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一廂情願“拿錢換技術” 結果被坑慘,至今都沒緩過來

國產車 日本 紅旗汽車 經濟 鐵血視角 鐵血視角 2017-08-27

市場換技術思想的形成

當改革開放初始,中國還沒有以市場換技術的想法,而是希望直接引進技術。不過像前蘇聯那樣連設備帶技術一塊給,對於西方國家來說,那是絕對不可以的。外方看重的是中國市場,誰也不願光賣技術。

政府逐步調整思路,從1983年開始同意開辦合資企業,其中部分產品可以內銷,大部分必須出口換匯。86年以後,逐步擴大內銷比例。從總設計師92年南巡後,以市場換技術的思想已經被接受。

“市場換技術”,即以開放中國的市場為代價,換取國外的先進技術。隨著中國引入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提法也逐漸被中國接受。

中國的市場容量得有多大的想象力呀?一個13億人口的統一市場,在這個世界上是最大的市場,沒有之一!

一人一雙鞋子,我能賣出13億雙鞋子!一家一臺電腦,我能賣出3億臺電腦!哪個資本家在面對這樣一個市場還能把持得住?

市場換技術的兩個案例

現在回頭看市場換技術的得與失,支持者用高鐵的案例,反對者用汽車的案例,都有道理。

當年一廂情願“拿錢換技術” 結果被坑慘,至今都沒緩過來

其實,開始汽車行業也想用市場換技術,但是別人不給呀。也有給的,大眾為了能打入中國汽車市場,給了已經淘汰的老奧迪生產線。一汽想借助它再搞紅旗車,結果是落後產品,打不開市場。

現在中國定點的三大三小車企,全部淪為外企的生產車間。銷售上壟斷著汽車銷售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合資的中方卻沒有獲得多少技術,市場淪陷了,核心技術沒換來。

當年一廂情願“拿錢換技術” 結果被坑慘,至今都沒緩過來

表面上,中外50%對50%合資,但是關鍵部件要進口,價格很高,外資其實拿走了多數利潤。

高鐵則不然。要論起來,轎車生產,中國還有一點底子;高鐵技術,中國是從零起步。要說有什麼優勢,那就是發展晚,有汽車引進的前車之鑑。結果,高鐵開始討論引進時,網友吐沫星子能淹沒鐵道部;更由於日本也是引進技術一方,罵鐵道部是漢奸的都有。

但是鐵道部嘔心瀝血,與外方鬥智鬥勇,使盡36計,終於在引進過程中,迅速將外方技術消化,並很快形成中國的專利技術。

十年彈指一揮間,中國高鐵已經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總理都親自為推廣高鐵站臺。而南車北車已經合併為“中車”,被股民戲稱“中國神車”。

當年一廂情願“拿錢換技術” 結果被坑慘,至今都沒緩過來

這是市場換技術最成功的範例。技術換來了,市場沒丟多少。

引進技術的策略得失比較

開放轎車市場,決策比較匆忙。好像沒有一個有權力的統籌機構。國家只規定了達到國產化率的標準,但是這其實是一個很粗糙的要求。

什麼叫國產化率?一輛轎車有多少個零件?按照總成算,70多個,小的總成由十幾個零件構成,大的(如發動機)由數千個零件構成,按照零件數量,達到國產化率80%不困難。但是這個比率裡恐怕沒有一項算核心技術。

實在說,國產化率是我們對工業技術粗淺的認識,真正的關鍵,是掌握多少核心技術。一輛汽車,掌握了先進發動機技術,國產化率低也許是把不太掙錢的零件外包給國外廠家,那沒什麼要緊。國產化率再高,核心技術不在手,那也沒太大用。

當年一廂情願“拿錢換技術” 結果被坑慘,至今都沒緩過來

結果面對龐大的中國市場,各個國企考慮的主要是儘快佔領市場,別讓別的企業搶了先。這樣十幾年搞下來,不費勁的掙了不少錢,看起來國產化率不低,但是搞技術開發早就忘到腦後了——費那勁幹嘛?

