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開始到廣東,僅僅是因為對粵語的喜愛,先體驗一下這種南方城市的生活氣息。

於是大學畢業之後,在廣東省的某二線城市找了一份薪水、環境都一般的工作,開始了“人在廣東已經漂泊十年”的第一年。

其實回想起來還挺夢幻的,因為我從高二隻會鸚鵡學舌“燉母雞”、“母雞呀”,到大四可以聽懂一大半粵語,這中間的歷程都在學會粵語的喜悅中被慢慢消化了。

來到廣東之後,最初的是新鮮體驗,對這個陌生卻又經常在夢中出現的城市,認認真真地認識了一番。

"

我一開始到廣東,僅僅是因為對粵語的喜愛,先體驗一下這種南方城市的生活氣息。

於是大學畢業之後,在廣東省的某二線城市找了一份薪水、環境都一般的工作,開始了“人在廣東已經漂泊十年”的第一年。

其實回想起來還挺夢幻的,因為我從高二隻會鸚鵡學舌“燉母雞”、“母雞呀”,到大四可以聽懂一大半粵語,這中間的歷程都在學會粵語的喜悅中被慢慢消化了。

來到廣東之後,最初的是新鮮體驗,對這個陌生卻又經常在夢中出現的城市,認認真真地認識了一番。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1. 地理環境

其實從南京坐火車到廣州的時候,就發現,越往南開,隧道越多,雲也越低。

作為一個江蘇人,在我長時間生活過的幾個地方——連雲港、常州、南京,正好跨越蘇北、蘇南、蘇中,當然,其間也去過上海、杭州、寧波等華東地帶。

江蘇幾乎每個城市都有那麼幾座山,但是不管是坐火車還是坐汽車,都沒有經過一個又長又黑的過山隧道。

"

我一開始到廣東,僅僅是因為對粵語的喜愛,先體驗一下這種南方城市的生活氣息。

於是大學畢業之後,在廣東省的某二線城市找了一份薪水、環境都一般的工作,開始了“人在廣東已經漂泊十年”的第一年。

其實回想起來還挺夢幻的,因為我從高二隻會鸚鵡學舌“燉母雞”、“母雞呀”,到大四可以聽懂一大半粵語,這中間的歷程都在學會粵語的喜悅中被慢慢消化了。

來到廣東之後,最初的是新鮮體驗,對這個陌生卻又經常在夢中出現的城市,認認真真地認識了一番。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1. 地理環境

其實從南京坐火車到廣州的時候,就發現,越往南開,隧道越多,雲也越低。

作為一個江蘇人,在我長時間生活過的幾個地方——連雲港、常州、南京,正好跨越蘇北、蘇南、蘇中,當然,其間也去過上海、杭州、寧波等華東地帶。

江蘇幾乎每個城市都有那麼幾座山,但是不管是坐火車還是坐汽車,都沒有經過一個又長又黑的過山隧道。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而廣東,實際上從地圖上都可以看得出來,廣東的山不是一般的多,不僅包括欠發達的粵西地帶,也包括廣州深圳這些一線城市。甚至像中山珠海這些小巧又迅速發展的二線城市,目之所及就是一座小山。

大概也正是山多、氣候炎熱潮溼,讓兩廣地帶在古代一度被冠以“蠻荒之地”。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飽含的對貶謫廣東的不滿和無奈。在歷代文人騷客眼中,廣東從來都是“被流放的傷心地”。

相較之下,華東地區包括“江南水鄉”和“江淮一帶”,尤其是江南這魚米之鄉,無論是蘇州的小橋流水,還是杭州的斷橋殘雪,都被蒙上了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即便是江淮一帶,也因為江湖氣重,而蒙著一層英雄好漢色彩。

青山環著白雲,感覺手一伸就可以摸到雲。廣東的天空給人的感覺不是遙不可及,而是既遙遠又接近,像極了生活中其他方面。

2.飲食文化

沒有來廣東之前,我一直對廣東存在誤解:以為廣東水果豐富且便宜。

來了之後,發現自己曾經的這個認識並不全面。

廣東地處亞熱帶,在相對“北方人”的刻板印象中,是一個適合生長任何水果的地方。的確,我來到廣東,見識到了不少在華東地區普通店面裡沒有的水果。比如番石榴、黃皮、百香果等等,但是要說廣東的水果比華東的水果多且便宜,我倒不大認同。

