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世界上的人有太多已被淘汰了,所以青年人要銘記這八個字

國學 南懷瑾 孟子 政治 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2017-05-05

南懷瑾:世界上的人有太多已被淘汰了,所以青年人要銘記這八個字

我告訴大家這二十多年來,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比這個更昇平的時期。但不能說二十多年來是太平哦!只是由亂世改變到達不亂,變成昇平社會而已。如果認為現在太平了,在中國文化的架構上說,還是差一大截的。你們年輕同學們不知道,這樣二十多年的昇平,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你們太幸運了,教育也普及了,都讀到大專以上,可是你說我高興嗎?我的心情還是這兩首詩上所表達的,“憂患千千結,山河寸寸心”。

開放以後你看到了平安,但更危險,因為國家的教育方向、宗旨、目標同個人教育方案都沒有。你們只曉得開放發展,拼命搞建築發財,每人都活得很高興。但是要注意孟子的兩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就是中國文化。孟子說,國家、個人、社會能夠克服種種困難,才能使國家民族興盛健康起來;如果大家放鬆了,只向錢看,光搞享受,結果就很可怕。孟子所以被稱為聖人,就是看到這兩句話。

我在美國時批評他們,我說你們快要完了,不到五十年你們就結束了。我這個預言在臺灣講過,現在看來我也替美國悲哀,他們也很可憐,他們西方的文化向科學科技方面發展,科技也是一種文化,但是精神文明的境界沒有。

一個國家,一個團體,一個公司也好,一個家庭也好,“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一個國家,如果無“法家”,法律不上軌道,法治不上軌道。無“拂士”,是沒有人講難聽、批評你的話。一個領導人,沒有人給你講不同的意見的話,就危險了;講話批評或糾正領導人的,叫做“拂士”。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家庭,沒有“法家”不行的。“法家”除了懂得司法以外,另外一個法家是什麼?像諸葛亮,是劉備的法家,給他出主意的,有方法的,所以也叫“法家”。我們有會寫字的人,譬如寫給朋友,某某法家正之,就是這兩個字。意思是,你的字比我寫得好,請你糾正我。這個法家,不是司法的法了,指內行人,善於用智慧。

一個國家,一個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來沒有人擋在前面,那是危險的。換句話說,你公司生意做得很好,非常驕傲、得意,年年賺錢,事事如意,沒有打擊,那你就開始有問題了。

然後,講兩個原則,個人也好,社會也好,團體也好,國家也好,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啊。所以,叫你有憂患意識,一個人要活著,想創業成功,在痛苦中會成長,得意了就死亡了。“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這是孟子的話。

左丘明的《國語》一書中,有一篇敬姜論勞逸,敘述魯大夫公父文伯的母親——敬姜,對兒子的一番教訓,政治思想非常高。她說人必須要接受勞苦的磨練:“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一個人環境好,什麼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墮落。民族、國家也是這樣。所謂“憂患興邦”,艱難困苦中的民族,往往是站得起來的。

所以古代許多懂得為政的人,都善於運用“勞之”的原則,使得官吏、百姓沒有機會耽於逸樂。“勞”包括了勤勞、勞動、運動許多意義。所謂“君子勞心,小人勞力。”人在辛勞困苦的時候,對人生的體會較多,良善的心性容易發揮出來。不過這是好的一面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有把這個原則反用了的,就是不使人太過安逸,儘量使他勞苦,永遠不能安逸下來,沒有機會思想,也不敢思想,這就是用反的一面。

我們翻開歷史一看,每一代在開創的時候,都是從艱難困苦中奮鬥出來的;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子孫的手裡,就慢慢不行了。政治安定、經濟富庶、社會繁榮之後,逸樂就來了,這就開始走向衰敗了。

一般家庭也是如此,祖父那一輩,天寒地凍時尚且赤了雙腳,鼻尖凍得紅紅的,手執鋤頭,在田裡一鋤一鋤地翻土鬆泥,準備春來播種。到了他的兒子這一代,雖然由種田的父親培育上了大學,但親眼看見父親辛勤勞苦,也許自己也下田幫過一些小忙,還知道賺錢的艱辛,所以生活樸實,也努力振興農業,繼續置產。

