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顧景舟出生於紫砂世家,18歲隨祖母邵氏制壺。20世紀30年代到上海仿製歷代名作,臨摹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之作。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1988年4月,顧景舟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顧景舟不僅壺藝精湛,幾十年如一日讀書學習,博聞強識,有深厚的學養,且知古鑑今,著書立說,編著並出版《宜興紫砂珍賞》一書,發表數十篇學術文章。

顧景舟以其廣博的學識,高超的技藝,在大陸、臺灣、香港、日本、韓國等地區和國家的工藝美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紫砂技藝人才,其中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中國陶瓷大師周桂珍、李昌鴻、張紅華、潘持平等人,可謂桃李滿紫園。

顧景舟為名副其實的壺藝泰斗,身價最高的紫砂藝術大師。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的文章:

壺藝的形神氣-顧景舟

顧景舟/文 寫於1988年10月,見《紫砂春秋》

宜興紫砂壺藝,近幾年出現了新的繁榮。老一輩藝師累有新作問世;秉承著傳統藝技的中年藝人各擅勝場,新一代青年技工迅速成長,砂壺藝苑中群芳爭豔,欣欣向榮。紫砂陶藝出現了史所未有的鼎盛景象。歷史在發展,社會在前進,藝人在創新。

本文就壺藝的創新作簡約的論述。

紫砂壺藝的形成,是歷代陶工和民間藝人世代相承的結果,是人們利用紫砂泥特有的性能,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創新的過程。丁蜀鎮蠡墅羊角山古窯出土的大量紫砂殘器證明,紫砂陶器遠在宋代已開始燒造。執把注水壺、提樑注水壺等均是源於生活,來自民間,經創造而又用於生活的生活日用品。其造型簡樸,製法粗獷,質堅耐用,裡外不施釉。隨著飲茶品茗風尚的發展與盛行,砂壺從田間勞作的攜水用具而進入庭堂,成為家中飲茶的器皿。

一、大彬制壺妙不可思

據傳,明正德年間,吳頤山的書僮供春「給役之暇,竊仿老僧心匠」,試著跟金沙寺僧捏製茶壺。周高起著《陽羨茗壺系》中嘉譽供春的作品雲:「栗色闇闇,如古金鐵,敦龐周正,允稱神明垂則矣!」則供春就成為紫砂陶藝史上第一個被記載下來的大師傅。至明萬曆年間紫砂壺藝術被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推上了新的高峰。其中以時大彬壺藝最為突出。明許次紓在所著《茶疏》中說:「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大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時大彬的壺「不務妍媚而樸雅堅緻,妙不可思。」確有獨特的高雅風格,堪稱一代名工。大彬所制茗壺款式甚多,有僧帽、菱花、六方、書扁、瓜稜、八角等,其泥質溫潤凝重,造型深厚健樸,可謂壺藝之典範。他的工藝技法至今仍值得借鑑和學習。自清以降,清皇朝更把紫砂壺列為貢品。這可從故宮博物院藏康、雍、幹御用紫砂器中找到左證。

二、藝高技精陳鳴遠

其後,以陳鳴遠為代表的制壺高手,吸取自然瓜果、植物之形態,進行寫生、變化、取捨、誇張,充分發揮紫砂泥材質之優良特性,制茗壺及文房雅玩,堆、雕、捏、塑,藝高而技精,獨創一格。吳騫編《陽羨名陶錄》一書中,有「鳴遠一技之能,間世特出」、「製作精雅」等記述,可見他已達相當高的水平。其時,宜興砂壺藝術進入宮廷,遠銷海外,故有「海內競求鳴遠碟,宮中豔說大彬壺」之譽。壺藝的創新使「荊南土俗雅尚陶,茗壺奔走天下半」(《陽羨茗壺系》)。

與陳鳴遠同時代的名手較多,許龍文、聖思等均可謂一流好手。《茗壺圖錄》一書中,日人奧蘭田藏許龍文制葵花壺一件,「流直把環,通體以秋葵花為式,花瓣參差,向背分明,如笑如語」,「許氏巧手,制壺無一不竭盡智力,而茲壺精製尤窮神妙,非他工之可擬論」。南京博物院藏聖思所制之桃杯一件,藝精技巧,堪稱捏型工藝的佳品。

