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尋“木”,木氣息無處不在!


故宮尋“木”,木氣息無處不在!

圖片來源:百科知識雜誌

觀西方著名建築,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鬥獸場和中世紀歐洲的大教堂,無一不是磚石結構。而當你遊走在明清兩代皇家宮殿——故宮(紫禁城)中時,會發現在這裡,木是支撐其龐大建築群的最重要的材料:縝密精緻的斗拱、高大挺拔的殿柱、觸手可及的門窗、意蘊深厚的匾額、枝繁葉茂的古樹……故宮裡的木氣息無處不在。

木——古人情有獨鍾

古代中國對木一直情有獨鍾。在古人的觀念中,木在五行中居於東方,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屬陽,代表春天。

《易經》裡說“天有大德曰生”,萬物是從何時產生的?萬物是從春天萌生的,所以木象徵生命。古人用木建造房屋,代表著生,寓意繁衍生息、生生不斷。即使木結構建築易於焚燬,保存下來的可能性極小,但古人仍不掩飾對木的喜愛,精心打造每一座木建築。

故宮尋“木”,木氣息無處不在!

圖片來源:《百科知識》雜誌

時間回溯到1406年,當時的統治者明成祖朱棣接受群臣的建議,決定營建北京宮殿。皇帝一紙令下,官員和百姓紛紛行動起來,前往全國各地去開採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後運送到北京。與西方磚石的層疊結構相比,中國傳統木構建築所運用的構架像一座房屋的骨架,其中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牆倒屋不塌”。木作的構件規格多種多樣,可以事先預製加工,然後在現場進行組合安裝。

在古代能工巧匠的搭建下,先是四根立柱的上端以樑枋縱橫連接成一間房子,之後,一間又一間房子拔地而起,日夜不休,連軸運轉,1420年,終於搭建出這座令人嚮往的皇家宮殿——紫禁城。

六百年曆史輪轉,六百年滄桑鉅變。曾經居住在“城”裡的人已經消逝在歷史長河之中,唯留這座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木質結構宮殿建築群——故宮,靜立在北京城中,用它獨有的方式講述著那些沉澱許久的歷史往事。

斗拱——起承轉合固穩定

中國木構建築,技術最複雜的是斗拱;最簡單的組合,也是斗拱。斗拱分為鬥與拱,位於建築物簷下。從柱頂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與拱之間的方形墊木叫鬥。鬥上置拱,拱上置鬥,鬥上又置拱,結構千篇一律,造型卻千變萬化。

樑思成先生說:“斗拱在中國建築上的地位,猶柱飾之於希臘羅馬建築;斗拱之變化,謂為中國建築之變化,亦未嘗不可,猶柱飾之影響歐洲建築,至為重大。”

故宮尋“木”,木氣息無處不在!

圖片來源:《百科知識》雜誌

前文提及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一大特點就是“牆倒屋不塌”,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斗拱。斗拱上承屋頂,下接立柱,把屋簷的重量均勻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穩定的作用。鑑於此,斗拱成為古代房屋抗震能力的關鍵所在,如遇地震,在斗拱的起承轉合下,房屋都能鬆而不散,化解地震衝擊。

到了清代,建築結構發生變化,樑的承重功能加強,斗拱則變得更精巧、更漂亮,成為建築裝飾的一部分。走進故宮,被畫上隆重的色彩、承載著皇家建築輝煌之美的斗拱不時便闖入眼簾。仔細觀察,會發現此時的斗拱也彰顯著建築等級的區別,越高貴的建築,斗拱越複雜、越繁華。

穿過午門、太和門,便來到故宮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太和殿的建築規格從裡到外、從上到下都使用了最高等級的建築工藝,這裡的斗拱造型複雜、色彩豔麗,裝飾性極強,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六百年王侯更迭,今天,仍有簷下的斗拱猶自堅守著皇家尊貴。

故宮尋“木”,木氣息無處不在!

