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

郭沫若為什麼反對人人都懂的書畫

“人人都懂畫,就壞了!”郭沫若急了。

五十年前,關良先生在北京辦畫展,很多人看不懂良公的戲曲人物,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後來,郭沫若先生趕來看畫展,如此回答了一群年輕美術工作者的提問:“關良就是關良派,很多人看不懂正是關良先生的高明之處,人人都懂畫,就壞了!”據說郭沫若先生說這話時,態度和語氣擲地有聲果敢肯定。

"

郭沫若為什麼反對人人都懂的書畫

“人人都懂畫,就壞了!”郭沫若急了。

五十年前,關良先生在北京辦畫展,很多人看不懂良公的戲曲人物,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後來,郭沫若先生趕來看畫展,如此回答了一群年輕美術工作者的提問:“關良就是關良派,很多人看不懂正是關良先生的高明之處,人人都懂畫,就壞了!”據說郭沫若先生說這話時,態度和語氣擲地有聲果敢肯定。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看到這,是不是很多小夥伴都很納悶:多大個事兒啊?不就是要欣賞、看懂一副中國畫?有比高等代數微積分還複雜嗎?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的。

但當我無數次地在美術館,目睹許多父母面對一幅中國畫時,他們總這麼說:“寶貝兒,你看這幅畫畫得多像啊,就像真的一樣”;“你看這葡萄,畫得真水靈,連水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每次聽到這種聲音,我總想起郭沫若的話,不免有些戳心。

"

郭沫若為什麼反對人人都懂的書畫

“人人都懂畫,就壞了!”郭沫若急了。

五十年前,關良先生在北京辦畫展,很多人看不懂良公的戲曲人物,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後來,郭沫若先生趕來看畫展,如此回答了一群年輕美術工作者的提問:“關良就是關良派,很多人看不懂正是關良先生的高明之處,人人都懂畫,就壞了!”據說郭沫若先生說這話時,態度和語氣擲地有聲果敢肯定。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看到這,是不是很多小夥伴都很納悶:多大個事兒啊?不就是要欣賞、看懂一副中國畫?有比高等代數微積分還複雜嗎?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的。

但當我無數次地在美術館,目睹許多父母面對一幅中國畫時,他們總這麼說:“寶貝兒,你看這幅畫畫得多像啊,就像真的一樣”;“你看這葡萄,畫得真水靈,連水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每次聽到這種聲音,我總想起郭沫若的話,不免有些戳心。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大多數愛好者、從業人員不懂書畫的精髓


隔行如隔山。我敢說,當今中國非書畫專業,包括很多自稱書法家、畫家的人,甚至寫了多年書法、畫了多年畫的人,95%的人看不太懂中國畫,不能更深程度欣賞中國畫的內韻之美。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東坡先生就說“論畫形與似,見與兒童鄰”。意思就是:如果看畫用“像與不像”,“似與不似”來判斷的話,這見識跟隔壁的小盆友差不多。還在用“畫得像不像”這樣一個很低層次的標準衡量一幅中國畫的好壞,簡直可笑又可悲。

"

郭沫若為什麼反對人人都懂的書畫

“人人都懂畫,就壞了!”郭沫若急了。

五十年前,關良先生在北京辦畫展,很多人看不懂良公的戲曲人物,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後來,郭沫若先生趕來看畫展,如此回答了一群年輕美術工作者的提問:“關良就是關良派,很多人看不懂正是關良先生的高明之處,人人都懂畫,就壞了!”據說郭沫若先生說這話時,態度和語氣擲地有聲果敢肯定。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看到這,是不是很多小夥伴都很納悶:多大個事兒啊?不就是要欣賞、看懂一副中國畫?有比高等代數微積分還複雜嗎?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的。

但當我無數次地在美術館,目睹許多父母面對一幅中國畫時,他們總這麼說:“寶貝兒,你看這幅畫畫得多像啊,就像真的一樣”;“你看這葡萄,畫得真水靈,連水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每次聽到這種聲音,我總想起郭沫若的話,不免有些戳心。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大多數愛好者、從業人員不懂書畫的精髓


