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並刻 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取其代表作“提璧壺”之造型,歷經長期反覆推敲,創作而成。在蓋面處作較大改動,作玉璧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壺蓋嚴絲合縫、整齊劃一;壺鈕造型新穎、頗具新意;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圓中見方。此件作品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是顧老紫砂壺創作中的一件鉅作。壺肩處有顧景舟親自鐵筆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並刻 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取其代表作“提璧壺”之造型,歷經長期反覆推敲,創作而成。在蓋面處作較大改動,作玉璧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壺蓋嚴絲合縫、整齊劃一;壺鈕造型新穎、頗具新意;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圓中見方。此件作品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是顧老紫砂壺創作中的一件鉅作。壺肩處有顧景舟親自鐵筆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六方壺

此尊顧景舟先生的藏六方紫砂作品,以純淨紫泥製作,通體陽線筋紋排布,六條線條從壺紐頂端一瀉而出,經蓋面、蓋沿、壺口頸、壺身收至壺足,呈現六方。壺底鈐印:“得一日閒為我福” 壺鋬耳形稍圓,二彎流,均布以六條曲線,依壺造勢,壺體線條飽滿,向外賁張。整壺線條明晰利落,雖方似圓,雖圓卻方。尤其是壺蓋穹窿凸起,整壺呈現出蓄勢待發之勢,色紫悅目,品讀有味。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並刻 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取其代表作“提璧壺”之造型,歷經長期反覆推敲,創作而成。在蓋面處作較大改動,作玉璧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壺蓋嚴絲合縫、整齊劃一;壺鈕造型新穎、頗具新意;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圓中見方。此件作品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是顧老紫砂壺創作中的一件鉅作。壺肩處有顧景舟親自鐵筆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六方壺

此尊顧景舟先生的藏六方紫砂作品,以純淨紫泥製作,通體陽線筋紋排布,六條線條從壺紐頂端一瀉而出,經蓋面、蓋沿、壺口頸、壺身收至壺足,呈現六方。壺底鈐印:“得一日閒為我福” 壺鋬耳形稍圓,二彎流,均布以六條曲線,依壺造勢,壺體線條飽滿,向外賁張。整壺線條明晰利落,雖方似圓,雖圓卻方。尤其是壺蓋穹窿凸起,整壺呈現出蓄勢待發之勢,色紫悅目,品讀有味。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璧組壺 (共計十一件)

璧,古代禮器,也是美玉的統稱。提璧壺是工藝美術大家高莊教授創意設計,顧景舟首制,時在1965年。在此後的近四十八年中,顧景舟先生多次提煉,精益求精。

諸如在樑的高低,咀的伸卷,蓋的變化,鈕的虛實,角的銳鈍,都作過不同的賞試和探索,且有單壺及套具。日臻完美。顧老曾說過:“一個人一輩子能留下幾件經得起推敲的作品就不錯了。” 提璧茶具是當代紫砂壺中,表現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等五美境界的一絕。此提璧茶具正是顧景舟先生留下的經得起推敲的代表作之一。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並刻 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取其代表作“提璧壺”之造型,歷經長期反覆推敲,創作而成。在蓋面處作較大改動,作玉璧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壺蓋嚴絲合縫、整齊劃一;壺鈕造型新穎、頗具新意;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圓中見方。此件作品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是顧老紫砂壺創作中的一件鉅作。壺肩處有顧景舟親自鐵筆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六方壺

此尊顧景舟先生的藏六方紫砂作品,以純淨紫泥製作,通體陽線筋紋排布,六條線條從壺紐頂端一瀉而出,經蓋面、蓋沿、壺口頸、壺身收至壺足,呈現六方。壺底鈐印:“得一日閒為我福” 壺鋬耳形稍圓,二彎流,均布以六條曲線,依壺造勢,壺體線條飽滿,向外賁張。整壺線條明晰利落,雖方似圓,雖圓卻方。尤其是壺蓋穹窿凸起,整壺呈現出蓄勢待發之勢,色紫悅目,品讀有味。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璧組壺 (共計十一件)

璧,古代禮器,也是美玉的統稱。提璧壺是工藝美術大家高莊教授創意設計,顧景舟首制,時在1965年。在此後的近四十八年中,顧景舟先生多次提煉,精益求精。

諸如在樑的高低,咀的伸卷,蓋的變化,鈕的虛實,角的銳鈍,都作過不同的賞試和探索,且有單壺及套具。日臻完美。顧老曾說過:“一個人一輩子能留下幾件經得起推敲的作品就不錯了。” 提璧茶具是當代紫砂壺中,表現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等五美境界的一絕。此提璧茶具正是顧景舟先生留下的經得起推敲的代表作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九頭詠梅茶具

自1970年代完成後,此套詠梅茶具一直展示於宜興紫砂廠陳列室,作為當代紫砂的指針性作品,顧老亦多次在陪同貴賓參訪時,介紹自己的得意之作。直到1996年由於陶瓷公司體制調整,這套珍品才經過紫砂廠,輾轉為臺灣某重要收藏家庋藏,近二十年來均被妥善保存於銀行保險庫中,完整如新。詠梅茶具達九頭之多,一壺、四杯、四託,彌足珍貴,顧氏極為重視傳統純手工制壺技藝,從手工捶泥到排窯送燒,一砂一泥、一杯一託,親力親為,毫不取巧。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並刻 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取其代表作“提璧壺”之造型,歷經長期反覆推敲,創作而成。在蓋面處作較大改動,作玉璧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壺蓋嚴絲合縫、整齊劃一;壺鈕造型新穎、頗具新意;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圓中見方。此件作品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是顧老紫砂壺創作中的一件鉅作。壺肩處有顧景舟親自鐵筆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六方壺

此尊顧景舟先生的藏六方紫砂作品,以純淨紫泥製作,通體陽線筋紋排布,六條線條從壺紐頂端一瀉而出,經蓋面、蓋沿、壺口頸、壺身收至壺足,呈現六方。壺底鈐印:“得一日閒為我福” 壺鋬耳形稍圓,二彎流,均布以六條曲線,依壺造勢,壺體線條飽滿,向外賁張。整壺線條明晰利落,雖方似圓,雖圓卻方。尤其是壺蓋穹窿凸起,整壺呈現出蓄勢待發之勢,色紫悅目,品讀有味。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璧組壺 (共計十一件)

璧,古代禮器,也是美玉的統稱。提璧壺是工藝美術大家高莊教授創意設計,顧景舟首制,時在1965年。在此後的近四十八年中,顧景舟先生多次提煉,精益求精。

諸如在樑的高低,咀的伸卷,蓋的變化,鈕的虛實,角的銳鈍,都作過不同的賞試和探索,且有單壺及套具。日臻完美。顧老曾說過:“一個人一輩子能留下幾件經得起推敲的作品就不錯了。” 提璧茶具是當代紫砂壺中,表現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等五美境界的一絕。此提璧茶具正是顧景舟先生留下的經得起推敲的代表作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九頭詠梅茶具

自1970年代完成後,此套詠梅茶具一直展示於宜興紫砂廠陳列室,作為當代紫砂的指針性作品,顧老亦多次在陪同貴賓參訪時,介紹自己的得意之作。直到1996年由於陶瓷公司體制調整,這套珍品才經過紫砂廠,輾轉為臺灣某重要收藏家庋藏,近二十年來均被妥善保存於銀行保險庫中,完整如新。詠梅茶具達九頭之多,一壺、四杯、四託,彌足珍貴,顧氏極為重視傳統純手工制壺技藝,從手工捶泥到排窯送燒,一砂一泥、一杯一託,親力親為,毫不取巧。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 唐雲石瓢

壺身一面刻詩文“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藥城兄屬。吳倩並題”;另一面刻竹葉,書款“湖帆”。此壺器型敦厚古樸、氣韻 深沉;書法若遊雲驚龍,銀鉤鐵 畫、筆底春風;竹枝圖靈動傳情、 刻工利落穩健。詩畫相襯、美不 勝收,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疎枝密葉之間。 竹為花中君子,欺霜傲雪,文士風骨。此壺工藝精湛、色澤 古雅,頗顯文人雅趣,一如景舟 先生本人,襟懷若谷、卓爾不群。百世垂範不足道, 一蓑煙 雨任平生。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並刻 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取其代表作“提璧壺”之造型,歷經長期反覆推敲,創作而成。在蓋面處作較大改動,作玉璧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壺蓋嚴絲合縫、整齊劃一;壺鈕造型新穎、頗具新意;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圓中見方。此件作品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是顧老紫砂壺創作中的一件鉅作。壺肩處有顧景舟親自鐵筆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六方壺

此尊顧景舟先生的藏六方紫砂作品,以純淨紫泥製作,通體陽線筋紋排布,六條線條從壺紐頂端一瀉而出,經蓋面、蓋沿、壺口頸、壺身收至壺足,呈現六方。壺底鈐印:“得一日閒為我福” 壺鋬耳形稍圓,二彎流,均布以六條曲線,依壺造勢,壺體線條飽滿,向外賁張。整壺線條明晰利落,雖方似圓,雖圓卻方。尤其是壺蓋穹窿凸起,整壺呈現出蓄勢待發之勢,色紫悅目,品讀有味。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璧組壺 (共計十一件)

璧,古代禮器,也是美玉的統稱。提璧壺是工藝美術大家高莊教授創意設計,顧景舟首制,時在1965年。在此後的近四十八年中,顧景舟先生多次提煉,精益求精。

諸如在樑的高低,咀的伸卷,蓋的變化,鈕的虛實,角的銳鈍,都作過不同的賞試和探索,且有單壺及套具。日臻完美。顧老曾說過:“一個人一輩子能留下幾件經得起推敲的作品就不錯了。” 提璧茶具是當代紫砂壺中,表現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等五美境界的一絕。此提璧茶具正是顧景舟先生留下的經得起推敲的代表作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九頭詠梅茶具

