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固倫淑慧長公主 亞馬遜 失憶症 飛俠的書影世界 2019-07-20
"

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多怕死。於是他們命令臣下去尋找長生不老的靈藥。長生不死,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中,這個幻想都存在。各種轉世之說或是飛昇之說就這樣傳了出來。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明白了長生不死是個謊言,死亡是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誰都逃不了。但是我們終究沒有好好思考過死亡這件事。我們該如何如何優雅地面對死亡的到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真正能做的又是什麼?

直到看完《最好的告別》我才知道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他是一位世界聞名的外科大夫,曾經擔任過克林頓、奧巴馬兩屆美國政府的醫改顧問,更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的負責人。

"

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多怕死。於是他們命令臣下去尋找長生不老的靈藥。長生不死,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中,這個幻想都存在。各種轉世之說或是飛昇之說就這樣傳了出來。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明白了長生不死是個謊言,死亡是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誰都逃不了。但是我們終究沒有好好思考過死亡這件事。我們該如何如何優雅地面對死亡的到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真正能做的又是什麼?

直到看完《最好的告別》我才知道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他是一位世界聞名的外科大夫,曾經擔任過克林頓、奧巴馬兩屆美國政府的醫改顧問,更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的負責人。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最好的告別》這本書被譽為是的阿圖•葛文德的劃時代之作,同時也成為了亞馬遜的年度好書。在這本書中,葛文德從一個醫生的視角,講述了人們必須要面對的死亡那些事,以及我們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度過最後的時光。

關於獨立和依賴

很多老人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因為子女長大都離開他們,只有節假日才會回來看看他們。當然,這份獨居的生活是建立在老人有行動自理能力前提下。當他們開始行走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他們就從獨立生活轉換到依賴生活。

葛文德醫生的愛人凱瑟琳的祖母愛麗絲,她就經歷了從獨居到依賴的生活轉變。70多歲的時候,愛麗絲奶奶身體還很硬朗,一個人過著快樂的獨居生活,她喜歡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梳一個精緻的髮型,穿上漂亮的裙子,嘴上抹一點口紅,甚至還穿著高跟鞋。

"

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多怕死。於是他們命令臣下去尋找長生不老的靈藥。長生不死,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中,這個幻想都存在。各種轉世之說或是飛昇之說就這樣傳了出來。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明白了長生不死是個謊言,死亡是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誰都逃不了。但是我們終究沒有好好思考過死亡這件事。我們該如何如何優雅地面對死亡的到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真正能做的又是什麼?

直到看完《最好的告別》我才知道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他是一位世界聞名的外科大夫,曾經擔任過克林頓、奧巴馬兩屆美國政府的醫改顧問,更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的負責人。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最好的告別》這本書被譽為是的阿圖•葛文德的劃時代之作,同時也成為了亞馬遜的年度好書。在這本書中,葛文德從一個醫生的視角,講述了人們必須要面對的死亡那些事,以及我們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度過最後的時光。

關於獨立和依賴

很多老人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因為子女長大都離開他們,只有節假日才會回來看看他們。當然,這份獨居的生活是建立在老人有行動自理能力前提下。當他們開始行走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他們就從獨立生活轉換到依賴生活。

葛文德醫生的愛人凱瑟琳的祖母愛麗絲,她就經歷了從獨居到依賴的生活轉變。70多歲的時候,愛麗絲奶奶身體還很硬朗,一個人過著快樂的獨居生活,她喜歡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梳一個精緻的髮型,穿上漂亮的裙子,嘴上抹一點口紅,甚至還穿著高跟鞋。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生活中的她會自己修剪草坪,還會修理水管等等。而且她還會定期和朋友們一起去健身房,甚至自己開車出去接送朋友,為那些有病痛的朋友送飯,生活過得十分的精彩充實。

在她84歲生活開始出現了變化,她開始變得迷糊,頻繁地摔跤卻又忘記自己什麼時候摔的,記憶力不斷地減退,但是她卻始終不肯承認這個事實。迷糊的情況不斷惡化,她開始不能安全地駕駛車子,因為有一次她就把油門當剎車使用撞了樹。

"

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多怕死。於是他們命令臣下去尋找長生不老的靈藥。長生不死,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中,這個幻想都存在。各種轉世之說或是飛昇之說就這樣傳了出來。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明白了長生不死是個謊言,死亡是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誰都逃不了。但是我們終究沒有好好思考過死亡這件事。我們該如何如何優雅地面對死亡的到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真正能做的又是什麼?

直到看完《最好的告別》我才知道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他是一位世界聞名的外科大夫,曾經擔任過克林頓、奧巴馬兩屆美國政府的醫改顧問,更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的負責人。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最好的告別》這本書被譽為是的阿圖•葛文德的劃時代之作,同時也成為了亞馬遜的年度好書。在這本書中,葛文德從一個醫生的視角,講述了人們必須要面對的死亡那些事,以及我們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度過最後的時光。

關於獨立和依賴

很多老人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因為子女長大都離開他們,只有節假日才會回來看看他們。當然,這份獨居的生活是建立在老人有行動自理能力前提下。當他們開始行走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他們就從獨立生活轉換到依賴生活。

葛文德醫生的愛人凱瑟琳的祖母愛麗絲,她就經歷了從獨居到依賴的生活轉變。70多歲的時候,愛麗絲奶奶身體還很硬朗,一個人過著快樂的獨居生活,她喜歡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梳一個精緻的髮型,穿上漂亮的裙子,嘴上抹一點口紅,甚至還穿著高跟鞋。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生活中的她會自己修剪草坪,還會修理水管等等。而且她還會定期和朋友們一起去健身房,甚至自己開車出去接送朋友,為那些有病痛的朋友送飯,生活過得十分的精彩充實。

在她84歲生活開始出現了變化,她開始變得迷糊,頻繁地摔跤卻又忘記自己什麼時候摔的,記憶力不斷地減退,但是她卻始終不肯承認這個事實。迷糊的情況不斷惡化,她開始不能安全地駕駛車子,因為有一次她就把油門當剎車使用撞了樹。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甚至到後來,她請了兩個人幫忙修剪草坪,卻被這兩人訛詐上騙去了不少錢,直到有一次他們爭執的聲音驚擾到鄰居,鄰居報警處理才阻止了訛詐騙局的再發生。從這次開始,作者的岳父吉姆不再放心愛麗絲奶奶一個人住。

最後愛麗絲在吉姆的勸說下住進了老年公寓,這是一所非營利性的養老機構,離愛麗絲原來的家只有11千米。在這裡,愛麗絲擁有一個單間公寓,包括獨立的廚房。而且她的一群教會朋友也在這裡。

但是愛麗絲並不快樂,在老年公寓的這段時間,她一下子失去了之前的自由,與此同時她失去的還有愛車。因為她的健忘症讓她會忘記開出去的車子停放在哪裡。有一次因為忘記車停在商場停車場,她甚至報警說車被偷了。查明真相後她覺得無比羞愧,決定不再開車了。

"

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多怕死。於是他們命令臣下去尋找長生不老的靈藥。長生不死,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中,這個幻想都存在。各種轉世之說或是飛昇之說就這樣傳了出來。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明白了長生不死是個謊言,死亡是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誰都逃不了。但是我們終究沒有好好思考過死亡這件事。我們該如何如何優雅地面對死亡的到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真正能做的又是什麼?

直到看完《最好的告別》我才知道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他是一位世界聞名的外科大夫,曾經擔任過克林頓、奧巴馬兩屆美國政府的醫改顧問,更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的負責人。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最好的告別》這本書被譽為是的阿圖•葛文德的劃時代之作,同時也成為了亞馬遜的年度好書。在這本書中,葛文德從一個醫生的視角,講述了人們必須要面對的死亡那些事,以及我們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度過最後的時光。

關於獨立和依賴

很多老人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因為子女長大都離開他們,只有節假日才會回來看看他們。當然,這份獨居的生活是建立在老人有行動自理能力前提下。當他們開始行走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他們就從獨立生活轉換到依賴生活。

葛文德醫生的愛人凱瑟琳的祖母愛麗絲,她就經歷了從獨居到依賴的生活轉變。70多歲的時候,愛麗絲奶奶身體還很硬朗,一個人過著快樂的獨居生活,她喜歡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梳一個精緻的髮型,穿上漂亮的裙子,嘴上抹一點口紅,甚至還穿著高跟鞋。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生活中的她會自己修剪草坪,還會修理水管等等。而且她還會定期和朋友們一起去健身房,甚至自己開車出去接送朋友,為那些有病痛的朋友送飯,生活過得十分的精彩充實。

在她84歲生活開始出現了變化,她開始變得迷糊,頻繁地摔跤卻又忘記自己什麼時候摔的,記憶力不斷地減退,但是她卻始終不肯承認這個事實。迷糊的情況不斷惡化,她開始不能安全地駕駛車子,因為有一次她就把油門當剎車使用撞了樹。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甚至到後來,她請了兩個人幫忙修剪草坪,卻被這兩人訛詐上騙去了不少錢,直到有一次他們爭執的聲音驚擾到鄰居,鄰居報警處理才阻止了訛詐騙局的再發生。從這次開始,作者的岳父吉姆不再放心愛麗絲奶奶一個人住。

最後愛麗絲在吉姆的勸說下住進了老年公寓,這是一所非營利性的養老機構,離愛麗絲原來的家只有11千米。在這裡,愛麗絲擁有一個單間公寓,包括獨立的廚房。而且她的一群教會朋友也在這裡。

但是愛麗絲並不快樂,在老年公寓的這段時間,她一下子失去了之前的自由,與此同時她失去的還有愛車。因為她的健忘症讓她會忘記開出去的車子停放在哪裡。有一次因為忘記車停在商場停車場,她甚至報警說車被偷了。查明真相後她覺得無比羞愧,決定不再開車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慢慢地,她開始不愛參加集體活動,變得越來越抑鬱。對她而言,在老年公寓的生活很好,但是卻不是"家"的感覺,她無法去接受那裡的生活,她只是想要過自己的生活。

後來愛麗絲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一次摔倒讓她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她也由原來的房間搬到了療養區,因為療養區有熟練的醫護人員,在這裡她可以接受需要的理療。但是相對應的她失去了自己的控制權,醫護人員掌控了她的日常起居生活。

她不再是一個人獨居,而是被迫和其他人同住一個房間,而這些人問題多多,吵鬧的甚至讓她整晚睡不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她覺得像個犯人,僅僅因為老了就被投進監獄。"

在療養院這個"監獄"裡,愛麗絲只有基本的生存權利得以保障,其他的權利似乎都被一一忽略,人們只要確認的是她還活著。

在入住老年公寓兩年後的一天,吉姆推著愛麗絲去院子裡散步,停下來休息的時候,母子兩相顧無言。突然愛麗絲輕輕地對吉姆說:"我準備好了。",吉姆明白她的意思,她說的是準備好離開這個世界了。吉姆艱難地回答道:"好的,媽。"

"

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多怕死。於是他們命令臣下去尋找長生不老的靈藥。長生不死,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中,這個幻想都存在。各種轉世之說或是飛昇之說就這樣傳了出來。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明白了長生不死是個謊言,死亡是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誰都逃不了。但是我們終究沒有好好思考過死亡這件事。我們該如何如何優雅地面對死亡的到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真正能做的又是什麼?

