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臺灣電影院線很熱鬧,不僅有《蝴蝶》這樣入圍柏林的藝術電影,也有《海角七號》《囧男孩》這樣創造票房深化的商業製作,更有歷史片《一九八五》和臺灣導演一直堅持的同性電影《漂浪青春》如此的作品。

當然作為臺灣電影主打部分的青春類型,依舊延續著傳統,青春電影《九降風》也實至名歸的摘取了臺北影展的“最佳影片”獎項。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1、臺灣電影的青澀年代

你的中學時代是什麼?

《莉莉周的一切》《情書》《牯嶺街》《藍色大門》《那些年》...還是《九降風》?

青春電影是對症下藥的一種亞類型電影,其治療效果無異於好萊塢大片對多數中國觀眾的殺傷力,抑或愛情悲劇對女性觀眾的催淚功能。淡藍色的高中制服、復古懷舊的校園建築,游泳館、運動場,天台上、榕樹下,翹課、男生的叛逆、女生的細膩...它們的混合搭配、交織結合,使得《九降風》成為新世紀以來臺灣又一典型的青春片代表作。

相比較男女互投情意的《藍色大門》,《九降風》的友情和義氣可能更適合男性觀眾。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相信充滿著青春氣息的臺灣電影讓很多人沉醉過,楊德昌或侯孝賢們用或殘酷或迷離的筆觸,以青春為楔子,引發了一個電影市場的風潮。此後臺灣影壇低迷沉寂了很久,近來它再次引人關注,卻也是振奮人心的。

其實不想把《九降風》和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或侯孝賢《戀戀風塵》等片聯繫起來,雖然有些許借鑑或延用的影子,甚至其中有個場景的背板採用了播放《戀戀風塵》的畫面。這種隱約的可見可尋可辨,不能算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師承,而是一種隱形的致敬,對記憶中光影啟蒙的致敬,也寄託著導演自己對那逝去青春的緬懷。

這樣說來,《九降風》算一部合格的臺灣青春片,只不過還算比較青澀。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九降風》有自己的東西,並且和臺灣本身的風土人情聯繫在一起了,光是最後畢業典禮那樣一段戲,就是內地電影中很難感受到的細膩的傷懷。

國產片一向喜歡把情感處理的很濃重、很傷懷,換句話就是“杞人憂天”。比較缺乏臺灣電影中那種靜謐的憂傷,這是大陸電影需要借鑑的地方。

依舊是青春成長,依舊是不良少年,依舊是《牯嶺街》裡那樣拿球棒打人,一樣是《夏天的尾巴》裡那樣拍桌子頂老師,這些情景在過往的歲月裡很真切,那種單純也是難能可貴。

導演林書宇把這些搬出來,用一種回首的方式撰寫青春的詩行,連那個片中的學校“竹東中學”都是他曾經的母校。所以拍起來也特別有感覺。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臺灣近年來的青春片有氾濫的傾向,但都跟兩性題材糾纏不清,雖然從《刺青》到《藍色大門》再到《盛夏光年》都充滿了青春尖利的影子,對比前輩的作品如《牯嶺街》《愛情萬歲》等等,這些秀氣靈動但缺乏現實深度的電影難以引起普通人的青春共鳴,也就無法掩蓋臺灣青春電影跨入新世紀的沉淪。

《九降風》雖然沒有突破以往臺灣青春片的條條框框,但起碼還原給青春一個澄澈的原貌,該青澀的青澀,該純真的純真,該幻滅的幻滅。跟《海角七號》一道讓人看到了臺灣電影復甦的曙光。

印象在影片的上半部我們看到了青春片該有的條件:一群叛逆的學生,因為打棒球而相識,意氣風發的結為小團體。抽菸喝酒把妹打架拉幫結夥搗蛋記大過...