廣東最富盛名的就是荔枝。相信關於楊貴妃的一段佳話“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已經家喻戶曉了。就連“被貶專業戶”蘇軾也要為荔枝“正名”:“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

我一開始到廣東,僅僅是因為對粵語的喜愛,先體驗一下這種南方城市的生活氣息。

於是大學畢業之後,在廣東省的某二線城市找了一份薪水、環境都一般的工作,開始了“人在廣東已經漂泊十年”的第一年。

其實回想起來還挺夢幻的,因為我從高二隻會鸚鵡學舌“燉母雞”、“母雞呀”,到大四可以聽懂一大半粵語,這中間的歷程都在學會粵語的喜悅中被慢慢消化了。

來到廣東之後,最初的是新鮮體驗,對這個陌生卻又經常在夢中出現的城市,認認真真地認識了一番。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1. 地理環境

其實從南京坐火車到廣州的時候,就發現,越往南開,隧道越多,雲也越低。

作為一個江蘇人,在我長時間生活過的幾個地方——連雲港、常州、南京,正好跨越蘇北、蘇南、蘇中,當然,其間也去過上海、杭州、寧波等華東地帶。

江蘇幾乎每個城市都有那麼幾座山,但是不管是坐火車還是坐汽車,都沒有經過一個又長又黑的過山隧道。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而廣東,實際上從地圖上都可以看得出來,廣東的山不是一般的多,不僅包括欠發達的粵西地帶,也包括廣州深圳這些一線城市。甚至像中山珠海這些小巧又迅速發展的二線城市,目之所及就是一座小山。

大概也正是山多、氣候炎熱潮溼,讓兩廣地帶在古代一度被冠以“蠻荒之地”。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飽含的對貶謫廣東的不滿和無奈。在歷代文人騷客眼中,廣東從來都是“被流放的傷心地”。

相較之下,華東地區包括“江南水鄉”和“江淮一帶”,尤其是江南這魚米之鄉,無論是蘇州的小橋流水,還是杭州的斷橋殘雪,都被蒙上了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即便是江淮一帶,也因為江湖氣重,而蒙著一層英雄好漢色彩。

青山環著白雲,感覺手一伸就可以摸到雲。廣東的天空給人的感覺不是遙不可及,而是既遙遠又接近,像極了生活中其他方面。

2.飲食文化

沒有來廣東之前,我一直對廣東存在誤解:以為廣東水果豐富且便宜。

來了之後,發現自己曾經的這個認識並不全面。

廣東地處亞熱帶,在相對“北方人”的刻板印象中,是一個適合生長任何水果的地方。的確,我來到廣東,見識到了不少在華東地區普通店面裡沒有的水果。比如番石榴、黃皮、百香果等等,但是要說廣東的水果比華東的水果多且便宜,我倒不大認同。

廣東最富盛名的就是荔枝。相信關於楊貴妃的一段佳話“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已經家喻戶曉了。就連“被貶專業戶”蘇軾也要為荔枝“正名”:“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但是荔枝吃多了,也帶來一個問題:容易上火。廣東人愛喝涼茶是出了名的——天氣熱又上火,不來點養生涼茶降降火可還行?

初到廣東,以為涼茶大概就是和王某吉、加某寶一樣難喝(我個人覺得這倆飲料不好喝),來了之後發現原來涼茶並不涼,甚至還燙手!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的滋味苦到讓人懷疑人生······

"

我一開始到廣東,僅僅是因為對粵語的喜愛,先體驗一下這種南方城市的生活氣息。

於是大學畢業之後,在廣東省的某二線城市找了一份薪水、環境都一般的工作,開始了“人在廣東已經漂泊十年”的第一年。

其實回想起來還挺夢幻的,因為我從高二隻會鸚鵡學舌“燉母雞”、“母雞呀”,到大四可以聽懂一大半粵語,這中間的歷程都在學會粵語的喜悅中被慢慢消化了。

來到廣東之後,最初的是新鮮體驗,對這個陌生卻又經常在夢中出現的城市,認認真真地認識了一番。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1. 地理環境

