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場黃袍加身的表演,三位一代明君的政權更迭

壹 郭威

950年冬,中原大地正值五代的後漢年間。

鄴都古城裡,身材魁梧的郭威正看著一份詔書,左右思量。

這是封皇帝的密詔。密詔內容是:詔令鄴都行營的馬軍都指揮使郭崇誅殺郭威,詔令鎮寧(治澶州,今河南濮陽)節度使李洪義(皇帝的舅舅)誅殺正在澶州的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王殷。

到底怎麼回事?原來是朝中的年輕皇帝劉承佑,派了個供奉官,拿著密詔一個人就出發了,先到了澶州,找到皇帝舅舅說:“皇帝叫你把王殷幹了!”,然後計劃再到鄴都,找郭崇幹了郭威。

計劃本沒有問題,可關鍵是皇帝舅舅是個慫蛋,向來膽小怕事。他接到密令猶猶豫豫,生怕王殷已經知情有所防備了,遲遲不敢動手。左右為難後,他乾脆把傳旨的供奉官帶到王殷了那去,讓他們兩人自己對決。

王殷毫不客氣,直接扣留了孟業供奉官,再把密詔送給了郭威。

郭威看著密詔,來回走動,想起了中原大地這數十年曆史。從907年朱溫建立後梁至今,不停的戰亂、割據,不斷的篡位、再到被滅,已經四十多年。

前面四朝,平均每個朝代僅10餘年,共計產生皇帝6姓(朱、李、石、劉、及李嗣源、李從珂的本姓)11君,每個皇帝平均在位3年多,基本沒有善終。

後梁太祖朱溫以武力篡位稱帝,為人濫殺無辜,喜歡睡自己兒媳婦,愛罵兒子豬狗不如,最終被兒子朱友珪叛亂殺死;朱友珪弒父篡位,帝位來歷不明、為人荒淫無度,被群起攻之,最終命親信殺死自己,身死名裂,享年29歲;後梁末帝朱友貞推翻其兄後稱帝,但因其猜忌重臣,在與李存勖的樑晉爭霸中節節敗退、喪失國土,最後也命親信誅殺了自己,身死國滅,享年35歲。

後唐莊宗李存勖早年膽略過人、軍事過硬,滅亡後梁、建立後唐,晚年卻愛好唱戲,重用伶人及太監、誅殺功臣,導致軍中上下離心,最終釀成鄴都兵變、興教門之變,被流矢射中,時年41歲;後唐明宗李嗣源因功高受到李存勖猜忌,起兵反叛,在李存勖被殺後即位稱帝,後兒子李從榮因未被立為儲君,趁李嗣源病重而起兵奪位,雖未成功,但他病情加重,受驚崩逝;後唐閔帝李從厚在李嗣源靈柩前繼位,後李嗣源養子李從珂起兵叛亂,李從厚倉皇出逃,後被殺死,在位僅五個月,時年20歲;後唐末帝李從珂治國無能,起兵成功後,為履行對士兵們的許諾,大肆搜刮百姓財產用了行賞,最終被李嗣源女婿石敬瑭打敗,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後晉高祖石敬瑭勾結契丹,割讓幽雲十六州、稱兒國、贈送大量財物,換取契丹出兵援助,打敗李從珂後,即位稱帝,終因憂鬱成疾,在屈辱中死去,時年50歲;石敬瑭養子石重貴稱帝,因不肯向契丹稱臣,兩國開戰,後因醉生夢死、貪圖享受、貪得無厭、作戰不力,被契丹攻入京城,自焚未遂後被俘虜至契丹北去,屈辱地生活在異國他鄉。

後漢高祖劉知遠追隨石敬瑭逐步升遷,在石重貴與契丹的戰爭中,觀望不戰,待契丹撤兵後,稱帝並建立後漢,後因剛被立為皇儲的長子之死而病重駕崩。算是五代第一個得以善終的皇帝。

一直到現在的皇帝劉承佑。

這期間,父子相殘2次,兄弟反目3次,郎舅相爭1次,下屬勸進、勉為其難即位5次,重臣“清君側”2次,還陸續有人勾結契丹、引狼入室。

現在看來又到動亂時刻了。

兩場黃袍加身的表演,三位一代明君的政權更迭

郭威從歷史回到現實中,不禁來回搖頭,王殷是好兄弟,皇帝舅舅不堪重用,這小皇帝真是傻的夠可以的。他難道不知道郭崇是跟隨自己一起平叛立功,一起扛過槍、砍過人,搞不好還是曾坦誠相見一起幹過壞事的親密戰友麼?

不管皇帝傻不傻,當務之急就是皇帝要害自己這個重臣、功臣。想當初的五個顧命大臣,其中宰相兼樞密使楊邠、掌管禁軍的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史弘肇、掌管財政的三司使王章都被皇帝給幹掉了,只剩下聽命於皇帝的宰相蘇逢吉以及自己。

怎麼辦?他馬上找來智囊魏仁浦。

魏仁浦說“方今天下,你身為重臣,手握重兵,據守重鎮,又被小人汙衊,想要善終,難啊!事到如今,不能坐以待斃。”

就差直接說出“反”字來了。兩人相視一笑,這就把手下將領召集過來。

郭威拿著詔書,痛哭流涕地對部將們說:“劉承佑聽小人的話,要我誅殺諸位,可大夥功勞卓著、保家衛國,我怎麼忍心殺你們而獨活於亂世呢?”