而我們對臺灣青春片的記憶,卻還是隻停留在《那些年》身上。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2、青春終點站

一部電影要描述一個主角其實很容易,但《九降風》卻不是一兩個主角,而是一群高中生髮生在1997年那段酸澀的時光。

有人說,如果沒有片尾那個熟悉的聲音,《九降風》充其量是一個十分俗套的青春片。很多人都是在聽到那個聲音的一刻流下了淚。那一霎那,真的是淚眼朦朧。

片名九降風是新竹地區對下坡風的慣稱,農曆九月的東北季風翻山而過,來勢迅猛、塵土飛揚。九是《九降風》裡的重要數字。棒球比賽中,九字也是時常出現的數字,例如九人、九局。九字不僅指代七男兩女的九名年輕人,甚至是少年成長的90年代。片中是1996年到1997年,職棒聯賽的鼎盛到衰退,片尾曲《我期待》的演唱者張雨生於1997年11月車禍去世。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九降風》裡的戀情或萌動或純真都彷彿是所有人曾經經歷過的一樣。真實到或許可以捕捉。

性不是高尚的,但至少是無罪的,這是成人世界的規則。青春裡的性絕對是種毒藥,導致的是青春畫卷裡的一點異色。馬小軍企圖對米蘭做過的事情直接摧毀了他對純真的認識。而小湯和小芸在旅館一場鬧劇似的結束,使得原本能夠坦然面對的兩人過早的告別了青春的青澀,迎面而來的是後青春時期巨大的空洞和迷茫。

性對於青春更直接的摧毀,在巖井俊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被突兀出來,放大至讓人扼腕嘆息。崩潰青春真正的意義不在於維繼,而在於崩塌後的重建,只有這樣才能在脫胎後繼續成長,每個人的生命才能完整的傳遞。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青春是異乎尋常的決絕慘烈。

就像《牯嶺街》裡的小四用一把日本刀親手了結了自己的過去,不管小貓王最後能不能把那首《a bright summer day》的樣片寄給勞教所裡的小四,他們的青春以及整個小花園都在這一個明媚的夏天過後轟然倒塌。儘管慘烈,尾隨而至的卻是嶄新的未知。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在《九降風》中其實同樣充滿了青春的崩塌與重建,充滿了青春的躁動迷惘猜忌不安。阿彥泡別人的女朋友,檯球廳裡小湯為了阿彥而捱打,本來這是無害的,甚至可以鞏固他們的友誼,但青春是沒有固定的方程式。一個過火的玩笑就將兩人置於隔閡的兩岸。

反鎖的樓頂大門也加劇了他們的疏離,以為阿彥一個誠懇的道歉和偽造的簽名棒球就可以把友誼拉回過去,青春在這個時候展現了未知的一面,小湯疏忽導致車禍以及阿彥長時間的昏迷,使得七個如影隨形的少年漸漸陷入分離的猜忌。

青春也是如此的脆弱,那些看似固若金湯的兄弟情義可能在不斷的意外中分崩離析。博助的摩托事件徹底將這七個少年的圓環打碎,志升對待朋友無疑是忠誠的,他替博助揹負偷車的罪名,開除退學乃至勞教,面對這樣的處境博助選擇了沉默。博助在這時候的懦弱徹底激怒了曜行。蟬鳴的校園裡,博助在曜行的棒球棒的威脅下奪路狂奔。

背叛與忠誠,懦弱與仗義,迷茫與篤定,在這一節青春課堂的結尾處異常刺目。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結尾有很多話要說,或平凡,或殘酷,或慘烈,但最終歸宿是步入成長的長軌。1997年高中畢業典禮,缺席的小湯抱著阿彥留下的整箱棒球,乘上去往屏東的火車。終點,他和阿彥曾經崇拜的時報鷹隊的廖敏雄在等著他的奮力一擲。這一擲是他們與青春真正的告別典禮。

林書宇的《九降風》,如同是青春的詩行,如同《藍色大門》一般藍色憂鬱的歲月,它延續著臺灣青春片的脈絡,也觸發著我對於臺灣青春片的熱切期待。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3、溫柔的電影手法

