。

彼時電視系統普遍採用類比訊號,要革新就得全換新,對比起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怨聲載道,韓國政府對新技術的支持可謂迅速,直接動用政府資金在全國改換寬頻網絡,就此開啟了韓國信息高速公路的時代。

為民眾打開眼界是次要的,韓國政府的首要目標是通過網絡向全球輸出“韓流”,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韓國有了號稱全球最快的寬帶速率,同時,政府還會給窮老殘疾人士提供上網津貼。

這一通網,韓國樂壇才久違地吹起了新風,92 年,一個叫“徐太志和孩子們”的組合正式出道,他們的出現被普遍認為是韓國流行音樂的轉折點。

賽制陳舊的《超級樂隊》卻成豆瓣韓綜第一,韓國音樂人為何這麼強

在組合的首張專輯《SeoTaiJi & Boys I》裡,hip-hop、搖滾、舞曲等各種音樂元素被有機融合,視覺上成員們也以雷鬼燙髮、口罩、墨鏡、鴨舌帽等造型出現,一時間韓國的年輕人集體中招,統稱“徐太志症候群”。

有這麼好的範本在前,各個娛樂公司也開始加緊步伐,除了打造視覺效果之外,音樂製作直接跟全球接軌。

東西文娛有一篇文章寫過,以 SM 為例,公司在音樂製作部門下面設立了三個組:Writer-Network、SM Writers’ Studio 和 A&R,這三個組負責跟世界各地的音樂人聯繫,購買大量歌曲進入 SM 曲庫,同時維護與眾多歐美詞作家的合作關係。

在這一系列舉措下,“韓流”直接炸向了全球,12 年從油管火到 Billboard 榜單、連芬蘭 iTunes 都能霸榜的“江南 style”就是網絡全球化時代輸出成功最典型的案例,再早一點還有至今一提名字就忍不住要唱的 Wonder Girls 名曲《Nobody》。

賽制陳舊的《超級樂隊》卻成豆瓣韓綜第一,韓國音樂人為何這麼強

但同時,互聯網也給韓國國內的音樂行業帶來了衝擊,當時,韓國音樂市場的訂閱服務允許用戶租聽音樂,用戶只用付 9000 韓元(8 美元)就能在一個月內聽 150 首歌,11 年,這項業務雖然賣出了 4300 億韓元,但每首歌分到唱片公司和歌手那的只有 30 韓元。

就這點錢還得再跟詞曲作者分,再加上為遏制非法下載擠壓數碼音源的價格,連跟 YG,JYP 一起壟斷了將近一半音樂市場的 SM 公司掌門人李秀滿都在抱怨,就分的這點錢,下載量一百萬次也不夠拍個 MV 的。

音樂產業轉型肯定要掉點血,要不是金融危機加碼,韓國政府不會理這些哭號。

09 年韓國提出了為期 5 年的《音樂產業振興中期計劃》,明確要“把韓國音樂產業的全球化與加強國際合作、活躍流行音樂的內需市場、擴充音樂基礎設施作為振興韓國音樂產業的三大戰略。”並且要借鑑美日流行音樂產業模式,打造’韓國版格萊美獎’”。

也就是說要按照美國 Billboard 榜、日本 Oricon 榜的藍本,打造韓國流行音樂榜 K-POP。

計劃出了,撥款也不吝嗇,政府直接注資 1275 億韓元,搭建大眾音樂專用演出場地、支持獨立及非主流音樂劇、管理版權、培養全球大眾音樂人才、建立音樂數據中心……

除了這些,對文化藝術和教育的投資援助也是沒跑的。

其實跟日本一樣,韓國的音樂教育早已進入普及階段,一篇《淺談韓國音樂教育》的文章曾大致描繪過韓國的音樂教育理念、院校設置、師資團隊等內容。

最早在 60 年代各藝術院校就開始引進歐美的音樂教學體制和外教,到了現階段韓國的音樂教育可大致分為“民族音樂”和“西洋音樂”,前者從幼兒園起,主抓傳統音樂,後者進入中學後開始涉及。

但政府對鋼琴教育等項目的支持也很全面,所以在韓國社會,青少年接觸聲樂和器樂的時間往往更早,據說 80% 的中小學生都學習鋼琴,各個城市都有的器樂音響設施和演奏大廳又為規模不一的排演活動提供了便利。

如果順利升入音樂院校,他們獲得的也是經過嚴格篩選的高規格師資力量。從硬件到軟件都鋪好了,韓國對音樂人基本就是地毯式培養,這也就方便了各大娛樂公司。

作為一個被稱“全民出道”的國家,說韓國的選秀活動遍地都是也不過分,洪又妮在自己的書籍《歐巴當道憑什麼》裡給出過一個數據:2012 年,全韓國有 4%的人報名參加韓國規模最大的電視直播歌唱比賽《超級明星 K》,當時,這檔節目已經是第四季了。

賽制陳舊的《超級樂隊》卻成豆瓣韓綜第一,韓國音樂人為何這麼強

以韓國總人口五千萬來計算,光這一季的報名人數就超過兩百萬,比聞名全球的選秀節目《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還要極端,在這個節目裡,一年也就八萬人報名參賽。

即便有重複參賽的情況存在,但在經過韓國密集的娛樂公司、綜藝節目、選秀活動一遍遍篩查後,《超級樂隊》依然能吸引來一連串平均年齡低於 30 歲的選手報名參加,其中大部分還是新鮮面孔。

更誇張的是,這檔節目還能一下子甩給你三位年僅 19 歲的吉他天才、多位在古典音樂領域拿獎到手軟的演奏家、奇形怪狀的打擊樂者、還有好幾位從伯克利、茱莉亞這樣的音樂學院中退的大神。

賽制陳舊的《超級樂隊》卻成豆瓣韓綜第一,韓國音樂人為何這麼強

當這些音樂人輪番出現,彈幕裡全是震驚臉,但同時他們又確實是以一種極其常規的方式出現,報名、海選、錄節目,期待成為這個工業的一環,以音樂界新人的姿態。

一圈看下來,原地出道是看這個節目的人最大的心聲,節目對選手的選擇和最後剪輯或許加強了這種不是造星而是造神的感覺,但還是那個前提,首先,你得有那麼多能拿出來造的人。

有才華的音樂人才是整個行業的永動機,當《超級樂隊》的進度條不知不覺就跑完了的時候彈幕在刷“開頭見”,但我想可能看節目的韓國人關掉節目的時候會說,這就基本操作(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