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長矛”——日本九三式氧氣魚雷

九三式氧氣魚雷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精心研製的制勝武器,廣泛裝備於舊日本海軍由輕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水雷戰隊,憑藉其長射程、高航速、大威力給盟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戰後美國曆史學家塞繆爾·莫里森將其喻為“長矛”,使九三式魚雷以“長矛魚雷”的異名為後世所熟知。

“深海長矛”——日本九三式氧氣魚雷

原理

氧氣魚雷屬於熱動力魚雷,其使用純氧作為助燃劑,可以大大提高燃料的燃燒效率,顯著提高魚雷的射程與航速,同時燃料與純氧燃燒後只產生微溶於水的二氧化碳,航行時不易產生氣泡,因而隱蔽性大大增強。

“深海長矛”——日本九三式氧氣魚雷

塔薩法隆格海戰中被氧氣魚雷炸掉艦艏的美軍重巡洋艦明尼阿波利斯號

概述

九三式氧氣魚雷在1933年由岸本鹿子治與朝熊利英等人研製,1936年列裝部隊,1937年進入量產階段,到日本投降為止,其共生產了約2700枚,戰爭後期隨著日本的窮途末路,一部分九三式氧氣魚雷被改裝為臭名昭著的自殺式武器——迴天魚雷

“深海長矛”——日本九三式氧氣魚雷

迴天魚雷

研製背景

隨著一戰的結束,美日兩國圍繞太平洋、東南亞等地區展開了明爭暗奪,矛盾日益激化,都將對方看做為假想敵,而當時海軍航空兵的戰略價值尚未被人們認可,航空母艦也沒有經歷過實戰的檢驗,因此類似日德蘭海戰中的戰列艦對決彷彿成了唯一的形式。

“深海長矛”——日本九三式氧氣魚雷

然而日本發現,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日本的戰列艦噸位只能達到美國的六成,數量上更是天差地別(日本當時擁有6艘戰列艦與4艘戰列巡洋艦,噸位合計301320噸;而美國擁有18艘戰列艦,噸位合計525850噸),因此日本要想在同美國的艦隊決戰中獲勝,就必須充分發揮潛艇、輕巡洋艦和驅逐艦的作用,在決戰開始前儘可能的削減美國護航艦隻甚至是主力戰列艦的數量,力圖在開戰時雙方兵力勢均力敵,這就是著名的“九段漸減邀擊”作戰,九三式魚雷也是在這個背景下所研製的。

“深海長矛”——日本九三式氧氣魚雷

九三式氧氣魚雷的潛艇版——九五式氧氣魚雷

一枚九三式魚雷由彈頭、氣槽、前浮具、引擎室、後浮具、尾舵及螺旋槳組成,彈頭(即戰鬥部)裝有490kg的九四式炸藥,引擎在魚雷後部,採用雙氣缸往復式重油內燃機作為動力,為了保守氧氣魚雷的祕密,艦艇官兵與研製人員在談及“氧氣”一詞時都用“第二空氣”代替。

九三式氧氣魚雷有兩個型號——1型與3型,3型魚雷相比1型增加了裝藥量而縮短了射程。

“深海長矛”——日本九三式氧氣魚雷

日本海軍研發九三式魚雷一味的追求航速及射程,其根本目的在於力求在重巡洋艦8英寸(203MM)火炮的有效射程內(20公里左右)發揮作用,當九三式魚雷以48-50節的速度航行時,其最大射程可達22000米,但是據舊日本海軍官方資料顯示,九三式魚雷的最佳性能是在42節的航速下航行11000米。

“深海長矛”——日本九三式氧氣魚雷

事實上,大部分日軍指揮官都會選擇在十公里內發射九三式魚雷,而大部分的擊沉記錄也都是發生在十公里內,雖然沒有達到其設計航程,但是相比於英美等國5000-7500米射程的魚雷,優勢顯而易見。而同時期美國驅逐艦裝備的主力魚雷——MK15的裝藥量只有375kg,比九三式少了足足一百多公斤。