五代的將領們,沒幾個有文化,大多不識幾個字,更別說鑑別郭威手中詔書的真假。就是認出來,也沒人管,這個時代就是“造反有理”,天子嘛,“當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耶!”。

於是群情激憤,推舉郭威起兵“清君側”。郭威舉兵南下,在澶州與王殷合兵,渡河南下,並且給士兵們開出籌碼:勝利後,都城開封的金銀財寶可以隨便劫掠!

可以合法的、公開的搶劫!這下,就算郭威不領頭,估計將士們都起兵了。

相比之下,皇帝劉承佑就太小兒科了,沒什麼戰鬥經驗,既不能激勵士兵,又沒有可用將領。雙方決戰一展開,就兵敗如山倒,劉承佑則匆匆忙忙帶著宰相蘇逢吉回開封,沒想到城門緊閉,進不去了。劉承佑被開封拋棄了。

於是他帶著左右出逃。出逃時還發生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

大家都逃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親信以為追兵已到,為了不讓劉承佑受辱,一刀將他殺了,再回頭一看,才發現是保護劉承佑的親兵在後面。

蘇逢吉見狀,就說:“大家自殺吧,反正沒有活路了。”於是,集體自殺。

郭威知道劉承佑被殺後,痛哭,大叫:“我有罪啊,護駕不利!”

大軍進入開封,遵照命令,大肆劫掠。搞得京城像座空城似的,郭威這才停止這場公開、合法的搶劫。

郭威是勝利了,可沒有百官和百姓的擁戴。想想也是,如此明目張膽的搶劫,誰敢靠近你?

關鍵是政敵還未清除完。劉家還有三個人,三個勢力強大的人:後漢開國皇帝的弟弟、劉承佑的叔叔——河東節度使劉崇在太原擁有重兵;劉崇的兒子劉贇在徐州擁有重兵;劉承佑的另一個叔叔劉信在許州(今天許昌)擁有重兵。

他們三個,誰來做皇帝都比郭威自己做來得名正言順。所以,稱帝不能著急,男人要學會隱忍。

正在這時,劉崇派人進京打探情況。

郭威指著脖子上的紋身,對使者說:“你看,我年輕的時候在脖子上紋了一隻飛雀,人們都叫我郭雀兒,自古哪有皇帝脖子上有刺青的?你叫劉崇不用懷疑我!”(紋身算是風俗,可郭威不紋個猛虎之類的卻紋個飛雀,夠個性!)

嘴上忽悠一下是短期行為,革命仍需努力。於是他入宮請太后冊立新帝。

太后數來數去,說:“你看劉崇、劉信、劉贇及開封府尹劉勳誰可以?”

郭威一比較,前面三人不正是我所擔憂的嗎?還是立劉勳好。沒成想,劉承佑這個叔叔病得都起不了床。

我真懷疑郭威是故意的。最後郭威說:“那就立劉崇的兒子劉贇為帝!趕緊派人去接他吧。”

這把劉崇高興得直哼小曲,高興,兒子都做皇帝了,自己就是太上皇了。

接下來的劇情卻與劉崇所想完全不一樣。

實際劇情是這樣的:

突聞契丹南下,郭威留下已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的王殷、已任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的郭崇在開封,自己要率軍抵禦。

部隊走到澶州,早上起來將士們大聲鼓譟,說:“不走了,我們剛剛攻陷京城,又這麼搶劫,他們肯定不會放過我們,所以不能讓劉家的人當皇帝!”

那誰當皇帝呢?肯定是誰救了我們命,誰讓我們合法搶劫的,誰就來當這個皇帝!

將士們就要衝進郭威住的驛館裡。

可能郭威太投入了,他設計的情景應該是推辭不就,所以沒有給他們留門,大家進不去。

還好,將士們的自我發揮能力不錯,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大家翻牆進來。

但組織有所疏忽,搞得現場亂的很,這麼多人翻牆進去,擁作一團。

大家都要求郭威稱帝,有的人順手就把一面裂開的黃旗包在了郭威身上。

郭威“身不由己”,“黃袍加身”了。

兩場黃袍加身的表演,三位一代明君的政權更迭

留在京中親信一聽說澶州軍變了,馬上準備下一步。此時準備入京登基的劉贇已經走到了宋州(今河南商丘)。

為避免劉贇聽到消息出問題,郭崇率了七百騎兵前去迎接,名為保護,實為拘禁。順便再派兵馬,把許州攻陷,劉信自殺身亡。

劉崇本想當太上皇的,沒當成。他派人去求郭威:“太上皇我沒當成,但你好歹把兒子劉贇還我。”