自1970年代完成後,此套詠梅茶具一直展示於宜興紫砂廠陳列室,作為當代紫砂的指針性作品,顧老亦多次在陪同貴賓參訪時,介紹自己的得意之作。直到1996年由於陶瓷公司體制調整,這套珍品才經過紫砂廠,輾轉為臺灣某重要收藏家庋藏,近二十年來均被妥善保存於銀行保險庫中,完整如新。詠梅茶具達九頭之多,一壺、四杯、四託,彌足珍貴,顧氏極為重視傳統純手工制壺技藝,從手工捶泥到排窯送燒,一砂一泥、一杯一託,親力親為,毫不取巧。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 唐雲石瓢

壺身一面刻詩文“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藥城兄屬。吳倩並題”;另一面刻竹葉,書款“湖帆”。此壺器型敦厚古樸、氣韻 深沉;書法若遊雲驚龍,銀鉤鐵 畫、筆底春風;竹枝圖靈動傳情、 刻工利落穩健。詩畫相襯、美不 勝收,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疎枝密葉之間。 竹為花中君子,欺霜傲雪,文士風骨。此壺工藝精湛、色澤 古雅,頗顯文人雅趣,一如景舟 先生本人,襟懷若谷、卓爾不群。百世垂範不足道, 一蓑煙 雨任平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松鼠葡萄十頭套組咖啡茶具

1955年,應人民大會堂的定製需求,顧景舟制此套松鼠葡萄茶具,做為對新中國的獻禮。作品壺身形制巨大,壺身容積達1400cc,一壺、一糖缸、四杯、四託,共計十頭,杯碟成套,更有造型得西制之意的糖缸成為又一大亮點。壺、缸、杯無論造型、裝飾風格統一,營造出一個愜意、天然為伴的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品茗之時,欣賞其靜中有動,別有一番情趣。此套顧景舟花器鉅製不僅形制恢宏,造型飽滿,而且是不為多見的顧景舟花貨作品,熔多種技法一爐,可謂巧奪天工;十頭成套更是難得珍稀,堪稱顧景舟制壺中的絕世翹楚。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並刻 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取其代表作“提璧壺”之造型,歷經長期反覆推敲,創作而成。在蓋面處作較大改動,作玉璧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壺蓋嚴絲合縫、整齊劃一;壺鈕造型新穎、頗具新意;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圓中見方。此件作品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是顧老紫砂壺創作中的一件鉅作。壺肩處有顧景舟親自鐵筆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六方壺

此尊顧景舟先生的藏六方紫砂作品,以純淨紫泥製作,通體陽線筋紋排布,六條線條從壺紐頂端一瀉而出,經蓋面、蓋沿、壺口頸、壺身收至壺足,呈現六方。壺底鈐印:“得一日閒為我福” 壺鋬耳形稍圓,二彎流,均布以六條曲線,依壺造勢,壺體線條飽滿,向外賁張。整壺線條明晰利落,雖方似圓,雖圓卻方。尤其是壺蓋穹窿凸起,整壺呈現出蓄勢待發之勢,色紫悅目,品讀有味。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璧組壺 (共計十一件)

璧,古代禮器,也是美玉的統稱。提璧壺是工藝美術大家高莊教授創意設計,顧景舟首制,時在1965年。在此後的近四十八年中,顧景舟先生多次提煉,精益求精。

諸如在樑的高低,咀的伸卷,蓋的變化,鈕的虛實,角的銳鈍,都作過不同的賞試和探索,且有單壺及套具。日臻完美。顧老曾說過:“一個人一輩子能留下幾件經得起推敲的作品就不錯了。” 提璧茶具是當代紫砂壺中,表現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等五美境界的一絕。此提璧茶具正是顧景舟先生留下的經得起推敲的代表作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九頭詠梅茶具

自1970年代完成後,此套詠梅茶具一直展示於宜興紫砂廠陳列室,作為當代紫砂的指針性作品,顧老亦多次在陪同貴賓參訪時,介紹自己的得意之作。直到1996年由於陶瓷公司體制調整,這套珍品才經過紫砂廠,輾轉為臺灣某重要收藏家庋藏,近二十年來均被妥善保存於銀行保險庫中,完整如新。詠梅茶具達九頭之多,一壺、四杯、四託,彌足珍貴,顧氏極為重視傳統純手工制壺技藝,從手工捶泥到排窯送燒,一砂一泥、一杯一託,親力親為,毫不取巧。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 唐雲石瓢

壺身一面刻詩文“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藥城兄屬。吳倩並題”;另一面刻竹葉,書款“湖帆”。此壺器型敦厚古樸、氣韻 深沉;書法若遊雲驚龍,銀鉤鐵 畫、筆底春風;竹枝圖靈動傳情、 刻工利落穩健。詩畫相襯、美不 勝收,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疎枝密葉之間。 竹為花中君子,欺霜傲雪,文士風骨。此壺工藝精湛、色澤 古雅,頗顯文人雅趣,一如景舟 先生本人,襟懷若谷、卓爾不群。百世垂範不足道, 一蓑煙 雨任平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松鼠葡萄十頭套組咖啡茶具

1955年,應人民大會堂的定製需求,顧景舟制此套松鼠葡萄茶具,做為對新中國的獻禮。作品壺身形制巨大,壺身容積達1400cc,一壺、一糖缸、四杯、四託,共計十頭,杯碟成套,更有造型得西制之意的糖缸成為又一大亮點。壺、缸、杯無論造型、裝飾風格統一,營造出一個愜意、天然為伴的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品茗之時,欣賞其靜中有動,別有一番情趣。此套顧景舟花器鉅製不僅形制恢宏,造型飽滿,而且是不為多見的顧景舟花貨作品,熔多種技法一爐,可謂巧奪天工;十頭成套更是難得珍稀,堪稱顧景舟制壺中的絕世翹楚。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雙線竹鼓壺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並刻 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取其代表作“提璧壺”之造型,歷經長期反覆推敲,創作而成。在蓋面處作較大改動,作玉璧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壺蓋嚴絲合縫、整齊劃一;壺鈕造型新穎、頗具新意;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圓中見方。此件作品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是顧老紫砂壺創作中的一件鉅作。壺肩處有顧景舟親自鐵筆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六方壺

此尊顧景舟先生的藏六方紫砂作品,以純淨紫泥製作,通體陽線筋紋排布,六條線條從壺紐頂端一瀉而出,經蓋面、蓋沿、壺口頸、壺身收至壺足,呈現六方。壺底鈐印:“得一日閒為我福” 壺鋬耳形稍圓,二彎流,均布以六條曲線,依壺造勢,壺體線條飽滿,向外賁張。整壺線條明晰利落,雖方似圓,雖圓卻方。尤其是壺蓋穹窿凸起,整壺呈現出蓄勢待發之勢,色紫悅目,品讀有味。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璧組壺 (共計十一件)

璧,古代禮器,也是美玉的統稱。提璧壺是工藝美術大家高莊教授創意設計,顧景舟首制,時在1965年。在此後的近四十八年中,顧景舟先生多次提煉,精益求精。

諸如在樑的高低,咀的伸卷,蓋的變化,鈕的虛實,角的銳鈍,都作過不同的賞試和探索,且有單壺及套具。日臻完美。顧老曾說過:“一個人一輩子能留下幾件經得起推敲的作品就不錯了。” 提璧茶具是當代紫砂壺中,表現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等五美境界的一絕。此提璧茶具正是顧景舟先生留下的經得起推敲的代表作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九頭詠梅茶具

自1970年代完成後,此套詠梅茶具一直展示於宜興紫砂廠陳列室,作為當代紫砂的指針性作品,顧老亦多次在陪同貴賓參訪時,介紹自己的得意之作。直到1996年由於陶瓷公司體制調整,這套珍品才經過紫砂廠,輾轉為臺灣某重要收藏家庋藏,近二十年來均被妥善保存於銀行保險庫中,完整如新。詠梅茶具達九頭之多,一壺、四杯、四託,彌足珍貴,顧氏極為重視傳統純手工制壺技藝,從手工捶泥到排窯送燒,一砂一泥、一杯一託,親力親為,毫不取巧。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 唐雲石瓢

壺身一面刻詩文“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藥城兄屬。吳倩並題”;另一面刻竹葉,書款“湖帆”。此壺器型敦厚古樸、氣韻 深沉;書法若遊雲驚龍,銀鉤鐵 畫、筆底春風;竹枝圖靈動傳情、 刻工利落穩健。詩畫相襯、美不 勝收,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疎枝密葉之間。 竹為花中君子,欺霜傲雪,文士風骨。此壺工藝精湛、色澤 古雅,頗顯文人雅趣,一如景舟 先生本人,襟懷若谷、卓爾不群。百世垂範不足道, 一蓑煙 雨任平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松鼠葡萄十頭套組咖啡茶具

1955年,應人民大會堂的定製需求,顧景舟制此套松鼠葡萄茶具,做為對新中國的獻禮。作品壺身形制巨大,壺身容積達1400cc,一壺、一糖缸、四杯、四託,共計十頭,杯碟成套,更有造型得西制之意的糖缸成為又一大亮點。壺、缸、杯無論造型、裝飾風格統一,營造出一個愜意、天然為伴的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品茗之時,欣賞其靜中有動,別有一番情趣。此套顧景舟花器鉅製不僅形制恢宏,造型飽滿,而且是不為多見的顧景舟花貨作品,熔多種技法一爐,可謂巧奪天工;十頭成套更是難得珍稀,堪稱顧景舟制壺中的絕世翹楚。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雙線竹鼓壺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均玉壺

此壺為綠泥製成,其色青綠溫婉,包漿自然古樸,如石似玉。壺身為圓角方柱體,口呈圓形,短坡頸。曲流、耳把、橋鈕、圈足均方中見圓,巧妙延續。圓形蓋配以方橋鈕,別緻精美,大有古意。此壺結構嚴謹勻稱,質地細膩潤澤,技藝嫻熟老練,構思巧妙。造型深諳方圓和諧之美,沉穩中見靈動,方圓中寓天地,給人一種端莊、寧靜的大雅之美,是顧景舟先生的傳世精品之作。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並刻 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取其代表作“提璧壺”之造型,歷經長期反覆推敲,創作而成。在蓋面處作較大改動,作玉璧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壺蓋嚴絲合縫、整齊劃一;壺鈕造型新穎、頗具新意;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圓中見方。此件作品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是顧老紫砂壺創作中的一件鉅作。壺肩處有顧景舟親自鐵筆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六方壺

