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奉之戰——郭鬆齡與張少帥的師生對決

“古有簫何月下追韓信,近有學良單騎追鬆齡”,這一追,竟使吳佩孚二十萬大軍毀於一旦……這是電視連續劇《張學良與郭鬆齡》中一段離奇曲折的情節。

第二次直奉戰爭時期,奉系前線將領郭鬆齡受他人排擠,又與張學良在戰略上發生矛盾,憤然率部撤退。張學良策馬追出幾十裡,將郭鬆齡勸回戰場,兩人抱頭痛哭……隨後,郭鬆齡置生死於不顧,勇猛攻擊大舉來犯之直軍,一口氣打到秦皇島,為第二次直奉大戰的全勝作出了貢獻。

反奉之戰——郭鬆齡與張少帥的師生對決

那麼,作為奉軍著名將領,郭鬆齡有何過人之處?張學良為何將其視為生死與共的密友?深受張大帥恩澤的郭鬆齡最終又何以與奉系反目為仇、不共戴天呢?郭鬆齡(1883 - 1925),字茂宸,同盟會員。在奉軍中,郭鬆齡不僅是出類拔萃的優秀教官,而且為人正直,帶兵打仗很有章法,深得人心,他雖比張學良大十八歲,卻一直與張學良保持著亦師亦友的親密關係。張學良對郭鬆齡用人不疑,郭鬆齡對張則言聽計從。因此,張學良常說:“我就是郭茂宸,郭茂宸就是我。”1925 年 11 月 13 日,張學良在天津召集郭鬆齡、李景林等開會,傳達向國民軍進攻的密令,郭不同意向國民軍挑起戰端。張作霖聞訊後察覺郭有異心,遂發急電令郭部回奉聽候命令。郭立即派人與馮玉祥密談,準備聯手反奉。作為親密戰友的張學良,對郭鬆齡的異舉持何態度呢? 11 月 20 日,張學良在天津面見郭鬆齡,郭向張陳明進攻國民軍的利害,堅持已見,言談之中露有反心。張學良對其已有警覺,回奉途中對山海關的防務作了周密部署,以防不測。

郭鬆齡之所以下決心聯合馮玉祥對奉系倒戈一擊,因為奉系內部派系林立,郭鬆齡從大在馮玉祥支持下倒戈,幾

乎顛覆奉系。局考慮的意見得不到採納。張作霖、楊宇霆各打著各的算盤,欲繼續出兵關內。郭認為奉軍入關,實屬窮兵黷武、勞民傷財,故堅決反對。又聽說張作霖為了發動戰爭,準備與日本簽訂密約,郭鬆齡更是不能容忍。道不同不相與謀,郭鬆齡決意與奉系勢不兩立。那麼,郭鬆齡為舉兵反奉做了哪些準備呢?

郭鬆齡與馮玉祥、李景林結成了反奉三角同盟。11月 22 日夜,郭鬆齡連發三個通電。第一,反對內戰,主張和平;第二,擁戴少帥,譴責老帥;第三,討伐宇霆,以清君側。就是要趕老子下臺,擁少帥上臺,清除楊宇霆等人,實行民主共和政治。反奉通電得到了國內各界的聲援,郭部開始進行反奉動員,編出了順口溜鼓舞士氣:“郭軍長真不賴,領著大軍回奉天,去大帥,鋤大奸,解除百姓苦,去掉民艱難,給土地,建家園。不怕天寒與地冷,打不垮老張什麼都完蛋!”

11 月 30 日,郭鬆齡在山海關將部隊正式改為“東北國民軍”,戰士戴上綠色臂章,上寫“不擾民,真愛民,誓死救國”。隨即部隊向奉軍發起進攻,勢如破竹,奉軍連連敗退。12 月5日,郭軍攻佔連山,此時的張作霖已考慮下野。

反奉之戰——郭鬆齡與張少帥的師生對決

12 月7日,郭軍攻佔錦州。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就迅速攻到巨流河岸,再前進一步就是瀋陽了。張作霖將汽車停在帥府門口,隨時準備逃跑。12 月 14 日,郭發表了《敬告東三省父老書》,把張作霖罵得狗血噴頭。此時日本人持何態度呢?起初日本人看到郭鬆齡部頗得民心,且來勢凶猛,就派人拉攏郭鬆齡,被郭嚴辭拒絕:這是我中國人的家事,不關日本人的事!此後,日軍對開往營口的郭軍予以阻撓,使郭發起總攻的時間一拖再拖。日本人又將大石橋、遼陽、瀋陽、撫順、長春等14 個鐵路沿線重鎮劃為禁區,不準郭軍通過。還急調軍隊,隨時準備干預郭軍反奉。

