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贏來利好:一個歐洲大國要幫忙 它曾造過國際空間站

利刃/TONE

儘管諸如"歐洲宇航員努力學中文"之類的消息從來層出不窮,但中歐在空間站建設上的實質性合作一直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不過,隨著近日中國空間站"中意合作艙"的正式出現,不僅中歐空間站合作的前景已經雲開霧散,就連中國空間站的整體技術水平也有望得到質的提升。

而帶來這一劇變的原因可能從來都鮮為人知:在製造空間站加壓艙室這件事上,意大利的經驗和技術完全不亞於中國。

中國空間站贏來利好:一個歐洲大國要幫忙 它曾造過國際空間站

圖為意大利建造的國際空間站三號節點艙"寧靜"。

簡單來說,時下的國際空間站可以理解成是圍繞著4個"關鍵節點"建立起來的複雜系統,而在這四個"關鍵節點"當中,除卻俄羅斯"插隊"安設的"星辰"服務艙(它實質上就是蘇聯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具備獨立操控能力),其餘三個"節點艙"當中有兩個就係由意大利泰雷茲-阿萊尼亞宇航公司建造,剩下一個才是來自美國波音公司。

除此之外,意大利人還負責國際空間站"萊昂納多"等模塊的建造,乃至於國際空間站上"風景"最好的穹頂艙也是出自意大利人之手。

中國空間站贏來利好:一個歐洲大國要幫忙 它曾造過國際空間站

圖為國際空間站上風景最佳的"穹頂",該艙段由泰雷茲-阿萊尼亞宇航公司建造。

從發射重量上來看,意大利泰雷茲-阿萊尼亞宇航公司建造的"和諧"節點艙和"寧靜"節點艙分別達到15噸和19噸,前者體量已經是天宮二號的兩倍,後者則和下一代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天和"不相上下。

而最為關鍵的是,這些由意大利建造的節點艙和功能艙已經在國際空間站上安然服役了超過15年,這份經驗除可以說僅次於美俄,除此之外也再無人可以與之競爭。

中國空間站贏來利好:一個歐洲大國要幫忙 它曾造過國際空間站

圖為由"超白鯨"運輸機運往美國的,由意大利製造的空間站節點艙。

毫無疑問,雖然部署有高能射線探測器的"中意合作艙"屬於中國空間站的二期規劃,也就是要到至少2025年之後才發射升空,但意大利的技術和經驗必然會對中國空間站的一期設計和工程起到相當的完善作用:單從現在來看,中國空間站的設計已經逐漸向國際空間站靠攏,不僅遠較"天宮"更強,比起俄羅斯後續無人的"和平"空間站也絲毫不落下風。

中國空間站贏來利好:一個歐洲大國要幫忙 它曾造過國際空間站

圖為中國空間站二期結束後的效果想象圖。

但想要建立一座大型空間站,中國所需的還不僅僅是加壓艙室的建造:在建立國際空間站的過程當中,運力強悍且靈活方便的美國航天飛機可謂是居功甚偉,若中國不能研發出類似的入軌系統,僅僅只由長征五號火箭發射空間站艙段,那麼所有艙段都必須具備的動力系統無疑就是一份"死重",將大大降低空間站的整體效率。

而雪上加霜的是,即便是長征五號發射空間站這件事,對於眼下的中國航天也十分不現實——換句話說,運載火箭本身就是中國空間站計劃的最大短板。

中國空間站贏來利好:一個歐洲大國要幫忙 它曾造過國際空間站

圖為在航天飛機貨艙中的"和諧"節點艙。如此方便的運載手段暫時和中國無緣。

從現在來看,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能不能在2019年年內完成"復飛"還是未知數。而即便可以復飛,"天和"核心艙的發射優先度也排在"嫦娥五號"登月艙、"螢火二號"火星探測器和下一代載人飛船之後,完成2020年升空的計劃目標幾無可能。

當然,這一切猜測都是基於最好的預期:倘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繼續疲軟下去,"短板效應"就還將進一步擴大,屆時"中歐合作"的大好局面也可能失之交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