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心血力作:《共情的力量》高情商核心乾貨梳理

一、什麼是共情?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地做出迴應的能力。

通過共情,我們能鏡映別人的想法、感受他們的情緒,這是人們相互理解、相互尋求支持、鼓勵、溫存和愛的基礎。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心血力作:《共情的力量》高情商核心乾貨梳理

  • 1.1 共情具有兩面性

如果是出於善意、積極的目的,可以通過共情體驗到生命中最深切的情感:慈悲、犧牲和愛;

如果共情被惡意利用,會被用來精心算計和勸誘,完成人類靈魂最陰暗處的欺騙和背叛。

  • 1.2 共情產生評估能力

當我們有意識的覺察我們自己正在思考和正在感覺著時,我們能在更深層次上真實的感覺到他人的感覺,明白他人的想法、主意、動機和判斷。

共情能提高我們對他人想法和感覺的覺察力,也可以利用共情來評估別人的特質和動機,自我保護和防衛。看起來是朋友的人,可能只是在利用你,貌似敵人的人,可能只是害怕你,“要想想真正的原因”。

  • 1.3 共情通往愛和寬恕

人為什麼會選擇自傷、自殘、自殺,在此之前他們肯定嘗試過求助,沒有被聽到、沒有被迴應,才會被逼到一個深感羞愧、恐懼、內疚和悲痛的、沒有出路的牆角。

對於正在受苦,並尋找方法結束痛苦的獨立個體而言,給他們的行為貼標籤,去分析、去研究、去分類時,那些抽象的理論很難穿透表象,去看見他們真實展露的內心和痛苦。當他們與至愛的人無法連接時,理論也很難跟他們感受到的絕望進行對話。

當一個人選擇自我破壞時,他期待的是自己能被理解、被接納、被愛著。共情會指引我們帶著悲憫之心,盡力懷著對他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尊重去聆聽和迴應他們,對他們報以希望,在他們舉步維艱的無力邁出下一步時,借給他們希望和信念,直到他們找回自己的力量。關心、理解、聆聽的藝術,是最簡單的人之善。


二、為什麼共情能產生力量?

  • 2.1共情的神經生理基礎:

共情連接著大腦中兩個區域:杏仁核和新皮層,是一種易於激發別人產生類似反應的自主神經系統狀態。

杏仁核:情緒腦,是產生慾望、暴怒、瘋狂、極樂的部位,也是生成眼淚和儲存最有意義的個人記憶的地方。主宰人們在具體情境中,對不同的物理威脅、預設的危險,產生自動反應“戰鬥或逃跑”。

新皮層:思維腦,反思自己的感受,並根據經過思考之後的反饋來調節自己的行為。

思維腦和情緒腦是相互作用的關係,大腦的發育過程,也是一個人情緒感知能力的進步過程。

  • 新生兒:聽見其他嬰兒哭也會哭,共享感受,不明白感受意味著什麼
  • 2個月:看見別人流淚自己也會哭,把別人的悲慘當成自己的不幸;
  • 10周:可以通過改變面部表情,對媽媽喜怒哀懼的神態做出反應;
  • 4個月,可以朝著笑臉開心的笑;
  • 8個月:知道自己跟他人是分開的,看到他人需要安慰時,會嘗試“模仿”;
  • 1歲左右:孩子可以根據從大人表情中看到的信息,調整自己的行為;
  • 4歲多時,孩子能夠準確說出開心、傷心、生氣、恐懼這些基本情緒;
  • 6歲時,孩子能理解真實的情緒和表現出的情緒,是可以不同的;
  • 7歲左右,孩子能理解那些涉及嫉妒、驕傲、謙虛、內疚等複合情緒的情境。
  • 9歲-11歲,孩子能考慮像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線索,辨別行為的動機和意圖,識別別人是不是想矇騙、操縱自己。

有愛心和專注的早期互動經驗,會讓孩子內化安撫的方式來回應自己的情緒;被憤怒、暴力和忽視養育互動的孩子,情緒反應會收窄,恐懼會成為所有情緒的主導,如果總是不能被正確對待或者得不到關心,情緒通道會被關閉。

人類擁有語言來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告訴他人自己想法的能力,以及感到傷心或迷失時向他人求助的能力,通過共情,我們能夠克服恐懼,學會相互之間如何重新建立連接。當一個人不知道如何表達想法和感受,甚至覺得自己已經失去感受的能力時,通過強化他們思維腦和情緒腦之間的連接,加深個體對自己的感知,加強個體與他人的連接,學習對共情的感知、表達共情、實踐共情,通過這種誠實、坦白、寬恕共情的關係,能夠帶來療愈。


3、怎樣表達共情?