其實從南京坐火車到廣州的時候,就發現,越往南開,隧道越多,雲也越低。

作為一個江蘇人,在我長時間生活過的幾個地方——連雲港、常州、南京,正好跨越蘇北、蘇南、蘇中,當然,其間也去過上海、杭州、寧波等華東地帶。

江蘇幾乎每個城市都有那麼幾座山,但是不管是坐火車還是坐汽車,都沒有經過一個又長又黑的過山隧道。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而廣東,實際上從地圖上都可以看得出來,廣東的山不是一般的多,不僅包括欠發達的粵西地帶,也包括廣州深圳這些一線城市。甚至像中山珠海這些小巧又迅速發展的二線城市,目之所及就是一座小山。

大概也正是山多、氣候炎熱潮溼,讓兩廣地帶在古代一度被冠以“蠻荒之地”。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飽含的對貶謫廣東的不滿和無奈。在歷代文人騷客眼中,廣東從來都是“被流放的傷心地”。

相較之下,華東地區包括“江南水鄉”和“江淮一帶”,尤其是江南這魚米之鄉,無論是蘇州的小橋流水,還是杭州的斷橋殘雪,都被蒙上了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即便是江淮一帶,也因為江湖氣重,而蒙著一層英雄好漢色彩。

青山環著白雲,感覺手一伸就可以摸到雲。廣東的天空給人的感覺不是遙不可及,而是既遙遠又接近,像極了生活中其他方面。

2.飲食文化

沒有來廣東之前,我一直對廣東存在誤解:以為廣東水果豐富且便宜。

來了之後,發現自己曾經的這個認識並不全面。

廣東地處亞熱帶,在相對“北方人”的刻板印象中,是一個適合生長任何水果的地方。的確,我來到廣東,見識到了不少在華東地區普通店面裡沒有的水果。比如番石榴、黃皮、百香果等等,但是要說廣東的水果比華東的水果多且便宜,我倒不大認同。

廣東最富盛名的就是荔枝。相信關於楊貴妃的一段佳話“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已經家喻戶曉了。就連“被貶專業戶”蘇軾也要為荔枝“正名”:“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但是荔枝吃多了,也帶來一個問題:容易上火。廣東人愛喝涼茶是出了名的——天氣熱又上火,不來點養生涼茶降降火可還行?

初到廣東,以為涼茶大概就是和王某吉、加某寶一樣難喝(我個人覺得這倆飲料不好喝),來了之後發現原來涼茶並不涼,甚至還燙手!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的滋味苦到讓人懷疑人生······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周圍的廣東人包括許多外省人,每年都靠涼茶來消暑。當有個同事因為口腔潰瘍喝了瓶涼茶,第二天竟然好了,我開始懷疑廣東涼茶包治百病······

除了涼茶,廣東人愛喝茶也是愛到不行,就茶而言,他們的講究程度應該僅次於福建人。

在我的老家記憶裡,大家招待客人的方式,都是拿出一罐上好的碧螺春,拿出幾個玻璃杯或者茶缸,每個杯子來幾夾茶葉,倒上剛燒開的熱水,完成。

而在廣東,家家戶戶必備茶具,潮汕人更甚。要經過洗杯、洗茶、泡茶等等一系列複雜的程序,不過說起來,真香!

"

我一開始到廣東,僅僅是因為對粵語的喜愛,先體驗一下這種南方城市的生活氣息。

於是大學畢業之後,在廣東省的某二線城市找了一份薪水、環境都一般的工作,開始了“人在廣東已經漂泊十年”的第一年。

其實回想起來還挺夢幻的,因為我從高二隻會鸚鵡學舌“燉母雞”、“母雞呀”,到大四可以聽懂一大半粵語,這中間的歷程都在學會粵語的喜悅中被慢慢消化了。

來到廣東之後,最初的是新鮮體驗,對這個陌生卻又經常在夢中出現的城市,認認真真地認識了一番。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1. 地理環境