此尊顧景舟先生的藏六方紫砂作品,以純淨紫泥製作,通體陽線筋紋排布,六條線條從壺紐頂端一瀉而出,經蓋面、蓋沿、壺口頸、壺身收至壺足,呈現六方。壺底鈐印:“得一日閒為我福” 壺鋬耳形稍圓,二彎流,均布以六條曲線,依壺造勢,壺體線條飽滿,向外賁張。整壺線條明晰利落,雖方似圓,雖圓卻方。尤其是壺蓋穹窿凸起,整壺呈現出蓄勢待發之勢,色紫悅目,品讀有味。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璧組壺 (共計十一件)

璧,古代禮器,也是美玉的統稱。提璧壺是工藝美術大家高莊教授創意設計,顧景舟首制,時在1965年。在此後的近四十八年中,顧景舟先生多次提煉,精益求精。

諸如在樑的高低,咀的伸卷,蓋的變化,鈕的虛實,角的銳鈍,都作過不同的賞試和探索,且有單壺及套具。日臻完美。顧老曾說過:“一個人一輩子能留下幾件經得起推敲的作品就不錯了。” 提璧茶具是當代紫砂壺中,表現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等五美境界的一絕。此提璧茶具正是顧景舟先生留下的經得起推敲的代表作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九頭詠梅茶具

自1970年代完成後,此套詠梅茶具一直展示於宜興紫砂廠陳列室,作為當代紫砂的指針性作品,顧老亦多次在陪同貴賓參訪時,介紹自己的得意之作。直到1996年由於陶瓷公司體制調整,這套珍品才經過紫砂廠,輾轉為臺灣某重要收藏家庋藏,近二十年來均被妥善保存於銀行保險庫中,完整如新。詠梅茶具達九頭之多,一壺、四杯、四託,彌足珍貴,顧氏極為重視傳統純手工制壺技藝,從手工捶泥到排窯送燒,一砂一泥、一杯一託,親力親為,毫不取巧。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 唐雲石瓢

壺身一面刻詩文“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藥城兄屬。吳倩並題”;另一面刻竹葉,書款“湖帆”。此壺器型敦厚古樸、氣韻 深沉;書法若遊雲驚龍,銀鉤鐵 畫、筆底春風;竹枝圖靈動傳情、 刻工利落穩健。詩畫相襯、美不 勝收,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疎枝密葉之間。 竹為花中君子,欺霜傲雪,文士風骨。此壺工藝精湛、色澤 古雅,頗顯文人雅趣,一如景舟 先生本人,襟懷若谷、卓爾不群。百世垂範不足道, 一蓑煙 雨任平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松鼠葡萄十頭套組咖啡茶具

1955年,應人民大會堂的定製需求,顧景舟制此套松鼠葡萄茶具,做為對新中國的獻禮。作品壺身形制巨大,壺身容積達1400cc,一壺、一糖缸、四杯、四託,共計十頭,杯碟成套,更有造型得西制之意的糖缸成為又一大亮點。壺、缸、杯無論造型、裝飾風格統一,營造出一個愜意、天然為伴的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品茗之時,欣賞其靜中有動,別有一番情趣。此套顧景舟花器鉅製不僅形制恢宏,造型飽滿,而且是不為多見的顧景舟花貨作品,熔多種技法一爐,可謂巧奪天工;十頭成套更是難得珍稀,堪稱顧景舟制壺中的絕世翹楚。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雙線竹鼓壺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均玉壺

此壺為綠泥製成,其色青綠溫婉,包漿自然古樸,如石似玉。壺身為圓角方柱體,口呈圓形,短坡頸。曲流、耳把、橋鈕、圈足均方中見圓,巧妙延續。圓形蓋配以方橋鈕,別緻精美,大有古意。此壺結構嚴謹勻稱,質地細膩潤澤,技藝嫻熟老練,構思巧妙。造型深諳方圓和諧之美,沉穩中見靈動,方圓中寓天地,給人一種端莊、寧靜的大雅之美,是顧景舟先生的傳世精品之作。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如意仿古

扁圓腹,短彎流,環狀柄,闊口臥足,壺口與壺蓋邊沿相吻合成一條飽滿燈草線,口、蓋各佔其半,無紮實功力不能為之。壺腹飾以如意紋,與橋形如意鈕相呼應,於傳統造型中見新意。本件“仿古如意壺”泥色瑩潤,骨肉亭勻,為顧景舟先生經典之作,相同作品可見於《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風雲》、《紫砂泰斗顧景舟》等多部著作。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並刻 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取其代表作“提璧壺”之造型,歷經長期反覆推敲,創作而成。在蓋面處作較大改動,作玉璧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壺蓋嚴絲合縫、整齊劃一;壺鈕造型新穎、頗具新意;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圓中見方。此件作品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是顧老紫砂壺創作中的一件鉅作。壺肩處有顧景舟親自鐵筆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六方壺

此尊顧景舟先生的藏六方紫砂作品,以純淨紫泥製作,通體陽線筋紋排布,六條線條從壺紐頂端一瀉而出,經蓋面、蓋沿、壺口頸、壺身收至壺足,呈現六方。壺底鈐印:“得一日閒為我福” 壺鋬耳形稍圓,二彎流,均布以六條曲線,依壺造勢,壺體線條飽滿,向外賁張。整壺線條明晰利落,雖方似圓,雖圓卻方。尤其是壺蓋穹窿凸起,整壺呈現出蓄勢待發之勢,色紫悅目,品讀有味。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璧組壺 (共計十一件)

璧,古代禮器,也是美玉的統稱。提璧壺是工藝美術大家高莊教授創意設計,顧景舟首制,時在1965年。在此後的近四十八年中,顧景舟先生多次提煉,精益求精。

諸如在樑的高低,咀的伸卷,蓋的變化,鈕的虛實,角的銳鈍,都作過不同的賞試和探索,且有單壺及套具。日臻完美。顧老曾說過:“一個人一輩子能留下幾件經得起推敲的作品就不錯了。” 提璧茶具是當代紫砂壺中,表現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等五美境界的一絕。此提璧茶具正是顧景舟先生留下的經得起推敲的代表作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九頭詠梅茶具

自1970年代完成後,此套詠梅茶具一直展示於宜興紫砂廠陳列室,作為當代紫砂的指針性作品,顧老亦多次在陪同貴賓參訪時,介紹自己的得意之作。直到1996年由於陶瓷公司體制調整,這套珍品才經過紫砂廠,輾轉為臺灣某重要收藏家庋藏,近二十年來均被妥善保存於銀行保險庫中,完整如新。詠梅茶具達九頭之多,一壺、四杯、四託,彌足珍貴,顧氏極為重視傳統純手工制壺技藝,從手工捶泥到排窯送燒,一砂一泥、一杯一託,親力親為,毫不取巧。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 唐雲石瓢

壺身一面刻詩文“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藥城兄屬。吳倩並題”;另一面刻竹葉,書款“湖帆”。此壺器型敦厚古樸、氣韻 深沉;書法若遊雲驚龍,銀鉤鐵 畫、筆底春風;竹枝圖靈動傳情、 刻工利落穩健。詩畫相襯、美不 勝收,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疎枝密葉之間。 竹為花中君子,欺霜傲雪,文士風骨。此壺工藝精湛、色澤 古雅,頗顯文人雅趣,一如景舟 先生本人,襟懷若谷、卓爾不群。百世垂範不足道, 一蓑煙 雨任平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松鼠葡萄十頭套組咖啡茶具

1955年,應人民大會堂的定製需求,顧景舟制此套松鼠葡萄茶具,做為對新中國的獻禮。作品壺身形制巨大,壺身容積達1400cc,一壺、一糖缸、四杯、四託,共計十頭,杯碟成套,更有造型得西制之意的糖缸成為又一大亮點。壺、缸、杯無論造型、裝飾風格統一,營造出一個愜意、天然為伴的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品茗之時,欣賞其靜中有動,別有一番情趣。此套顧景舟花器鉅製不僅形制恢宏,造型飽滿,而且是不為多見的顧景舟花貨作品,熔多種技法一爐,可謂巧奪天工;十頭成套更是難得珍稀,堪稱顧景舟制壺中的絕世翹楚。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雙線竹鼓壺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均玉壺

此壺為綠泥製成,其色青綠溫婉,包漿自然古樸,如石似玉。壺身為圓角方柱體,口呈圓形,短坡頸。曲流、耳把、橋鈕、圈足均方中見圓,巧妙延續。圓形蓋配以方橋鈕,別緻精美,大有古意。此壺結構嚴謹勻稱,質地細膩潤澤,技藝嫻熟老練,構思巧妙。造型深諳方圓和諧之美,沉穩中見靈動,方圓中寓天地,給人一種端莊、寧靜的大雅之美,是顧景舟先生的傳世精品之作。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如意仿古

扁圓腹,短彎流,環狀柄,闊口臥足,壺口與壺蓋邊沿相吻合成一條飽滿燈草線,口、蓋各佔其半,無紮實功力不能為之。壺腹飾以如意紋,與橋形如意鈕相呼應,於傳統造型中見新意。本件“仿古如意壺”泥色瑩潤,骨肉亭勻,為顧景舟先生經典之作,相同作品可見於《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風雲》、《紫砂泰斗顧景舟》等多部著作。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鷓鴣提樑壺