隔行如隔山。我敢說,當今中國非書畫專業,包括很多自稱書法家、畫家的人,甚至寫了多年書法、畫了多年畫的人,95%的人看不太懂中國畫,不能更深程度欣賞中國畫的內韻之美。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東坡先生就說“論畫形與似,見與兒童鄰”。意思就是:如果看畫用“像與不像”,“似與不似”來判斷的話,這見識跟隔壁的小盆友差不多。還在用“畫得像不像”這樣一個很低層次的標準衡量一幅中國畫的好壞,簡直可笑又可悲。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齊白石先生講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意思是,一幅畫畫得太像,就是討好獻媚,有點俗氣了;完全不像,把茄子畫成辣椒,那就是欺騙愚弄大眾,也不對。

所以,畫要畫到讓普通大眾在不像中看出像,讓專家在像中看到不像,這幾分不像正是作者獨到的觀察和理解,一分文心和幾縷情思,甚至是畫者的人生境遇和格調。


"

郭沫若為什麼反對人人都懂的書畫

“人人都懂畫,就壞了!”郭沫若急了。

五十年前,關良先生在北京辦畫展,很多人看不懂良公的戲曲人物,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後來,郭沫若先生趕來看畫展,如此回答了一群年輕美術工作者的提問:“關良就是關良派,很多人看不懂正是關良先生的高明之處,人人都懂畫,就壞了!”據說郭沫若先生說這話時,態度和語氣擲地有聲果敢肯定。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看到這,是不是很多小夥伴都很納悶:多大個事兒啊?不就是要欣賞、看懂一副中國畫?有比高等代數微積分還複雜嗎?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的。

但當我無數次地在美術館,目睹許多父母面對一幅中國畫時,他們總這麼說:“寶貝兒,你看這幅畫畫得多像啊,就像真的一樣”;“你看這葡萄,畫得真水靈,連水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每次聽到這種聲音,我總想起郭沫若的話,不免有些戳心。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大多數愛好者、從業人員不懂書畫的精髓


隔行如隔山。我敢說,當今中國非書畫專業,包括很多自稱書法家、畫家的人,甚至寫了多年書法、畫了多年畫的人,95%的人看不太懂中國畫,不能更深程度欣賞中國畫的內韻之美。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東坡先生就說“論畫形與似,見與兒童鄰”。意思就是:如果看畫用“像與不像”,“似與不似”來判斷的話,這見識跟隔壁的小盆友差不多。還在用“畫得像不像”這樣一個很低層次的標準衡量一幅中國畫的好壞,簡直可笑又可悲。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齊白石先生講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意思是,一幅畫畫得太像,就是討好獻媚,有點俗氣了;完全不像,把茄子畫成辣椒,那就是欺騙愚弄大眾,也不對。

所以,畫要畫到讓普通大眾在不像中看出像,讓專家在像中看到不像,這幾分不像正是作者獨到的觀察和理解,一分文心和幾縷情思,甚至是畫者的人生境遇和格調。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齊白石作品


但這似與不似之間的度如何把握?太難了!

“以形寫神”是中國畫的綱,也是最重要的標準。

中國畫的肇始和起源,其實從來沒有突出“畫得像”這一點,它不走“寫實”這條路,而是強調“以形寫神”的寫意精神。形很重要,是抒情達意的載體,沒有形肯定不行(俗話說得好,“沒個正形”估計就從這來的)但形不是最後旨歸,而是要形神兼備、遺貌取神,甚至得意忘形,要透過外在形的塑造,追求內在的神韻和神采。

形,看得見,摸得著。可以和實物對比,容易判斷好壞。但中國畫最後所追求的神韻、神采,以及意象、意思、意趣、意境……等等這些,都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怎麼去感知呢?