其實從南京坐火車到廣州的時候,就發現,越往南開,隧道越多,雲也越低。

作為一個江蘇人,在我長時間生活過的幾個地方——連雲港、常州、南京,正好跨越蘇北、蘇南、蘇中,當然,其間也去過上海、杭州、寧波等華東地帶。

江蘇幾乎每個城市都有那麼幾座山,但是不管是坐火車還是坐汽車,都沒有經過一個又長又黑的過山隧道。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而廣東,實際上從地圖上都可以看得出來,廣東的山不是一般的多,不僅包括欠發達的粵西地帶,也包括廣州深圳這些一線城市。甚至像中山珠海這些小巧又迅速發展的二線城市,目之所及就是一座小山。

大概也正是山多、氣候炎熱潮溼,讓兩廣地帶在古代一度被冠以“蠻荒之地”。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飽含的對貶謫廣東的不滿和無奈。在歷代文人騷客眼中,廣東從來都是“被流放的傷心地”。

相較之下,華東地區包括“江南水鄉”和“江淮一帶”,尤其是江南這魚米之鄉,無論是蘇州的小橋流水,還是杭州的斷橋殘雪,都被蒙上了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即便是江淮一帶,也因為江湖氣重,而蒙著一層英雄好漢色彩。

青山環著白雲,感覺手一伸就可以摸到雲。廣東的天空給人的感覺不是遙不可及,而是既遙遠又接近,像極了生活中其他方面。

2.飲食文化

沒有來廣東之前,我一直對廣東存在誤解:以為廣東水果豐富且便宜。

來了之後,發現自己曾經的這個認識並不全面。

廣東地處亞熱帶,在相對“北方人”的刻板印象中,是一個適合生長任何水果的地方。的確,我來到廣東,見識到了不少在華東地區普通店面裡沒有的水果。比如番石榴、黃皮、百香果等等,但是要說廣東的水果比華東的水果多且便宜,我倒不大認同。

廣東最富盛名的就是荔枝。相信關於楊貴妃的一段佳話“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已經家喻戶曉了。就連“被貶專業戶”蘇軾也要為荔枝“正名”:“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但是荔枝吃多了,也帶來一個問題:容易上火。廣東人愛喝涼茶是出了名的——天氣熱又上火,不來點養生涼茶降降火可還行?

初到廣東,以為涼茶大概就是和王某吉、加某寶一樣難喝(我個人覺得這倆飲料不好喝),來了之後發現原來涼茶並不涼,甚至還燙手!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的滋味苦到讓人懷疑人生······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周圍的廣東人包括許多外省人,每年都靠涼茶來消暑。當有個同事因為口腔潰瘍喝了瓶涼茶,第二天竟然好了,我開始懷疑廣東涼茶包治百病······

除了涼茶,廣東人愛喝茶也是愛到不行,就茶而言,他們的講究程度應該僅次於福建人。

在我的老家記憶裡,大家招待客人的方式,都是拿出一罐上好的碧螺春,拿出幾個玻璃杯或者茶缸,每個杯子來幾夾茶葉,倒上剛燒開的熱水,完成。

而在廣東,家家戶戶必備茶具,潮汕人更甚。要經過洗杯、洗茶、泡茶等等一系列複雜的程序,不過說起來,真香!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最讓外省人垂涎的就是特色早茶。量少精緻的廣式美食在這早茶文化裡體現得淋漓盡致。八點吃到十一點是常規操作。不用上班?開玩笑,不知道廣東人靠收租就已經忙不過來了嗎?

雖然江蘇的揚州、泰州早茶也聞名在外,但是我沒有吃過也不便作多評價,不過起碼兩個地方的早茶在菜色上是大相徑庭的吧。

當然,心靈手巧的廣東人煲湯和做糖水的本事也是出了名的。在江蘇,雖然有時候家裡也會煮耗時比較久的排骨湯,但是在加料上卻不會很講究。多數情況會圖方便,做個“方便湯”,比如西紅柿雞蛋湯,老黃瓜蝦米湯等等。然而來了廣東,總能在湯裡吃到各種各樣的食材,湯的鮮美味道也真的是要誇一誇。通常能喝下好幾碗。