共情維持在一個高度覺察又耐心專注的位置,集中注意力,關注焦點,是一種需要精心培養鍛鍊的能力,需要自我覺察、細心反思、大量實踐,需要耐心、決心和靈活性。

  • 3.1 使用開放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給對方的選擇空間有限,“你真的覺得你們合適嗎?”,對方要麼接受引導給出順從性答覆、要麼給出戰鬥性的答覆,產生矛盾、發生爭吵。不論哪種回答,結果都存在輸贏,像是要努力把談話帶到一個指定方向,而把對方關在門外,對相互理解幫助甚微。

開放式問題沒有成型的答案,是把偏見和預判都放在一邊,“我注意到你這次都遲到了,是否有我們還沒探討過的什麼東西呢?”,想從對方那裡瞭解到事實並進行溝通,而且你真心對他的看法感興趣,促進對方表達更多信息,把控制權交到對方手中,允許他人把你引領到他想去或者希望你去的地方。

  • 3.2 放緩節奏

共情在過熱或者過冷的環境中無法生存。當情緒爆發的時候,憤怒和恐懼會讓生理分泌各種激素、肌肉收緊,我們感知的焦點也會收窄。

可以花點時間,回想一下,把節奏放緩,讓想法跟上情緒,往產生情緒的情境中加入鎮靜和歸因。幫他人把節奏放慢,被情緒劇烈沸騰的狀態降為文火慢燉,對情緒進行遠觀看到畫面的全局,當共情起到降溫和安撫的效果時,就能夠重獲平衡,對我們的想法和感受產生更準確的理解。

  • 3.3 不匆忙做評判

共情是想要為行為提供一個更深層的理解方式,不是簡單的對行為貼標籤或評價。可以把對方的想法和感受關聯到特定的事件上,通過回溯他反應的根源,來給他一個擴展自我覺察的機會。

生活是流動的,不是原有互動模式的簡單重複,共情會關注當下時刻的體驗,避免根據過去的經驗來給行為做總結和分類,尊重每個人都會發生轉變的天性,而不是認為個形式固定不變的。

  • 3.4 關注身體感受

生理同步:情緒和軀體反應是緊密關聯、相互依存的。

演員可以通過表情模仿,來幫助自己進入特定的情緒狀態,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來調動對方的情緒狀態,軀體反應也能夠激發對方強烈的情緒反應。

怨恨、敵意的感覺經常跟疲憊、情緒壓力或缺乏安全感而引起的內心痛苦有關。

  • 3.5 向過去學習

過去尚未解決的任何衝突都會被帶到當下的互動中,我們需要理解並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明白舊有模式、評判、理論和理想化是如何影響當下所發生的事情的。

學會把過去和現在分開來看,我們才能客觀地看待事情。當下強烈的情緒不一定跟現在發生著的事情相關,卻總是源於過去未處理的衝突或艱難的生活環境。

去收集這些事實,併產生深入的理解,再把視角後退擴展,做出一個合適的、經過思考的迴應。當對方開始意識到他的過往經歷在影響著他現在的行為時,他就能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情緒了。

尊重他人的過往,瞭解自己並發展對過去衝突的覺察,是培養對他人共情的必經之路。

  • 3.6 讓故事充分展開

每個人都有他特有的故事可以說,每個故事也都以他特有的速度在發展。

共情會讓我們一起站在懸崖(深層的情緒所在的地方)邊上,相信我們的關係能把我們帶到安全的地方。

我們的作用是跟隨、參與、讓溝通持續流淌,不是引領、主導、總結髮言。讓故事充分展開,是讓自己完全參與到故事中,儘自己所能去幫忙,並感恩自己也能成為這段經歷的一部分。

  • 3.7 設定邊界

一個人的不安全感不會因為知道他人有同樣的問題而被治癒,所以針對他人的經歷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苦難,很少會真正安撫到對方,還會分散掉本該關注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的注意力。

設定邊界,把焦點關注在對方的情緒,不帶偏見的傾聽,客觀的迴應,同時保持自己的抽離狀態,既能相互融合信任給予洞察和理解,也能各自獨立,尊重。


共情是情商的核心,通過共情這束光,可以幫助我們穿透痛苦和恐懼的黑夜,找到我們的共通之處。共情是一種可以訓練出來的技能,我們需要學會的,是採用他人的視角看問題,共情地傾聽,控制衝動,調節心情,在情緒和理智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就能解決衝突,建立親密、持久、有愛的關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