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留三大懸念

航空航天 火星探測 天文 奧爾德林 中國新聞網 2017-06-11

中新社北京6月10日電 (記者 張素)本週在北京舉行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主管機構“晒”規劃,專家談技術,民營企業“刷”存在感。大會9日落幕,留三大懸念。

火星還是月球?

本屆大會以深空探測為主題,具體來說是一個選擇題:登陸火星,還是重返月球?

距離人類首次登月已過去近半個世紀,第二個踏上月面的航天員巴茲·奧爾德林在會上用超過原計劃一倍時長的演講,分享其“使用循環航天器登陸火星”的具體途徑。

人們注意到,奧爾德林演講所用PPT的首頁是一位站在火星上的航天員,而那正是他在月球留下的經典照片。87歲的奧爾德林設想人類在2039年前登陸火星並建立永久居住點。

火星被認為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近年來許多國家啟動各自的“探火計劃”,比如中國擬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

但也有部分參會者認為短期內無法實現“登火”,建議“重返月球”,其中尤以歐洲空間局提出的“月球村”計劃最受關注。歐洲空間局局長簡·沃納說,“月球村”既是人類探索月球的基地,也是人類探索火星的中轉站。

沃納的提議得到包括中國國家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德國航天中心委員會等方面代表的響應。中國國家航天局祕書長田玉龍說,建設“月球村”可通過3D打印方式完成:“利用自帶材料和月面材料,一週內建成一個‘月球屋’。”

你來還是我往?

無論是登陸火星或是重返月球,至少與會者達成一項共識,那就是“任何國家都難以憑藉一國之力,獨立遠征其他星球”。

“相比太空競賽,合作總是好的。”沃納說,“太空合作能超越地球上的危機”。

空間科學成為國際合作的“突破口”,6月初由中國一所高校自主研製的科學載荷首次乘坐美國“龍”飛船進入國際空間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說,這個“信號”代表著中美航天領域合作大勢,但目前“政府層面還沒有完全開放”。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系統工程室主任魏傳鋒說,中國計劃在2022年左右建成的空間站能提供機械、供電、信息、溫度控制等多種類型的空間科學實驗載荷接口。中國也制定了接口標準規範和國外的實驗載荷進入空間站必須滿足的安全性標準。

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簽署的框架協議中,包括國外航天員搭乘中國載人飛船登上中國的空間站等內容。

主角還是配角?

越來越多的航天主管機構意識到,自己的定位已從單一的管理者和資助者,轉變為支持者和推動者。會上關於“航天局和私營企業關係”的投票顯示,更多人認為“私營企業主導航天發展,航天局提供支持”。

“我們要解決的是,使人類的嬰兒誕生在火星上。”美國私營航天企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會上提出極具誘惑的口號。該公司“獵戶座”飛船項目策略官羅伯特·錢伯斯說,下一代載人飛船獵戶座已完成約40%的測試工作,未來可為各國提供試驗平臺。

田玉龍說,中國有大量私營企業對參與空間探索抱有熱情,僅在過去兩年間,從事微小衛星研發的創新企業達到十餘家,逾百家企業從事衛星近地軌道數據開發利用。

但如何調動私營企業參與高投資、高風險、回報週期長的空間探索事業,卻是航天主管機構共同面臨的難題。官方為此正在研究給予私營企業更多參與月球、火星探測計劃的機會,放寬法律、政策等方面的限制,並致力於“增強大眾對下一代太空探索的信心”。(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