糖水自然更甚,常聽說的雙皮奶和綠豆沙就是代表。因為糖水比起煲湯更加方便和快捷,所以也是很多家庭經常會在夏天來一碗,給自己送點清涼。

3.民俗傳統

其實民俗文化跟前面的地理環境和飲食特點倒更像是因果關係,畢竟“一方水土養一方米,一方米養一方人”嘛。

(1)粵語

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方言。江南一帶講的“吳儂軟語”,以蘇州為典型,江淮一帶講的“江淮官話”,山東一片特點鮮明。而廣東則主要也有三種方言,一是“粵語”,又叫白話,也叫廣府話,當然就是以廣州為準,目前港澳通用的也都是粵語。二是“客家話”,聽不懂,不多說。三是潮汕話,我很多個潮汕同事,都自帶粵語翻譯器,聽粵語毫無壓力,反之,沒門。

因為我是生活、工作在白話地區,就主要討論粵語吧。我很喜歡粵語,所以我會覺得粵語說話像在唱歌,在公交車上聽阿婆聊天,感覺穿越到了90年代的港劇裡。

"

我一開始到廣東,僅僅是因為對粵語的喜愛,先體驗一下這種南方城市的生活氣息。

於是大學畢業之後,在廣東省的某二線城市找了一份薪水、環境都一般的工作,開始了“人在廣東已經漂泊十年”的第一年。

其實回想起來還挺夢幻的,因為我從高二隻會鸚鵡學舌“燉母雞”、“母雞呀”,到大四可以聽懂一大半粵語,這中間的歷程都在學會粵語的喜悅中被慢慢消化了。

來到廣東之後,最初的是新鮮體驗,對這個陌生卻又經常在夢中出現的城市,認認真真地認識了一番。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1. 地理環境

其實從南京坐火車到廣州的時候,就發現,越往南開,隧道越多,雲也越低。

作為一個江蘇人,在我長時間生活過的幾個地方——連雲港、常州、南京,正好跨越蘇北、蘇南、蘇中,當然,其間也去過上海、杭州、寧波等華東地帶。

江蘇幾乎每個城市都有那麼幾座山,但是不管是坐火車還是坐汽車,都沒有經過一個又長又黑的過山隧道。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而廣東,實際上從地圖上都可以看得出來,廣東的山不是一般的多,不僅包括欠發達的粵西地帶,也包括廣州深圳這些一線城市。甚至像中山珠海這些小巧又迅速發展的二線城市,目之所及就是一座小山。

大概也正是山多、氣候炎熱潮溼,讓兩廣地帶在古代一度被冠以“蠻荒之地”。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飽含的對貶謫廣東的不滿和無奈。在歷代文人騷客眼中,廣東從來都是“被流放的傷心地”。

相較之下,華東地區包括“江南水鄉”和“江淮一帶”,尤其是江南這魚米之鄉,無論是蘇州的小橋流水,還是杭州的斷橋殘雪,都被蒙上了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即便是江淮一帶,也因為江湖氣重,而蒙著一層英雄好漢色彩。

青山環著白雲,感覺手一伸就可以摸到雲。廣東的天空給人的感覺不是遙不可及,而是既遙遠又接近,像極了生活中其他方面。

2.飲食文化

沒有來廣東之前,我一直對廣東存在誤解:以為廣東水果豐富且便宜。

來了之後,發現自己曾經的這個認識並不全面。

廣東地處亞熱帶,在相對“北方人”的刻板印象中,是一個適合生長任何水果的地方。的確,我來到廣東,見識到了不少在華東地區普通店面裡沒有的水果。比如番石榴、黃皮、百香果等等,但是要說廣東的水果比華東的水果多且便宜,我倒不大認同。

廣東最富盛名的就是荔枝。相信關於楊貴妃的一段佳話“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已經家喻戶曉了。就連“被貶專業戶”蘇軾也要為荔枝“正名”:“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但是荔枝吃多了,也帶來一個問題:容易上火。廣東人愛喝涼茶是出了名的——天氣熱又上火,不來點養生涼茶降降火可還行?