圖片來源:《百科知識》雜誌

楠木——盡顯帝王風範

據《博物要覽》記載:“楠木有三種,一曰香楠、二曰金絲楠、三曰水楠。南方者多香楠,木微紫而清香,紋美。金絲者出川澗中,木紋有金絲,嚮明視之,閃爍可愛。楠木之至美者,向陽處或結成人物山水之紋。水楠色清而木質甚鬆,如水楊,惟可做桌、凳之類。”

歷史上,楠木被冠以四大名木之首,足見人們對楠木的喜愛程度有多高。皇家更是將楠木作為御用之材,明代宮殿及城樓、寺廟等重要建築,其棟樑必用楠木。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之中,百姓冒險進山採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後世留下“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採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到了清代,楠木中的上品——金絲楠木日亦難求。康熙初年,皇帝曾派官員前往南方諸省採辦過楠木,但由於耗資過多,勞民傷財,後來便改用其他木材

故宮及現存上乘古建多為楠木構築,如太和殿、長陵、太廟等重要建築都有楠木裝修,並常與紫檀配合使用。夏季酷暑難耐之時,遊客們多選擇避暑山莊作為旅遊目的地。清康熙皇帝時修建的承德避暑山莊的主殿——“澹泊敬誠”殿,就是一座著名的楠木大殿。作為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太廟的營建規格非常高。

故宮尋“木”,木氣息無處不在!

圖片來源:大森_荼庫湖的博客


如今,太廟中的享殿是以金絲楠木為主體的宮殿,殿內68根大柱及主要樑部件,全部使用金絲楠木。故宮自建成以來,曾經歷過數次天災人禍,宮中的金絲楠木立柱也多消失在熊熊烈火之中。但太廟卻幸運地躲過災難,使後人得以一睹珍貴的金絲楠木大殿的面貌。

古代帝王貴族對楠木的喜愛與執著使楠木名聲在外,民間百姓也深知其貴。歷史文獻裡常常提到,楠木為製作傢俱的良材,現今故宮裡便藏有多件珍貴的楠木傢俱。文學鉅著《紅樓夢》中關於秦可卿的楠木棺材,有“一千兩銀子只怕無處買”的記述。

六百年火影重重,焚燬的是皇家金絲楠木柱,傳承的是古人喜木重木情。

太和殿和太廟享殿誰更高大?

如果從地面高度來看,故宮太和殿要高於太廟享殿。但如果不算殿基,單以殿宇高度進行比較,太廟享殿則高於故宮太和殿。此外,從東西開間來看,故宮太和殿與太廟享殿一樣,都是面闊11間,但享殿東西向要長於太和殿。從南北寬度上看,享殿則比太和殿略窄些。太和殿和太廟享殿兩座大殿內均地墁金磚,但太廟享殿更勝一籌的是其殿內68根金絲楠木大柱,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金絲楠木宮殿。

門窗——開閤中歷史輪轉

大家都知道故宮殿宇多,據說前朝後宮共有9999.5間房子。遊覽故宮,放眼望去是金瓦紅牆,觸手可及是木質門窗。古時,製造門窗所使用的材料以木材為主,也有在木門上包釘的情況,以保其堅固持久。作為皇城,故宮裡門窗種類之多、樣式之繁、工藝之巧令人歎為觀止。

故宮內使用最多、最具特點的門樣式是槅扇門。它的靈活性較高,在一些特殊場合可以將其摘除以連通室內外空間。槅扇門同時具有牆、門、窗的功能,因此可以說既是門,又是窗。槅扇的槅心部分是最富變化的部位。故宮中槅扇槅心多用三交六椀、古老錢菱花、雙交四椀這些等級較高的菱花樣式,端莊大氣,襯托出皇家建築的威嚴。槅扇的裙板則是裝飾的重點部位,故宮西六宮翊坤宮、儲秀宮,裙板上都雕刻有吉祥紋飾,非常精美。

大家較熟悉的門樣式是板門。板門,顧名思義,是用木板穿暗帶(或明帶)實拼而成的門,多用作宮殿大門、居住式院落大門或是庫房大門。故宮板門肩負著皇城對外防範的要求,所以板門的尺寸較大。

故宮尋“木”,木氣息無處不在!