直到看完《最好的告別》我才知道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他是一位世界聞名的外科大夫,曾經擔任過克林頓、奧巴馬兩屆美國政府的醫改顧問,更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的負責人。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最好的告別》這本書被譽為是的阿圖•葛文德的劃時代之作,同時也成為了亞馬遜的年度好書。在這本書中,葛文德從一個醫生的視角,講述了人們必須要面對的死亡那些事,以及我們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度過最後的時光。

關於獨立和依賴

很多老人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因為子女長大都離開他們,只有節假日才會回來看看他們。當然,這份獨居的生活是建立在老人有行動自理能力前提下。當他們開始行走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他們就從獨立生活轉換到依賴生活。

葛文德醫生的愛人凱瑟琳的祖母愛麗絲,她就經歷了從獨居到依賴的生活轉變。70多歲的時候,愛麗絲奶奶身體還很硬朗,一個人過著快樂的獨居生活,她喜歡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梳一個精緻的髮型,穿上漂亮的裙子,嘴上抹一點口紅,甚至還穿著高跟鞋。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生活中的她會自己修剪草坪,還會修理水管等等。而且她還會定期和朋友們一起去健身房,甚至自己開車出去接送朋友,為那些有病痛的朋友送飯,生活過得十分的精彩充實。

在她84歲生活開始出現了變化,她開始變得迷糊,頻繁地摔跤卻又忘記自己什麼時候摔的,記憶力不斷地減退,但是她卻始終不肯承認這個事實。迷糊的情況不斷惡化,她開始不能安全地駕駛車子,因為有一次她就把油門當剎車使用撞了樹。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甚至到後來,她請了兩個人幫忙修剪草坪,卻被這兩人訛詐上騙去了不少錢,直到有一次他們爭執的聲音驚擾到鄰居,鄰居報警處理才阻止了訛詐騙局的再發生。從這次開始,作者的岳父吉姆不再放心愛麗絲奶奶一個人住。

最後愛麗絲在吉姆的勸說下住進了老年公寓,這是一所非營利性的養老機構,離愛麗絲原來的家只有11千米。在這裡,愛麗絲擁有一個單間公寓,包括獨立的廚房。而且她的一群教會朋友也在這裡。

但是愛麗絲並不快樂,在老年公寓的這段時間,她一下子失去了之前的自由,與此同時她失去的還有愛車。因為她的健忘症讓她會忘記開出去的車子停放在哪裡。有一次因為忘記車停在商場停車場,她甚至報警說車被偷了。查明真相後她覺得無比羞愧,決定不再開車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慢慢地,她開始不愛參加集體活動,變得越來越抑鬱。對她而言,在老年公寓的生活很好,但是卻不是"家"的感覺,她無法去接受那裡的生活,她只是想要過自己的生活。

後來愛麗絲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一次摔倒讓她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她也由原來的房間搬到了療養區,因為療養區有熟練的醫護人員,在這裡她可以接受需要的理療。但是相對應的她失去了自己的控制權,醫護人員掌控了她的日常起居生活。

她不再是一個人獨居,而是被迫和其他人同住一個房間,而這些人問題多多,吵鬧的甚至讓她整晚睡不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她覺得像個犯人,僅僅因為老了就被投進監獄。"

在療養院這個"監獄"裡,愛麗絲只有基本的生存權利得以保障,其他的權利似乎都被一一忽略,人們只要確認的是她還活著。

在入住老年公寓兩年後的一天,吉姆推著愛麗絲去院子裡散步,停下來休息的時候,母子兩相顧無言。突然愛麗絲輕輕地對吉姆說:"我準備好了。",吉姆明白她的意思,她說的是準備好離開這個世界了。吉姆艱難地回答道:"好的,媽。"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不久之後,他們填寫了療養院的復甦要求:如果她心臟停止跳動,他們不會嘗試搶救她,會讓她好好地走。幾個月後的一個晚上,愛麗絲腹部疼痛,但她只是簡單地告知護士,然後選擇沉默,沒有驚動任何人,在那個晚上安靜地躺在床上離開了這個世界。

從獨立生活到老年公寓的依賴生活,像愛麗絲一樣的老年人開始一樣一樣地失去,失去自由,失去愛好,失去基本的尊嚴,最後被保留的只有沒有質量的生命。沒有人會在乎他們的失去,大家只是想要他們活著,至於怎麼樣活著無所謂。所以愛麗絲在最後會對兒子說準備好了,因為這樣沒有質量的生活她不想要再過下了。

"

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多怕死。於是他們命令臣下去尋找長生不老的靈藥。長生不死,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中,這個幻想都存在。各種轉世之說或是飛昇之說就這樣傳了出來。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明白了長生不死是個謊言,死亡是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誰都逃不了。但是我們終究沒有好好思考過死亡這件事。我們該如何如何優雅地面對死亡的到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真正能做的又是什麼?

直到看完《最好的告別》我才知道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他是一位世界聞名的外科大夫,曾經擔任過克林頓、奧巴馬兩屆美國政府的醫改顧問,更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的負責人。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最好的告別》這本書被譽為是的阿圖•葛文德的劃時代之作,同時也成為了亞馬遜的年度好書。在這本書中,葛文德從一個醫生的視角,講述了人們必須要面對的死亡那些事,以及我們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度過最後的時光。

關於獨立和依賴

很多老人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因為子女長大都離開他們,只有節假日才會回來看看他們。當然,這份獨居的生活是建立在老人有行動自理能力前提下。當他們開始行走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他們就從獨立生活轉換到依賴生活。

葛文德醫生的愛人凱瑟琳的祖母愛麗絲,她就經歷了從獨居到依賴的生活轉變。70多歲的時候,愛麗絲奶奶身體還很硬朗,一個人過著快樂的獨居生活,她喜歡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梳一個精緻的髮型,穿上漂亮的裙子,嘴上抹一點口紅,甚至還穿著高跟鞋。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生活中的她會自己修剪草坪,還會修理水管等等。而且她還會定期和朋友們一起去健身房,甚至自己開車出去接送朋友,為那些有病痛的朋友送飯,生活過得十分的精彩充實。

在她84歲生活開始出現了變化,她開始變得迷糊,頻繁地摔跤卻又忘記自己什麼時候摔的,記憶力不斷地減退,但是她卻始終不肯承認這個事實。迷糊的情況不斷惡化,她開始不能安全地駕駛車子,因為有一次她就把油門當剎車使用撞了樹。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甚至到後來,她請了兩個人幫忙修剪草坪,卻被這兩人訛詐上騙去了不少錢,直到有一次他們爭執的聲音驚擾到鄰居,鄰居報警處理才阻止了訛詐騙局的再發生。從這次開始,作者的岳父吉姆不再放心愛麗絲奶奶一個人住。

最後愛麗絲在吉姆的勸說下住進了老年公寓,這是一所非營利性的養老機構,離愛麗絲原來的家只有11千米。在這裡,愛麗絲擁有一個單間公寓,包括獨立的廚房。而且她的一群教會朋友也在這裡。

但是愛麗絲並不快樂,在老年公寓的這段時間,她一下子失去了之前的自由,與此同時她失去的還有愛車。因為她的健忘症讓她會忘記開出去的車子停放在哪裡。有一次因為忘記車停在商場停車場,她甚至報警說車被偷了。查明真相後她覺得無比羞愧,決定不再開車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慢慢地,她開始不愛參加集體活動,變得越來越抑鬱。對她而言,在老年公寓的生活很好,但是卻不是"家"的感覺,她無法去接受那裡的生活,她只是想要過自己的生活。

後來愛麗絲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一次摔倒讓她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她也由原來的房間搬到了療養區,因為療養區有熟練的醫護人員,在這裡她可以接受需要的理療。但是相對應的她失去了自己的控制權,醫護人員掌控了她的日常起居生活。

她不再是一個人獨居,而是被迫和其他人同住一個房間,而這些人問題多多,吵鬧的甚至讓她整晚睡不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她覺得像個犯人,僅僅因為老了就被投進監獄。"

在療養院這個"監獄"裡,愛麗絲只有基本的生存權利得以保障,其他的權利似乎都被一一忽略,人們只要確認的是她還活著。

在入住老年公寓兩年後的一天,吉姆推著愛麗絲去院子裡散步,停下來休息的時候,母子兩相顧無言。突然愛麗絲輕輕地對吉姆說:"我準備好了。",吉姆明白她的意思,她說的是準備好離開這個世界了。吉姆艱難地回答道:"好的,媽。"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不久之後,他們填寫了療養院的復甦要求:如果她心臟停止跳動,他們不會嘗試搶救她,會讓她好好地走。幾個月後的一個晚上,愛麗絲腹部疼痛,但她只是簡單地告知護士,然後選擇沉默,沒有驚動任何人,在那個晚上安靜地躺在床上離開了這個世界。

從獨立生活到老年公寓的依賴生活,像愛麗絲一樣的老年人開始一樣一樣地失去,失去自由,失去愛好,失去基本的尊嚴,最後被保留的只有沒有質量的生命。沒有人會在乎他們的失去,大家只是想要他們活著,至於怎麼樣活著無所謂。所以愛麗絲在最後會對兒子說準備好了,因為這樣沒有質量的生活她不想要再過下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現代醫學維持了人的基本生命體徵,卻維持不了作為人的基本尊嚴。當生命只能靠呼吸機和胃管維持的時候,我們留住了最後一點念想,卻沒來得及問問當事人的感受或許她會像愛麗絲奶奶一樣,想要自己主宰此生的去留。

腳走不了就坐輪椅,癱瘓了就睡護理床,無法進食就插胃管,醫學上總有辦法維持人的生命基本體徵,只要心臟還在跳動,他們就被認為是"活著"。但是就像書中所說:"過多的技術干預反而增加了對逝者和親屬的傷害,剝奪了他們最需要的臨終關懷。"而最悲哀的莫過於把所有的時間用來搶救,最後卻連一句告別都沒來得及好好說。

最好的告別

"什麼時候應該努力醫治,什麼時候應該放棄治療?"這個問題無比的艱難,因為人在死亡面前,總是抱著最後的希望和幻想,就連醫生都不能輕易否認這種希望和幻想。但是最艱難的談話還得進行,這樣才能在最後的時間給患者想要的告別——最好的告別。

"

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多怕死。於是他們命令臣下去尋找長生不老的靈藥。長生不死,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中,這個幻想都存在。各種轉世之說或是飛昇之說就這樣傳了出來。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明白了長生不死是個謊言,死亡是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誰都逃不了。但是我們終究沒有好好思考過死亡這件事。我們該如何如何優雅地面對死亡的到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真正能做的又是什麼?