壺為紫砂質,所用紅泥土質細膩,淘澄凝練,表皮平滑,久用越發光潤。器型秀美,端莊。圓蓋與壺體緊密相合,上附環形空心蓋鈕。壺平口,壺身呈短圓筒狀,口大底小,斜腹,平底,矮圈足。口沿處設扁平三叉高提樑,,腹部有流,稍有曲線,有畫龍點睛之妙。整個壺線條洗練明確,渾然一體,耐人尋味。蓋內有“景舟”篆書款。底有銘文: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 景舟記 時年六十有九。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並刻 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取其代表作“提璧壺”之造型,歷經長期反覆推敲,創作而成。在蓋面處作較大改動,作玉璧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壺蓋嚴絲合縫、整齊劃一;壺鈕造型新穎、頗具新意;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圓中見方。此件作品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是顧老紫砂壺創作中的一件鉅作。壺肩處有顧景舟親自鐵筆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六方壺

此尊顧景舟先生的藏六方紫砂作品,以純淨紫泥製作,通體陽線筋紋排布,六條線條從壺紐頂端一瀉而出,經蓋面、蓋沿、壺口頸、壺身收至壺足,呈現六方。壺底鈐印:“得一日閒為我福” 壺鋬耳形稍圓,二彎流,均布以六條曲線,依壺造勢,壺體線條飽滿,向外賁張。整壺線條明晰利落,雖方似圓,雖圓卻方。尤其是壺蓋穹窿凸起,整壺呈現出蓄勢待發之勢,色紫悅目,品讀有味。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璧組壺 (共計十一件)

璧,古代禮器,也是美玉的統稱。提璧壺是工藝美術大家高莊教授創意設計,顧景舟首制,時在1965年。在此後的近四十八年中,顧景舟先生多次提煉,精益求精。

諸如在樑的高低,咀的伸卷,蓋的變化,鈕的虛實,角的銳鈍,都作過不同的賞試和探索,且有單壺及套具。日臻完美。顧老曾說過:“一個人一輩子能留下幾件經得起推敲的作品就不錯了。” 提璧茶具是當代紫砂壺中,表現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等五美境界的一絕。此提璧茶具正是顧景舟先生留下的經得起推敲的代表作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九頭詠梅茶具

自1970年代完成後,此套詠梅茶具一直展示於宜興紫砂廠陳列室,作為當代紫砂的指針性作品,顧老亦多次在陪同貴賓參訪時,介紹自己的得意之作。直到1996年由於陶瓷公司體制調整,這套珍品才經過紫砂廠,輾轉為臺灣某重要收藏家庋藏,近二十年來均被妥善保存於銀行保險庫中,完整如新。詠梅茶具達九頭之多,一壺、四杯、四託,彌足珍貴,顧氏極為重視傳統純手工制壺技藝,從手工捶泥到排窯送燒,一砂一泥、一杯一託,親力親為,毫不取巧。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 唐雲石瓢

壺身一面刻詩文“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藥城兄屬。吳倩並題”;另一面刻竹葉,書款“湖帆”。此壺器型敦厚古樸、氣韻 深沉;書法若遊雲驚龍,銀鉤鐵 畫、筆底春風;竹枝圖靈動傳情、 刻工利落穩健。詩畫相襯、美不 勝收,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疎枝密葉之間。 竹為花中君子,欺霜傲雪,文士風骨。此壺工藝精湛、色澤 古雅,頗顯文人雅趣,一如景舟 先生本人,襟懷若谷、卓爾不群。百世垂範不足道, 一蓑煙 雨任平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松鼠葡萄十頭套組咖啡茶具

1955年,應人民大會堂的定製需求,顧景舟制此套松鼠葡萄茶具,做為對新中國的獻禮。作品壺身形制巨大,壺身容積達1400cc,一壺、一糖缸、四杯、四託,共計十頭,杯碟成套,更有造型得西制之意的糖缸成為又一大亮點。壺、缸、杯無論造型、裝飾風格統一,營造出一個愜意、天然為伴的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品茗之時,欣賞其靜中有動,別有一番情趣。此套顧景舟花器鉅製不僅形制恢宏,造型飽滿,而且是不為多見的顧景舟花貨作品,熔多種技法一爐,可謂巧奪天工;十頭成套更是難得珍稀,堪稱顧景舟制壺中的絕世翹楚。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雙線竹鼓壺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均玉壺

此壺為綠泥製成,其色青綠溫婉,包漿自然古樸,如石似玉。壺身為圓角方柱體,口呈圓形,短坡頸。曲流、耳把、橋鈕、圈足均方中見圓,巧妙延續。圓形蓋配以方橋鈕,別緻精美,大有古意。此壺結構嚴謹勻稱,質地細膩潤澤,技藝嫻熟老練,構思巧妙。造型深諳方圓和諧之美,沉穩中見靈動,方圓中寓天地,給人一種端莊、寧靜的大雅之美,是顧景舟先生的傳世精品之作。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如意仿古

扁圓腹,短彎流,環狀柄,闊口臥足,壺口與壺蓋邊沿相吻合成一條飽滿燈草線,口、蓋各佔其半,無紮實功力不能為之。壺腹飾以如意紋,與橋形如意鈕相呼應,於傳統造型中見新意。本件“仿古如意壺”泥色瑩潤,骨肉亭勻,為顧景舟先生經典之作,相同作品可見於《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風雲》、《紫砂泰斗顧景舟》等多部著作。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鷓鴣提樑壺

壺為紫砂質,所用紅泥土質細膩,淘澄凝練,表皮平滑,久用越發光潤。器型秀美,端莊。圓蓋與壺體緊密相合,上附環形空心蓋鈕。壺平口,壺身呈短圓筒狀,口大底小,斜腹,平底,矮圈足。口沿處設扁平三叉高提樑,,腹部有流,稍有曲線,有畫龍點睛之妙。整個壺線條洗練明確,渾然一體,耐人尋味。蓋內有“景舟”篆書款。底有銘文: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 景舟記 時年六十有九。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秦權壺

此壺形似秤砣,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所用稱之權為形,壺形似柱上部收斂,橋形鈕順著鐘形蓋面弧度拱起。短流向上微曲,力感十足。環耳形把手,半圓形截蓋,赭紅色澤溫和中正,形制樸素敦厚,態體光潤優美,線條流暢而規則,氣格古樸,穩重沉著。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並刻 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取其代表作“提璧壺”之造型,歷經長期反覆推敲,創作而成。在蓋面處作較大改動,作玉璧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壺蓋嚴絲合縫、整齊劃一;壺鈕造型新穎、頗具新意;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圓中見方。此件作品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是顧老紫砂壺創作中的一件鉅作。壺肩處有顧景舟親自鐵筆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六方壺

此尊顧景舟先生的藏六方紫砂作品,以純淨紫泥製作,通體陽線筋紋排布,六條線條從壺紐頂端一瀉而出,經蓋面、蓋沿、壺口頸、壺身收至壺足,呈現六方。壺底鈐印:“得一日閒為我福” 壺鋬耳形稍圓,二彎流,均布以六條曲線,依壺造勢,壺體線條飽滿,向外賁張。整壺線條明晰利落,雖方似圓,雖圓卻方。尤其是壺蓋穹窿凸起,整壺呈現出蓄勢待發之勢,色紫悅目,品讀有味。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璧組壺 (共計十一件)

璧,古代禮器,也是美玉的統稱。提璧壺是工藝美術大家高莊教授創意設計,顧景舟首制,時在1965年。在此後的近四十八年中,顧景舟先生多次提煉,精益求精。

諸如在樑的高低,咀的伸卷,蓋的變化,鈕的虛實,角的銳鈍,都作過不同的賞試和探索,且有單壺及套具。日臻完美。顧老曾說過:“一個人一輩子能留下幾件經得起推敲的作品就不錯了。” 提璧茶具是當代紫砂壺中,表現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等五美境界的一絕。此提璧茶具正是顧景舟先生留下的經得起推敲的代表作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九頭詠梅茶具

自1970年代完成後,此套詠梅茶具一直展示於宜興紫砂廠陳列室,作為當代紫砂的指針性作品,顧老亦多次在陪同貴賓參訪時,介紹自己的得意之作。直到1996年由於陶瓷公司體制調整,這套珍品才經過紫砂廠,輾轉為臺灣某重要收藏家庋藏,近二十年來均被妥善保存於銀行保險庫中,完整如新。詠梅茶具達九頭之多,一壺、四杯、四託,彌足珍貴,顧氏極為重視傳統純手工制壺技藝,從手工捶泥到排窯送燒,一砂一泥、一杯一託,親力親為,毫不取巧。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 唐雲石瓢

壺身一面刻詩文“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藥城兄屬。吳倩並題”;另一面刻竹葉,書款“湖帆”。此壺器型敦厚古樸、氣韻 深沉;書法若遊雲驚龍,銀鉤鐵 畫、筆底春風;竹枝圖靈動傳情、 刻工利落穩健。詩畫相襯、美不 勝收,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疎枝密葉之間。 竹為花中君子,欺霜傲雪,文士風骨。此壺工藝精湛、色澤 古雅,頗顯文人雅趣,一如景舟 先生本人,襟懷若谷、卓爾不群。百世垂範不足道, 一蓑煙 雨任平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松鼠葡萄十頭套組咖啡茶具

1955年,應人民大會堂的定製需求,顧景舟制此套松鼠葡萄茶具,做為對新中國的獻禮。作品壺身形制巨大,壺身容積達1400cc,一壺、一糖缸、四杯、四託,共計十頭,杯碟成套,更有造型得西制之意的糖缸成為又一大亮點。壺、缸、杯無論造型、裝飾風格統一,營造出一個愜意、天然為伴的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品茗之時,欣賞其靜中有動,別有一番情趣。此套顧景舟花器鉅製不僅形制恢宏,造型飽滿,而且是不為多見的顧景舟花貨作品,熔多種技法一爐,可謂巧奪天工;十頭成套更是難得珍稀,堪稱顧景舟制壺中的絕世翹楚。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雙線竹鼓壺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均玉壺