可劉贇已經被殺了,郭威又不會變魔術,再變一個劉贇出來。

劉崇老羞成怒,就此自立於太原,建立北漢,跟郭威結下了死仇。

郭威返回開封后,951年正月,正式稱帝,建立後周(951-960)。

貳 少年趙匡胤

郭威“黃袍加身”時,趙匡胤正在郭威賬下當小兵。估計是表現不錯,達到了專業演員的水準,帶頭爬牆、蓋黃旗的有可能是他。事後論功行賞,他被提拔為禁軍東西班行首,並拜滑州副指揮。

其實,趙匡胤在郭威賬下當了3年小兵。這中間,郭威平定河中,隨後又移師北伐,大敗契丹,封為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節制河北各州郡。

3年時間,大小數戰,趙匡胤沒有絲毫提升。按照後來趙匡胤的軍事表現和武藝水平,這很不符合常理。不過,想想趙匡胤初入江湖時的挫折以及走投無路貿然投奔郭威的無奈之舉,我又有些理解了。

他這叫做懂得藏拙,懂得隱忍。

他投奔郭威時已經20歲。

公元927年的一個仲春,天氣乍暖還寒,陣陣北風吹來,仍使人覺得絲絲寒意。趙匡胤就在這極為平常的一天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的趙家。

史載,他出生官宦世家,至少是個官五代。但亂世誰都是朝不保夕,趙匡胤父親家中出了變故,慌亂中,輾轉南逃,從東北來到洛陽。機緣巧合下,在這參軍入伍,娶妻生子。

到趙匡胤出生時,他已是28歲的大齡父親。

普通小孩子出生,爸爸媽媽會覺得他哭也漂亮,笑也迷人,拉的屎都是香的,悉心呵護。但這也侷限於父母的想法,旁人就只看看熱鬧。

而皇帝趙匡胤出生的前景,是後來官員記敘的。那是當朝開國皇帝,描述他必然要比回憶自己父母還要深情,還要美化。所以他的出生,必有異兆。

據說,他出生時,赤光滿屋,並有一股異香圍繞他,整晚都沒有散去,體上的金色幾天都不變。故名,香孩兒。

又聽說,李嗣源每天在宮裡焚香,不知道心裡在嘀咕什麼。但李嗣源是搞“部將擁戴勸進、勉為其難為帝”的典型,他自己肯定不想當皇帝。

兩下一湊活,後人得出結論,原來李嗣源焚香禱天,故天降香孩兒,下來撥亂反正、一統中原的,金色不就是黃袍的顏色嘛。這就是“君權神授”,天子。

趙匡胤即位的合法性來源於此。

不過對當時的趙匡胤來說,這些都是子虛烏有的事。只不過輝煌的先祖事蹟、強者為王的時代,激發了趙匡胤的雄心壯志。而他父親既把驍勇善戰的基因遺傳給了趙匡胤,又天天給他上騎射的興趣班。

趙匡胤長大一點,身寬體肥,方面大耳,臉色黝黑,豪爽豁達。他又不用種田種地,也不需幹啥家務,沒事就出入軍營,騎馬、射箭。

他母親想勸他讀書,趙匡胤振振有詞的反駁說:“太平年代才讀書,亂世要練武,現在強身健體,將來才有機會安邦定國、出人頭地!”

母親時刻提醒他,做官能夠達到祖先的級別就可以了,不要丟咱趙家的臉,好高騖遠。

趙匡胤聽了不高興:“你這不是瞧不起你兒子嗎?想那李世民,出身和我差不多,他怎麼能當皇帝?我不也可以和他一樣,成就一番事業?”

五代以來,對擁兵大將來說,“登天子堂”算什麼,要的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像趙匡胤這種好武之人,也樹立了看似遠大、實則普遍及樸素的志向。

趙匡胤坐不住,常常騎馬出去,四處交友,拓寬人際關係,比試武藝和騎射技術。在賽中學、學中賽,不斷提升格鬥技巧,為今後成為武術大師打下堅實基礎。

據說有一天,一個人牽了匹烈馬給他,說這馬太厲害,沒人能夠駕馭,知道你騎術高超,讓你給試試。

趙匡胤當然不怕,躍躍欲試,不管它沒馬鞍沒韁繩,毫不客氣飛身上馬,急行而去,瞬間跑了五六裡。到了前方城池時,城門過低,馬不停蹄,下又下不來。正在想辦法,頭就撞上了城牆。趙匡胤反應極快,一個後空翻,立足一看,馬恰在一箭之外,於是飛奔追上,再一個立定騰空起跳,恰落在馬背上,手上馬鞭抽向馬頭。馬就服氣了,認定正主了。

這明顯就是《射鵰英雄傳》裡郭靖馴服汗血寶馬的場景,是典型的武學高手的技術。

兩場黃袍加身的表演,三位一代明君的政權更迭

少年時期的趙匡胤純屬遊俠作風,愛喝酒交友,喜到處闖蕩。即使日後當了皇帝仍不改本色,還是經常豪飲、微行,酒宴上安邦定國,不懼微服私訪。所以江湖上一直流傳著趙匡胤的傳說,各種戲曲、小說仍然記載著他的豪俠故事。