“深海長矛”——日本九三式氧氣魚雷

裝備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除海軍航空兵外,所有水面艦艇和潛艇全面換裝了氧氣魚雷,而九三式魚雷作為“九段漸減邀擊”作戰的核心,海軍艦艇、武器配備、甚至是作戰編制都圍繞九三式魚雷發生了一些變化。日軍強化了輕型艦隻的編制,每支艦隊編組一隊由1艘輕巡洋艦以及12-16艘驅逐艦組成的“水雷戰隊”,專門用魚雷進行作戰。為了發射九三式魚雷,還專門設計了九四式魚雷發射管,同時改裝了舊有的十二年式魚雷發射器,併為大部分的驅逐艦都安裝了魚雷再裝填設備。

“深海長矛”——日本九三式氧氣魚雷

為了追求魚雷發射能力的極致,最極端的例子當屬由球磨級輕巡洋艦改造而來的北上號輕巡洋艦與大井號輕巡洋艦,對外號稱“重雷裝巡洋艦”——她們拆除了幾乎所有的火炮和電子設備,使其能安裝多達10座四聯裝魚雷發射器,相當於能一次性發射40枚魚雷(玩過戰艦世界的朋友對魚雷海一定記憶猶新吧)。

“深海長矛”——日本九三式氧氣魚雷

缺陷

九三式魚雷上的陀螺儀轉速僅為8000轉/分,過慢的轉速導致其很容易失靈,戰後日本提出陀螺儀轉速應達到20000轉以上,在航速為35節以上的艦艇上發射時,魚雷常常會因為因為陀螺儀的問題而失控。

雖然九三式魚雷設計航程達到了20000米,但是其航行一旦超過10000米,航線就會飄忽不定,而敵艦也可以通過機動來規避魚雷,因此九三式魚雷的遠超命中率很低。

九三式魚雷的引信問題可以說是廣為人知了,其觸發式引信過於靈敏,海浪甚至是艦艇的航跡都會觸發引信,在實戰中經常發生魚雷尚未抵達目標便提早爆炸的狀況,雖然後來日軍一直著力於改進引信,但直到戰爭結束引信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

因為九三式魚雷的助燃劑是純氧(實戰中一般純度為98%),但是純氧的壓縮儲存都十分不便,而且存在很大的危險性,魚雷不可能出廠就加註純氧,因此所有裝備九三式魚雷的艦艇是都不得不配備專門的製氧機。

九三式魚雷的維護保養很不方便,因為它的輸氣管內很容易殘留霧化重油液滴,這在實戰中常常是導致殉爆、誘爆。因此每次使用魚雷前都必須徹底清理其內部管道,而這往往要花上四五天的時間。

總結

九三式魚雷被日軍寄予厚望,雖說在戰爭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因為落後的戰略思維,日軍一心尋求的艦隊決戰並沒有發生,機關算盡的“九段漸減邀擊”戰術也毫無用武之地,水面艦艇所裝備的魚雷區區數萬米的有效射程也在艦載機以十萬米、百萬米論的作戰半徑面前沒有了意義,當然,這一戰略上的失算也不能完全算是日本人的誤判,誰能想到從百眼巨人號的誕生起,只過去短短三十多年,新生的航空母艦就把擁有百年曆史的戰列艦,包括以艦炮、魚雷為武器、排列戰線作戰的一切戰術和戰略徹底淘汰了呢?

“深海長矛”——日本九三式氧氣魚雷

九三式魚雷剖視圖

撇開航母的因素不談,九三式魚雷並不是日軍口中戰無不勝的神器,其成功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其自身的性能,更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海軍官兵在戰前的魔鬼訓練中所積累的夜戰經驗(該魚雷配合日本海軍的夜戰素養,讓美國海軍在薩沃島、科隆班加拉的夜戰中遭受了很大的損失)。事實上,任何一種武器都是各種性能指標相互妥協的產物,沒有所謂絕對完美的終極利器,而九三式魚雷也只不過是日本以小博大的戰略思維和慣性邏輯的產物罷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