此壺為綠泥製成,其色青綠溫婉,包漿自然古樸,如石似玉。壺身為圓角方柱體,口呈圓形,短坡頸。曲流、耳把、橋鈕、圈足均方中見圓,巧妙延續。圓形蓋配以方橋鈕,別緻精美,大有古意。此壺結構嚴謹勻稱,質地細膩潤澤,技藝嫻熟老練,構思巧妙。造型深諳方圓和諧之美,沉穩中見靈動,方圓中寓天地,給人一種端莊、寧靜的大雅之美,是顧景舟先生的傳世精品之作。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如意仿古

扁圓腹,短彎流,環狀柄,闊口臥足,壺口與壺蓋邊沿相吻合成一條飽滿燈草線,口、蓋各佔其半,無紮實功力不能為之。壺腹飾以如意紋,與橋形如意鈕相呼應,於傳統造型中見新意。本件“仿古如意壺”泥色瑩潤,骨肉亭勻,為顧景舟先生經典之作,相同作品可見於《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風雲》、《紫砂泰斗顧景舟》等多部著作。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鷓鴣提樑壺

壺為紫砂質,所用紅泥土質細膩,淘澄凝練,表皮平滑,久用越發光潤。器型秀美,端莊。圓蓋與壺體緊密相合,上附環形空心蓋鈕。壺平口,壺身呈短圓筒狀,口大底小,斜腹,平底,矮圈足。口沿處設扁平三叉高提樑,,腹部有流,稍有曲線,有畫龍點睛之妙。整個壺線條洗練明確,渾然一體,耐人尋味。蓋內有“景舟”篆書款。底有銘文: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 景舟記 時年六十有九。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秦權壺

此壺形似秤砣,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所用稱之權為形,壺形似柱上部收斂,橋形鈕順著鐘形蓋面弧度拱起。短流向上微曲,力感十足。環耳形把手,半圓形截蓋,赭紅色澤溫和中正,形制樸素敦厚,態體光潤優美,線條流暢而規則,氣格古樸,穩重沉著。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雙圈壺

此壺胎體十分細膩,表面由於長期把玩而呈現出光澤,壺身為圓筒狀,過橋式蓋鈕,套以雙環。壺嘴捏型精確,出水流暢不留涓滴。把手寬大樸質。整體造型雋永沉穩,有大氣。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並刻 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取其代表作“提璧壺”之造型,歷經長期反覆推敲,創作而成。在蓋面處作較大改動,作玉璧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壺蓋嚴絲合縫、整齊劃一;壺鈕造型新穎、頗具新意;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圓中見方。此件作品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是顧老紫砂壺創作中的一件鉅作。壺肩處有顧景舟親自鐵筆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六方壺

此尊顧景舟先生的藏六方紫砂作品,以純淨紫泥製作,通體陽線筋紋排布,六條線條從壺紐頂端一瀉而出,經蓋面、蓋沿、壺口頸、壺身收至壺足,呈現六方。壺底鈐印:“得一日閒為我福” 壺鋬耳形稍圓,二彎流,均布以六條曲線,依壺造勢,壺體線條飽滿,向外賁張。整壺線條明晰利落,雖方似圓,雖圓卻方。尤其是壺蓋穹窿凸起,整壺呈現出蓄勢待發之勢,色紫悅目,品讀有味。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璧組壺 (共計十一件)

璧,古代禮器,也是美玉的統稱。提璧壺是工藝美術大家高莊教授創意設計,顧景舟首制,時在1965年。在此後的近四十八年中,顧景舟先生多次提煉,精益求精。

諸如在樑的高低,咀的伸卷,蓋的變化,鈕的虛實,角的銳鈍,都作過不同的賞試和探索,且有單壺及套具。日臻完美。顧老曾說過:“一個人一輩子能留下幾件經得起推敲的作品就不錯了。” 提璧茶具是當代紫砂壺中,表現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等五美境界的一絕。此提璧茶具正是顧景舟先生留下的經得起推敲的代表作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九頭詠梅茶具

自1970年代完成後,此套詠梅茶具一直展示於宜興紫砂廠陳列室,作為當代紫砂的指針性作品,顧老亦多次在陪同貴賓參訪時,介紹自己的得意之作。直到1996年由於陶瓷公司體制調整,這套珍品才經過紫砂廠,輾轉為臺灣某重要收藏家庋藏,近二十年來均被妥善保存於銀行保險庫中,完整如新。詠梅茶具達九頭之多,一壺、四杯、四託,彌足珍貴,顧氏極為重視傳統純手工制壺技藝,從手工捶泥到排窯送燒,一砂一泥、一杯一託,親力親為,毫不取巧。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 唐雲石瓢

壺身一面刻詩文“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藥城兄屬。吳倩並題”;另一面刻竹葉,書款“湖帆”。此壺器型敦厚古樸、氣韻 深沉;書法若遊雲驚龍,銀鉤鐵 畫、筆底春風;竹枝圖靈動傳情、 刻工利落穩健。詩畫相襯、美不 勝收,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疎枝密葉之間。 竹為花中君子,欺霜傲雪,文士風骨。此壺工藝精湛、色澤 古雅,頗顯文人雅趣,一如景舟 先生本人,襟懷若谷、卓爾不群。百世垂範不足道, 一蓑煙 雨任平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松鼠葡萄十頭套組咖啡茶具

1955年,應人民大會堂的定製需求,顧景舟制此套松鼠葡萄茶具,做為對新中國的獻禮。作品壺身形制巨大,壺身容積達1400cc,一壺、一糖缸、四杯、四託,共計十頭,杯碟成套,更有造型得西制之意的糖缸成為又一大亮點。壺、缸、杯無論造型、裝飾風格統一,營造出一個愜意、天然為伴的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品茗之時,欣賞其靜中有動,別有一番情趣。此套顧景舟花器鉅製不僅形制恢宏,造型飽滿,而且是不為多見的顧景舟花貨作品,熔多種技法一爐,可謂巧奪天工;十頭成套更是難得珍稀,堪稱顧景舟制壺中的絕世翹楚。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雙線竹鼓壺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均玉壺

此壺為綠泥製成,其色青綠溫婉,包漿自然古樸,如石似玉。壺身為圓角方柱體,口呈圓形,短坡頸。曲流、耳把、橋鈕、圈足均方中見圓,巧妙延續。圓形蓋配以方橋鈕,別緻精美,大有古意。此壺結構嚴謹勻稱,質地細膩潤澤,技藝嫻熟老練,構思巧妙。造型深諳方圓和諧之美,沉穩中見靈動,方圓中寓天地,給人一種端莊、寧靜的大雅之美,是顧景舟先生的傳世精品之作。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如意仿古

扁圓腹,短彎流,環狀柄,闊口臥足,壺口與壺蓋邊沿相吻合成一條飽滿燈草線,口、蓋各佔其半,無紮實功力不能為之。壺腹飾以如意紋,與橋形如意鈕相呼應,於傳統造型中見新意。本件“仿古如意壺”泥色瑩潤,骨肉亭勻,為顧景舟先生經典之作,相同作品可見於《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風雲》、《紫砂泰斗顧景舟》等多部著作。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鷓鴣提樑壺

壺為紫砂質,所用紅泥土質細膩,淘澄凝練,表皮平滑,久用越發光潤。器型秀美,端莊。圓蓋與壺體緊密相合,上附環形空心蓋鈕。壺平口,壺身呈短圓筒狀,口大底小,斜腹,平底,矮圈足。口沿處設扁平三叉高提樑,,腹部有流,稍有曲線,有畫龍點睛之妙。整個壺線條洗練明確,渾然一體,耐人尋味。蓋內有“景舟”篆書款。底有銘文: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 景舟記 時年六十有九。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秦權壺

此壺形似秤砣,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所用稱之權為形,壺形似柱上部收斂,橋形鈕順著鐘形蓋面弧度拱起。短流向上微曲,力感十足。環耳形把手,半圓形截蓋,赭紅色澤溫和中正,形制樸素敦厚,態體光潤優美,線條流暢而規則,氣格古樸,穩重沉著。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雙圈壺

此壺胎體十分細膩,表面由於長期把玩而呈現出光澤,壺身為圓筒狀,過橋式蓋鈕,套以雙環。壺嘴捏型精確,出水流暢不留涓滴。把手寬大樸質。整體造型雋永沉穩,有大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此樂壺

壺身扁圓如鼓,下大上小,蓋的亦採扁圓形與誇張的瘦高提樑相互襯映,使整體造型看來既協調又雋永有味。提樑順壺身較窄的肩部向上漸開,頂部與壺底寬度略同,成倒梯形,和壺身上下對稱。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並刻 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取其代表作“提璧壺”之造型,歷經長期反覆推敲,創作而成。在蓋面處作較大改動,作玉璧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壺蓋嚴絲合縫、整齊劃一;壺鈕造型新穎、頗具新意;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圓中見方。此件作品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是顧老紫砂壺創作中的一件鉅作。壺肩處有顧景舟親自鐵筆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六方壺

此尊顧景舟先生的藏六方紫砂作品,以純淨紫泥製作,通體陽線筋紋排布,六條線條從壺紐頂端一瀉而出,經蓋面、蓋沿、壺口頸、壺身收至壺足,呈現六方。壺底鈐印:“得一日閒為我福” 壺鋬耳形稍圓,二彎流,均布以六條曲線,依壺造勢,壺體線條飽滿,向外賁張。整壺線條明晰利落,雖方似圓,雖圓卻方。尤其是壺蓋穹窿凸起,整壺呈現出蓄勢待發之勢,色紫悅目,品讀有味。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璧組壺 (共計十一件)

璧,古代禮器,也是美玉的統稱。提璧壺是工藝美術大家高莊教授創意設計,顧景舟首制,時在1965年。在此後的近四十八年中,顧景舟先生多次提煉,精益求精。

諸如在樑的高低,咀的伸卷,蓋的變化,鈕的虛實,角的銳鈍,都作過不同的賞試和探索,且有單壺及套具。日臻完美。顧老曾說過:“一個人一輩子能留下幾件經得起推敲的作品就不錯了。” 提璧茶具是當代紫砂壺中,表現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等五美境界的一絕。此提璧茶具正是顧景舟先生留下的經得起推敲的代表作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九頭詠梅茶具