文學藝術導師陳曼生

壺藝高雅風格之提高,陶刻裝飾起了很大的作用。十九世紀初期,文人雅士日益愛好壺藝。陳曼生、郭頻迦等積極參與壺藝。以書法、繪畫、陶刻來裝飾宜興砂壺。集節古詩詞之佳句,或自撰銘文;或與茶事清趣相聯,綴以書法、繪畫,奏以乃勁的金石刀法,使壺藝與陶刻取得和諧的統一。猶如紅花與綠葉,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

砂壺造型千姿百態,可謂彙集器皿造型藝術的寶庫,其間蘊藏著豐富多采的完美器形,彙集著歷代藝人的創作智能,經數百年來的反覆提煉、修改,日臻完善,沿傳至今,雖古猶新,掇球壺、仿鼓壺、漢扁壺、線雲壺、菱花壺、合菊壺、風捲葵壺、魚化龍壺……,各呈儀態,蘊蓄著紫砂壺藝獨特的風格和內涵的精華。

探索壺藝的創新,既要有取捨地繼承傳統的優良特色,又要能吸收新的東西。要有新的突破,要能夠發現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內在真諦;而這個真諦就是美的本身。一件較為完美的作品,必須自己能夠抒發藝術語言,給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藝術感受。

一代名家邵大亨

以邵大亨的作品為例,大亨為砂壺藝術上的傑出代表。清嘉、道以後百五十餘年中,無有超越他之上者。據《宜興縣誌》中高熙「茗壺說」贈邵大亨君一文載說他「善於仿古,每專覽前人名作輒心揣手摹,得者珍於璧,其佳處,力追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又說:「其掇壺、頂、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嘴把胥屈自然,若生成者,截腸嘴,尤古峭,口內厚而狹,以防其缺氣;眼外小而內錐,如喇叭形,故無窒塞不通之弊……」,可見其技藝之縝密高超。邵大亨的主要作品如龍頭一捆竹壺、蛋包壺、掇壺、仿鼓壺、魚化龍壺等等,無不精美絕倫。我仿製大亨作品的第一件就是掇壺,作於1936年。我的創作體會是:首先做到形似,其後做到神似,最後有所突破而形成自己的特色風格。經仿製邵大亨的作品,壺藝水平產生了飛躍。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壺藝三要:形神氣

通過歷時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和不斷總結,我認為壺藝創新要注意三個要素:

其一是形,即壺的形象,也就是形狀式樣。這來源於對造型的熟悉深度,取決於自己的精心設計。耍明確地安排製作壺的大的「面」,即壺身;要鮮明地強調壺體每個部分,嘴、把、口、底、足、蓋、鈕所支配的方向。由點、線到面,交待清楚線條的來龍去脈,緩衝過度,明暗轉折,虛實對比。這樣才能深入空間而獲得形的深度。把點、線、面處理好以後,一切也就找到了,作品 — 形,已經具有了生命。

其二是神,即壺的神態,也就是通過形象表達散發出的情趣。創作的時候,萬不可僅在平面上探求,而要在起伏上思考。一切生命都是從一箇中心迸生出,然後由內到外,滋長髮芽,燦然開花。要設想形象(壺)正迎著你,向你突出,向你訴說,向你表達。這種形象具有一種強烈的內在衝動。這樣的藝作就具有了生命,就有了神。

其三是氣,即壺的氣質,也就是形象內涵的實質性的美的素質。紫砂壺藝是實用工藝美術產品之一,是具有藝術氣質的實用品和裝飾品,要求產品的氣質要美。因為壺藝產品是為生活服務的,這就要求做到美與實用相結合。裝飾生活,適用於生活,既方便實用,又能陶冶性情,從使用中獲得美的感受。這就是氣質上的美,是健康的美,而不是病態的美。藝術的本身就是感情。如果沒有輪廓、線條、體積、比例的學問,沒有基本功紮實而又靈敏的手,最強烈的感情也是癱瘓的。完美的作品其本身就具有充沛豐富的感情在抒發,在感染著人。在我們看來,線條和塊面不是別的,是內在真實的標誌。我們的目光透過表面一直潛入內心。當我們表現形象時,便會用內涵的精神 — 氣質來豐富形象的本身,強化藝術的感染力。