寫到這,就不禁想到《天龍八部》裡的蕭峰,最讓人熱血上湧的一幕便是他大喝一聲“拿酒來!”與趙匡胤並無二出。

所以,金庸在小說裡寫聚賢莊一戰,專門給蕭峰安排了一套“太祖長拳”,應該也是致敬趙匡胤。

等到趙匡胤17歲,父親給他迎聘了賀氏。此時,趙家已隨同朝廷遷往開封。

本來挺喜慶的事情,卻碰到契丹入侵後晉,都城開封正遭受蹂躪。素有大志的趙匡胤恨不得投身軍中,殺敵立功,只是新婚燕爾,如膠似漆,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蜜月期一過,趙匡胤按捺不住了。此時後漢陸續收復中原,皇帝變成了劉承佑。可戰爭仍在繼續,鳳翔節度使王景崇、永興(今長安)節度使趙思綰,共同推舉河中(今永濟)節度使李守貞為秦王,一起叛變。

趙匡胤父親奉命隨軍出征鳳翔王景崇,郭威便是領軍出征李守貞。

那年,趙匡胤已經22歲了,由於家庭人口增加,使得家庭經濟狀況每況愈下。趙匡胤在家閒著也是閒著,惹起一腔熱血壯志,於是離家向西投向父親部隊。

趙匡胤行俠仗義、鋤弱扶強的江湖歲月開啟了。但迎接他的並不是鮮花美酒,而是風霜雨雪。

鳳翔的位置大概在今天的陝西寶雞,河中的位置在今天的山西的運城永濟,趙匡胤的出發點是開封。三點成一線,河中在中間,鳳翔在西邊。河中的南方一直下去是襄陽。

兩場黃袍加身的表演,三位一代明君的政權更迭

那時候又沒有導航,估計趙匡胤也沒帶地圖,方向感也不太好,又是初入江湖,社會經驗不足。走著走著迷了路,估計是差不多到河中的位置,就往南走了。後來發現不對了,索性將錯就錯,直朝大路走,南下到了湖北。

走到復州(今天門),打聽到父親的一個朋友在這,於是上門投奔。

那朋友心想,兵荒馬亂的,你到處瞎闖,連父母都不知道,還是打發你回去吧。於是,給了他些錢,直接轟走了。

多年以後,趙匡胤當了皇帝還開那人玩笑,說:“當年你怎麼就不收留我呢?”

那人回答很絕妙:“淺水不養龍,再說當年要是我收留了你,你就沒機會當皇帝了。”

趙匡胤一陣大笑,就此了結往事。

隨後,趙匡胤又去了隨州,投靠別人的部隊。但感覺很不爽,不久就離開了。

如此東遊西蕩,匆匆數月。出門在外,要緊的是錢要帶夠。走到襄陽,趙匡胤沒了盤纏,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他見到一座寺廟,要求提供食宿。一言不合,動起手來;三招兩式,勝負已分;和尚速跑,入寺報信,大呼高手鬧事;老僧出馬,以為精彩,未料情節逆轉。

老僧一較量,怕傷了熟人,問道:“施主師承何人?”

答曰無門無派。

老僧大驚:“世上能在我手下走過十招的屈指可數,施主真乃武學奇才,看施主也不是奸惡小人,今晚就住下,我們好好切磋。”

兩場黃袍加身的表演,三位一代明君的政權更迭

當晚,兩人一老一少,徹夜長談。趙匡胤只覺進入了一個新奇的武術世界,武學造詣尤其是拳術和棍法突飛猛進。以此為基礎,日後的太祖“一條盤龍棍打遍天下無敵手,三十二勢太祖長拳垂名數百年”。

盤桓數日,老僧交代:“老衲出世已久,年歲已高,太平之後自會見面;送你白銀十兩,望你行俠仗義,懲惡揚善。”

按照這個套路,就是武俠小說的風格了,但我認為這是比較契合實際的推理。

如果我按史料,跟你這樣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對小趙說,看你骨骼清奇,生有異象,而且早有預兆,你將是萬中無一的軍事天才,以後統一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重任就交給你啦。

這話可信嗎?反正我是不信。其次,即使確有其事也不可能掛嘴上傳出去,如果人家知道他以後要做天子,這樣的話,他可能三天都活不了。

不過有了老和尚的指點,趙匡胤才知道自己遊蕩的方向搞錯了,於是直向北行,總算快到了原來走岔路的地方。

這裡,郭威正領軍討伐李守貞,中途安營紮寨休息。

趙匡胤由士兵引導,見到人生的導師——郭威同志。

郭威見他魁梧高大,是塊打戰的好料子,於是盤問家中底細。趙匡胤如實報來。

郭威奇怪道:“你父親和我同僚,一樣帶兵打戰,前段時間又在鳳翔剛立功,你不去他那,怎麼跑我這來投效呢?”