初到廣東,以為涼茶大概就是和王某吉、加某寶一樣難喝(我個人覺得這倆飲料不好喝),來了之後發現原來涼茶並不涼,甚至還燙手!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的滋味苦到讓人懷疑人生······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周圍的廣東人包括許多外省人,每年都靠涼茶來消暑。當有個同事因為口腔潰瘍喝了瓶涼茶,第二天竟然好了,我開始懷疑廣東涼茶包治百病······

除了涼茶,廣東人愛喝茶也是愛到不行,就茶而言,他們的講究程度應該僅次於福建人。

在我的老家記憶裡,大家招待客人的方式,都是拿出一罐上好的碧螺春,拿出幾個玻璃杯或者茶缸,每個杯子來幾夾茶葉,倒上剛燒開的熱水,完成。

而在廣東,家家戶戶必備茶具,潮汕人更甚。要經過洗杯、洗茶、泡茶等等一系列複雜的程序,不過說起來,真香!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最讓外省人垂涎的就是特色早茶。量少精緻的廣式美食在這早茶文化裡體現得淋漓盡致。八點吃到十一點是常規操作。不用上班?開玩笑,不知道廣東人靠收租就已經忙不過來了嗎?

雖然江蘇的揚州、泰州早茶也聞名在外,但是我沒有吃過也不便作多評價,不過起碼兩個地方的早茶在菜色上是大相徑庭的吧。

當然,心靈手巧的廣東人煲湯和做糖水的本事也是出了名的。在江蘇,雖然有時候家裡也會煮耗時比較久的排骨湯,但是在加料上卻不會很講究。多數情況會圖方便,做個“方便湯”,比如西紅柿雞蛋湯,老黃瓜蝦米湯等等。然而來了廣東,總能在湯裡吃到各種各樣的食材,湯的鮮美味道也真的是要誇一誇。通常能喝下好幾碗。

糖水自然更甚,常聽說的雙皮奶和綠豆沙就是代表。因為糖水比起煲湯更加方便和快捷,所以也是很多家庭經常會在夏天來一碗,給自己送點清涼。

3.民俗傳統

其實民俗文化跟前面的地理環境和飲食特點倒更像是因果關係,畢竟“一方水土養一方米,一方米養一方人”嘛。

(1)粵語

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方言。江南一帶講的“吳儂軟語”,以蘇州為典型,江淮一帶講的“江淮官話”,山東一片特點鮮明。而廣東則主要也有三種方言,一是“粵語”,又叫白話,也叫廣府話,當然就是以廣州為準,目前港澳通用的也都是粵語。二是“客家話”,聽不懂,不多說。三是潮汕話,我很多個潮汕同事,都自帶粵語翻譯器,聽粵語毫無壓力,反之,沒門。

因為我是生活、工作在白話地區,就主要討論粵語吧。我很喜歡粵語,所以我會覺得粵語說話像在唱歌,在公交車上聽阿婆聊天,感覺穿越到了90年代的港劇裡。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我等你好久啦

粵語聽起來像唱歌並不是我的主觀臆想,在粵語拼音中,一共有9個音調,很難想象吧?普通話裡只有四個聲調,其餘五個該是怎樣的聲調呢?

所以廣東人說話聽起來比較溫柔,大概也和他們聲調豐富有很大關係,以及粵語詞彙中的語氣詞也很豐富,而且多為“啦”、“嘛”、“皆”之類很沒有攻擊性的詞。

除此以外,想必大家也挺到很多關於粵語和古語的一些分析和研究。親身體驗一下,確實是這樣,隨便舉兩個例子:

話:粵語裡面就是“說”的意思,“話我知”意為“告訴我”,而古語中,這種用法很常見“把酒話桑麻”。

行:粵語裡是“走”的意思,“行街”意為“逛街”,而古語中這種用法更常見了“行路難”。

(2)傳統

現在在廣東,土地爺、財神爺還是經常可以看見,而每逢過年、清明,廣東更是各種拜神、拜山,好不熱鬧。

有的人可能會說迷信,雖然的確會帶來一些焚燒或者其他問題,但是已經越來越多文明的廣東人在用更環保的方式來承接傳統。另外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就連廣東這種節日傳統氛圍,或許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漸漸消逝,作為最後的傳統文化化石——潮汕地區,又能把傳統傳承多久呢?