壺藝的創新如能做到形、神、氣三者融匯貫通,方可稱為佳作。誠然,這是不容易的事。需要有紮實的基本技能,豐富的生活積累,嚴格縝密的技巧,要有對泥原料、成型、燒成一系列錯綜複雜的工藝流程的深入瞭解和掌握等等。總之,藝術要有決斷,要樸素、要率真,要把親自感覺到的表達出來,以達到形、神、氣兼備,才能使作品氣韻生動,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簡談紫砂陶藝鑑賞——顧景舟

宜興紫砂陶藝術起源於宋代,經歷明清兩代的成熟,發展到今天在壺的造型藝術上日臻完美、豐富,如何鑑別和欣賞這一門世界陶瓷門類中獨樹一幟的紫砂陶藝術,即對於紫砂陶藝術應持怎樣的審美觀點,直接影響了製作者的創作構思。所以,有必要談談紫砂藝術的審美觀問題。

眾所周知,宜興紫砂具有它的獨特性,如泥原料的蘊藏佔盡地利;成型技法以泥片鑲接及拍打身筒為主要的成型技法,區別於其它陶瓷行業的各種成型法則。並聯繫到裝飾上的文化層次等等,這些都應該是宜興紫砂工藝所己具備的審美因素。面對一件具體的作品如何來加以鑑賞呢?譬如茶壺這個砂藝最著名的品種形式,從傳統的造型來分析,在每件器形的結構中,根據造形藝術的理論和法則,都是由點、線、面組成的主體與附件如壺的嘴、把、口、底、足、蓋的子等等的配置關係,各個方面的比例恰當與否,外輪廓線的結構上的緩衝過渡,明暗面的技法(即製作手法)處理,空間與實體所形成的虛實對比等等。這些都可以做為無窮的推敲,使對象(器皿或壺)蘊含著豐富的美感。

抽象地講紫砂陶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這四個要素形成,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也就是具象的片面;神,即神韻,一樣能令人意遠體驗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陶藝所內涵的和諧協調色澤本質的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座姿態。從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但這裡又要區分“理”和“趣”的兩個方面。若壺藝之愛好者偏於理,斤斤的較量於壺的容積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蓋的宜盎或平,壺身的是高或矮,側重從沏茶茗飲的方便為出發點,那就只知理而無趣。一種藝術的欣賞應該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壺嘴是曲是直,蓋子是盎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有趣才能產生感情,怡養性靈,百玩不厭。所以觀賞一件新的造型,應該在領悟到美的本質以後才始加以評點。從這樣的審美態度作出發點,才能中肯地贏得普遍愛好砂藝界的共鳴。

當然,作為一件實用工藝美品,它的適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適感可以愉悅身心,引起和諧的興致。因此,也就要依據飲茶的習慣,風俗,有選擇地考慮壺身的容量,壺嘴的出水流暢,壺把的端拿省力舒適等等。這些都是必須作為具體範圍的內容來考慮的。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歷史地看紫砂陶的工藝技術鑑賞,一向是區分著三個層只:一、高雅的陶藝層次。它必須是合理有趣,形神兼備,制技精湛,引人入勝,雅俗共賞,使人愛不釋手的佳器,方能算得上乘;二、是指工技精緻,形式完整,批量複製面向市場的高檔次商品;三、是普通產品,即按地方風俗生活習慣,規格大小不一,形式多樣,制技一般,廣泛流行於民間的日用品。

在這裡著重討論的是藝術品。在一件器物的內容和形式上,它包含著多方面因素的內在聯繫,形式的完美與制技的精湛固然是第一要素,其次是在完整器形上加以裝飾,使作品有錦上添花地豐富觀感。首先要審視紋樣的適合,其次是裝飾的取材(一是指題材和內容;二是指用何種材料),以及製作的手法,這些都是具體而細微維繫到創作者的素養水平與鑑賞者的著眼力。