很多懂畫的人看畫經常說,“這畫有點味道”。畫在紙上的畫沒法品嚐,他咋就品出了味道呢?這是因為,看畫看畫,往往不僅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碰撞和感受。

正所謂賞心悅目,賞心比悅目重要,僅悅目不能賞心不夠神妙。


"

郭沫若為什麼反對人人都懂的書畫

“人人都懂畫,就壞了!”郭沫若急了。

五十年前,關良先生在北京辦畫展,很多人看不懂良公的戲曲人物,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後來,郭沫若先生趕來看畫展,如此回答了一群年輕美術工作者的提問:“關良就是關良派,很多人看不懂正是關良先生的高明之處,人人都懂畫,就壞了!”據說郭沫若先生說這話時,態度和語氣擲地有聲果敢肯定。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看到這,是不是很多小夥伴都很納悶:多大個事兒啊?不就是要欣賞、看懂一副中國畫?有比高等代數微積分還複雜嗎?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的。

但當我無數次地在美術館,目睹許多父母面對一幅中國畫時,他們總這麼說:“寶貝兒,你看這幅畫畫得多像啊,就像真的一樣”;“你看這葡萄,畫得真水靈,連水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每次聽到這種聲音,我總想起郭沫若的話,不免有些戳心。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大多數愛好者、從業人員不懂書畫的精髓


隔行如隔山。我敢說,當今中國非書畫專業,包括很多自稱書法家、畫家的人,甚至寫了多年書法、畫了多年畫的人,95%的人看不太懂中國畫,不能更深程度欣賞中國畫的內韻之美。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東坡先生就說“論畫形與似,見與兒童鄰”。意思就是:如果看畫用“像與不像”,“似與不似”來判斷的話,這見識跟隔壁的小盆友差不多。還在用“畫得像不像”這樣一個很低層次的標準衡量一幅中國畫的好壞,簡直可笑又可悲。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齊白石先生講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意思是,一幅畫畫得太像,就是討好獻媚,有點俗氣了;完全不像,把茄子畫成辣椒,那就是欺騙愚弄大眾,也不對。

所以,畫要畫到讓普通大眾在不像中看出像,讓專家在像中看到不像,這幾分不像正是作者獨到的觀察和理解,一分文心和幾縷情思,甚至是畫者的人生境遇和格調。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齊白石作品


但這似與不似之間的度如何把握?太難了!

“以形寫神”是中國畫的綱,也是最重要的標準。

中國畫的肇始和起源,其實從來沒有突出“畫得像”這一點,它不走“寫實”這條路,而是強調“以形寫神”的寫意精神。形很重要,是抒情達意的載體,沒有形肯定不行(俗話說得好,“沒個正形”估計就從這來的)但形不是最後旨歸,而是要形神兼備、遺貌取神,甚至得意忘形,要透過外在形的塑造,追求內在的神韻和神采。

形,看得見,摸得著。可以和實物對比,容易判斷好壞。但中國畫最後所追求的神韻、神采,以及意象、意思、意趣、意境……等等這些,都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怎麼去感知呢?

很多懂畫的人看畫經常說,“這畫有點味道”。畫在紙上的畫沒法品嚐,他咋就品出了味道呢?這是因為,看畫看畫,往往不僅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碰撞和感受。

正所謂賞心悅目,賞心比悅目重要,僅悅目不能賞心不夠神妙。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徐渭 《墨葡萄》


懂的人,在徐渭的大寫意《墨葡萄》裡能讀到失魂落魄、孤獨和不得志,一幅葡萄是一首悲愴的交響曲,是整個生命的激昂和律動。

很多看不懂的人,看後卻說:不就是一張紙嗎?畫得亂七八糟也看不出是葡萄啊!誰見過墨色葡萄呢?隔壁老年大學的奶奶畫的葡萄才帶勁兒,紫紫的水靈靈的!漂亮得跟真的一樣。

那麼,我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如果徐渭的這幅《墨葡萄》真不好,為什麼那麼多歷代大家推崇備至,難道他們集體失語,在演出“皇帝新裝”?不可能吧。齊白石的一幅鬆鷹圖加一個對聯,拍賣四個多億,參加拍賣那一幫人競相購買,瘋了嗎?