趙匡胤肯定不能如實說自己本來是向西尋父的,只是迷路了,碰巧到了你這。

他很委屈的說:“父母過於寵愛我,不讓我出來打戰,我是偷偷離家出走的,來到你這歷練歷練。”

郭威道:“將門出品,定非凡品,你就留我賬下吧。”

郭威話雖如此,但心裡肯定不以為然。趙匡胤估計也歷練夠了,知道自己貿然來訪有些不妥,所以3年時間裡沒有什麼突出表現。

不過沒關係,年輕人,不要太在乎一時的挫折,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積累蓄勢就有超車的機會。現在,是學習提升的階段,只要有酒喝、有朋友交、可以論武、可以進步,就是莫大樂事。

在這裡,趙匡胤不僅學習了運籌帷幄、行軍打戰的本領和權謀,還切身體會到了關係網的重要。他學習郭威,也結交了十個意氣相投的鐵哥們,號稱“義社十兄弟”,有李繼勳、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劉光義等等。這些人後來發揮了莫大的作用。

在郭威導師的教導下,趙匡胤終於成長起來了,並在接下來的柴榮時代迸發出炫目的光彩。

之所以郭威是偉大的導師,是因為他自編自導自演,“黃袍加身”獲得了完美的謝幕。尚屬小兵的趙匡胤逐漸成熟的心靈受到了強烈衝擊,這一演出深深地落在了他的眼裡、印在了他的心裡。

郭威不會想到,自己無意間收留的這個小子,居然會成為一代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武術家及自己建立的後周的埋葬者。

叄 柴榮

郭威登基為帝后,趙匡胤繼續蟄伏了兩年,直到953年三月柴榮加封晉王、調任開封府尹。

郭威有兒子,可惜在自己做皇帝前被劉承佑殺光了。剩下最親的人只有三個:外甥李重進、女婿張永德以及內侄柴榮。三人其實都是外人,但柴榮還是郭威的養子,改姓郭,比起李重進、張永德又親近了一層。

柴榮需要招攬年輕的人才,以建立自己的班底。比柴榮還小五歲的趙匡胤因機緣,得到賞識,終於搭上建功立業的快船。他調任開封府馬直軍使,成為柴榮身邊的一箇中下級軍官。

等郭威逐個解決了那些深具威脅的重臣,到了954年正月,郭威病重,命柴榮兼侍中,判內外兵馬事。這就已經掌握軍政大權,尤其是有了最高軍事指揮權。

沒多久,郭威就駕崩了。柴榮繼位。趙匡胤被調入禁軍。

接下來的事情有些平鋪直敘,柴榮勵精圖治,南征北戰,揭開一統天下的序幕。趙匡胤追隨左右,勞苦功高,節節高升,羽翼初豐。

兩場黃袍加身的表演,三位一代明君的政權更迭

歷經五年治理、征戰,後周的領土、人口在柴榮手上增加了一倍,財力雄厚,足以相抗任何強國,恢復大一統氣勢已成。於是他撇棄了“先南後北”的既定戰略和伐蜀的下一戰術,準備收回幽雲十六州。

959年三月,柴榮決定親征契丹。

時任契丹皇帝耶律璟是歷史上有名的“睡帝”。他不好女色、不愛權力、不理朝政,卻有三個愛好:一愛打獵,到處亂竄;二好喝酒,經常大醉,醉了就隨便殺人,然後睡覺;三信女巫的話,靠取人膽來延年益壽。這樣的皇帝,自然難以開疆拓土,能保住現狀就不錯了。

所以柴榮的親征很是順利,等契丹反應過來慌忙集結部隊時,時間已經過了42天。42天裡,後周部隊兵不血刃,未有一戰,關南悉平,奪回幽雲十六州的兩州十七縣、戶一萬八千。

這種業績,後來幾無敵手。直到明朝朱元璋時代才真正收回幽雲十六州。

就在柴榮志得意滿之際,沒想到,龍精虎猛的他竟然在大夏天病了起來。可能是連日行軍,水陸交替,再加上攻遼情急,導致他心力交瘁。

柴榮這病,來的不是時候,來得尤其凶猛。如果不治,大廈將傾,局勢大變。契丹北漢,虎視眈眈;文臣武將,必將各謀前程。

到時可能會因為一病導致斷了他幽雲十六州的未竟念想,導致各路人馬心懷叵測,導致後周基業葬送。

不過柴榮不愧是猛人,深知危險的他不甘心就此退兵,他一面退兵,一面命李重進率兵出土門(即太行山的井陘,是河北入山西的捷徑)攻打北漢,算是摟草打兔子,威懾一下敵人。

果不其然,北漢和契丹見狀也退兵了。

外交上是沒有危險了,國內的局勢也得穩住。

穩固局勢,那就從張永德開始吧。因為路途中還發生了一件怪事。

柴榮從行囊中取出文件,準備批閱的時候,突然發現裡面有一塊二三尺的長木,上面刻有三個大字“點檢做”。張永德正是殿前都點檢,殿前司最高將領。

這是誰放的?趁柴榮病重,準備奪權?還是提醒柴榮張永德想當皇帝?柴榮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總之成了千年迷案。

從被害者張永德的角度推斷,應該是李重進放的。兩人素有矛盾,趁著柴榮病重扳倒張永德,掌握侍衛親軍的李重進就可以毫無顧忌了。

柴榮一定想起了石敬瑭,石敬瑭也是李嗣源的女婿,照樣搶了李嗣源養子李從珂的帝位。再想起張永德毫無主見的樣子,如果他直接被貪圖富貴的屬下慫恿想當皇帝,怎麼辦?