這是林書宇的第一部電影,是曾志偉策劃的《九降風》電影計劃中的臺灣部分,他自己也客串了片中阿彥父親的角色。

曾志偉說:“現今影壇很缺乏新一代的電影工作者,但觀眾卻永遠是年輕的一群,所以我很想拍多點青春電影,作為資深的電影人,是時候給年輕導演多點機會了”。

正是因為這些老一輩等人的努力,年輕人有了更多的機遇空間,而他們正是青春類型電影的中堅力量。所以也才會又這麼多超越前人的創新之作。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導演林書宇把青春比作新竹九月的風,莽撞、自由、飄忽不定。短暫的青春隨風而逝,長大的我們也只能在回憶中捕捉風影。

歌詞《藍色蝴蝶》裡唱:“一樣的學校,一樣的走道,一樣的吵鬧不一樣的我。又到了六月,我還是掉下淚,三年的歲月我忘不了誰...”

青澀的高中時代,一群半熟少年,歡笑、憂愁和淚水,加起來便是《九降風》的全部。不需要更深更沉重的內涵,這部青春片難得地抓住了十七八歲的真切感覺,一切都像風吹過那般自然和真實。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九降風》打的是男性牌、青春牌、友誼牌。通俗的說,友情凌駕愛情之上。這些主題可以沉重可以輕鬆,導演選擇了一個過程使得影片恰似一次集體回憶,並沒有將觀眾拖進主角的痛苦和困惑之中,儘管與主角的同時代的觀眾感同身受,儘管涉及到了愛情、背叛、死亡,電影的整體格調依然保持積極向上的方向。

《九降風》中一共是九個主要角色,其中七個男生,兩個女生。

對於女性角色的存在,一方面,男性青春戲如果沒有愛情會少了幾分陰柔,過分陽剛未必有助於塑造男性角色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電影整體風格的平和和節奏的穩定。電影出現女生戲的時候,可以感覺到氣氛一下子放鬆了,似乎淺藍色的色調都褪掉,畫面染上了一層層淡淡的粉紅。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時間流逝很快,直到勇敢的奮力一擊時才發現自己已經長大。 這是這幫溫柔的臺灣“憤青”註定無奈的命運。楞要把這片子拔高到《牯嶺街》裡“殘酷青春”的高度也沒有必要,影片的基調還是煽情和純情,並不激烈,所謂壞孩子們,也不過是逃個課抽個煙小偷小摸的水平。

在真正的暴力面前,他們顯得膽小而懦弱,唯一一次打架,也是小湯捱了啤酒瓶,都見了血,哥兒幾個還不敢還手,唯唯諾諾。

用這種平和的鏡頭風格來處理,依然是青春偶像劇的味道,雖不見一份硬朗但始終底氣十足。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就導演林書宇說,他是因為看了楊德昌的電影而走上導演之路的。不過他不希望像楊德昌、侯孝賢那樣,距離觀眾越來越遠。林書宇這麼說,直接道出了臺灣電影以前和現在的一些遺憾,文藝氣十足,可是卻和觀眾有很大的距離感。現在臺灣導演要做的,不僅僅是拉近和觀眾的距離這麼簡單。

一部《海角七號》的成功,有著很好的臺灣文藝路的開端。

魏德聖似乎用他的高歌猛進告訴所有的導演,高票房帶來的不僅僅是收益,也不是他有什麼藝術成就或者得了幾個大獎。人們對本土電影的信心和去電影院觀影的熱忱重新被點燃,才是這部影片的意義所在。只有更多的人瞭解了電影,去了電影院,繁榮了電影市場,那這些終日忙碌的導演和演員所做的才被認定為是更有價值的。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4、無處安放的青春

這是一群熱愛棒球但不守規矩的青年,他們會經常逃課,會結伴看球賽,會因為不滿裁判判罰而將鞋子扔向裁判,會爬上天台抽菸,會聚在大樹底下“交流”女星的身材,會一時衝動溜到游泳池裡全裸游泳,會把兄弟收集的廖敏雄卡片搶過來,會因為泡馬子被人在撞球店裡打得頭破血流...