直到看完《最好的告別》我才知道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他是一位世界聞名的外科大夫,曾經擔任過克林頓、奧巴馬兩屆美國政府的醫改顧問,更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的負責人。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最好的告別》這本書被譽為是的阿圖•葛文德的劃時代之作,同時也成為了亞馬遜的年度好書。在這本書中,葛文德從一個醫生的視角,講述了人們必須要面對的死亡那些事,以及我們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度過最後的時光。

關於獨立和依賴

很多老人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因為子女長大都離開他們,只有節假日才會回來看看他們。當然,這份獨居的生活是建立在老人有行動自理能力前提下。當他們開始行走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他們就從獨立生活轉換到依賴生活。

葛文德醫生的愛人凱瑟琳的祖母愛麗絲,她就經歷了從獨居到依賴的生活轉變。70多歲的時候,愛麗絲奶奶身體還很硬朗,一個人過著快樂的獨居生活,她喜歡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梳一個精緻的髮型,穿上漂亮的裙子,嘴上抹一點口紅,甚至還穿著高跟鞋。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生活中的她會自己修剪草坪,還會修理水管等等。而且她還會定期和朋友們一起去健身房,甚至自己開車出去接送朋友,為那些有病痛的朋友送飯,生活過得十分的精彩充實。

在她84歲生活開始出現了變化,她開始變得迷糊,頻繁地摔跤卻又忘記自己什麼時候摔的,記憶力不斷地減退,但是她卻始終不肯承認這個事實。迷糊的情況不斷惡化,她開始不能安全地駕駛車子,因為有一次她就把油門當剎車使用撞了樹。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甚至到後來,她請了兩個人幫忙修剪草坪,卻被這兩人訛詐上騙去了不少錢,直到有一次他們爭執的聲音驚擾到鄰居,鄰居報警處理才阻止了訛詐騙局的再發生。從這次開始,作者的岳父吉姆不再放心愛麗絲奶奶一個人住。

最後愛麗絲在吉姆的勸說下住進了老年公寓,這是一所非營利性的養老機構,離愛麗絲原來的家只有11千米。在這裡,愛麗絲擁有一個單間公寓,包括獨立的廚房。而且她的一群教會朋友也在這裡。

但是愛麗絲並不快樂,在老年公寓的這段時間,她一下子失去了之前的自由,與此同時她失去的還有愛車。因為她的健忘症讓她會忘記開出去的車子停放在哪裡。有一次因為忘記車停在商場停車場,她甚至報警說車被偷了。查明真相後她覺得無比羞愧,決定不再開車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慢慢地,她開始不愛參加集體活動,變得越來越抑鬱。對她而言,在老年公寓的生活很好,但是卻不是"家"的感覺,她無法去接受那裡的生活,她只是想要過自己的生活。

後來愛麗絲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一次摔倒讓她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她也由原來的房間搬到了療養區,因為療養區有熟練的醫護人員,在這裡她可以接受需要的理療。但是相對應的她失去了自己的控制權,醫護人員掌控了她的日常起居生活。

她不再是一個人獨居,而是被迫和其他人同住一個房間,而這些人問題多多,吵鬧的甚至讓她整晚睡不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她覺得像個犯人,僅僅因為老了就被投進監獄。"

在療養院這個"監獄"裡,愛麗絲只有基本的生存權利得以保障,其他的權利似乎都被一一忽略,人們只要確認的是她還活著。

在入住老年公寓兩年後的一天,吉姆推著愛麗絲去院子裡散步,停下來休息的時候,母子兩相顧無言。突然愛麗絲輕輕地對吉姆說:"我準備好了。",吉姆明白她的意思,她說的是準備好離開這個世界了。吉姆艱難地回答道:"好的,媽。"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不久之後,他們填寫了療養院的復甦要求:如果她心臟停止跳動,他們不會嘗試搶救她,會讓她好好地走。幾個月後的一個晚上,愛麗絲腹部疼痛,但她只是簡單地告知護士,然後選擇沉默,沒有驚動任何人,在那個晚上安靜地躺在床上離開了這個世界。

從獨立生活到老年公寓的依賴生活,像愛麗絲一樣的老年人開始一樣一樣地失去,失去自由,失去愛好,失去基本的尊嚴,最後被保留的只有沒有質量的生命。沒有人會在乎他們的失去,大家只是想要他們活著,至於怎麼樣活著無所謂。所以愛麗絲在最後會對兒子說準備好了,因為這樣沒有質量的生活她不想要再過下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現代醫學維持了人的基本生命體徵,卻維持不了作為人的基本尊嚴。當生命只能靠呼吸機和胃管維持的時候,我們留住了最後一點念想,卻沒來得及問問當事人的感受或許她會像愛麗絲奶奶一樣,想要自己主宰此生的去留。

腳走不了就坐輪椅,癱瘓了就睡護理床,無法進食就插胃管,醫學上總有辦法維持人的生命基本體徵,只要心臟還在跳動,他們就被認為是"活著"。但是就像書中所說:"過多的技術干預反而增加了對逝者和親屬的傷害,剝奪了他們最需要的臨終關懷。"而最悲哀的莫過於把所有的時間用來搶救,最後卻連一句告別都沒來得及好好說。

最好的告別

"什麼時候應該努力醫治,什麼時候應該放棄治療?"這個問題無比的艱難,因為人在死亡面前,總是抱著最後的希望和幻想,就連醫生都不能輕易否認這種希望和幻想。但是最艱難的談話還得進行,這樣才能在最後的時間給患者想要的告別——最好的告別。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書中有很多個案例,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作者葛文德和父親的故事。葛文德的父親也是一名醫生,在70多歲的時候查出了脊髓腫瘤。放任它長大便會壓迫脊椎,做手術卻也可能導致癱瘓。最後父親選擇保守治療,接受腫瘤長大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是後來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葛文德不得不和父親進行艱難的談話——討論以後的問題。他問父親三個問題:"如果癱瘓了,他有哪些懼怕?""如果情況惡化,他有什麼目標""為了阻止將會發生的情況,他願意做那些取捨?"

"

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多怕死。於是他們命令臣下去尋找長生不老的靈藥。長生不死,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中,這個幻想都存在。各種轉世之說或是飛昇之說就這樣傳了出來。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明白了長生不死是個謊言,死亡是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誰都逃不了。但是我們終究沒有好好思考過死亡這件事。我們該如何如何優雅地面對死亡的到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真正能做的又是什麼?

直到看完《最好的告別》我才知道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他是一位世界聞名的外科大夫,曾經擔任過克林頓、奧巴馬兩屆美國政府的醫改顧問,更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的負責人。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最好的告別》這本書被譽為是的阿圖•葛文德的劃時代之作,同時也成為了亞馬遜的年度好書。在這本書中,葛文德從一個醫生的視角,講述了人們必須要面對的死亡那些事,以及我們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度過最後的時光。

關於獨立和依賴

很多老人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因為子女長大都離開他們,只有節假日才會回來看看他們。當然,這份獨居的生活是建立在老人有行動自理能力前提下。當他們開始行走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他們就從獨立生活轉換到依賴生活。

葛文德醫生的愛人凱瑟琳的祖母愛麗絲,她就經歷了從獨居到依賴的生活轉變。70多歲的時候,愛麗絲奶奶身體還很硬朗,一個人過著快樂的獨居生活,她喜歡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梳一個精緻的髮型,穿上漂亮的裙子,嘴上抹一點口紅,甚至還穿著高跟鞋。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生活中的她會自己修剪草坪,還會修理水管等等。而且她還會定期和朋友們一起去健身房,甚至自己開車出去接送朋友,為那些有病痛的朋友送飯,生活過得十分的精彩充實。

在她84歲生活開始出現了變化,她開始變得迷糊,頻繁地摔跤卻又忘記自己什麼時候摔的,記憶力不斷地減退,但是她卻始終不肯承認這個事實。迷糊的情況不斷惡化,她開始不能安全地駕駛車子,因為有一次她就把油門當剎車使用撞了樹。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甚至到後來,她請了兩個人幫忙修剪草坪,卻被這兩人訛詐上騙去了不少錢,直到有一次他們爭執的聲音驚擾到鄰居,鄰居報警處理才阻止了訛詐騙局的再發生。從這次開始,作者的岳父吉姆不再放心愛麗絲奶奶一個人住。

最後愛麗絲在吉姆的勸說下住進了老年公寓,這是一所非營利性的養老機構,離愛麗絲原來的家只有11千米。在這裡,愛麗絲擁有一個單間公寓,包括獨立的廚房。而且她的一群教會朋友也在這裡。

但是愛麗絲並不快樂,在老年公寓的這段時間,她一下子失去了之前的自由,與此同時她失去的還有愛車。因為她的健忘症讓她會忘記開出去的車子停放在哪裡。有一次因為忘記車停在商場停車場,她甚至報警說車被偷了。查明真相後她覺得無比羞愧,決定不再開車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慢慢地,她開始不愛參加集體活動,變得越來越抑鬱。對她而言,在老年公寓的生活很好,但是卻不是"家"的感覺,她無法去接受那裡的生活,她只是想要過自己的生活。