高鐵則另是一回事。

中國鐵路企業也不少,武漢、株洲、長春、齊齊哈爾等城市都有大型鐵路車輛公司。換句話,如果沒人做統和,高鐵的引進基本就會是汽車工業的翻版。

鐵道部當年看到這個局面,做了一番規劃:

第一步叫“攮外必先安內”

把全部車輛生產單位整合為“南車”和“北車”,避免了惡性競爭。鐵道部作為唯一的對外談判單位。

第二步就是“二桃殺三士”

所有國外有技術的公司都能來,但是必須和南北車的一家組成合資公司,並滿足轉讓技術的條件。誰不接受,出局。結果西門子不幹,自認技術好,不服。

西門子出局了,西門子的股票跳水了,談判團隊被解職了。

當年一廂情願“拿錢換技術” 結果被坑慘,至今都沒緩過來

當然成立合資公司是一回事,外方萬一在技術上做保留呢?那就再來一計“李代桃僵”。合資公司的技術指標是要考察的,考察規定是:只考中方公司。

外方一看,尼瑪!這考場規則怎麼這麼瘮人啦?我還不能上場,非得教會中方公司?可是要打退堂鼓,西門子的例子擺在那裡呢!這一招叫“殺雞給猴看”,再說了,考察一旦通過,那就是上百輛的單子呀。高鐵當年可不普及,那些公司哪見過這麼肥的單子呀?這一手叫“恩威並施”。

得,先教會中方公司吧。

不過學會技術還不夠,因為你用別人的技術,要付相關費用。而且今後一旦高鐵要走向世界,別人不同意你就走不出去。這就像當年中國要給巴基斯坦梟龍,可是發動機是俄羅斯的,俄羅斯就能干預。

怎麼把技術使用權搞到手呢?比如減震。高鐵為了功率要求,車輛必須輕量化。不過這樣做高速運行穩定性有問題。日本開發了一套電子減震系統,核心技術呀。

中國人一時搞不定,於是來一招“拋磚引玉”,給日本人展示一套中國技術,高速行駛也十分穩定。日本人一看,你是怎麼搞定的?中國人笑而不語。最終談定,雙方交換技術。日本人拿到技術資料一看,尼瑪,我們要輕量化,你搞了一個重軸技術,南轅北轍呀。但是底盤穩了,車子當然不振了。這技術交換日本算是虧大發了。

當年一廂情願“拿錢換技術” 結果被坑慘,至今都沒緩過來

總之,鐵道部36計估計至少用了18計,最後拿下高鐵全套技術。一套組合拳下來,國內高鐵市場讓出去不到10%,自己轉頭滿世界推銷高鐵技術去了。

市場換技術並不能換來創新基因

其實我們事後看看,市場換技術除了少數行業,基本是成功的。

但是光換來技術其實並不夠。新中國初建,蘇聯援建156個工業項目,也基本涵蓋了當時比較完整的工業領域,傳授的技術當年也足夠先進。可是三十年下來,我們又落後了。

當年引以為豪的解放牌汽車,在70年代引進的五十鈴汽車面前垂垂老矣;一汽在廣州舉辦的汽車博覽會上想買一輛日本麵包車卻沒有外匯,提出用紅旗轎車換被一口拒絕,因為無論油耗,噪音和駕駛平順性,紅旗轎車都比不上。

當年一廂情願“拿錢換技術” 結果被坑慘,至今都沒緩過來

當年一廂情願“拿錢換技術” 結果被坑慘,至今都沒緩過來

我們引進了技術,卻沒能引進技術創新的基因,結果陷入了引進——又落後——再引進的怪圈。這個基因是什麼?

是市場體制,是競爭機制!

我們曾經只關注工業技術,但是市場經濟各個環節都有技術。我曾經供職某企業。當年為了促銷,產品裡還有贈品。但實施了兩年,對銷量促進不大。

請了一家著名的廣告企業,說你這贈品有問題呀。A產品是針對學生的,贈品應該是學生喜愛的,B產品是針對婦女的,那贈品應該是婦女喜愛的。廣告訴求、廣告方向、投放時間都做了修改。

那一年,銷量刷新紀錄。

當年一廂情願“拿錢換技術” 結果被坑慘,至今都沒緩過來

在市場經濟中,在競爭環境下,企業徹底被激發了。要想發展,你的產品要經得起市場考驗;要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你必須絞盡腦汁比競爭對手做得哪怕好一點點。

而且除了產品如何生產,還有如何包裝,還有如何宣傳,還有如何銷售,還有如何售後。這一整套鏈條都做好了,企業才能運轉的好。

因此,市場換技術之所以比較成功,得益於同期在經濟領域裡引入市場經濟體制,引入競爭機制。

中國人走出了“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套路。其實就是汽車行業,雖然大國企不思進取,但是還有民營企業呀,大家競爭呀。由於市場溢出效應,他們也挖到不少原合資企業不得志的人才,也整出很多好車型。現在的SUV市場是自主品牌領銜,而收購比較成功的案例,是吉利吞下了沃爾沃。這種鯰魚效應遲早逼得大國企也得重視自主研發。

在市場競爭環境下,中國技術將逐步告別引進,而走向技術輸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