圖片來源:《百科知識》雜誌

依照構造方法的不同,板門可分為實榻門、攢邊門、撒帶門和屏門四種。在故宮,不同的板門用在不同的建築上,使用的原則取決於功能性及建築規格。如城門洞內安裝的板門、殿宇式大門與院落大門皆為實榻門;攢邊門多用在院牆門或屋門;屏門多用在院落垂花門的內門或是走廊、影壁中。

故宮木質外簷窗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十分豐富。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這些窗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根據窗所在的位置分為檻窗、橫陂窗、風窗等;根據窗扇開啟方式分為支摘窗、推窗、吊搭窗、槅扇窗等;根據窗的槅心樣式又可分為平櫺窗等。

故宮乾隆花園內的三友軒,是一處以“歲寒三友”松竹梅為主題的景觀,這一主題最直接的表現是三友軒西牆上雕有松竹梅圖案的木雕透窗。窗為方形,窗外的蒼松翠竹與窗上的圖案相互呼應,將歲寒三友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西六宮的儲秀宮、長春宮、翊坤宮等處,曾為清末慈禧太后的起居之所,所以窗多為萬壽無疆、福壽錦團等象徵圖案,以表現祈福慶壽的主題。

據統計,近10年間,故宮已接待遊客約兩億人次,黃金週日接待遊客高達十幾萬人次,開放區域遊人如織、摩肩接踵。人們在宮內穿梭,透過門窗向殿宇內張望,驚歎之聲此起彼伏;殿宇內陳設的文物無聲無息,凝視著門窗外的一雙雙眼睛,任憑好奇的遊客展開無限遐想。

六百年你來我往,一扇扇門窗,開開合合中記錄著歷史過往,承載著痴人凝望。

故宮尋“木”,木氣息無處不在!

圖片來源:《百科知識》雜誌


匾額——承載美好願景

遊人來到故宮,多喜歡拍照留念,照片中必不可少的背景便是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細心的遊客也許發現,三大殿高懸的牌匾上都只有漢字,而其他殿宇之上則保留滿漢兩種文字。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1644年,滿族皇帝成為紫禁城的新主人。面對剛統一的國家,統治者最迫切的願望就是“和”。第二年,三大殿重修完成,分別命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並在旁邊配上了滿文。1915年,袁世凱稱帝,他把滿族皇帝鑲嵌在牌匾上的滿文摳掉,把漢文移到中間。正因為此,現在故宮外朝三大殿的牌匾上均只有漢字。2005年,故宮博物院修繕太和殿時,發現木牌匾上依稀有滿文的痕跡。

故宮尋“木”,木氣息無處不在!

圖片來源:《百科知識》雜誌

匾額,又稱扁額、牌額。《說文解字》釋其義:“扁,署也。署門戶之文也。”

也就是在門戶上方題字,以作居室的標記。古時,凡是宮室、殿堂、亭榭、書齋等以大字題於門額上,均可稱為匾額。據文獻記載,匾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實際上,故宮內的匾額有很多。據故宮工作人員統計,故宮內收藏有數百件文物匾額,用料多為名貴木材,匾額形式多樣,內容涵蓋面廣。故宮內的匾額往往根據建築物的大小特點和格局設定,與建築巧妙融為一體。仔細觀察,會發現故宮裡多為木質長方形匾額,匾額上除書寫文字外,邊框裝飾紋飾也是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壽桃邊、蝙蝠邊、竹梅邊等。匾額的製作工藝精湛,在建築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金碧輝煌的宮殿更加靈動,光彩奪目。