兩場黃袍加身的表演,三位一代明君的政權更迭

病重之際,最喜歡琢磨人。

琢磨完的結果就是,他返回京城後,馬上下達了命令:韓通升為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同平章事;鎮寧節度使兼殿前都點檢張永德落軍職、為同平章事;趙匡胤升為殿前司都點檢。

說白了,張永德軍職被擼了,實際被掛了起來;韓通則是提拔起來制約李重進的,分他侍衛親軍的權;趙匡胤是天降餡餅,成為戰鬥力最強的殿前司的統帥。

柴榮心裡也安定了。李重進、張永德,你們鬥吧,看你們誰能蹦得高,總會有人制你們。然後他趕緊定下繼承人。

一是將原皇后的妹妹符氏立為皇后,即小符後(大符後已經駕崩了);二是將兒子柴宗訓立為樑王,以免大臣心不安;三是任命宰相範質、王溥並參知樞密院事,魏仁浦除仍擔任樞密使外,另任宰相,宣徽南院使吳延祚也升為樞密使,由他們分權制衡。

總之,要永保柴家的可持續發展。

可憐的一代勞模柴榮,上天毫不眷顧。五月初二發病,隨後回京,六月初九選好繼承人和皇后,六月十五日安排好中樞機構,六月十九日,又把範質等召入,臨死囑託他們盡力輔佐新君。

當天,柴榮病逝,終年38歲。

小符後為皇太后,7歲(虛歲)柴宗訓登基為帝。

英雄志向無涯而生命有崖。

所以,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注意身體,工作狂打下的江山,可能是為別人做嫁衣裳。

雄才大略的柴榮,臨死前仍精心安排文臣、武將和皇室,但智者千慮,終有一失,遺憾總與他相伴而生。看似完美的計劃,敵不過人性的弱點。

他忽略了最致命的一環。那就是在這個時代,在這個叢林世界裡,奉行的是弱肉強食,最不值錢的就是人的忠心,最不容易遵循的就是皇帝的命令,更何況還是先皇的遺命。

他好比留下了大堆的金銀珠寶,交到柴宗訓這個剛上學的小孩手上,太惹人垂涎了。在暴力奪權的時代,沒有年富力強且道行高深的君主,是不可能有穩定政局的。

肆 陳橋驛

此時的趙匡胤已經有了自立的想法。他從張永德的被撤看到了危險,位高權重終是為人所忌,除非自己當皇帝。

戰將出身最善於發現戰機,從而一擊致命。柴榮安排的文臣、武將、皇室架構,出現了破綻。那就給他來個庖丁解牛,迎刃而解。機會一旦被趙匡胤捕捉,柴榮的巨人肩膀就註定被趙匡胤踩上,當了墊腳石。

趙匡胤環顧朝內,現今唯有李重進、韓通、小符後父女值得好好研究了。

李重進不用說,老上級、老資格,侍衛親軍的一把手。

韓通也不用說,侍衛親軍的二把手,也是顧命大臣,手握重兵。

小符後的父親符彥卿更是個超級牛人。他老爹是李克用的養子,自己是後唐、晉、漢、周的四朝老臣,還是柴榮的岳父,兩個女兒先後都是皇后,自己又是天雄軍節度使。郭威當年為柴榮禮聘大符後的時候,正是他起兵攻入開封之後、稱帝不久。由此可見符彥卿確實是個能左右局勢的牛人。

趙匡胤深謀遠慮、有樣學樣。前些年,就給弟弟趙光義謀了一門好親事,娶了符彥卿另一個女兒,就是小符後的妹妹。所以,符彥卿、小符後的事情可以交給趙光義去解決。只要把握了宰相和小符後,事情就容易多了。

唯有李重進、韓通需要注意。

959年七月,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調動開始了。總之通過一番運作,趙匡胤原本無法插手的侍衛親軍這邊,除了一二把手是李重進、韓通外,其餘高級將領都與趙匡胤交好;殿前司這邊,都點檢是趙匡胤,其餘二三四五把手慕容延釗、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不是與之交好就是趙匡胤的結義兄弟。

兩場黃袍加身的表演,三位一代明君的政權更迭

兩場黃袍加身的表演,三位一代明君的政權更迭

趙匡胤的心思及這種大規模的變動,難道沒人注意嗎?

別說現在,柴榮臨終安排時,就有人看出不妥,提醒柴榮說趙匡胤群眾基礎好,不要提拔他。但柴榮不理,這六七年間,是柴榮親手把他從一個禁軍低級軍官逐步提起來的。他資歷淺,又年輕,應該比較放心。

柴榮是這種想法,其他人更不用說。

有人提醒宰相範質小心趙匡胤,範質理都不理。

韓通的兒子(這孩子的背有些駝,可眼睛、腦袋比較好使)提醒老爸,韓通就習慣性地一瞪眼:“你個小年輕知道什麼,趙匡胤就一暴發戶,有幾斤幾兩我還不清楚?我還怕他?!”