可是到了孫子的一代,在富裕的環境中長大,已不知祖輩、父輩的辛勞艱苦,於是“般樂怠敖”的毛病都出來了。到他的下一代,不但汽車要最時髦的,還要年年換新,吃喝嫖賭樣樣都來,於是就走向了衰敗。也許傳到第五、六代,差不多又要頂著寒風冷雨,佝僂著在田地裡揮鋤頭、踩泥巴了。人世間之事,總是這樣反覆輪迴。

這都是人類的一種惰性,家庭、社會、國家政治,都在這一惰性下循環起伏,交替興衰。所以孟子說“憂患興邦,安逸亡身”,又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一個國家,沒有內憂外患,沒有困難,就容易死亡了。家庭、個人事業,又何嘗不是如此?

於是孟子下了一個定論,也在人生哲學上給後世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個人、家庭、國家、世界的災“禍”,未必是神力所降;至於“福”,也不是上天所賜,都是自己造成的。由此看來,有人會說孟子不信神,不信上帝,不信菩薩。孟子究竟信什麼?他是有神論或無神論,我們暫且不論,但是孟子這句話正是世界上任何宗教所奉行的最高宗教哲學。你信上帝而不做善事,上帝也拿你沒辦法,上帝與你接不上線的;信佛的,就姑且算是唯心吧,但明明說心即是佛,此心不正、不善,求菩薩也是枉然。

撇開宗教不談,福與禍,不是外來的,的確都是自己求來的,求福則是福,求禍則得禍。行仁則是求福,不仁則會招禍,這是孟子此處的看法,也是今古不移的定論。

我們讀了這一段書,就深切感到世界上的人,有太多已被淘汰了。當“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其中之一臨到身上時,不能“動心忍性”,經不起磨練,沒有堅強的意志站起來,而自殺的,精神分裂的,消沉的,都下去了。千千萬萬的人,能夠成功的,能夠創造劃時代事業的,沒有幾個。

多難興邦,憂患興家,貧苦家庭的子弟,大部分都有出息,幾十年來,就看到這樣的人發大財,也看到不少有錢人家子弟的失敗。所以為人父母的,對孩子不可太優容驕寵,該給他們多些磨練,否則是害了孩子。

孟子最後講一句話:“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不管國家、社會、家庭、個人,離不開這個原則。人越在艱難困苦中,越有希望,會奮鬥,能站起來。尤其青年們,環境越舒服,生活越優裕,前途越有限,越暗淡。所以有大學剛畢業的同學來問我,他將來的前途如何,我告訴他,前途有限,後患無窮。因為他們幾十年來,太舒服太安樂了,連天有多高,歷史有多長,鈔票是什麼紙印的,都不知道,還不滿意這裡,不滿意那裡,這裡埋怨,那裡生氣。這樣的修養,這樣的見解,這樣的學識,那還不構成前途有限,後患無窮嗎?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南懷瑾講演錄》《孟子與公孫丑》《孟子與滕文公、告子》《論語別裁》

******

南懷瑾先生(1918年—2012年)是現代享譽國內外,特別是華人讀者中的文化大家,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和倡導者。他一生經歷奇特,願行非凡,除自身天資極高之外,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學養深厚,加之他豐富且不可複製的特殊經驗,並且始終致力於實修實證,使其融通中華傳統文化儒道佛之精華,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2012年9月,南懷瑾先生仙逝,給世人留下了大量融會貫通、深入淺出讀解中華傳統文化的著述。南先生的著述把沉睡深奧的經典變成活生生可以觸摸踐行的日常,是讀者尤其是年輕人踏入中華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讓人受益終生。

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追隨南懷瑾先生幾十年的老學長古國治先生進行“走近南懷瑾先生”著作系列導讀。

(從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入手)5月7日開始:古國治先生:“走近南懷瑾先生”著作系列導讀---請搜索: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本頭條號,及同名微信公眾平臺和新浪博客相關文章均為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未經本平臺許可,其他頭條號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發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