後來愛麗絲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一次摔倒讓她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她也由原來的房間搬到了療養區,因為療養區有熟練的醫護人員,在這裡她可以接受需要的理療。但是相對應的她失去了自己的控制權,醫護人員掌控了她的日常起居生活。

她不再是一個人獨居,而是被迫和其他人同住一個房間,而這些人問題多多,吵鬧的甚至讓她整晚睡不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她覺得像個犯人,僅僅因為老了就被投進監獄。"

在療養院這個"監獄"裡,愛麗絲只有基本的生存權利得以保障,其他的權利似乎都被一一忽略,人們只要確認的是她還活著。

在入住老年公寓兩年後的一天,吉姆推著愛麗絲去院子裡散步,停下來休息的時候,母子兩相顧無言。突然愛麗絲輕輕地對吉姆說:"我準備好了。",吉姆明白她的意思,她說的是準備好離開這個世界了。吉姆艱難地回答道:"好的,媽。"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不久之後,他們填寫了療養院的復甦要求:如果她心臟停止跳動,他們不會嘗試搶救她,會讓她好好地走。幾個月後的一個晚上,愛麗絲腹部疼痛,但她只是簡單地告知護士,然後選擇沉默,沒有驚動任何人,在那個晚上安靜地躺在床上離開了這個世界。

從獨立生活到老年公寓的依賴生活,像愛麗絲一樣的老年人開始一樣一樣地失去,失去自由,失去愛好,失去基本的尊嚴,最後被保留的只有沒有質量的生命。沒有人會在乎他們的失去,大家只是想要他們活著,至於怎麼樣活著無所謂。所以愛麗絲在最後會對兒子說準備好了,因為這樣沒有質量的生活她不想要再過下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現代醫學維持了人的基本生命體徵,卻維持不了作為人的基本尊嚴。當生命只能靠呼吸機和胃管維持的時候,我們留住了最後一點念想,卻沒來得及問問當事人的感受或許她會像愛麗絲奶奶一樣,想要自己主宰此生的去留。

腳走不了就坐輪椅,癱瘓了就睡護理床,無法進食就插胃管,醫學上總有辦法維持人的生命基本體徵,只要心臟還在跳動,他們就被認為是"活著"。但是就像書中所說:"過多的技術干預反而增加了對逝者和親屬的傷害,剝奪了他們最需要的臨終關懷。"而最悲哀的莫過於把所有的時間用來搶救,最後卻連一句告別都沒來得及好好說。

最好的告別

"什麼時候應該努力醫治,什麼時候應該放棄治療?"這個問題無比的艱難,因為人在死亡面前,總是抱著最後的希望和幻想,就連醫生都不能輕易否認這種希望和幻想。但是最艱難的談話還得進行,這樣才能在最後的時間給患者想要的告別——最好的告別。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書中有很多個案例,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作者葛文德和父親的故事。葛文德的父親也是一名醫生,在70多歲的時候查出了脊髓腫瘤。放任它長大便會壓迫脊椎,做手術卻也可能導致癱瘓。最後父親選擇保守治療,接受腫瘤長大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是後來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葛文德不得不和父親進行艱難的談話——討論以後的問題。他問父親三個問題:"如果癱瘓了,他有哪些懼怕?""如果情況惡化,他有什麼目標""為了阻止將會發生的情況,他願意做那些取捨?"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父親說害怕稱為妻子的負擔,害怕不能再照顧自己;他的目標是想要撐到6月中旬他的任期結束,想要確保他在印度的大學和家人都好好的;他想要有人陪伴說話,但是卻接受不了身體完全癱瘓,靠呼吸機和飼管過活。

這段談話是艱難的,尤其葛文德是以兒子的身份和父親進行這段談話。但是談話之後,所有人都鬆了口氣,因為他們對於治療和接下來的照顧已經達成共識。

在任期滿了之時,葛文德的父親已經是步履蹣跚了,於是立刻進行了手術。手術的效果不錯,經過復健他又能行走了。但是他患的是屬於一種惡性相對緩慢的癌症,無法治癒只能治療,葛文德的父親選擇接受了放療。

"

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多怕死。於是他們命令臣下去尋找長生不老的靈藥。長生不死,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中,這個幻想都存在。各種轉世之說或是飛昇之說就這樣傳了出來。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明白了長生不死是個謊言,死亡是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誰都逃不了。但是我們終究沒有好好思考過死亡這件事。我們該如何如何優雅地面對死亡的到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真正能做的又是什麼?

直到看完《最好的告別》我才知道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他是一位世界聞名的外科大夫,曾經擔任過克林頓、奧巴馬兩屆美國政府的醫改顧問,更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的負責人。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最好的告別》這本書被譽為是的阿圖•葛文德的劃時代之作,同時也成為了亞馬遜的年度好書。在這本書中,葛文德從一個醫生的視角,講述了人們必須要面對的死亡那些事,以及我們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度過最後的時光。

關於獨立和依賴

很多老人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因為子女長大都離開他們,只有節假日才會回來看看他們。當然,這份獨居的生活是建立在老人有行動自理能力前提下。當他們開始行走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他們就從獨立生活轉換到依賴生活。

葛文德醫生的愛人凱瑟琳的祖母愛麗絲,她就經歷了從獨居到依賴的生活轉變。70多歲的時候,愛麗絲奶奶身體還很硬朗,一個人過著快樂的獨居生活,她喜歡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梳一個精緻的髮型,穿上漂亮的裙子,嘴上抹一點口紅,甚至還穿著高跟鞋。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生活中的她會自己修剪草坪,還會修理水管等等。而且她還會定期和朋友們一起去健身房,甚至自己開車出去接送朋友,為那些有病痛的朋友送飯,生活過得十分的精彩充實。

在她84歲生活開始出現了變化,她開始變得迷糊,頻繁地摔跤卻又忘記自己什麼時候摔的,記憶力不斷地減退,但是她卻始終不肯承認這個事實。迷糊的情況不斷惡化,她開始不能安全地駕駛車子,因為有一次她就把油門當剎車使用撞了樹。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甚至到後來,她請了兩個人幫忙修剪草坪,卻被這兩人訛詐上騙去了不少錢,直到有一次他們爭執的聲音驚擾到鄰居,鄰居報警處理才阻止了訛詐騙局的再發生。從這次開始,作者的岳父吉姆不再放心愛麗絲奶奶一個人住。

最後愛麗絲在吉姆的勸說下住進了老年公寓,這是一所非營利性的養老機構,離愛麗絲原來的家只有11千米。在這裡,愛麗絲擁有一個單間公寓,包括獨立的廚房。而且她的一群教會朋友也在這裡。

但是愛麗絲並不快樂,在老年公寓的這段時間,她一下子失去了之前的自由,與此同時她失去的還有愛車。因為她的健忘症讓她會忘記開出去的車子停放在哪裡。有一次因為忘記車停在商場停車場,她甚至報警說車被偷了。查明真相後她覺得無比羞愧,決定不再開車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慢慢地,她開始不愛參加集體活動,變得越來越抑鬱。對她而言,在老年公寓的生活很好,但是卻不是"家"的感覺,她無法去接受那裡的生活,她只是想要過自己的生活。

後來愛麗絲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一次摔倒讓她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她也由原來的房間搬到了療養區,因為療養區有熟練的醫護人員,在這裡她可以接受需要的理療。但是相對應的她失去了自己的控制權,醫護人員掌控了她的日常起居生活。

她不再是一個人獨居,而是被迫和其他人同住一個房間,而這些人問題多多,吵鬧的甚至讓她整晚睡不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她覺得像個犯人,僅僅因為老了就被投進監獄。"

在療養院這個"監獄"裡,愛麗絲只有基本的生存權利得以保障,其他的權利似乎都被一一忽略,人們只要確認的是她還活著。

在入住老年公寓兩年後的一天,吉姆推著愛麗絲去院子裡散步,停下來休息的時候,母子兩相顧無言。突然愛麗絲輕輕地對吉姆說:"我準備好了。",吉姆明白她的意思,她說的是準備好離開這個世界了。吉姆艱難地回答道:"好的,媽。"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不久之後,他們填寫了療養院的復甦要求:如果她心臟停止跳動,他們不會嘗試搶救她,會讓她好好地走。幾個月後的一個晚上,愛麗絲腹部疼痛,但她只是簡單地告知護士,然後選擇沉默,沒有驚動任何人,在那個晚上安靜地躺在床上離開了這個世界。

從獨立生活到老年公寓的依賴生活,像愛麗絲一樣的老年人開始一樣一樣地失去,失去自由,失去愛好,失去基本的尊嚴,最後被保留的只有沒有質量的生命。沒有人會在乎他們的失去,大家只是想要他們活著,至於怎麼樣活著無所謂。所以愛麗絲在最後會對兒子說準備好了,因為這樣沒有質量的生活她不想要再過下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現代醫學維持了人的基本生命體徵,卻維持不了作為人的基本尊嚴。當生命只能靠呼吸機和胃管維持的時候,我們留住了最後一點念想,卻沒來得及問問當事人的感受或許她會像愛麗絲奶奶一樣,想要自己主宰此生的去留。

腳走不了就坐輪椅,癱瘓了就睡護理床,無法進食就插胃管,醫學上總有辦法維持人的生命基本體徵,只要心臟還在跳動,他們就被認為是"活著"。但是就像書中所說:"過多的技術干預反而增加了對逝者和親屬的傷害,剝奪了他們最需要的臨終關懷。"而最悲哀的莫過於把所有的時間用來搶救,最後卻連一句告別都沒來得及好好說。

最好的告別

"什麼時候應該努力醫治,什麼時候應該放棄治療?"這個問題無比的艱難,因為人在死亡面前,總是抱著最後的希望和幻想,就連醫生都不能輕易否認這種希望和幻想。但是最艱難的談話還得進行,這樣才能在最後的時間給患者想要的告別——最好的告別。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書中有很多個案例,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作者葛文德和父親的故事。葛文德的父親也是一名醫生,在70多歲的時候查出了脊髓腫瘤。放任它長大便會壓迫脊椎,做手術卻也可能導致癱瘓。最後父親選擇保守治療,接受腫瘤長大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是後來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葛文德不得不和父親進行艱難的談話——討論以後的問題。他問父親三個問題:"如果癱瘓了,他有哪些懼怕?""如果情況惡化,他有什麼目標""為了阻止將會發生的情況,他願意做那些取捨?"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父親說害怕稱為妻子的負擔,害怕不能再照顧自己;他的目標是想要撐到6月中旬他的任期結束,想要確保他在印度的大學和家人都好好的;他想要有人陪伴說話,但是卻接受不了身體完全癱瘓,靠呼吸機和飼管過活。