簡約地舉一些例來闡明,譬如說:砂藝的傳統裝飾“陶刻”,首先思考反映銘題的內容,必須是體現出切情切理的文學詞藻,書法和繪畫的美妙以及格調的高超,鐫刻刀法、金石韻味的精到,能使人對器物的欣賞玩味無窮。而且真正由名畫家,繪畫之茶壺,必須是一個畫面一個壺;若經過反拓,或批量印刻已失去意義,那要視乎經營者的信譽以及作者本身的藝術素養。

諸如摹仿自然界形象性的雕塑製品,兼及裝飾在幾何形體上的浮雕、貼雕,圖案的刻印板,以及釉料彩繪,其它材質的鑲嵌,抽象的陶藝構思。任何藝術形式,都應該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樣居高臨下地來看待品評砂藝和鑑賞砂藝,使作者與熱衷砂藝的愛好者,相互感觸以便領悟制壺藝術的真諦。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近年來隨著對砂藝熱潮的興起,傳統的茶文化與陶文化的推廣,熱愛紫砂藝術的人士日益眾多。較高文件次的佳作生產,究屬數量有限,遠不能滿足各界人士玩賞上的需求,尤其高雅名作,更是稀少。因此出現社會上極少數缺乏藝術道德的工匠,串通一些肯不講商業道德的狡商市儈,不擇手段地乘機獵取暴利,假冒名家印鑑,各種等級的劣質膺品,充斥市場,矇蔽眾多熱衷砂藝愛好者的眼睛。所以有必要討論一下辨偽問題。識別砂壺的真假,一如鑑定書畫,首先從提高理性認識,理性即培養自已的學識素養,以資提高審美觀感;第二是多方交流,互相觀賞某些名家的傑作,提高感性,探討和了解某些名作家的風格形制,技巧手法,藝技擅長,使用原料泥色的習慣性,印章的規格特徵,把握關鍵性的依據,逐漸累積經驗。明眼人自然而然地不難識別真假的。在任何一種藝術行當中,一個有所成就的佼佼者,都一定會有他的獨到一面的硬工夫,這是指藝術的和技巧的兩個方面。這些內在的要領,就是所謂個人的風格和韻致,也就是所謂靈感。作偽者是絕對不易得其要領的。倘若說一個存心作偽的人,如果能夠有超越的領悟,那麼他自身已是個了不起的大家了,又何必要假冒別人而湮沒自己呢?所以我敢大膽地說,真的,生來就是真的,假的永遠也真不了。只有沒出息的作假貨者。作假的這種行為是絕對可恥的。

另外尚須附帶約略討論砂藝歷史上的仿古作偽問題(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至二十世紀初期),也曾出現過一階段摹仿古代名家作品的熱潮。有以名人傳器摹仿複製的;有憑古玩商人根據砂藝史籍記載的品名,通過藝匠地臆測構思設計製作,簽署歷代名家的名款或偽仿印鑑加戳的。諸如此類的作品,在筆者從業數十年來的觀感研究所得,總結如下數點:其一、凡是意仿明代作家類型的壺,無論在技藝上、泥色都是遠遠超過歷史原作。因為社會是不斷地向前發展的,事物是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更是長足地提高著。所以將摹製品與明代傳器相比較,都顯平出後代摹仿製品的優越水平。至於清初延至中期的幾位傑出的大家,如陳鳴遠、聖思、邵大亨等的曠代佳作,儘管複製者技巧有多麼精工,終覺得在神韻上有所不逮,不免宥於玉與燕石的差別。但是這類作品流傳至今日,一旦偶為好事者所獲得,當然還是很有賞玩珍藏的價值的。它應當有別於現代的假冒的偽造的膺品,亦更異於近年出現的借圖譜偽造再仿的技低質劣產品的假中之假,用以自欺欺人。好事者誠然不可不千慮慎辨,以免受騙上當。否則,將淪為“玩物喪志”。這話不是沒有道理的。拉拉雜雜,提出以上的一些主觀的見解,公諸砂藝同道以及熱衷於砂藝的人士供作參考,並希廣聞博識的同仁們,有以教我,實厚望啊。

顧景舟作品鑑賞: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調砂壺公冶父壺

此壺採上小下大的圓臺造型,把則為上大下小的倒三角形,與壺身對應成趣。短直流,橋形蓋鈕高高拱起,底有三扁圓足。壺身與蓋密合無縫,滿水後亦不外溢。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藏六抽角