高手過招,就怕大意。低估敵人的後果很嚴重,一不留神,就見血封喉。

這樣,禁軍兩大系統的主要骨幹,都被趙匡胤的兄弟們掌握了。

謀士方面,他早已吸納了趙普、王仁贍、楚昭輔、李處耘、呂餘慶、沈義倫等智囊。再加上他多年謙恭下士,四處撒網,功勞服眾,朋友眾多。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東風與郭威“黃袍加身”時並無二致。

半年過去,轉眼就是年底。

十二月,趙匡胤的兄弟韓令坤、張令鐸率軍前往河北成德。事情雖簡單,背景卻很複雜。成德、魏博(天雄)、盧龍(幽州)是唐末以來最重要的藩鎮,合稱河北三鎮或河朔三鎮。盧龍已經被契丹佔據,只剩成德、魏博。我們只需知道魏博和成德非常之重要就行了,緊鄰北漢、北懾契丹、南鎮都城,而且天雄軍(魏博)節度使是符彥卿,成德節度使、真定尹是後周的開國元勳郭崇。

兩場黃袍加身的表演,三位一代明君的政權更迭

河朔三鎮

不過,誰去多想呢?正值年關,朝中的大臣是絲毫不以為意,準備喜氣洋洋過大年。文武百官競相祝賀。

正月初一,就是鎮州、定州(今天的保定——石家莊一線)忽然傳來消息,北漢與契丹合兵入侵了。

消息屬實嗎?朝中大臣沒人去核實。只是事後諸葛亮們去翻閱遼史,才發現當年並無相關記錄。在剛剛結束的十二月,契丹王子造反,國內正忙於審訊、平叛、祭拜天地祖先,根本沒空。

管他是誤報還是韓令坤做了手腳,戰爭,只有戰爭才能帶出軍隊,只有戰爭才是期待的東風,只有戰爭才能輪到趙匡胤出馬。

當務之急就是調兵遣將,打退來犯之敵。當時軍政決於韓通,他還負責京城巡檢。中樞大臣們掰掰手指,數來數去:李重進雖是侍衛親軍統帥,可他打戰不行,攻打壽州,毫無寸功,而且遠在淮南,等他趕到,黃花菜都涼了;要說戰鬥力,最厲害的當屬殿前司,武藝最高強的當屬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朝廷大臣們商議出的結果是,讓趙匡胤、慕容延釗出兵。

好,就你了,趙匡胤。該你出場了!

正月初二,慕容延釗做先鋒,率部前進。

史料沒有記載,接下來,趙匡胤是否也召集了緊急會議。但據推測,接下來的事情應該是這樣的。

趙匡胤組織石守信等戰將,趙普、苗訓、楚昭輔等謀士,來到趙家吃個年飯,老母親杜氏、弟弟趙光義、妹妹肯定在場。

邊吃邊喝邊聊,說得熱鬧輝煌。趙匡胤不禁提起了當年闖蕩江湖的逸聞軼事,他說:“當日我見到一個老和尚,他告訴我,別謙虛,點檢做天子,實乃天定。我自然莫名其妙。問及當今局勢,他又說,夾馬營已呈異兆,香孩兒早現奇徵,施主你福澤深厚,今後戒殺好生,中原統一、天下太平指日可待。我自覺落魄無路,他又指點我說,再向北行,就有奇遇,還送我十六字,即‘遇郭乃安,歷周始顯,兩日重光,囊木應讖’。”

大傢伙給我參詳參詳,老和尚這十六字祕訣到底是什麼個意思。

這一參詳,大夥都明白啦。接下來,是兄弟們顯身手的時候了。

正月初三,趙匡胤調集各路人馬,準備出征。石守信等人留待京城,以觀動態。

接下來主力部隊慢慢悠悠,晃晃蕩蕩,一天走了二三十里,來到陳橋驛。大家也還不辛苦,剛好日落西山。

兩場黃袍加身的表演,三位一代明君的政權更迭

陳橋驛

那就別走了,契丹也不急在這一小會,關鍵是我們自己要養足精神。好好休息吧,明天繼續趕路。

這時,我們的苗訓同志出場了。他很神祕,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他不過就是會點天氣預報、懂點天文地理什麼的。但在那時候,這就很了不起。大家認為他是一個前後能算五百年的人物。

他獨自一人站在營外,抬頭望天,姿勢久久不變。

相聲要兩個人才能演下去。苗訓再能,也得要一個捧哏的。楚昭輔出現了。他應該在附近看了很久了。見時間差不多了,就正式亮相,說不準他還約了不少將士旁觀。大事小事,總是少不了觀眾的。一場別開生面的相聲就此開始了。

“苗先生,你在望什麼?”

“看到西邊太陽沒?”