影片始終都懷揣著一份真摯的夢想和對兄弟的情誼。可是現實不是這麼簡單和浪漫的,這群無憂無慮的少年可以一起打鬧和共同罰站,可是他們卻不能一起面對殘酷的現實。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劇中送信一段最終沒有送達到收信人阿彥手裡,暗示了主角的死亡結局,儘管愛情的迷惘仍然旋繞心頭,但友情裂痕的彌補成為當下最緊要的事情,並且他也一時間無法接受信中可能會提到的分手的內容。這裡最終還是瀰漫著感性至上,熱血青春的氛圍,這種無意識的自主行為也導致了最終“七人侍”中的最有女生緣的阿彥的離去。

電影以一種無態度的態度來對待友情的責任和背叛問題。

“七人侍”並沒有發展到如同黑幫一般的生死同在的境界,這也是青少年反逆期的正常行為。如果是過分激烈的青春,那就是另一個更為沉重的話題,一個被邊緣化和唯美化的話題。

幸好,導演並沒有這麼做。導演沒有試圖明確每個人所做的對錯。這給了銀幕外的觀眾更多的思考和定義的空間。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隨著一個新聞畫面的插入,黑幫介入職業棒球,於是曾經的偶像已經出現了瑕疵,他們也不斷的面臨現實,少年心中的夢和理想面臨崩塌的危險,他們也不安起來。

整個電影的情緒急轉直下,少年們不再那麼的無憂無慮,而是面對著成長中不得不遇到的難題:小湯愛上了兄弟阿彥的女友,愛情和友情的兩難選擇;林博助面臨被退學的危險,背叛了自己的兄弟謝志升,李耀行歇斯底里的追打著林博助似乎要追回那曾經純潔並且無所畏懼的青春,可是他又能怎樣,在一次事故之後,阿彥一睡不起,兄弟們之間充滿了猜忌和不理解,這一段總是透著那股無奈和憂鬱。

然後又是一段新聞畫面的插入,時報鷹隊九名球員接受調查,包括廖敏雄——曾經的偶像,於是曾經的信仰成了被風吹逝的那一張張被胖子撕碎的卡片一去不復返。

影片也藉此諷刺充滿欺騙、背叛和功利色彩的現實社會。單純年少的我們盼望長大,然而即將要面對的未來,卻遠不如我們想象中那麼美好。

或許這就是青春,無所畏懼又無處安放的青春。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阿彥的死是偶然事件,但其中的必然是催生了“七人侍”的成熟。

人之死是對於他人會有意義,死亡只不過是永恆的別離,片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一滴眼淚。這不是說阿彥不值得紀念,而是導演有意隱去了這段過程。導演的用意並不是製造悲傷,而是設置後續情節來表現少年的日漸成熟和趨向理性化。這反而才是我們悲哀的過程,從少年到青年的時間,我們不過是在從感性走向理性,我們慢慢喪失了很多值得收藏的行為標準,我們稱之為成熟,但一般人的生命過程就是這樣。

至少,不是所有的青春電影都是深刻的。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就像影片結尾,小湯沒有參加畢業典禮,為了一個約定,他捧著阿彥留下的一箱棒球,獨自來到屏東。

被禁賽的廖敏雄面對小湯傻愣愣拋來的問題無言以對,影片也陷入數秒的沉寂,而廖敏雄寫滿羞愧的表情竟與林博祝是一般樣。在空蕩蕩的棒球場上,小湯為阿彥舉行了一場特別的畢業典禮,那奮力投出的棒球,是對友情和青春的祭奠罷了。

臺灣電影為什麼這麼純?從《九降風》看青春,你的18歲是什麼顏色

就像《九降風》中說的:“未來的日子一定有風有雨,要相信自己有一雙堅強的翅膀,要飛的勇敢,要飛的燦爛,大家加油。”

只是當我們會想過去的歲月是,要記得在如夢的青春裡那幾道屬於我們的痕跡。

那便是無枉過青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