這段談話是艱難的,尤其葛文德是以兒子的身份和父親進行這段談話。但是談話之後,所有人都鬆了口氣,因為他們對於治療和接下來的照顧已經達成共識。

在任期滿了之時,葛文德的父親已經是步履蹣跚了,於是立刻進行了手術。手術的效果不錯,經過復健他又能行走了。但是他患的是屬於一種惡性相對緩慢的癌症,無法治癒只能治療,葛文德的父親選擇接受了放療。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在放療的治療下,他開始出現嘔吐、無力甚至喪失味覺等副作用,但是病情卻沒有任何好轉。反而腫瘤還長大了,通過放療縮小腫瘤的計劃失敗。葛文德帶著父親去了找腫瘤醫生。這位腫瘤醫生給出了很多方案,卻沒有說這些方案背後的風險,她想要給父親多一點希望。

事實是接受了這些化療,父親身上已有的副作用會繼續加重。葛文德問如果不治療父親能有多長時間,醫生回答是最短3個月,最長3年,葛文德又詢問治療後的時間,醫生給出了一個含糊的回答,最長是三年多一點。

隨著病情的惡化,葛文德的父親身體問題越來越嚴重,他開始腿部喪失腿部感覺,頻繁地摔跤。但是他還是決定不化療,他說他不想要那些副作用。

"

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多怕死。於是他們命令臣下去尋找長生不老的靈藥。長生不死,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中,這個幻想都存在。各種轉世之說或是飛昇之說就這樣傳了出來。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明白了長生不死是個謊言,死亡是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誰都逃不了。但是我們終究沒有好好思考過死亡這件事。我們該如何如何優雅地面對死亡的到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真正能做的又是什麼?

直到看完《最好的告別》我才知道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他是一位世界聞名的外科大夫,曾經擔任過克林頓、奧巴馬兩屆美國政府的醫改顧問,更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的負責人。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最好的告別》這本書被譽為是的阿圖•葛文德的劃時代之作,同時也成為了亞馬遜的年度好書。在這本書中,葛文德從一個醫生的視角,講述了人們必須要面對的死亡那些事,以及我們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度過最後的時光。

關於獨立和依賴

很多老人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因為子女長大都離開他們,只有節假日才會回來看看他們。當然,這份獨居的生活是建立在老人有行動自理能力前提下。當他們開始行走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他們就從獨立生活轉換到依賴生活。

葛文德醫生的愛人凱瑟琳的祖母愛麗絲,她就經歷了從獨居到依賴的生活轉變。70多歲的時候,愛麗絲奶奶身體還很硬朗,一個人過著快樂的獨居生活,她喜歡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梳一個精緻的髮型,穿上漂亮的裙子,嘴上抹一點口紅,甚至還穿著高跟鞋。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生活中的她會自己修剪草坪,還會修理水管等等。而且她還會定期和朋友們一起去健身房,甚至自己開車出去接送朋友,為那些有病痛的朋友送飯,生活過得十分的精彩充實。

在她84歲生活開始出現了變化,她開始變得迷糊,頻繁地摔跤卻又忘記自己什麼時候摔的,記憶力不斷地減退,但是她卻始終不肯承認這個事實。迷糊的情況不斷惡化,她開始不能安全地駕駛車子,因為有一次她就把油門當剎車使用撞了樹。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甚至到後來,她請了兩個人幫忙修剪草坪,卻被這兩人訛詐上騙去了不少錢,直到有一次他們爭執的聲音驚擾到鄰居,鄰居報警處理才阻止了訛詐騙局的再發生。從這次開始,作者的岳父吉姆不再放心愛麗絲奶奶一個人住。

最後愛麗絲在吉姆的勸說下住進了老年公寓,這是一所非營利性的養老機構,離愛麗絲原來的家只有11千米。在這裡,愛麗絲擁有一個單間公寓,包括獨立的廚房。而且她的一群教會朋友也在這裡。

但是愛麗絲並不快樂,在老年公寓的這段時間,她一下子失去了之前的自由,與此同時她失去的還有愛車。因為她的健忘症讓她會忘記開出去的車子停放在哪裡。有一次因為忘記車停在商場停車場,她甚至報警說車被偷了。查明真相後她覺得無比羞愧,決定不再開車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慢慢地,她開始不愛參加集體活動,變得越來越抑鬱。對她而言,在老年公寓的生活很好,但是卻不是"家"的感覺,她無法去接受那裡的生活,她只是想要過自己的生活。

後來愛麗絲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一次摔倒讓她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她也由原來的房間搬到了療養區,因為療養區有熟練的醫護人員,在這裡她可以接受需要的理療。但是相對應的她失去了自己的控制權,醫護人員掌控了她的日常起居生活。

她不再是一個人獨居,而是被迫和其他人同住一個房間,而這些人問題多多,吵鬧的甚至讓她整晚睡不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她覺得像個犯人,僅僅因為老了就被投進監獄。"

在療養院這個"監獄"裡,愛麗絲只有基本的生存權利得以保障,其他的權利似乎都被一一忽略,人們只要確認的是她還活著。

在入住老年公寓兩年後的一天,吉姆推著愛麗絲去院子裡散步,停下來休息的時候,母子兩相顧無言。突然愛麗絲輕輕地對吉姆說:"我準備好了。",吉姆明白她的意思,她說的是準備好離開這個世界了。吉姆艱難地回答道:"好的,媽。"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不久之後,他們填寫了療養院的復甦要求:如果她心臟停止跳動,他們不會嘗試搶救她,會讓她好好地走。幾個月後的一個晚上,愛麗絲腹部疼痛,但她只是簡單地告知護士,然後選擇沉默,沒有驚動任何人,在那個晚上安靜地躺在床上離開了這個世界。

從獨立生活到老年公寓的依賴生活,像愛麗絲一樣的老年人開始一樣一樣地失去,失去自由,失去愛好,失去基本的尊嚴,最後被保留的只有沒有質量的生命。沒有人會在乎他們的失去,大家只是想要他們活著,至於怎麼樣活著無所謂。所以愛麗絲在最後會對兒子說準備好了,因為這樣沒有質量的生活她不想要再過下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現代醫學維持了人的基本生命體徵,卻維持不了作為人的基本尊嚴。當生命只能靠呼吸機和胃管維持的時候,我們留住了最後一點念想,卻沒來得及問問當事人的感受或許她會像愛麗絲奶奶一樣,想要自己主宰此生的去留。

腳走不了就坐輪椅,癱瘓了就睡護理床,無法進食就插胃管,醫學上總有辦法維持人的生命基本體徵,只要心臟還在跳動,他們就被認為是"活著"。但是就像書中所說:"過多的技術干預反而增加了對逝者和親屬的傷害,剝奪了他們最需要的臨終關懷。"而最悲哀的莫過於把所有的時間用來搶救,最後卻連一句告別都沒來得及好好說。

最好的告別

"什麼時候應該努力醫治,什麼時候應該放棄治療?"這個問題無比的艱難,因為人在死亡面前,總是抱著最後的希望和幻想,就連醫生都不能輕易否認這種希望和幻想。但是最艱難的談話還得進行,這樣才能在最後的時間給患者想要的告別——最好的告別。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書中有很多個案例,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作者葛文德和父親的故事。葛文德的父親也是一名醫生,在70多歲的時候查出了脊髓腫瘤。放任它長大便會壓迫脊椎,做手術卻也可能導致癱瘓。最後父親選擇保守治療,接受腫瘤長大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是後來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葛文德不得不和父親進行艱難的談話——討論以後的問題。他問父親三個問題:"如果癱瘓了,他有哪些懼怕?""如果情況惡化,他有什麼目標""為了阻止將會發生的情況,他願意做那些取捨?"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父親說害怕稱為妻子的負擔,害怕不能再照顧自己;他的目標是想要撐到6月中旬他的任期結束,想要確保他在印度的大學和家人都好好的;他想要有人陪伴說話,但是卻接受不了身體完全癱瘓,靠呼吸機和飼管過活。

這段談話是艱難的,尤其葛文德是以兒子的身份和父親進行這段談話。但是談話之後,所有人都鬆了口氣,因為他們對於治療和接下來的照顧已經達成共識。

在任期滿了之時,葛文德的父親已經是步履蹣跚了,於是立刻進行了手術。手術的效果不錯,經過復健他又能行走了。但是他患的是屬於一種惡性相對緩慢的癌症,無法治癒只能治療,葛文德的父親選擇接受了放療。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在放療的治療下,他開始出現嘔吐、無力甚至喪失味覺等副作用,但是病情卻沒有任何好轉。反而腫瘤還長大了,通過放療縮小腫瘤的計劃失敗。葛文德帶著父親去了找腫瘤醫生。這位腫瘤醫生給出了很多方案,卻沒有說這些方案背後的風險,她想要給父親多一點希望。

事實是接受了這些化療,父親身上已有的副作用會繼續加重。葛文德問如果不治療父親能有多長時間,醫生回答是最短3個月,最長3年,葛文德又詢問治療後的時間,醫生給出了一個含糊的回答,最長是三年多一點。

隨著病情的惡化,葛文德的父親身體問題越來越嚴重,他開始腿部喪失腿部感覺,頻繁地摔跤。但是他還是決定不化療,他說他不想要那些副作用。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在百般權衡之下,葛文德的父親選擇了善終服務,這是一種姑息治療法,醫生會通過調整藥物來緩解他目前的痛苦,而不是治療癌症。善終服務所的工作人員上門服務,詢問了父親目前的情況。

同時也她還詢問了父親想要哪一家殯儀館,而父親卻立馬說出了他想要的殯儀館名字,因為這件事在他心裡已經想了很久。工作人員隨即囑咐母親一些關於父親走後的事宜,她告訴母親只要第一時間通知她們即可,她們會處理好一切的事情。

在姑息療法的治療下,葛文德的父親過上了一段相對舒適的生活,靠藥物壓抑住痛苦,他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和親友發郵件,和孫子孫女們視頻聊天。他們"把今天過到最好、而不是為了未來犧牲現在。"

"

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多怕死。於是他們命令臣下去尋找長生不老的靈藥。長生不死,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中,這個幻想都存在。各種轉世之說或是飛昇之說就這樣傳了出來。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明白了長生不死是個謊言,死亡是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誰都逃不了。但是我們終究沒有好好思考過死亡這件事。我們該如何如何優雅地面對死亡的到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真正能做的又是什麼?