"

我一開始到廣東,僅僅是因為對粵語的喜愛,先體驗一下這種南方城市的生活氣息。

於是大學畢業之後,在廣東省的某二線城市找了一份薪水、環境都一般的工作,開始了“人在廣東已經漂泊十年”的第一年。

其實回想起來還挺夢幻的,因為我從高二隻會鸚鵡學舌“燉母雞”、“母雞呀”,到大四可以聽懂一大半粵語,這中間的歷程都在學會粵語的喜悅中被慢慢消化了。

來到廣東之後,最初的是新鮮體驗,對這個陌生卻又經常在夢中出現的城市,認認真真地認識了一番。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1. 地理環境

其實從南京坐火車到廣州的時候,就發現,越往南開,隧道越多,雲也越低。

作為一個江蘇人,在我長時間生活過的幾個地方——連雲港、常州、南京,正好跨越蘇北、蘇南、蘇中,當然,其間也去過上海、杭州、寧波等華東地帶。

江蘇幾乎每個城市都有那麼幾座山,但是不管是坐火車還是坐汽車,都沒有經過一個又長又黑的過山隧道。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而廣東,實際上從地圖上都可以看得出來,廣東的山不是一般的多,不僅包括欠發達的粵西地帶,也包括廣州深圳這些一線城市。甚至像中山珠海這些小巧又迅速發展的二線城市,目之所及就是一座小山。

大概也正是山多、氣候炎熱潮溼,讓兩廣地帶在古代一度被冠以“蠻荒之地”。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飽含的對貶謫廣東的不滿和無奈。在歷代文人騷客眼中,廣東從來都是“被流放的傷心地”。

相較之下,華東地區包括“江南水鄉”和“江淮一帶”,尤其是江南這魚米之鄉,無論是蘇州的小橋流水,還是杭州的斷橋殘雪,都被蒙上了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即便是江淮一帶,也因為江湖氣重,而蒙著一層英雄好漢色彩。

青山環著白雲,感覺手一伸就可以摸到雲。廣東的天空給人的感覺不是遙不可及,而是既遙遠又接近,像極了生活中其他方面。

2.飲食文化

沒有來廣東之前,我一直對廣東存在誤解:以為廣東水果豐富且便宜。

來了之後,發現自己曾經的這個認識並不全面。

廣東地處亞熱帶,在相對“北方人”的刻板印象中,是一個適合生長任何水果的地方。的確,我來到廣東,見識到了不少在華東地區普通店面裡沒有的水果。比如番石榴、黃皮、百香果等等,但是要說廣東的水果比華東的水果多且便宜,我倒不大認同。

廣東最富盛名的就是荔枝。相信關於楊貴妃的一段佳話“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已經家喻戶曉了。就連“被貶專業戶”蘇軾也要為荔枝“正名”:“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但是荔枝吃多了,也帶來一個問題:容易上火。廣東人愛喝涼茶是出了名的——天氣熱又上火,不來點養生涼茶降降火可還行?

初到廣東,以為涼茶大概就是和王某吉、加某寶一樣難喝(我個人覺得這倆飲料不好喝),來了之後發現原來涼茶並不涼,甚至還燙手!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的滋味苦到讓人懷疑人生······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周圍的廣東人包括許多外省人,每年都靠涼茶來消暑。當有個同事因為口腔潰瘍喝了瓶涼茶,第二天竟然好了,我開始懷疑廣東涼茶包治百病······

除了涼茶,廣東人愛喝茶也是愛到不行,就茶而言,他們的講究程度應該僅次於福建人。

在我的老家記憶裡,大家招待客人的方式,都是拿出一罐上好的碧螺春,拿出幾個玻璃杯或者茶缸,每個杯子來幾夾茶葉,倒上剛燒開的熱水,完成。

而在廣東,家家戶戶必備茶具,潮汕人更甚。要經過洗杯、洗茶、泡茶等等一系列複雜的程序,不過說起來,真香!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最讓外省人垂涎的就是特色早茶。量少精緻的廣式美食在這早茶文化裡體現得淋漓盡致。八點吃到十一點是常規操作。不用上班?開玩笑,不知道廣東人靠收租就已經忙不過來了嗎?