自1970年代完成後,此套詠梅茶具一直展示於宜興紫砂廠陳列室,作為當代紫砂的指針性作品,顧老亦多次在陪同貴賓參訪時,介紹自己的得意之作。直到1996年由於陶瓷公司體制調整,這套珍品才經過紫砂廠,輾轉為臺灣某重要收藏家庋藏,近二十年來均被妥善保存於銀行保險庫中,完整如新。詠梅茶具達九頭之多,一壺、四杯、四託,彌足珍貴,顧氏極為重視傳統純手工制壺技藝,從手工捶泥到排窯送燒,一砂一泥、一杯一託,親力親為,毫不取巧。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 唐雲石瓢

壺身一面刻詩文“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藥城兄屬。吳倩並題”;另一面刻竹葉,書款“湖帆”。此壺器型敦厚古樸、氣韻 深沉;書法若遊雲驚龍,銀鉤鐵 畫、筆底春風;竹枝圖靈動傳情、 刻工利落穩健。詩畫相襯、美不 勝收,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疎枝密葉之間。 竹為花中君子,欺霜傲雪,文士風骨。此壺工藝精湛、色澤 古雅,頗顯文人雅趣,一如景舟 先生本人,襟懷若谷、卓爾不群。百世垂範不足道, 一蓑煙 雨任平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松鼠葡萄十頭套組咖啡茶具

1955年,應人民大會堂的定製需求,顧景舟制此套松鼠葡萄茶具,做為對新中國的獻禮。作品壺身形制巨大,壺身容積達1400cc,一壺、一糖缸、四杯、四託,共計十頭,杯碟成套,更有造型得西制之意的糖缸成為又一大亮點。壺、缸、杯無論造型、裝飾風格統一,營造出一個愜意、天然為伴的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品茗之時,欣賞其靜中有動,別有一番情趣。此套顧景舟花器鉅製不僅形制恢宏,造型飽滿,而且是不為多見的顧景舟花貨作品,熔多種技法一爐,可謂巧奪天工;十頭成套更是難得珍稀,堪稱顧景舟制壺中的絕世翹楚。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雙線竹鼓壺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均玉壺

此壺為綠泥製成,其色青綠溫婉,包漿自然古樸,如石似玉。壺身為圓角方柱體,口呈圓形,短坡頸。曲流、耳把、橋鈕、圈足均方中見圓,巧妙延續。圓形蓋配以方橋鈕,別緻精美,大有古意。此壺結構嚴謹勻稱,質地細膩潤澤,技藝嫻熟老練,構思巧妙。造型深諳方圓和諧之美,沉穩中見靈動,方圓中寓天地,給人一種端莊、寧靜的大雅之美,是顧景舟先生的傳世精品之作。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如意仿古

扁圓腹,短彎流,環狀柄,闊口臥足,壺口與壺蓋邊沿相吻合成一條飽滿燈草線,口、蓋各佔其半,無紮實功力不能為之。壺腹飾以如意紋,與橋形如意鈕相呼應,於傳統造型中見新意。本件“仿古如意壺”泥色瑩潤,骨肉亭勻,為顧景舟先生經典之作,相同作品可見於《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風雲》、《紫砂泰斗顧景舟》等多部著作。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鷓鴣提樑壺

壺為紫砂質,所用紅泥土質細膩,淘澄凝練,表皮平滑,久用越發光潤。器型秀美,端莊。圓蓋與壺體緊密相合,上附環形空心蓋鈕。壺平口,壺身呈短圓筒狀,口大底小,斜腹,平底,矮圈足。口沿處設扁平三叉高提樑,,腹部有流,稍有曲線,有畫龍點睛之妙。整個壺線條洗練明確,渾然一體,耐人尋味。蓋內有“景舟”篆書款。底有銘文: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 景舟記 時年六十有九。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秦權壺

此壺形似秤砣,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所用稱之權為形,壺形似柱上部收斂,橋形鈕順著鐘形蓋面弧度拱起。短流向上微曲,力感十足。環耳形把手,半圓形截蓋,赭紅色澤溫和中正,形制樸素敦厚,態體光潤優美,線條流暢而規則,氣格古樸,穩重沉著。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雙圈壺

此壺胎體十分細膩,表面由於長期把玩而呈現出光澤,壺身為圓筒狀,過橋式蓋鈕,套以雙環。壺嘴捏型精確,出水流暢不留涓滴。把手寬大樸質。整體造型雋永沉穩,有大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此樂壺

壺身扁圓如鼓,下大上小,蓋的亦採扁圓形與誇張的瘦高提樑相互襯映,使整體造型看來既協調又雋永有味。提樑順壺身較窄的肩部向上漸開,頂部與壺底寬度略同,成倒梯形,和壺身上下對稱。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江寒汀畫 吳湖帆石瓢壺

正面:壺上孤雀雪梅畫 落款 湖帆道兄正畫寒汀

反面:鐫刻“細嚼梅花雪乳香”寒汀兄為餘畫茶壺倩自題

1948年,當時34歲的顧景舟正值壯歲。他精心製作了五把大石瓢壺,以輕舟運往上海,經上海鐵畫軒第二代傳人戴相明攜壺隨畫家江寒汀到吳湖帆家中,請吳湖帆為五把壺做書畫裝飾。吳湖帆在五把壺坯上題詩兩句,其中四把壺上各畫“風動疏竹”,這把則由江寒汀題孤雀寒梅。書畫成,仍由戴相明交貨船帶送顧家,並由顧景舟親自鐫刻。後來,這五把石瓢壺燒成後顧景舟自留一把,其餘四把分贈江寒汀、吳湖帆、唐雲、戴相明。五把石瓢壺被業內認為是“陶藝一絕、書畫一絕、篆刻一絕,可謂陶、書、畫、刻的珠聯璧合”,也見證了顧景舟與“海派”書畫名家之間的深厚友誼。而顧景舟之“舟”字款也自此始用,同樣意義非凡。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並刻 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取其代表作“提璧壺”之造型,歷經長期反覆推敲,創作而成。在蓋面處作較大改動,作玉璧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壺蓋嚴絲合縫、整齊劃一;壺鈕造型新穎、頗具新意;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圓中見方。此件作品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是顧老紫砂壺創作中的一件鉅作。壺肩處有顧景舟親自鐵筆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六方壺

此尊顧景舟先生的藏六方紫砂作品,以純淨紫泥製作,通體陽線筋紋排布,六條線條從壺紐頂端一瀉而出,經蓋面、蓋沿、壺口頸、壺身收至壺足,呈現六方。壺底鈐印:“得一日閒為我福” 壺鋬耳形稍圓,二彎流,均布以六條曲線,依壺造勢,壺體線條飽滿,向外賁張。整壺線條明晰利落,雖方似圓,雖圓卻方。尤其是壺蓋穹窿凸起,整壺呈現出蓄勢待發之勢,色紫悅目,品讀有味。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璧組壺 (共計十一件)

璧,古代禮器,也是美玉的統稱。提璧壺是工藝美術大家高莊教授創意設計,顧景舟首制,時在1965年。在此後的近四十八年中,顧景舟先生多次提煉,精益求精。

諸如在樑的高低,咀的伸卷,蓋的變化,鈕的虛實,角的銳鈍,都作過不同的賞試和探索,且有單壺及套具。日臻完美。顧老曾說過:“一個人一輩子能留下幾件經得起推敲的作品就不錯了。” 提璧茶具是當代紫砂壺中,表現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等五美境界的一絕。此提璧茶具正是顧景舟先生留下的經得起推敲的代表作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九頭詠梅茶具

自1970年代完成後,此套詠梅茶具一直展示於宜興紫砂廠陳列室,作為當代紫砂的指針性作品,顧老亦多次在陪同貴賓參訪時,介紹自己的得意之作。直到1996年由於陶瓷公司體制調整,這套珍品才經過紫砂廠,輾轉為臺灣某重要收藏家庋藏,近二十年來均被妥善保存於銀行保險庫中,完整如新。詠梅茶具達九頭之多,一壺、四杯、四託,彌足珍貴,顧氏極為重視傳統純手工制壺技藝,從手工捶泥到排窯送燒,一砂一泥、一杯一託,親力親為,毫不取巧。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 唐雲石瓢

壺身一面刻詩文“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藥城兄屬。吳倩並題”;另一面刻竹葉,書款“湖帆”。此壺器型敦厚古樸、氣韻 深沉;書法若遊雲驚龍,銀鉤鐵 畫、筆底春風;竹枝圖靈動傳情、 刻工利落穩健。詩畫相襯、美不 勝收,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疎枝密葉之間。 竹為花中君子,欺霜傲雪,文士風骨。此壺工藝精湛、色澤 古雅,頗顯文人雅趣,一如景舟 先生本人,襟懷若谷、卓爾不群。百世垂範不足道, 一蓑煙 雨任平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松鼠葡萄十頭套組咖啡茶具

1955年,應人民大會堂的定製需求,顧景舟制此套松鼠葡萄茶具,做為對新中國的獻禮。作品壺身形制巨大,壺身容積達1400cc,一壺、一糖缸、四杯、四託,共計十頭,杯碟成套,更有造型得西制之意的糖缸成為又一大亮點。壺、缸、杯無論造型、裝飾風格統一,營造出一個愜意、天然為伴的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品茗之時,欣賞其靜中有動,別有一番情趣。此套顧景舟花器鉅製不僅形制恢宏,造型飽滿,而且是不為多見的顧景舟花貨作品,熔多種技法一爐,可謂巧奪天工;十頭成套更是難得珍稀,堪稱顧景舟制壺中的絕世翹楚。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雙線竹鼓壺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均玉壺