故宮內的匾額大多出自皇帝御筆,特別是康雍乾時期國力強盛,皇宮內多次大修與添建宮殿,匾額的數量也隨之增加。這一時期皇帝撰寫匾額多屬自由發揮,根據皇帝個人的情感和願景而定。特別是乾隆皇帝,十分喜愛舞文弄墨,匾額和楹聯承載著他的儒學思想和對漢文學的熱愛之情。

六百年刀光劍影,一塊塊高懸的匾額,見證了皇城裡的血雨腥風,卻依舊飽含著美好的期望。

古樹——年輪中的古老記憶

烈日炎炎之下在故宮前朝遊走,只見紅牆金瓦高大宮殿,難覓樹蔭乘涼。當遊人來到內廷區域,才會尋到樹的蹤影和花的香氣。故宮的綠植和古樹,大多集中在御花園和乾隆花園以及專供太后們養老的慈寧宮花園裡。

故宮尋“木”,木氣息無處不在!

圖片來源:《百科知識》雜誌

遊人來到御花園的時候,故宮之旅也接近尾聲,相信這裡的精緻景觀會給你的行程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假山、亭榭、古樹、石子路等在這裡巧妙分佈,皇家園林果然名不虛傳。

“這處古色古香、幽靜安謐的娛樂場所,坐落在紫禁城最北部的中央,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後,在紫禁城中,我對它的印象,將永遠是最美好的。”這段對御花園最美好的記憶來自英國人莊士敦(莊士敦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擁有帝師頭銜的外國人,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老師)。

如今,御花園內最著名的古樹是位於天一門的“連理柏”。這棵連理柏由兩棵柏樹組成,兩棵古柏上部相互纏繞在一起,成為一個巨冠。在園內東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棵龍爪槐,堆秀山上的白皮松樹姿挺拔,與假山亭榭搭配得相得益彰。

故宮尋“木”,木氣息無處不在!

圖片來源:《百科知識》雜誌

故宮外朝為何不種樹?

從故宮的建築格局和實用功能看,外朝不宜種樹。故宮以乾清門廣場為界,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這就要求整個環境盡顯肅穆與威嚴。如果廣植樹木將三大殿有所掩映,則會破壞威嚴的氣勢。外朝不種樹還有防火防雷的考慮。樹大招雷,雷電竄入建築會引起火災,也會對皇家安全造成威脅。靠近宮殿植樹,樹大之後,樹根會動搖房基,樹梢會掀翻屋瓦,因此,前朝不種樹是保護建築的需要。

乾隆花園南北長160米、東西寬37米,園內共有20餘座建築。乾隆花園裡也有許多古樹,如古楸樹、古柏、古鬆、古槐樹等。走入乾隆花園的第一進院落,迎面就是假山,沿著曲折的小徑前行便來到古木參天、山石環抱的古華軒前。只見軒前花蔭如蓋、落英繽紛,這一樹繁花正是這軒名的由來。

據說乾隆皇帝在建造這座敞軒時,因為這棵樹而改變了設計。古華軒是乾隆花園第一進院落的主體建築,它原本應該在現在位置更靠南的地方,在設計這座建築時發現,要建敞軒的地方有一棵明代所植古楸樹。當時的設計者就向乾隆皇帝請示是否把這棵樹砍掉。乾隆皇帝看到這棵古樹後,認為古樹難得,寧可改變設計北移敞軒,也要保住古樹,所以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古華軒。

敞軒落成後,乾隆皇帝將其命名為古華軒,古華就是古花,指的就是這棵金絲楸樹。軒內的楹聯“清風明月無盡藏,長楸古柏是佳朋”講的也是古樹的故事。除此之外,慈寧宮花園裡也有許多古樹,如古楸樹、古柏、古銀杏和玉蘭等。

六百年冬去春來,故宮裡的古樹依然枝繁葉茂,用綠葉與繁花把故宮裝點得生機勃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