中國書畫未來必定站在世界藝術之巔


從古至今,都是那些文化底蘊、綜合修養、書畫專業眼力高的人在玩,是個小圈層,所以說欣賞中國書畫是有門檻的。但如今的時代不同了,中國書畫這門高格調的藝術必將迎來最美的春天。


"

郭沫若為什麼反對人人都懂的書畫

“人人都懂畫,就壞了!”郭沫若急了。

五十年前,關良先生在北京辦畫展,很多人看不懂良公的戲曲人物,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後來,郭沫若先生趕來看畫展,如此回答了一群年輕美術工作者的提問:“關良就是關良派,很多人看不懂正是關良先生的高明之處,人人都懂畫,就壞了!”據說郭沫若先生說這話時,態度和語氣擲地有聲果敢肯定。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看到這,是不是很多小夥伴都很納悶:多大個事兒啊?不就是要欣賞、看懂一副中國畫?有比高等代數微積分還複雜嗎?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的。

但當我無數次地在美術館,目睹許多父母面對一幅中國畫時,他們總這麼說:“寶貝兒,你看這幅畫畫得多像啊,就像真的一樣”;“你看這葡萄,畫得真水靈,連水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每次聽到這種聲音,我總想起郭沫若的話,不免有些戳心。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大多數愛好者、從業人員不懂書畫的精髓


隔行如隔山。我敢說,當今中國非書畫專業,包括很多自稱書法家、畫家的人,甚至寫了多年書法、畫了多年畫的人,95%的人看不太懂中國畫,不能更深程度欣賞中國畫的內韻之美。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東坡先生就說“論畫形與似,見與兒童鄰”。意思就是:如果看畫用“像與不像”,“似與不似”來判斷的話,這見識跟隔壁的小盆友差不多。還在用“畫得像不像”這樣一個很低層次的標準衡量一幅中國畫的好壞,簡直可笑又可悲。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齊白石先生講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意思是,一幅畫畫得太像,就是討好獻媚,有點俗氣了;完全不像,把茄子畫成辣椒,那就是欺騙愚弄大眾,也不對。

所以,畫要畫到讓普通大眾在不像中看出像,讓專家在像中看到不像,這幾分不像正是作者獨到的觀察和理解,一分文心和幾縷情思,甚至是畫者的人生境遇和格調。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齊白石作品


但這似與不似之間的度如何把握?太難了!

“以形寫神”是中國畫的綱,也是最重要的標準。

中國畫的肇始和起源,其實從來沒有突出“畫得像”這一點,它不走“寫實”這條路,而是強調“以形寫神”的寫意精神。形很重要,是抒情達意的載體,沒有形肯定不行(俗話說得好,“沒個正形”估計就從這來的)但形不是最後旨歸,而是要形神兼備、遺貌取神,甚至得意忘形,要透過外在形的塑造,追求內在的神韻和神采。

形,看得見,摸得著。可以和實物對比,容易判斷好壞。但中國畫最後所追求的神韻、神采,以及意象、意思、意趣、意境……等等這些,都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怎麼去感知呢?

很多懂畫的人看畫經常說,“這畫有點味道”。畫在紙上的畫沒法品嚐,他咋就品出了味道呢?這是因為,看畫看畫,往往不僅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碰撞和感受。

正所謂賞心悅目,賞心比悅目重要,僅悅目不能賞心不夠神妙。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徐渭 《墨葡萄》


懂的人,在徐渭的大寫意《墨葡萄》裡能讀到失魂落魄、孤獨和不得志,一幅葡萄是一首悲愴的交響曲,是整個生命的激昂和律動。

很多看不懂的人,看後卻說:不就是一張紙嗎?畫得亂七八糟也看不出是葡萄啊!誰見過墨色葡萄呢?隔壁老年大學的奶奶畫的葡萄才帶勁兒,紫紫的水靈靈的!漂亮得跟真的一樣。

那麼,我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如果徐渭的這幅《墨葡萄》真不好,為什麼那麼多歷代大家推崇備至,難道他們集體失語,在演出“皇帝新裝”?不可能吧。齊白石的一幅鬆鷹圖加一個對聯,拍賣四個多億,參加拍賣那一幫人競相購買,瘋了嗎?