此壺為綠泥製成,其色青綠溫婉,包漿自然古樸,如石似玉。壺身為圓角方柱體,口呈圓形,短坡頸。曲流、耳把、橋鈕、圈足均方中見圓,巧妙延續。圓形蓋配以方橋鈕,別緻精美,大有古意。此壺結構嚴謹勻稱,質地細膩潤澤,技藝嫻熟老練,構思巧妙。造型深諳方圓和諧之美,沉穩中見靈動,方圓中寓天地,給人一種端莊、寧靜的大雅之美,是顧景舟先生的傳世精品之作。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如意仿古

扁圓腹,短彎流,環狀柄,闊口臥足,壺口與壺蓋邊沿相吻合成一條飽滿燈草線,口、蓋各佔其半,無紮實功力不能為之。壺腹飾以如意紋,與橋形如意鈕相呼應,於傳統造型中見新意。本件“仿古如意壺”泥色瑩潤,骨肉亭勻,為顧景舟先生經典之作,相同作品可見於《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風雲》、《紫砂泰斗顧景舟》等多部著作。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鷓鴣提樑壺

壺為紫砂質,所用紅泥土質細膩,淘澄凝練,表皮平滑,久用越發光潤。器型秀美,端莊。圓蓋與壺體緊密相合,上附環形空心蓋鈕。壺平口,壺身呈短圓筒狀,口大底小,斜腹,平底,矮圈足。口沿處設扁平三叉高提樑,,腹部有流,稍有曲線,有畫龍點睛之妙。整個壺線條洗練明確,渾然一體,耐人尋味。蓋內有“景舟”篆書款。底有銘文: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 景舟記 時年六十有九。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秦權壺

此壺形似秤砣,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所用稱之權為形,壺形似柱上部收斂,橋形鈕順著鐘形蓋面弧度拱起。短流向上微曲,力感十足。環耳形把手,半圓形截蓋,赭紅色澤溫和中正,形制樸素敦厚,態體光潤優美,線條流暢而規則,氣格古樸,穩重沉著。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雙圈壺

此壺胎體十分細膩,表面由於長期把玩而呈現出光澤,壺身為圓筒狀,過橋式蓋鈕,套以雙環。壺嘴捏型精確,出水流暢不留涓滴。把手寬大樸質。整體造型雋永沉穩,有大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此樂壺

壺身扁圓如鼓,下大上小,蓋的亦採扁圓形與誇張的瘦高提樑相互襯映,使整體造型看來既協調又雋永有味。提樑順壺身較窄的肩部向上漸開,頂部與壺底寬度略同,成倒梯形,和壺身上下對稱。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江寒汀畫 吳湖帆石瓢壺

正面:壺上孤雀雪梅畫 落款 湖帆道兄正畫寒汀

反面:鐫刻“細嚼梅花雪乳香”寒汀兄為餘畫茶壺倩自題

1948年,當時34歲的顧景舟正值壯歲。他精心製作了五把大石瓢壺,以輕舟運往上海,經上海鐵畫軒第二代傳人戴相明攜壺隨畫家江寒汀到吳湖帆家中,請吳湖帆為五把壺做書畫裝飾。吳湖帆在五把壺坯上題詩兩句,其中四把壺上各畫“風動疏竹”,這把則由江寒汀題孤雀寒梅。書畫成,仍由戴相明交貨船帶送顧家,並由顧景舟親自鐫刻。後來,這五把石瓢壺燒成後顧景舟自留一把,其餘四把分贈江寒汀、吳湖帆、唐雲、戴相明。五把石瓢壺被業內認為是“陶藝一絕、書畫一絕、篆刻一絕,可謂陶、書、畫、刻的珠聯璧合”,也見證了顧景舟與“海派”書畫名家之間的深厚友誼。而顧景舟之“舟”字款也自此始用,同樣意義非凡。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僧帽壺

該壺屬矮僧帽壺,底部刻有“生蓮居大彬”款,壺內暗處藏有“景舟”小印。這雖仿時大彬的壺樣,但我覺得顧老對該壺的製作更加嚴謹,從壺身內外的工藝水準可看到顧老在方器製作上過硬的功力和法度。壺身上下線條變化豐富、比例恰當,特別是壺頸肩部用收緊的雲肩線,使壺的節奏感更加強力。

蓮花瓣的比例及暢開的角度,有一種蓮花正在開放的態勢。壺嘴壺把的大小粗細與整體比例協調得體,壺蓋面層次有序加高,正托起了花頂摘手,使其更顯端莊、內斂,製作精緻,用溫潤的紫紅調砂泥製作,更使人愛不釋手,這是顧景舟先生超越前人的精神之作。

"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39年,古董商人郎玉書請他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有機會看到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這段時光大約三年多,即顧景舟23歲至27歲之間,使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顧景舟作品欣賞: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洲菱花套組

款識:顧景(壺、蓋、杯)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

此套菱花套組壺為顧景舟紫砂壺拍賣首見,殊為少見。此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

這套“雲肩三足如意紋鼎壺”一壺二杯,曾刊於《紫砂風雲》著作。於1954年創作,此壺造型取自青銅三足圓鼎,圓鼎初為食器,亦為祭祀之器,可通天地神靈,乃有靈氣之寶器。以此器化為茶器,以茶養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綿相接的雲肩如意紋寓意天人合一,吉祥如意。此壺具象與抽象,器形與神韻兼備,內涵與器物和諧一致,壺杯一套,擁有者定能事業圓滿通達,萬事吉祥如意,人生歡喜得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反面:“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正面:畫 “風動疏竹”,落款 湖帆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在四十年代末顧景舟常往來宜興、上海之間,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篆刻家,令顧景洲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多了不同視野的養分。1948年,顧景洲主動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這五把石瓢的佳話,沒有戴相明的搭橋張羅,雅事實在難以促成。顧景舟感念戴相明,對他的情誼,也體現在他專門打造相贈的這把壺的中:壺蓋款是顧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顧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這把石瓢是兩人共同的成果,他要兩個人的名字和情誼刻在一把壺裡,流傳下去。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供春壺

壺形藩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笑櫻壺

顧景舟在20世紀60年代初製作。選料為上等天然紫泥,色澤溫潤,紫韻生輝。壺身微扁圓,由上而下漸收斂至圈足,壺底圓盤接底,增添了穩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裝飾一環線,與口沿、蓋沿成“三線”呼應,恰到好處;上下口沿圓潤飽滿、以壓蓋式密合;壺蓋微微隆起的弧面與壺身弧面銜接自然、圓潤有度;壺鋬上設計飛扣,線條優美自然,頗具動感,提拿亦穩。

三彎壺嘴順勢而出;出水流暢有力。此壺式看似平淡無奇,簡潔流動的壺上線條,實則對製作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體觀之,整器造型簡潔、形體飽滿,線條流暢,製作嚴謹,氣韻素潔,柔中蓄韌,肌理溫潤,有坦蕩之氣、君子之風。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牛蓋蓮子壺

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此壺選用段泥,全手工製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仿古壺

鈐印:顧景洲(蓋)、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底)

口延一圈與蓋邊上下相吻,細膩優雅。流、把順壺肩弧度自然伸出,銜接無痕宛若生成。流渾厚而精神,與圓把前後對稱,更添此壺精實可喜的韻味。壺身兩側均刻有銘文,一側為“座有蘭言”四字,另一側為“全國省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江蘇省農民銀行、江蘇省銀行敬賀”。當時為了表達恭賀之意,江蘇省多位工藝師於1946受邀製作此種器形的紫砂壺共100把,顧老也在受邀名單之中,這把壺便是當時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此壺是顧老原創壺形,此類壺形在藏家心目中認可度極高,此壺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 流,環狀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見匠心獨運。

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 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扣一環”之感。稍加想象,壺蓋上的橋形鈕正如水波盪 漾中的一座小橋,“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為大生產打樣創制而成,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本件作品蓋款“景舟”為顧氏早期用印,底款“中國宜興” 其時代風貌特徵明顯,堪稱“上新橋壺”之鼻祖。此壺以上好紅棕泥製成,色澤瑩潤,光彩照人, 歷經近半個世紀而保存完好,是顧老為後世所有喜愛紫砂的人留下的一件瑰寶。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矮井欄壺

1989年,由金陵畫派著名藝術家亞明發起的書畫名家與宜興丁蜀鎮眾多制壺高手合作,共制180餘件,眾多合作作品中,以顧老與魏紫熙合作的此件作品最為出眾。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顯文,1915年1月生於河南遂平。1934年畢業於開封河南藝師。任教於河南中、小學 。1938年後,於河南、湖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主辦《河南民報》之《美育》副刊 。1949年後,相繼於南京文工團、南京美術工廠、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工作。歷任江蘇國畫院畫師,兼徐州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人大代表。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籌建江蘇省國畫院。他參與組織並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藝術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大集玉壺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23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說明:1.附汪寅仙證書。

2.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舊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樑盤壺

此壺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其特點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暢,提樑及蓋的設計新穎、大方、突出。整體制作形成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的構圖特色,充分掌握運用了雕塑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的飛揚動勢,為整體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之感。壺身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為韓美林書寫。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 虛扁壺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1993年10月21日,年近八旬的顧景舟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情誼,弘揚紫砂陶文化的真諦,應邀赴臺灣參加“宜興紫砂陶精品展”活動,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盛大而熱烈的歡迎。這次展覽他帶去的作品中就有這把“虛扁壺”;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紐、把,這三點搭配也是高明。比智窮工,美輪美奐,讓臺灣的紫砂愛好者大飽眼福。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高腰線三足提樑套壺

此壺為三足鼎式,壺身呈扁球形,敦厚飽滿。寶珠式鈕,短彎流造型獨特,方形提樑跨於壺上,轉折自如。通體光素,僅以三條線飾於肩部,平添幾分古意。此類造型的壺最早出現於明代萬曆年間,有《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第44-45頁的“陳仲美款仿古鳳盉壺”可資比較。他對古今紫砂壺藝術有著獨到理解,同時又具備極強的創新精神,作品文人氣十足且具有時代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大提璧壺

至1978年起,顧景舟歷經四次修改,跨越二十餘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創造的傳統經典之作。而此款拍品的不同之處正是顧景舟經過四次修改後的成熟作品,尺寸也大過以往的同款提壁壺。做工的精湛,壺嘴的秀挺都更加的體現出來。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寶菱

