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企業為何扎堆混改?

國防軍工行業 財經 證券時報 2017-04-16

證券時報記者 劉燦邦

在去年啟動第一批9家混改試點基礎上,今年3月第二批10家混改試點工作已經啟動。19家企業涉及高速鐵路、航空物流、基礎電信、國防軍工等領域,其中軍工領域較多,有7家企業。

目前,國資委管轄的軍工央企包括中核集團、兵器工業等12家。7家企業入圍混改試點,熱情不可謂不高。記者認為,軍工混改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實現突破,一是資產證券化,二是員工持股,三是引入社會資本。

首先,軍工央企仍有不少優質資產未進入上市公司,資產證券化空間巨大。根據國資委的規劃,今年將把推動央企資產上市作為重要目標,雖然軍工央企與其他類型央企相比資產證券化有特殊之處,但是可以預想,在監管部門的支持下,改革阻力也會相對變小。而對於軍工企業自身而言,資產證券化既擴寬了融資渠道,也有利於企業體制機制創新。

其次,軍工企業在員工持股等激勵措施方面有待突破。通常,一項成果如果通過市場化定價證明有多少價值,發明成果的員工就應有多少對價,但是在國有軍工體制內,員工基本是靠工資吃飯,很難做到收入與業績貢獻掛鉤。在這種情況下,員工的積極性往往受到壓制。而12家軍工央企下屬近百家上市公司,真正實施員工持股的並不多。

但是,從國外軍工體制的經驗來看,通過行之有效的激勵措施將科研人才籠絡起來,才能形成強大的國防體系。這就使得中國的軍工央企進行混改,員工持股等激勵措施必不可缺。

第三,至於引入社會資本,從之前的經驗來看,如果軍工混改的標的資產質量一般,外部資本不願意參與;但是如果是軍工核心資產,雖然是優質資產,但又存在嚴格的保密要求,政策底線短期難以突破。相較之下,前景廣闊的軍民結合產業更適合引入社會資本。

事實上,無論是核心資產證券化,還是員工持股,還是引入社會資本,市場仍存顧慮,既擔心國有資產流失,也在考量員工持股、引入社會資本是否能真正解決軍工面臨的體制機制問題,是否具備公平性。然而,不破不立,對於先行試點的企業而言,有望率先從試點變革中受益,這或許就是軍工央企熱衷混改的原因之一。

當前,中國的軍隊體制改革已經啟動,軍工體制機制改革已經迫在眉睫。作為整個國防系統中重要一環的軍工領域,只有啟動改革,並取得成效,才有可能與軍隊體制改革一道,形成“一體兩翼”,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構築更為強大的國防系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