中國書畫未來必定站在世界藝術之巔


從古至今,都是那些文化底蘊、綜合修養、書畫專業眼力高的人在玩,是個小圈層,所以說欣賞中國書畫是有門檻的。但如今的時代不同了,中國書畫這門高格調的藝術必將迎來最美的春天。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吳昌碩《桂花》


為何這麼說?我認為有兩個因素:

一是現代出版業、傳媒業、拍賣業高度發達,不再是以往只能靠原作學習書畫、提高眼力的時代了,當代人有更便捷的條件提高欣賞能力,也有更便捷的方法參與書畫買賣。

二是當代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老百姓兜裡的錢和文化學識都在增加,特別是80、90後新人類中的精英分子,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渴望是老一代人難以想象的。

"

郭沫若為什麼反對人人都懂的書畫

“人人都懂畫,就壞了!”郭沫若急了。

五十年前,關良先生在北京辦畫展,很多人看不懂良公的戲曲人物,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後來,郭沫若先生趕來看畫展,如此回答了一群年輕美術工作者的提問:“關良就是關良派,很多人看不懂正是關良先生的高明之處,人人都懂畫,就壞了!”據說郭沫若先生說這話時,態度和語氣擲地有聲果敢肯定。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看到這,是不是很多小夥伴都很納悶:多大個事兒啊?不就是要欣賞、看懂一副中國畫?有比高等代數微積分還複雜嗎?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的。

但當我無數次地在美術館,目睹許多父母面對一幅中國畫時,他們總這麼說:“寶貝兒,你看這幅畫畫得多像啊,就像真的一樣”;“你看這葡萄,畫得真水靈,連水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每次聽到這種聲音,我總想起郭沫若的話,不免有些戳心。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大多數愛好者、從業人員不懂書畫的精髓


隔行如隔山。我敢說,當今中國非書畫專業,包括很多自稱書法家、畫家的人,甚至寫了多年書法、畫了多年畫的人,95%的人看不太懂中國畫,不能更深程度欣賞中國畫的內韻之美。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東坡先生就說“論畫形與似,見與兒童鄰”。意思就是:如果看畫用“像與不像”,“似與不似”來判斷的話,這見識跟隔壁的小盆友差不多。還在用“畫得像不像”這樣一個很低層次的標準衡量一幅中國畫的好壞,簡直可笑又可悲。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齊白石先生講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意思是,一幅畫畫得太像,就是討好獻媚,有點俗氣了;完全不像,把茄子畫成辣椒,那就是欺騙愚弄大眾,也不對。

所以,畫要畫到讓普通大眾在不像中看出像,讓專家在像中看到不像,這幾分不像正是作者獨到的觀察和理解,一分文心和幾縷情思,甚至是畫者的人生境遇和格調。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齊白石作品


但這似與不似之間的度如何把握?太難了!

“以形寫神”是中國畫的綱,也是最重要的標準。

中國畫的肇始和起源,其實從來沒有突出“畫得像”這一點,它不走“寫實”這條路,而是強調“以形寫神”的寫意精神。形很重要,是抒情達意的載體,沒有形肯定不行(俗話說得好,“沒個正形”估計就從這來的)但形不是最後旨歸,而是要形神兼備、遺貌取神,甚至得意忘形,要透過外在形的塑造,追求內在的神韻和神采。

形,看得見,摸得著。可以和實物對比,容易判斷好壞。但中國畫最後所追求的神韻、神采,以及意象、意思、意趣、意境……等等這些,都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怎麼去感知呢?

很多懂畫的人看畫經常說,“這畫有點味道”。畫在紙上的畫沒法品嚐,他咋就品出了味道呢?這是因為,看畫看畫,往往不僅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碰撞和感受。

正所謂賞心悅目,賞心比悅目重要,僅悅目不能賞心不夠神妙。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徐渭 《墨葡萄》


懂的人,在徐渭的大寫意《墨葡萄》裡能讀到失魂落魄、孤獨和不得志,一幅葡萄是一首悲愴的交響曲,是整個生命的激昂和律動。

很多看不懂的人,看後卻說:不就是一張紙嗎?畫得亂七八糟也看不出是葡萄啊!誰見過墨色葡萄呢?隔壁老年大學的奶奶畫的葡萄才帶勁兒,紫紫的水靈靈的!漂亮得跟真的一樣。

那麼,我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如果徐渭的這幅《墨葡萄》真不好,為什麼那麼多歷代大家推崇備至,難道他們集體失語,在演出“皇帝新裝”?不可能吧。齊白石的一幅鬆鷹圖加一個對聯,拍賣四個多億,參加拍賣那一幫人競相購買,瘋了嗎?