雖然江蘇的揚州、泰州早茶也聞名在外,但是我沒有吃過也不便作多評價,不過起碼兩個地方的早茶在菜色上是大相徑庭的吧。

當然,心靈手巧的廣東人煲湯和做糖水的本事也是出了名的。在江蘇,雖然有時候家裡也會煮耗時比較久的排骨湯,但是在加料上卻不會很講究。多數情況會圖方便,做個“方便湯”,比如西紅柿雞蛋湯,老黃瓜蝦米湯等等。然而來了廣東,總能在湯裡吃到各種各樣的食材,湯的鮮美味道也真的是要誇一誇。通常能喝下好幾碗。

糖水自然更甚,常聽說的雙皮奶和綠豆沙就是代表。因為糖水比起煲湯更加方便和快捷,所以也是很多家庭經常會在夏天來一碗,給自己送點清涼。

3.民俗傳統

其實民俗文化跟前面的地理環境和飲食特點倒更像是因果關係,畢竟“一方水土養一方米,一方米養一方人”嘛。

(1)粵語

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方言。江南一帶講的“吳儂軟語”,以蘇州為典型,江淮一帶講的“江淮官話”,山東一片特點鮮明。而廣東則主要也有三種方言,一是“粵語”,又叫白話,也叫廣府話,當然就是以廣州為準,目前港澳通用的也都是粵語。二是“客家話”,聽不懂,不多說。三是潮汕話,我很多個潮汕同事,都自帶粵語翻譯器,聽粵語毫無壓力,反之,沒門。

因為我是生活、工作在白話地區,就主要討論粵語吧。我很喜歡粵語,所以我會覺得粵語說話像在唱歌,在公交車上聽阿婆聊天,感覺穿越到了90年代的港劇裡。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我等你好久啦

粵語聽起來像唱歌並不是我的主觀臆想,在粵語拼音中,一共有9個音調,很難想象吧?普通話裡只有四個聲調,其餘五個該是怎樣的聲調呢?

所以廣東人說話聽起來比較溫柔,大概也和他們聲調豐富有很大關係,以及粵語詞彙中的語氣詞也很豐富,而且多為“啦”、“嘛”、“皆”之類很沒有攻擊性的詞。

除此以外,想必大家也挺到很多關於粵語和古語的一些分析和研究。親身體驗一下,確實是這樣,隨便舉兩個例子:

話:粵語裡面就是“說”的意思,“話我知”意為“告訴我”,而古語中,這種用法很常見“把酒話桑麻”。

行:粵語裡是“走”的意思,“行街”意為“逛街”,而古語中這種用法更常見了“行路難”。

(2)傳統

現在在廣東,土地爺、財神爺還是經常可以看見,而每逢過年、清明,廣東更是各種拜神、拜山,好不熱鬧。

有的人可能會說迷信,雖然的確會帶來一些焚燒或者其他問題,但是已經越來越多文明的廣東人在用更環保的方式來承接傳統。另外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就連廣東這種節日傳統氛圍,或許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漸漸消逝,作為最後的傳統文化化石——潮汕地區,又能把傳統傳承多久呢?

江蘇人在廣東|淺談華東華南兩地差異

在江浙滬一帶,同樣也有迷信的成分。比如有的地方不喜歡4、7、13這些數字,蓋樓時索性直接把這些樓層抹去。我小時候也同樣忌諱用紅筆寫名字,因為“死人才用紅筆寫名字”。甚至我媽媽還不允許我在晚上剪指甲。

在廣東,4、14這些數字忌諱得比較多,而且很講究風水。曾經小區裡因為颱風就把三棵樹的樹枝全部砍了,只留下光禿禿的樹幹。沒過兩天,我就在電梯裡發現了一個聯名信,投訴這三顆樹的“在門口就像三炷香,很不吉利!”

當然,不要以為廣東文化盡是風水和命理。說起來,嶺南的歷史也是相當悠久的,早在秦始皇時期,兩廣地帶乃至更南的境外,都屬於南越古國。


雖然在廣東呆了一年多,和江蘇的方方面面都很不一樣,但是仍然沒有辦法阻擋我熱愛這片土地,喜歡這裡的大海,喜歡這裡的牛肉丸,喜歡這裡的糖水,冰鎮綠豆沙簡直讓我再也不想喝媽媽煮的綠豆湯。

這裡還保有著舊時的一些名俗,與日新月異發展著的城市對比鮮明,也更像是一塊悠閒樂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