直到看完《最好的告別》我才知道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他是一位世界聞名的外科大夫,曾經擔任過克林頓、奧巴馬兩屆美國政府的醫改顧問,更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的負責人。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最好的告別》這本書被譽為是的阿圖•葛文德的劃時代之作,同時也成為了亞馬遜的年度好書。在這本書中,葛文德從一個醫生的視角,講述了人們必須要面對的死亡那些事,以及我們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度過最後的時光。

關於獨立和依賴

很多老人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因為子女長大都離開他們,只有節假日才會回來看看他們。當然,這份獨居的生活是建立在老人有行動自理能力前提下。當他們開始行走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他們就從獨立生活轉換到依賴生活。

葛文德醫生的愛人凱瑟琳的祖母愛麗絲,她就經歷了從獨居到依賴的生活轉變。70多歲的時候,愛麗絲奶奶身體還很硬朗,一個人過著快樂的獨居生活,她喜歡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梳一個精緻的髮型,穿上漂亮的裙子,嘴上抹一點口紅,甚至還穿著高跟鞋。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生活中的她會自己修剪草坪,還會修理水管等等。而且她還會定期和朋友們一起去健身房,甚至自己開車出去接送朋友,為那些有病痛的朋友送飯,生活過得十分的精彩充實。

在她84歲生活開始出現了變化,她開始變得迷糊,頻繁地摔跤卻又忘記自己什麼時候摔的,記憶力不斷地減退,但是她卻始終不肯承認這個事實。迷糊的情況不斷惡化,她開始不能安全地駕駛車子,因為有一次她就把油門當剎車使用撞了樹。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甚至到後來,她請了兩個人幫忙修剪草坪,卻被這兩人訛詐上騙去了不少錢,直到有一次他們爭執的聲音驚擾到鄰居,鄰居報警處理才阻止了訛詐騙局的再發生。從這次開始,作者的岳父吉姆不再放心愛麗絲奶奶一個人住。

最後愛麗絲在吉姆的勸說下住進了老年公寓,這是一所非營利性的養老機構,離愛麗絲原來的家只有11千米。在這裡,愛麗絲擁有一個單間公寓,包括獨立的廚房。而且她的一群教會朋友也在這裡。

但是愛麗絲並不快樂,在老年公寓的這段時間,她一下子失去了之前的自由,與此同時她失去的還有愛車。因為她的健忘症讓她會忘記開出去的車子停放在哪裡。有一次因為忘記車停在商場停車場,她甚至報警說車被偷了。查明真相後她覺得無比羞愧,決定不再開車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慢慢地,她開始不愛參加集體活動,變得越來越抑鬱。對她而言,在老年公寓的生活很好,但是卻不是"家"的感覺,她無法去接受那裡的生活,她只是想要過自己的生活。

後來愛麗絲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一次摔倒讓她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她也由原來的房間搬到了療養區,因為療養區有熟練的醫護人員,在這裡她可以接受需要的理療。但是相對應的她失去了自己的控制權,醫護人員掌控了她的日常起居生活。

她不再是一個人獨居,而是被迫和其他人同住一個房間,而這些人問題多多,吵鬧的甚至讓她整晚睡不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她覺得像個犯人,僅僅因為老了就被投進監獄。"

在療養院這個"監獄"裡,愛麗絲只有基本的生存權利得以保障,其他的權利似乎都被一一忽略,人們只要確認的是她還活著。

在入住老年公寓兩年後的一天,吉姆推著愛麗絲去院子裡散步,停下來休息的時候,母子兩相顧無言。突然愛麗絲輕輕地對吉姆說:"我準備好了。",吉姆明白她的意思,她說的是準備好離開這個世界了。吉姆艱難地回答道:"好的,媽。"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不久之後,他們填寫了療養院的復甦要求:如果她心臟停止跳動,他們不會嘗試搶救她,會讓她好好地走。幾個月後的一個晚上,愛麗絲腹部疼痛,但她只是簡單地告知護士,然後選擇沉默,沒有驚動任何人,在那個晚上安靜地躺在床上離開了這個世界。

從獨立生活到老年公寓的依賴生活,像愛麗絲一樣的老年人開始一樣一樣地失去,失去自由,失去愛好,失去基本的尊嚴,最後被保留的只有沒有質量的生命。沒有人會在乎他們的失去,大家只是想要他們活著,至於怎麼樣活著無所謂。所以愛麗絲在最後會對兒子說準備好了,因為這樣沒有質量的生活她不想要再過下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現代醫學維持了人的基本生命體徵,卻維持不了作為人的基本尊嚴。當生命只能靠呼吸機和胃管維持的時候,我們留住了最後一點念想,卻沒來得及問問當事人的感受或許她會像愛麗絲奶奶一樣,想要自己主宰此生的去留。

腳走不了就坐輪椅,癱瘓了就睡護理床,無法進食就插胃管,醫學上總有辦法維持人的生命基本體徵,只要心臟還在跳動,他們就被認為是"活著"。但是就像書中所說:"過多的技術干預反而增加了對逝者和親屬的傷害,剝奪了他們最需要的臨終關懷。"而最悲哀的莫過於把所有的時間用來搶救,最後卻連一句告別都沒來得及好好說。

最好的告別

"什麼時候應該努力醫治,什麼時候應該放棄治療?"這個問題無比的艱難,因為人在死亡面前,總是抱著最後的希望和幻想,就連醫生都不能輕易否認這種希望和幻想。但是最艱難的談話還得進行,這樣才能在最後的時間給患者想要的告別——最好的告別。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書中有很多個案例,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作者葛文德和父親的故事。葛文德的父親也是一名醫生,在70多歲的時候查出了脊髓腫瘤。放任它長大便會壓迫脊椎,做手術卻也可能導致癱瘓。最後父親選擇保守治療,接受腫瘤長大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是後來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葛文德不得不和父親進行艱難的談話——討論以後的問題。他問父親三個問題:"如果癱瘓了,他有哪些懼怕?""如果情況惡化,他有什麼目標""為了阻止將會發生的情況,他願意做那些取捨?"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父親說害怕稱為妻子的負擔,害怕不能再照顧自己;他的目標是想要撐到6月中旬他的任期結束,想要確保他在印度的大學和家人都好好的;他想要有人陪伴說話,但是卻接受不了身體完全癱瘓,靠呼吸機和飼管過活。

這段談話是艱難的,尤其葛文德是以兒子的身份和父親進行這段談話。但是談話之後,所有人都鬆了口氣,因為他們對於治療和接下來的照顧已經達成共識。

在任期滿了之時,葛文德的父親已經是步履蹣跚了,於是立刻進行了手術。手術的效果不錯,經過復健他又能行走了。但是他患的是屬於一種惡性相對緩慢的癌症,無法治癒只能治療,葛文德的父親選擇接受了放療。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在放療的治療下,他開始出現嘔吐、無力甚至喪失味覺等副作用,但是病情卻沒有任何好轉。反而腫瘤還長大了,通過放療縮小腫瘤的計劃失敗。葛文德帶著父親去了找腫瘤醫生。這位腫瘤醫生給出了很多方案,卻沒有說這些方案背後的風險,她想要給父親多一點希望。

事實是接受了這些化療,父親身上已有的副作用會繼續加重。葛文德問如果不治療父親能有多長時間,醫生回答是最短3個月,最長3年,葛文德又詢問治療後的時間,醫生給出了一個含糊的回答,最長是三年多一點。

隨著病情的惡化,葛文德的父親身體問題越來越嚴重,他開始腿部喪失腿部感覺,頻繁地摔跤。但是他還是決定不化療,他說他不想要那些副作用。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在百般權衡之下,葛文德的父親選擇了善終服務,這是一種姑息治療法,醫生會通過調整藥物來緩解他目前的痛苦,而不是治療癌症。善終服務所的工作人員上門服務,詢問了父親目前的情況。

同時也她還詢問了父親想要哪一家殯儀館,而父親卻立馬說出了他想要的殯儀館名字,因為這件事在他心裡已經想了很久。工作人員隨即囑咐母親一些關於父親走後的事宜,她告訴母親只要第一時間通知她們即可,她們會處理好一切的事情。

在姑息療法的治療下,葛文德的父親過上了一段相對舒適的生活,靠藥物壓抑住痛苦,他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和親友發郵件,和孫子孫女們視頻聊天。他們"把今天過到最好、而不是為了未來犧牲現在。"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在幾個月後,葛文德的父親走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在這幾天裡,他每隔兩個小時便服用麻藥抑制痛苦,以便換來片刻的清醒。葛文德和妹妹都回來看他,而他在清醒的時候也會抓住一切時間,吃原來喜歡的食物,看看孫子孫女們的照片。最後,他在沉睡中停止了呼吸。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在所有這些案例中,死亡都是確定的,但是,死亡的時間並不確定。於是每個人都與這個不確定性,與怎樣、何時接受戰鬥失敗進行抗爭。至於臨終遺言,卻好像根本就不再有這回事了。技術可以在我們早已失去意識和連貫性之後維持我們的器官。"

要做好最後的準備無比的艱難,撤掉呼吸機、撤掉輸液、撤掉那些維持生命的醫療機器,做出這個決定的人揹負著沉重的負罪感,害怕自己做的決定切斷了最後的希望。

"

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多怕死。於是他們命令臣下去尋找長生不老的靈藥。長生不死,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中,這個幻想都存在。各種轉世之說或是飛昇之說就這樣傳了出來。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明白了長生不死是個謊言,死亡是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誰都逃不了。但是我們終究沒有好好思考過死亡這件事。我們該如何如何優雅地面對死亡的到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真正能做的又是什麼?