中國書畫未來必定站在世界藝術之巔


從古至今,都是那些文化底蘊、綜合修養、書畫專業眼力高的人在玩,是個小圈層,所以說欣賞中國書畫是有門檻的。但如今的時代不同了,中國書畫這門高格調的藝術必將迎來最美的春天。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吳昌碩《桂花》


為何這麼說?我認為有兩個因素:

一是現代出版業、傳媒業、拍賣業高度發達,不再是以往只能靠原作學習書畫、提高眼力的時代了,當代人有更便捷的條件提高欣賞能力,也有更便捷的方法參與書畫買賣。

二是當代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老百姓兜裡的錢和文化學識都在增加,特別是80、90後新人類中的精英分子,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渴望是老一代人難以想象的。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吳昌碩 《桂花 花卉蔬果冊十二開之九》


我們的老百性有錢了,從潮流就可以看出來:出國留學潮變成了出國旅遊熱,橫掃國外奢侈品,還看不慣人家的不發達;不知什麼時候,馬拉松成了時尚,年輕人沒有跑過這馬那馬,好像就out了;最近說是滑雪又火了,國內找不到好地都飛到國外去閃去飄去炫了!

而且很多人也已經感受到了:最近中國詩詞大會又火了,16歲的武亦姝拿了冠軍,引發了年輕人們對古詩詞,文人才女的嚮往,連爺爺奶奶們,也在西單、三聯書店排隊狂購唐詩宋詞,看得我心裡也跟著激動。這透露出中國傳統文化正在復甦和迴歸,那麼下一個火的是什麼?一定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最高的藝術形式——直指人心的書畫藝術。

"

郭沫若為什麼反對人人都懂的書畫

“人人都懂畫,就壞了!”郭沫若急了。

五十年前,關良先生在北京辦畫展,很多人看不懂良公的戲曲人物,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後來,郭沫若先生趕來看畫展,如此回答了一群年輕美術工作者的提問:“關良就是關良派,很多人看不懂正是關良先生的高明之處,人人都懂畫,就壞了!”據說郭沫若先生說這話時,態度和語氣擲地有聲果敢肯定。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看到這,是不是很多小夥伴都很納悶:多大個事兒啊?不就是要欣賞、看懂一副中國畫?有比高等代數微積分還複雜嗎?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的。

但當我無數次地在美術館,目睹許多父母面對一幅中國畫時,他們總這麼說:“寶貝兒,你看這幅畫畫得多像啊,就像真的一樣”;“你看這葡萄,畫得真水靈,連水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每次聽到這種聲音,我總想起郭沫若的話,不免有些戳心。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大多數愛好者、從業人員不懂書畫的精髓


隔行如隔山。我敢說,當今中國非書畫專業,包括很多自稱書法家、畫家的人,甚至寫了多年書法、畫了多年畫的人,95%的人看不太懂中國畫,不能更深程度欣賞中國畫的內韻之美。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東坡先生就說“論畫形與似,見與兒童鄰”。意思就是:如果看畫用“像與不像”,“似與不似”來判斷的話,這見識跟隔壁的小盆友差不多。還在用“畫得像不像”這樣一個很低層次的標準衡量一幅中國畫的好壞,簡直可笑又可悲。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齊白石先生講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意思是,一幅畫畫得太像,就是討好獻媚,有點俗氣了;完全不像,把茄子畫成辣椒,那就是欺騙愚弄大眾,也不對。

所以,畫要畫到讓普通大眾在不像中看出像,讓專家在像中看到不像,這幾分不像正是作者獨到的觀察和理解,一分文心和幾縷情思,甚至是畫者的人生境遇和格調。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齊白石作品


但這似與不似之間的度如何把握?太難了!

“以形寫神”是中國畫的綱,也是最重要的標準。

中國畫的肇始和起源,其實從來沒有突出“畫得像”這一點,它不走“寫實”這條路,而是強調“以形寫神”的寫意精神。形很重要,是抒情達意的載體,沒有形肯定不行(俗話說得好,“沒個正形”估計就從這來的)但形不是最後旨歸,而是要形神兼備、遺貌取神,甚至得意忘形,要透過外在形的塑造,追求內在的神韻和神采。

形,看得見,摸得著。可以和實物對比,容易判斷好壞。但中國畫最後所追求的神韻、神采,以及意象、意思、意趣、意境……等等這些,都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怎麼去感知呢?