此作是筋紋器中的大成之作,頗具匠心,這一作品在線條設計上的特點是“登分和對稱”。“寶”是珍貴之意,“菱”指古代的“菱花鏡”。

俯視這壺的壺蓋形狀就像古代銅鏡“菱花鏡”,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並不繁複,到時層次感更強。

壺的頸部略挺,太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強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這就是顧老制壺的高明之處。寶菱壺選料考究,古老生前所制極少,格外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顧景舟所制,吳湖帆(1894—1968)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竹葉姿態爽颯,如有習習清風,行書勁健灑脫,正與壺身整體權衡協調之線條、造型對應成趣。這是顧景舟與江寒汀、吳湖帆與唐雲(1910—1993)等海派書畫家合作的五把傳世石瓢名壺之一,是藝術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詩、書、畫、篆刻的完美結合,名家名手,彌足珍貴。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並刻 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取其代表作“提璧壺”之造型,歷經長期反覆推敲,創作而成。在蓋面處作較大改動,作玉璧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壺蓋嚴絲合縫、整齊劃一;壺鈕造型新穎、頗具新意;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圓中見方。此件作品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是顧老紫砂壺創作中的一件鉅作。壺肩處有顧景舟親自鐵筆篆刻“孤鬆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戊辰龍年三月”。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六方壺

此尊顧景舟先生的藏六方紫砂作品,以純淨紫泥製作,通體陽線筋紋排布,六條線條從壺紐頂端一瀉而出,經蓋面、蓋沿、壺口頸、壺身收至壺足,呈現六方。壺底鈐印:“得一日閒為我福” 壺鋬耳形稍圓,二彎流,均布以六條曲線,依壺造勢,壺體線條飽滿,向外賁張。整壺線條明晰利落,雖方似圓,雖圓卻方。尤其是壺蓋穹窿凸起,整壺呈現出蓄勢待發之勢,色紫悅目,品讀有味。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提璧組壺 (共計十一件)

璧,古代禮器,也是美玉的統稱。提璧壺是工藝美術大家高莊教授創意設計,顧景舟首制,時在1965年。在此後的近四十八年中,顧景舟先生多次提煉,精益求精。

諸如在樑的高低,咀的伸卷,蓋的變化,鈕的虛實,角的銳鈍,都作過不同的賞試和探索,且有單壺及套具。日臻完美。顧老曾說過:“一個人一輩子能留下幾件經得起推敲的作品就不錯了。” 提璧茶具是當代紫砂壺中,表現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等五美境界的一絕。此提璧茶具正是顧景舟先生留下的經得起推敲的代表作之一。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九頭詠梅茶具

自1970年代完成後,此套詠梅茶具一直展示於宜興紫砂廠陳列室,作為當代紫砂的指針性作品,顧老亦多次在陪同貴賓參訪時,介紹自己的得意之作。直到1996年由於陶瓷公司體制調整,這套珍品才經過紫砂廠,輾轉為臺灣某重要收藏家庋藏,近二十年來均被妥善保存於銀行保險庫中,完整如新。詠梅茶具達九頭之多,一壺、四杯、四託,彌足珍貴,顧氏極為重視傳統純手工制壺技藝,從手工捶泥到排窯送燒,一砂一泥、一杯一託,親力親為,毫不取巧。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 唐雲石瓢

壺身一面刻詩文“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藥城兄屬。吳倩並題”;另一面刻竹葉,書款“湖帆”。此壺器型敦厚古樸、氣韻 深沉;書法若遊雲驚龍,銀鉤鐵 畫、筆底春風;竹枝圖靈動傳情、 刻工利落穩健。詩畫相襯、美不 勝收,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疎枝密葉之間。 竹為花中君子,欺霜傲雪,文士風骨。此壺工藝精湛、色澤 古雅,頗顯文人雅趣,一如景舟 先生本人,襟懷若谷、卓爾不群。百世垂範不足道, 一蓑煙 雨任平生。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松鼠葡萄十頭套組咖啡茶具

1955年,應人民大會堂的定製需求,顧景舟制此套松鼠葡萄茶具,做為對新中國的獻禮。作品壺身形制巨大,壺身容積達1400cc,一壺、一糖缸、四杯、四託,共計十頭,杯碟成套,更有造型得西制之意的糖缸成為又一大亮點。壺、缸、杯無論造型、裝飾風格統一,營造出一個愜意、天然為伴的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品茗之時,欣賞其靜中有動,別有一番情趣。此套顧景舟花器鉅製不僅形制恢宏,造型飽滿,而且是不為多見的顧景舟花貨作品,熔多種技法一爐,可謂巧奪天工;十頭成套更是難得珍稀,堪稱顧景舟制壺中的絕世翹楚。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雙線竹鼓壺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均玉壺

此壺為綠泥製成,其色青綠溫婉,包漿自然古樸,如石似玉。壺身為圓角方柱體,口呈圓形,短坡頸。曲流、耳把、橋鈕、圈足均方中見圓,巧妙延續。圓形蓋配以方橋鈕,別緻精美,大有古意。此壺結構嚴謹勻稱,質地細膩潤澤,技藝嫻熟老練,構思巧妙。造型深諳方圓和諧之美,沉穩中見靈動,方圓中寓天地,給人一種端莊、寧靜的大雅之美,是顧景舟先生的傳世精品之作。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如意仿古

扁圓腹,短彎流,環狀柄,闊口臥足,壺口與壺蓋邊沿相吻合成一條飽滿燈草線,口、蓋各佔其半,無紮實功力不能為之。壺腹飾以如意紋,與橋形如意鈕相呼應,於傳統造型中見新意。本件“仿古如意壺”泥色瑩潤,骨肉亭勻,為顧景舟先生經典之作,相同作品可見於《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風雲》、《紫砂泰斗顧景舟》等多部著作。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鷓鴣提樑壺

壺為紫砂質,所用紅泥土質細膩,淘澄凝練,表皮平滑,久用越發光潤。器型秀美,端莊。圓蓋與壺體緊密相合,上附環形空心蓋鈕。壺平口,壺身呈短圓筒狀,口大底小,斜腹,平底,矮圈足。口沿處設扁平三叉高提樑,,腹部有流,稍有曲線,有畫龍點睛之妙。整個壺線條洗練明確,渾然一體,耐人尋味。蓋內有“景舟”篆書款。底有銘文: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 景舟記 時年六十有九。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秦權壺

此壺形似秤砣,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所用稱之權為形,壺形似柱上部收斂,橋形鈕順著鐘形蓋面弧度拱起。短流向上微曲,力感十足。環耳形把手,半圓形截蓋,赭紅色澤溫和中正,形制樸素敦厚,態體光潤優美,線條流暢而規則,氣格古樸,穩重沉著。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雙圈壺

此壺胎體十分細膩,表面由於長期把玩而呈現出光澤,壺身為圓筒狀,過橋式蓋鈕,套以雙環。壺嘴捏型精確,出水流暢不留涓滴。把手寬大樸質。整體造型雋永沉穩,有大氣。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此樂壺

壺身扁圓如鼓,下大上小,蓋的亦採扁圓形與誇張的瘦高提樑相互襯映,使整體造型看來既協調又雋永有味。提樑順壺身較窄的肩部向上漸開,頂部與壺底寬度略同,成倒梯形,和壺身上下對稱。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顧景舟制江寒汀畫 吳湖帆石瓢壺

正面:壺上孤雀雪梅畫 落款 湖帆道兄正畫寒汀

反面:鐫刻“細嚼梅花雪乳香”寒汀兄為餘畫茶壺倩自題

1948年,當時34歲的顧景舟正值壯歲。他精心製作了五把大石瓢壺,以輕舟運往上海,經上海鐵畫軒第二代傳人戴相明攜壺隨畫家江寒汀到吳湖帆家中,請吳湖帆為五把壺做書畫裝飾。吳湖帆在五把壺坯上題詩兩句,其中四把壺上各畫“風動疏竹”,這把則由江寒汀題孤雀寒梅。書畫成,仍由戴相明交貨船帶送顧家,並由顧景舟親自鐫刻。後來,這五把石瓢壺燒成後顧景舟自留一把,其餘四把分贈江寒汀、吳湖帆、唐雲、戴相明。五把石瓢壺被業內認為是“陶藝一絕、書畫一絕、篆刻一絕,可謂陶、書、畫、刻的珠聯璧合”,也見證了顧景舟與“海派”書畫名家之間的深厚友誼。而顧景舟之“舟”字款也自此始用,同樣意義非凡。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僧帽壺

該壺屬矮僧帽壺,底部刻有“生蓮居大彬”款,壺內暗處藏有“景舟”小印。這雖仿時大彬的壺樣,但我覺得顧老對該壺的製作更加嚴謹,從壺身內外的工藝水準可看到顧老在方器製作上過硬的功力和法度。壺身上下線條變化豐富、比例恰當,特別是壺頸肩部用收緊的雲肩線,使壺的節奏感更加強力。

蓮花瓣的比例及暢開的角度,有一種蓮花正在開放的態勢。壺嘴壺把的大小粗細與整體比例協調得體,壺蓋面層次有序加高,正托起了花頂摘手,使其更顯端莊、內斂,製作精緻,用溫潤的紫紅調砂泥製作,更使人愛不釋手,這是顧景舟先生超越前人的精神之作。

顧景舟作品最全詳解(42把經典之作)


洋桶壺

鈐印:曼晞陶藝(底款);顧景洲(蓋款)

顧景舟早時曾跟有“洋桶王”之稱的儲銘學壺,所以洋桶壺成了他早年做得最多的一種造型。在抗日戰爭後期,1944年顧景舟從上海回到家鄉宜興後生活艱難,開始以接受別人定製“洋桶壺”為生計,前後做過多件“洋桶壺”。因此“洋桶壺”也是顧景舟大師心得最為豐富的一種壺型。此壺為顧景舟的得意之作,常常被引以為經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