壺身略成扁圓狀,由鈕、蓋、口、身以至圈足皆貫以六稜,線條明析工整,轉折合度,筋囊飽滿圓潤,圓中見方、方中寓圓。此壺成型難度高,造型挺拔有力,做工嚴謹。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牛蓋壺

通體散發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圓筒身,肩略呈弧形與前伸的流及捲曲的把手無間地銜接,一氣貫通。把手卷起活似隨時欲揚起的牛尾般生動。壺口與蓋各成一環上下密合無縫。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紫砂壺公治父壺

下大上小呈三角形的石瓢形,周身皆以圓弧線條構成,嘴、把、的處處銜接自然流暢,線條利落明確,起承轉合交待清楚。下以三圓足支起全身,使壺顯得挺括有神,沉靜而深伊永。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座有蘭言壺

壺體呈扁腹狀,直口,短頸,管狀流,配環形把。弧狀蓋,乳釘形蓋的中有小孔,底內凹,朱泥色華而不膩。渾圓雅緻,有大家風範。一側刻有「座有蘭言]。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菱花壺

採六瓣菱花式造型,橋形蓋鈕與口、身、圈足協調統一成一隻六方菱花,筋囊向口收縮與蓋上菱花紋路緊密吻合,毫釐不差。底微內凹。整體制作精細規整,線條簡潔流暢,色呈赭紅溫潤雅緻,可稱佳品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高腰線提樑壺

壺身似鼎,以圓弧線條構成,力求渾圓飽滿,唯圓柱提樑框出一片正方,虛實相應,更添此壺神韻。壺肩飾以三道圓環,有效地平衡視覺重心。豐厚的流弧度變化極大,顯得興味盎然。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墨泥石瓢壺

石瓢壺做者雖眾,卻各有風格。此壺不僅工精藝謹,細膩獨道,流、把、的、足搭配恰當、比例合度,造型挺拔精神墨泥色閃耀著青銅光澤,更散發著內斂自省的雋智意味。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高虛扁壺

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的、把這三點搭配最是高明。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回紋竹茶壺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瓜梨壺

瓜梨成壺,以蒂為的生動巧妙,壺身為瓜結實豐美,而不流於肥碩,有型有款。渾不似多數以瓜果肖型的作品務求飽滿欲破為美,此壺做來令人神清氣爽。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均玉壺

壺身做圓角方柱體。圓口,短坡頸,小圈足,橋形蓋鈕塑來大有古意。無論整體或局部造型皆可見方中寓圓之意,有如天地方圓,和協統一。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雲肩如意壺

造型簡煉有致,以細部雕琢刻劃加以變化。扁鼓身,直頸,管狀流微曲做蓄勁吞吐狀,環形把,下有三隻鼎狀足。肩上堆塑雲形圖案,壺口與蓋圈刻以仿古圖形,蓋鈕成蓮花微放狀。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上新橋壺

圓扁腹身 ,肩上帶一環,蓋口一環,蓋中間再一環,如水波盪漾,上有橋形鈕立於其中。此壺線條處理得圓潤通融。環形把手上塑一平背與蓋鈕呼應,又似一葉過橋小舟,亦利於提握。上新橋壺 高:9公分 寬:19公分。蓋印:景舟底印:中國宜興。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仿鼓如意壺

此壺在嚴謹的構思、做工下,呈現一股行雲流水的爽利感,線條起承轉合間流暢合理。壺肩如意刻花與流、把上的刻線,使通壺充滿湧動的態勢,並適切地表現紫砂的質感。仿鼓如意壺 高:8.5公分 寬:17公分。蓋印:顧景洲底印:足吾所好習而老焉。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雨露天星提樑壺

韓美林設計。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利。提樑及蓋的造型設計突出,形成方中有方、方中帶圓、圓中含方的構圖,充分掌握雕塑與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飛揚的勁勢,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雨露天星提樑壺(五頭) 高:14公分 寬:18公分。蓋印:顧景洲把印:壺叟底印:景舟制壺銘:兩三點雲不成雨 七八個星猶在天。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鷓鴣提樑壺