“嗯,有問題嗎?”

“仔細瞧瞧,太陽下面是不是另有一個太陽?”

“哦,真的呀。有什麼說法?”

“天無二日,兩日相爭,必有一亡。你瞧好了,一個太陽消失了,另一個太陽紫雲環繞,絢麗奪目。”

“真的呀,什麼意思?”

“天機不可洩露,不過,你是點檢身邊的人,但說無妨。先前的太陽,說的是小皇帝;後來的太陽,說的是點檢。”

“何時應驗呢?”

“就在眼前。這就叫‘一日復一日,點檢做天子’。”

圍觀群眾配合著相聲的進度,先是使勁眯眼看太陽,果然是兩個;接下來就是傳播“天機”和“一日克一日,點檢做天子”的異象。

於是人心浮動。擁立新皇帝好啊,能升官發財。再說以前也這樣幹過,再幹一回,挺過癮的。

晚上了。趙匡胤同志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激動啊。怎麼辦呢?喝點酒吧,管它軍營與否,管它是否打戰。最好把自己灌醉,喝它個兩眼迷濛。最後是人不醉心自醉。

外面將領們正在議論,說:“小皇帝現在年幼無知,我們在外面拋頭顱灑熱血,他哪知道我們的艱辛?還不如順應天意,先立點檢為天子,再考慮打契丹的事吧。”

看似要做很重大的決定,實際上只是再次演練一遍,大夥見多識廣,自然一致同意。大家商議妥當,也不進去稟報趙匡胤了。大家再把趙匡胤的心腹小將連夜派回京城通報石守信。

於是,陳橋驛和京城的將領們都不睡覺了,靜靜等天明。

只有趙匡胤一個人,醉了,睡得不錯。

天色剛明,大家鬧哄哄地走向趙匡胤的臥室,路上高呼“萬歲”、“萬歲”。

趙匡胤似乎剛醒,忙問什麼事。

大家把事一說,趙匡胤自然不許,說:“這怎麼合適?在下何德何能?怎麼能陷我於不忠不義?”

有人不依不饒,還在那勸。趙匡胤仍是不許。這時,只見手下將領都舉著明晃晃的刀子,站在前面大呼:“我們願意奉你為帝!”

趙匡胤還沒來得及回答,就有人將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拿出來,披在趙匡胤身上。大家下拜,三呼萬歲。

兩場黃袍加身的表演,三位一代明君的政權更迭

事情就這麼定了。

趙匡胤很為難啊,只得被大家擁著上馬。不過,他想起了郭威下令搶劫的事,這次不能這樣幹了。他馬上與手下將士約法三章,說:“你們自己貪圖富貴,非得奉我為帝,那是不是都聽我的?如果聽我的,我有三個要求。”

哪三個要求呢?第一,太后和小皇帝,得好好尊重人家,不能冒犯;第二,大臣們和我是同僚,你們不得欺負他們;第三,朝廷府庫和老百姓家裡,你們不能去劫掠。

大家忙齊聲答應。這次出來真不錯,不勞心不勞力,出京旅遊一趟,就成了擁立新皇的功臣,加官進爵、事後重賞是免不了的,何必還要殺人搶劫?

於是,整好列隊,準備出發。另外派楚昭輔等人先去通報消息。趙匡胤的母親得到楚昭輔消息後,說:“我兒子素有大志,今天果然成功當皇帝了。”

小符後、小皇帝和大臣們手足無措。城門被石守信一打開,先頭部隊一進京,韓通就被一個脾氣火爆的將領手起刀落了。

這就是陳橋兵變唯一的流血事件。韓通是京城中唯一能起點風浪的人物,就這樣煙消雲散了。

趙匡胤還要表演一番。按照郭威的表演,還得百官、百姓擁戴。於是他入了城,交代將士們一律回營,自己則回公署,脫下黃袍,上班去了。

過了不久,手下就將中樞大臣範質、王溥帶到公署。趙匡胤見了,鼻涕眼淚馬上出來了,很無奈很委屈的說:“我是無辜的,柴榮待我這麼好,可我卻被將士們逼成這樣,我沒臉見人啊!”

範質本想蹬鼻子上臉說他兩句,手下直接拔劍,說:“我們已經定了,擁立新皇帝!誰反對,誰有意見?先問問我的寶劍答不答應!”

兩人見狀,只得拜了下去。這就是武將實力的體現,印證了“盛世讀書,亂世習武”的真理。識時務者為俊傑吧。

然後才是讀書人發揮作用的時候,召集百官,舉行了個禪讓儀式。

趙匡胤拜受詔書,即皇帝位,時年33歲。

整個兵變,部署得當,基本按預定計劃進行,順利實現了改朝換代。郭威這位導師在天之靈,不知道該怎麼想。不過,他怎麼想,也不會有人去關心了。

倒是魏仁浦這個原創作者被氣得吐血。好你個趙匡胤,你有本事奪位,但你好歹也換個法子,哪有這樣直接抄襲的?知識產權還要不要保護?直接被氣得病不離身,直到去世。

至此五代結束,歷史進入宋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