直到看完《最好的告別》我才知道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他是一位世界聞名的外科大夫,曾經擔任過克林頓、奧巴馬兩屆美國政府的醫改顧問,更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的負責人。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最好的告別》這本書被譽為是的阿圖•葛文德的劃時代之作,同時也成為了亞馬遜的年度好書。在這本書中,葛文德從一個醫生的視角,講述了人們必須要面對的死亡那些事,以及我們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度過最後的時光。

關於獨立和依賴

很多老人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因為子女長大都離開他們,只有節假日才會回來看看他們。當然,這份獨居的生活是建立在老人有行動自理能力前提下。當他們開始行走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他們就從獨立生活轉換到依賴生活。

葛文德醫生的愛人凱瑟琳的祖母愛麗絲,她就經歷了從獨居到依賴的生活轉變。70多歲的時候,愛麗絲奶奶身體還很硬朗,一個人過著快樂的獨居生活,她喜歡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梳一個精緻的髮型,穿上漂亮的裙子,嘴上抹一點口紅,甚至還穿著高跟鞋。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生活中的她會自己修剪草坪,還會修理水管等等。而且她還會定期和朋友們一起去健身房,甚至自己開車出去接送朋友,為那些有病痛的朋友送飯,生活過得十分的精彩充實。

在她84歲生活開始出現了變化,她開始變得迷糊,頻繁地摔跤卻又忘記自己什麼時候摔的,記憶力不斷地減退,但是她卻始終不肯承認這個事實。迷糊的情況不斷惡化,她開始不能安全地駕駛車子,因為有一次她就把油門當剎車使用撞了樹。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甚至到後來,她請了兩個人幫忙修剪草坪,卻被這兩人訛詐上騙去了不少錢,直到有一次他們爭執的聲音驚擾到鄰居,鄰居報警處理才阻止了訛詐騙局的再發生。從這次開始,作者的岳父吉姆不再放心愛麗絲奶奶一個人住。

最後愛麗絲在吉姆的勸說下住進了老年公寓,這是一所非營利性的養老機構,離愛麗絲原來的家只有11千米。在這裡,愛麗絲擁有一個單間公寓,包括獨立的廚房。而且她的一群教會朋友也在這裡。

但是愛麗絲並不快樂,在老年公寓的這段時間,她一下子失去了之前的自由,與此同時她失去的還有愛車。因為她的健忘症讓她會忘記開出去的車子停放在哪裡。有一次因為忘記車停在商場停車場,她甚至報警說車被偷了。查明真相後她覺得無比羞愧,決定不再開車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慢慢地,她開始不愛參加集體活動,變得越來越抑鬱。對她而言,在老年公寓的生活很好,但是卻不是"家"的感覺,她無法去接受那裡的生活,她只是想要過自己的生活。

後來愛麗絲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一次摔倒讓她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她也由原來的房間搬到了療養區,因為療養區有熟練的醫護人員,在這裡她可以接受需要的理療。但是相對應的她失去了自己的控制權,醫護人員掌控了她的日常起居生活。

她不再是一個人獨居,而是被迫和其他人同住一個房間,而這些人問題多多,吵鬧的甚至讓她整晚睡不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她覺得像個犯人,僅僅因為老了就被投進監獄。"

在療養院這個"監獄"裡,愛麗絲只有基本的生存權利得以保障,其他的權利似乎都被一一忽略,人們只要確認的是她還活著。

在入住老年公寓兩年後的一天,吉姆推著愛麗絲去院子裡散步,停下來休息的時候,母子兩相顧無言。突然愛麗絲輕輕地對吉姆說:"我準備好了。",吉姆明白她的意思,她說的是準備好離開這個世界了。吉姆艱難地回答道:"好的,媽。"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不久之後,他們填寫了療養院的復甦要求:如果她心臟停止跳動,他們不會嘗試搶救她,會讓她好好地走。幾個月後的一個晚上,愛麗絲腹部疼痛,但她只是簡單地告知護士,然後選擇沉默,沒有驚動任何人,在那個晚上安靜地躺在床上離開了這個世界。

從獨立生活到老年公寓的依賴生活,像愛麗絲一樣的老年人開始一樣一樣地失去,失去自由,失去愛好,失去基本的尊嚴,最後被保留的只有沒有質量的生命。沒有人會在乎他們的失去,大家只是想要他們活著,至於怎麼樣活著無所謂。所以愛麗絲在最後會對兒子說準備好了,因為這樣沒有質量的生活她不想要再過下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現代醫學維持了人的基本生命體徵,卻維持不了作為人的基本尊嚴。當生命只能靠呼吸機和胃管維持的時候,我們留住了最後一點念想,卻沒來得及問問當事人的感受或許她會像愛麗絲奶奶一樣,想要自己主宰此生的去留。

腳走不了就坐輪椅,癱瘓了就睡護理床,無法進食就插胃管,醫學上總有辦法維持人的生命基本體徵,只要心臟還在跳動,他們就被認為是"活著"。但是就像書中所說:"過多的技術干預反而增加了對逝者和親屬的傷害,剝奪了他們最需要的臨終關懷。"而最悲哀的莫過於把所有的時間用來搶救,最後卻連一句告別都沒來得及好好說。

最好的告別

"什麼時候應該努力醫治,什麼時候應該放棄治療?"這個問題無比的艱難,因為人在死亡面前,總是抱著最後的希望和幻想,就連醫生都不能輕易否認這種希望和幻想。但是最艱難的談話還得進行,這樣才能在最後的時間給患者想要的告別——最好的告別。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書中有很多個案例,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作者葛文德和父親的故事。葛文德的父親也是一名醫生,在70多歲的時候查出了脊髓腫瘤。放任它長大便會壓迫脊椎,做手術卻也可能導致癱瘓。最後父親選擇保守治療,接受腫瘤長大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是後來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葛文德不得不和父親進行艱難的談話——討論以後的問題。他問父親三個問題:"如果癱瘓了,他有哪些懼怕?""如果情況惡化,他有什麼目標""為了阻止將會發生的情況,他願意做那些取捨?"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父親說害怕稱為妻子的負擔,害怕不能再照顧自己;他的目標是想要撐到6月中旬他的任期結束,想要確保他在印度的大學和家人都好好的;他想要有人陪伴說話,但是卻接受不了身體完全癱瘓,靠呼吸機和飼管過活。

這段談話是艱難的,尤其葛文德是以兒子的身份和父親進行這段談話。但是談話之後,所有人都鬆了口氣,因為他們對於治療和接下來的照顧已經達成共識。

在任期滿了之時,葛文德的父親已經是步履蹣跚了,於是立刻進行了手術。手術的效果不錯,經過復健他又能行走了。但是他患的是屬於一種惡性相對緩慢的癌症,無法治癒只能治療,葛文德的父親選擇接受了放療。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在放療的治療下,他開始出現嘔吐、無力甚至喪失味覺等副作用,但是病情卻沒有任何好轉。反而腫瘤還長大了,通過放療縮小腫瘤的計劃失敗。葛文德帶著父親去了找腫瘤醫生。這位腫瘤醫生給出了很多方案,卻沒有說這些方案背後的風險,她想要給父親多一點希望。

事實是接受了這些化療,父親身上已有的副作用會繼續加重。葛文德問如果不治療父親能有多長時間,醫生回答是最短3個月,最長3年,葛文德又詢問治療後的時間,醫生給出了一個含糊的回答,最長是三年多一點。

隨著病情的惡化,葛文德的父親身體問題越來越嚴重,他開始腿部喪失腿部感覺,頻繁地摔跤。但是他還是決定不化療,他說他不想要那些副作用。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在百般權衡之下,葛文德的父親選擇了善終服務,這是一種姑息治療法,醫生會通過調整藥物來緩解他目前的痛苦,而不是治療癌症。善終服務所的工作人員上門服務,詢問了父親目前的情況。

同時也她還詢問了父親想要哪一家殯儀館,而父親卻立馬說出了他想要的殯儀館名字,因為這件事在他心裡已經想了很久。工作人員隨即囑咐母親一些關於父親走後的事宜,她告訴母親只要第一時間通知她們即可,她們會處理好一切的事情。

在姑息療法的治療下,葛文德的父親過上了一段相對舒適的生活,靠藥物壓抑住痛苦,他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和親友發郵件,和孫子孫女們視頻聊天。他們"把今天過到最好、而不是為了未來犧牲現在。"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在幾個月後,葛文德的父親走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在這幾天裡,他每隔兩個小時便服用麻藥抑制痛苦,以便換來片刻的清醒。葛文德和妹妹都回來看他,而他在清醒的時候也會抓住一切時間,吃原來喜歡的食物,看看孫子孫女們的照片。最後,他在沉睡中停止了呼吸。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在所有這些案例中,死亡都是確定的,但是,死亡的時間並不確定。於是每個人都與這個不確定性,與怎樣、何時接受戰鬥失敗進行抗爭。至於臨終遺言,卻好像根本就不再有這回事了。技術可以在我們早已失去意識和連貫性之後維持我們的器官。"

要做好最後的準備無比的艱難,撤掉呼吸機、撤掉輸液、撤掉那些維持生命的醫療機器,做出這個決定的人揹負著沉重的負罪感,害怕自己做的決定切斷了最後的希望。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但是唯有讓這些輔助的機器都撤掉,才能留一點時間給病人和家人好好告別。書中提到了一個詞"垂死角色",它的意義在於人們可以按照自己主張結束自己的故事,在最後的時間"分享記憶、傳承智慧和紀念品、解決關係問題、確立遺產、與上帝講和、確認留下的人能好好活著。"如此,才算是一場好好的告別。

正如作者所說的:"在年老和患病的時候,人至少需要兩種勇氣,第一種勇氣時面對人終有一死的事實的勇氣—— 尋思真正應該害怕什麼,可以希望什麼的勇氣。但是更令人卻步的是第二種勇氣——依照我們發現的事實採取行動的勇氣。"有了這兩種勇氣,才能讓我們真正坦然地面對死亡,以及死亡帶來的那些事。

"

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多怕死。於是他們命令臣下去尋找長生不老的靈藥。長生不死,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中,這個幻想都存在。各種轉世之說或是飛昇之說就這樣傳了出來。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明白了長生不死是個謊言,死亡是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誰都逃不了。但是我們終究沒有好好思考過死亡這件事。我們該如何如何優雅地面對死亡的到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真正能做的又是什麼?