12 月 21 日夜,郭鬆齡下達總攻擊令,在巨流河東岸與張學良率領的奉軍作戰。此時,日本人的干涉給了奉軍喘息之機,張作霖日本顧問荒木貞夫找來退伍軍人,擔任奉軍的炮手,日軍還支援張作霖大批軍械、彈藥,足夠奉軍用兩個月。研究者稱這是一場學生與老師的對決。張學良望著湍湍流淌的巨流河,百感交集。之前郭鬆齡與張學良在此舉行軍事演習,對這裡的地形都很熟悉。誰也沒有想到,今天兩人卻要在這裡決一雌雄。

12 月 23 日夜,郭軍的後方重地白旗堡受到奉騎兵偷襲,大量的軍糧、槍械和彈藥被焚燬,戰況轉向有利於奉軍一方。張學良乘勢給郭軍將領打電話,承諾只要放棄進攻,既往不咎。郭軍參謀長鄒作華率先動搖。奉天空軍原在郭鬆齡控制之中,事變發生後,立即全部飛回奉天。郭軍四面受敵,軍心浮動,士氣低落,軍中流傳:“吃張家,穿張家,跟著郭鬼子造反真是大冤家”。一批將領竭力主和、軍心已渙散,但郭鬆齡仍堅持與奉軍決一死戰。被張學良策反的鄒作華突然將所部炮兵旅撤回,並停止了前線子彈供應,給了郭鬆齡致命一擊。郭鬆齡只好攜夫人韓淑秀及隨行人等突圍。因韓淑秀不會騎馬,郭鬆齡等人化裝成農民坐騾車逃跑,一行人被奉軍騎兵追擊打散,郭鬆齡夫婦被捕。

1925 年 12 月 25 日上午 10 時,郭鬆齡夫婦被槍決。有人說對郭立斬決是楊宇霆出的主意,他擔心夜長夢多,張學良出手相救,便向張作霖進言立斬郭鬆齡。臨刑前,郭鬆齡視死如歸,大聲喊道:“吾倡大義,出賊不濟,死固分也;後有同志,請視此血道而來”!此時,郭鬆齡 42 歲,韓淑秀35 歲。張作霖命令將郭氏夫婦屍體在小河沿體育場曝屍三日示眾。

郭鬆齡的夫人韓淑秀,畢業於燕京大學,思想進步,一直從事社會福利與救濟事業,堪稱奉天奇女子。她和郭鬆齡的相識、相知與共同赴死,演繹出一幕悽美的愛情。辛亥革命期間,奉天當局也曾對革命黨人進行了瘋狂的鎮壓,同盟會員郭鬆齡曾被捕被押往刑場。在此緊要關頭,韓淑秀挺身而出,對監斬的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大喊:“總督大人,刀下留人!”隨後,她為郭鬆齡擔保,並稱他們已訂婚三年,絕非革命黨。趙爾巽只好放人。郭鬆齡與韓淑秀遂結為生死與共的夫妻。這次支持丈夫的反奉,在劫難逃,臨刑前她說:“夫為國死,吾為夫亡。吾夫婦可以無憾矣!望汝輩各擇死所。”

郭鬆齡反奉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日本人干預外,馮玉祥的國民軍為搶佔地盤,將本來是盟友的李景林當成了敵人,在郭軍進攻時又沒有相機跟進配合,導致郭軍孤立無援,受困待斃。後來,馮玉祥回憶這段歷史,將所有罪責都推給了日本人以及李景林等人的內耗,隻字不談自己的背信棄義、坐山觀虎。

當時郭鬆齡調轉槍口,率七萬大軍對決奉軍,雖然失敗,卻是清朝滅亡辛亥革命以來,東北波及面最廣、影響最大的一次革命性反戈。這次反戈幾乎摧毀了張作霖的統治。當時《盛京時報》評論道:“郭公為改造東三省之偉人,為民請命,奮不顧身,今不幸罹於死難,凡我同胞,同深悼惜。”當時報上還專門配了一副輓聯。上聯是:“死者不復生,唯有前仆後繼,償我公未了志願”;下聯是:“忍者夫已逝,行將眾叛親離,盡他日依樣葫蘆”。可見,反奉之戰喚醒了“統一和平”之民心,國家分裂之勢已觸動眾怒,奉系軍事集團從此一蹶不振,這為民國一統奠定了一定基礎。

反奉之戰——郭鬆齡與張少帥的師生對決

郭鬆齡夫婦之死,成為張學良的終生遺憾。張學良給饒漢祥的信中說,學良與茂宸共事七年,情同骨肉,事前未能制止,事敗不能援手,每當想起,就追悔莫及。後來,張學良每遇棘手之事,就感嘆說 :“有茂宸在,哪用我為這份難?”1981 年是“九·一八”事變 50 週年,張學良慨嘆道:“如果當時郭鬆齡在,日本人就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