變化提樑的型式及空心蓋鈕以虛親寶,塑造耐人尋味的效果。壺身成短圓筒狀,線條洗練明確,與蓋和提染渾成一體。配以較長的流,更有畫龍點睛之妙。蓋印:景舟底印:刻款。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秦權壺

壺形似鍾穩重沉著。蓋與壺身渾成一體,蓋的順著鐘形蓋面弧度拱起做橋形鈕,流向上微屈力感十足,把則呈大橢圓形,壺底內凹。赭紅色澤溫和中正,形制樸素敦厚,古雅大方。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品鑑賞:雙環壺

此壺胎體十分細膩,表面由於長期把玩而呈現出光澤,壺身為圓筒狀,過橋式蓋鈕,套以雙環。壺嘴捏型精確,出水流暢不留涓滴。把手寬大樸質。整體造型雋永沉穩,有大氣。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扁腹壺

扁腹壺形,於轉折銜接處皆以大弧型處理圓潤豐腴。厚而短的流,渾厚的把手與乳釘形蓋的,周身圓團團,上刻有範曾書畫,更增怡然自得之感。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此樂壺

壺身扁圓如鼓,下大上小,蓋的亦採扁圓形與誇張的瘦高提樑相互襯映,使整體造型看來既協調又雋永有味。提樑順壺身較窄的肩部向上漸開,頂部與壺底寬度略同,成倒梯形,和壺身上下對稱。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井欄壺

井欄壺周身皆由弧線構成,線條圓融有力,簡潔明快。壺身雖圓似方,沉穩而不凝滯。斜斜向上的管狀流和重心略為下沉的環形把,前後呼應。壺的造型簡單卻無以增減,再三觀之韻味無窮。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柱礎壺

柱礎壺壺身書刻:漢之甘泉不能尚也,石生氏刻。柱礎氏古建築支撐樑柱的石墩,顧景舟早年作品。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提璧壺

提璧壺氣勢雄渾,色澤古雅,給人一種恬靜的美感。其外輪廓造型以微曲線組成,給人的視覺效果輕鬆而休閒。通過觀賞和把玩,能夠達到怡目養神、舒展身心的效果。提璧壺的蓋面如一枚古雅的玉璧,壺嘴與提樑比例適度,既考慮形式上的貫氣,又注重實用時的順勢。在細部處理上更是獨具匠心。為了襯托壺體的氣魄,在制壺過程中使用的雲肩線特別薄,而且又特別窄。蓋鈕微妙的線面變化,由提樑形成的虛度空間與壺體產生的虛實對比,增加了整體的藝術效果。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 石瓢壺

原是紫砂傳統造型。此壺作者卻集各家之大成,創出自我。壺上宜書宜畫,一改清初以來繁瑣無度、堆砌浮華之氣,刻意追求線性的流暢舒展,反覆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顯現了簡樸大方的氣度。此壺是件智欲其圓、行欲其方、剛柔相濟、允克用藏的砂壺珍品。壺身銘:湖帆 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藥城兄囑,吳倩並題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 相明石瓢壺

石瓢壺原是紫砂傳統造型。顧景舟集各家之大成,創出自我,壺上宜書宜畫,一改清初以來纖細繁瑣、堆砌浮華之氣,刻意追求線型的流暢舒展,反覆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顯現了簡樸大方的氣度。顧景舟制石瓢壺乃智欲其圓、行欲其方的砂壺珍品。相明壺刻字為「為君傾一杯。狂謌竹枝曲。相明先生。吳倩並題」。

知壺與識壺——顧景舟

顧景舟作品鑑賞: 僧帽壺

僧帽壺原是元代景德鎮青白釉瓷器,明代永樂、宣德及清康熙年間,均有僧帽瓷壺出品。紫砂僧帽壺當從此出。原本是傳統的造型,到了顧景舟的手裡,卻集各家之大成,開創了簡樸大度、協調秀美的風格。“僧帽壺”曲把平嘴,六方壺體;僧帽為蓮花塊面組合,壺摘為蓮心,靜穆中不失盎然之趣。是行欲方、智欲圓、剛柔相濟、方圓互見的砂壺珍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