很多懂畫的人看畫經常說,“這畫有點味道”。畫在紙上的畫沒法品嚐,他咋就品出了味道呢?這是因為,看畫看畫,往往不僅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碰撞和感受。

正所謂賞心悅目,賞心比悅目重要,僅悅目不能賞心不夠神妙。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徐渭 《墨葡萄》


懂的人,在徐渭的大寫意《墨葡萄》裡能讀到失魂落魄、孤獨和不得志,一幅葡萄是一首悲愴的交響曲,是整個生命的激昂和律動。

很多看不懂的人,看後卻說:不就是一張紙嗎?畫得亂七八糟也看不出是葡萄啊!誰見過墨色葡萄呢?隔壁老年大學的奶奶畫的葡萄才帶勁兒,紫紫的水靈靈的!漂亮得跟真的一樣。

那麼,我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如果徐渭的這幅《墨葡萄》真不好,為什麼那麼多歷代大家推崇備至,難道他們集體失語,在演出“皇帝新裝”?不可能吧。齊白石的一幅鬆鷹圖加一個對聯,拍賣四個多億,參加拍賣那一幫人競相購買,瘋了嗎?

中國書畫未來必定站在世界藝術之巔


從古至今,都是那些文化底蘊、綜合修養、書畫專業眼力高的人在玩,是個小圈層,所以說欣賞中國書畫是有門檻的。但如今的時代不同了,中國書畫這門高格調的藝術必將迎來最美的春天。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吳昌碩《桂花》


為何這麼說?我認為有兩個因素:

一是現代出版業、傳媒業、拍賣業高度發達,不再是以往只能靠原作學習書畫、提高眼力的時代了,當代人有更便捷的條件提高欣賞能力,也有更便捷的方法參與書畫買賣。

二是當代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老百姓兜裡的錢和文化學識都在增加,特別是80、90後新人類中的精英分子,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渴望是老一代人難以想象的。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吳昌碩 《桂花 花卉蔬果冊十二開之九》


我們的老百性有錢了,從潮流就可以看出來:出國留學潮變成了出國旅遊熱,橫掃國外奢侈品,還看不慣人家的不發達;不知什麼時候,馬拉松成了時尚,年輕人沒有跑過這馬那馬,好像就out了;最近說是滑雪又火了,國內找不到好地都飛到國外去閃去飄去炫了!

而且很多人也已經感受到了:最近中國詩詞大會又火了,16歲的武亦姝拿了冠軍,引發了年輕人們對古詩詞,文人才女的嚮往,連爺爺奶奶們,也在西單、三聯書店排隊狂購唐詩宋詞,看得我心裡也跟著激動。這透露出中國傳統文化正在復甦和迴歸,那麼下一個火的是什麼?一定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最高的藝術形式——直指人心的書畫藝術。

張俊東:五年後還看不懂中國畫,還談什麼品位?


道理很簡單,出國旅遊、馬拉松、滑雪都是身體上的享受或直接的精神追求,誰有錢有閒都可以去玩,但詩詞和書畫突出的是內韻和精神,是需要長期學習培養,不是靠金錢就可以擁有的。不是嚇唬你,衡量將來時不時尚,有沒有範兒的標準就是書畫了。

咱總不能住著上千萬的大豪斯,開著上百萬的豪車,家裡卻掛著地攤上流水線搞出來,花了幾萬十幾萬實際價值200元的贗品畫吧?正如去年杭州G20峰會的背景畫,那就丟人丟大發了!

也許再過五年、十年之後,朋友們見面開口就是:“我最近又去香港蘇富比拍到了一張黃賓虹晚年的簡筆山水”;“另一位就說,我沒您有錢,不過我剛搞了一本前些年寫文章埋汰我們不懂畫的俊東大叔的戲曲人物冊頁,呵呵,對付玩吧!”

會是這樣嗎?很期待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