直到看完《最好的告別》我才知道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他是一位世界聞名的外科大夫,曾經擔任過克林頓、奧巴馬兩屆美國政府的醫改顧問,更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的負責人。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最好的告別》這本書被譽為是的阿圖•葛文德的劃時代之作,同時也成為了亞馬遜的年度好書。在這本書中,葛文德從一個醫生的視角,講述了人們必須要面對的死亡那些事,以及我們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度過最後的時光。

關於獨立和依賴

很多老人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因為子女長大都離開他們,只有節假日才會回來看看他們。當然,這份獨居的生活是建立在老人有行動自理能力前提下。當他們開始行走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他們就從獨立生活轉換到依賴生活。

葛文德醫生的愛人凱瑟琳的祖母愛麗絲,她就經歷了從獨居到依賴的生活轉變。70多歲的時候,愛麗絲奶奶身體還很硬朗,一個人過著快樂的獨居生活,她喜歡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梳一個精緻的髮型,穿上漂亮的裙子,嘴上抹一點口紅,甚至還穿著高跟鞋。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生活中的她會自己修剪草坪,還會修理水管等等。而且她還會定期和朋友們一起去健身房,甚至自己開車出去接送朋友,為那些有病痛的朋友送飯,生活過得十分的精彩充實。

在她84歲生活開始出現了變化,她開始變得迷糊,頻繁地摔跤卻又忘記自己什麼時候摔的,記憶力不斷地減退,但是她卻始終不肯承認這個事實。迷糊的情況不斷惡化,她開始不能安全地駕駛車子,因為有一次她就把油門當剎車使用撞了樹。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甚至到後來,她請了兩個人幫忙修剪草坪,卻被這兩人訛詐上騙去了不少錢,直到有一次他們爭執的聲音驚擾到鄰居,鄰居報警處理才阻止了訛詐騙局的再發生。從這次開始,作者的岳父吉姆不再放心愛麗絲奶奶一個人住。

最後愛麗絲在吉姆的勸說下住進了老年公寓,這是一所非營利性的養老機構,離愛麗絲原來的家只有11千米。在這裡,愛麗絲擁有一個單間公寓,包括獨立的廚房。而且她的一群教會朋友也在這裡。

但是愛麗絲並不快樂,在老年公寓的這段時間,她一下子失去了之前的自由,與此同時她失去的還有愛車。因為她的健忘症讓她會忘記開出去的車子停放在哪裡。有一次因為忘記車停在商場停車場,她甚至報警說車被偷了。查明真相後她覺得無比羞愧,決定不再開車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慢慢地,她開始不愛參加集體活動,變得越來越抑鬱。對她而言,在老年公寓的生活很好,但是卻不是"家"的感覺,她無法去接受那裡的生活,她只是想要過自己的生活。

後來愛麗絲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一次摔倒讓她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她也由原來的房間搬到了療養區,因為療養區有熟練的醫護人員,在這裡她可以接受需要的理療。但是相對應的她失去了自己的控制權,醫護人員掌控了她的日常起居生活。

她不再是一個人獨居,而是被迫和其他人同住一個房間,而這些人問題多多,吵鬧的甚至讓她整晚睡不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她覺得像個犯人,僅僅因為老了就被投進監獄。"

在療養院這個"監獄"裡,愛麗絲只有基本的生存權利得以保障,其他的權利似乎都被一一忽略,人們只要確認的是她還活著。

在入住老年公寓兩年後的一天,吉姆推著愛麗絲去院子裡散步,停下來休息的時候,母子兩相顧無言。突然愛麗絲輕輕地對吉姆說:"我準備好了。",吉姆明白她的意思,她說的是準備好離開這個世界了。吉姆艱難地回答道:"好的,媽。"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不久之後,他們填寫了療養院的復甦要求:如果她心臟停止跳動,他們不會嘗試搶救她,會讓她好好地走。幾個月後的一個晚上,愛麗絲腹部疼痛,但她只是簡單地告知護士,然後選擇沉默,沒有驚動任何人,在那個晚上安靜地躺在床上離開了這個世界。

從獨立生活到老年公寓的依賴生活,像愛麗絲一樣的老年人開始一樣一樣地失去,失去自由,失去愛好,失去基本的尊嚴,最後被保留的只有沒有質量的生命。沒有人會在乎他們的失去,大家只是想要他們活著,至於怎麼樣活著無所謂。所以愛麗絲在最後會對兒子說準備好了,因為這樣沒有質量的生活她不想要再過下了。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現代醫學維持了人的基本生命體徵,卻維持不了作為人的基本尊嚴。當生命只能靠呼吸機和胃管維持的時候,我們留住了最後一點念想,卻沒來得及問問當事人的感受或許她會像愛麗絲奶奶一樣,想要自己主宰此生的去留。

腳走不了就坐輪椅,癱瘓了就睡護理床,無法進食就插胃管,醫學上總有辦法維持人的生命基本體徵,只要心臟還在跳動,他們就被認為是"活著"。但是就像書中所說:"過多的技術干預反而增加了對逝者和親屬的傷害,剝奪了他們最需要的臨終關懷。"而最悲哀的莫過於把所有的時間用來搶救,最後卻連一句告別都沒來得及好好說。

最好的告別

"什麼時候應該努力醫治,什麼時候應該放棄治療?"這個問題無比的艱難,因為人在死亡面前,總是抱著最後的希望和幻想,就連醫生都不能輕易否認這種希望和幻想。但是最艱難的談話還得進行,這樣才能在最後的時間給患者想要的告別——最好的告別。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書中有很多個案例,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作者葛文德和父親的故事。葛文德的父親也是一名醫生,在70多歲的時候查出了脊髓腫瘤。放任它長大便會壓迫脊椎,做手術卻也可能導致癱瘓。最後父親選擇保守治療,接受腫瘤長大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是後來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葛文德不得不和父親進行艱難的談話——討論以後的問題。他問父親三個問題:"如果癱瘓了,他有哪些懼怕?""如果情況惡化,他有什麼目標""為了阻止將會發生的情況,他願意做那些取捨?"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父親說害怕稱為妻子的負擔,害怕不能再照顧自己;他的目標是想要撐到6月中旬他的任期結束,想要確保他在印度的大學和家人都好好的;他想要有人陪伴說話,但是卻接受不了身體完全癱瘓,靠呼吸機和飼管過活。

這段談話是艱難的,尤其葛文德是以兒子的身份和父親進行這段談話。但是談話之後,所有人都鬆了口氣,因為他們對於治療和接下來的照顧已經達成共識。

在任期滿了之時,葛文德的父親已經是步履蹣跚了,於是立刻進行了手術。手術的效果不錯,經過復健他又能行走了。但是他患的是屬於一種惡性相對緩慢的癌症,無法治癒只能治療,葛文德的父親選擇接受了放療。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在放療的治療下,他開始出現嘔吐、無力甚至喪失味覺等副作用,但是病情卻沒有任何好轉。反而腫瘤還長大了,通過放療縮小腫瘤的計劃失敗。葛文德帶著父親去了找腫瘤醫生。這位腫瘤醫生給出了很多方案,卻沒有說這些方案背後的風險,她想要給父親多一點希望。

事實是接受了這些化療,父親身上已有的副作用會繼續加重。葛文德問如果不治療父親能有多長時間,醫生回答是最短3個月,最長3年,葛文德又詢問治療後的時間,醫生給出了一個含糊的回答,最長是三年多一點。

隨著病情的惡化,葛文德的父親身體問題越來越嚴重,他開始腿部喪失腿部感覺,頻繁地摔跤。但是他還是決定不化療,他說他不想要那些副作用。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在百般權衡之下,葛文德的父親選擇了善終服務,這是一種姑息治療法,醫生會通過調整藥物來緩解他目前的痛苦,而不是治療癌症。善終服務所的工作人員上門服務,詢問了父親目前的情況。

同時也她還詢問了父親想要哪一家殯儀館,而父親卻立馬說出了他想要的殯儀館名字,因為這件事在他心裡已經想了很久。工作人員隨即囑咐母親一些關於父親走後的事宜,她告訴母親只要第一時間通知她們即可,她們會處理好一切的事情。

在姑息療法的治療下,葛文德的父親過上了一段相對舒適的生活,靠藥物壓抑住痛苦,他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和親友發郵件,和孫子孫女們視頻聊天。他們"把今天過到最好、而不是為了未來犧牲現在。"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在幾個月後,葛文德的父親走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在這幾天裡,他每隔兩個小時便服用麻藥抑制痛苦,以便換來片刻的清醒。葛文德和妹妹都回來看他,而他在清醒的時候也會抓住一切時間,吃原來喜歡的食物,看看孫子孫女們的照片。最後,他在沉睡中停止了呼吸。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在所有這些案例中,死亡都是確定的,但是,死亡的時間並不確定。於是每個人都與這個不確定性,與怎樣、何時接受戰鬥失敗進行抗爭。至於臨終遺言,卻好像根本就不再有這回事了。技術可以在我們早已失去意識和連貫性之後維持我們的器官。"

要做好最後的準備無比的艱難,撤掉呼吸機、撤掉輸液、撤掉那些維持生命的醫療機器,做出這個決定的人揹負著沉重的負罪感,害怕自己做的決定切斷了最後的希望。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但是唯有讓這些輔助的機器都撤掉,才能留一點時間給病人和家人好好告別。書中提到了一個詞"垂死角色",它的意義在於人們可以按照自己主張結束自己的故事,在最後的時間"分享記憶、傳承智慧和紀念品、解決關係問題、確立遺產、與上帝講和、確認留下的人能好好活著。"如此,才算是一場好好的告別。

正如作者所說的:"在年老和患病的時候,人至少需要兩種勇氣,第一種勇氣時面對人終有一死的事實的勇氣—— 尋思真正應該害怕什麼,可以希望什麼的勇氣。但是更令人卻步的是第二種勇氣——依照我們發現的事實採取行動的勇氣。"有了這兩種勇氣,才能讓我們真正坦然地面對死亡,以及死亡帶來的那些事。

《最好的告別》:生死之間,那些我們終究要明白的事,學會告別

如果說《最好的告別》這本書教會了我什麼,我想便是那份面對死亡該有的勇氣。活得好好的時候,我們從來不會思考死亡,它被排到了最後。等到死亡快來臨的時候,我們卻來不及思考死亡,因為它迫在眉睫,恐懼壓垮了一切。而這本書就是用一個個故事讓我們感受死亡,讓我們開始學會思考關於死亡的意義,向死而生,透過對死亡的思考學會珍惜現有的生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