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娛評|“90後”歌手,你們懷的是哪門子舊

師文靜

一夜之間,“90後”歌手“隔壁老樊”的《我曾》火遍網絡,不管這首歌是不是偽民謠,也不管它編曲的粗糙,而僅就歌詞而言,確實抓住了“90後”“00後”青春期網友的情緒和共鳴。在歌迷對著《我曾》感懷傷痛時,你會發現,當下能流行起來的歌都變成了“情緒販賣機”。縱觀從“50後”到“90後”歌手的流行歌曲風格流變,會意識到最年輕的歌手邁入大眾視野時,他們卻成了“最老”的人,他們訴說著讓人感傷的過去,嘶吼著“再給我一次機會”,販賣的卻是長在人的情緒點上的焦慮。那些深情的、乾淨的,不誇張、不煽情的,甚至有深度的流行歌曲都去哪兒了?

“我曾被無數地嘲諷/讓我放棄我的音樂夢/我曾被無數的黃土/淹沒我的澎湃洶湧……我曾把墮落的原因都丟給時間/我曾把機會就扔在我眼前/我曾把完整的鏡子打碎/夜晚的枕頭都是眼淚/我多想讓過去重來/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曾》的歌詞中充斥著濃郁的傷懷情感,充滿“失敗者”的無病呻吟,但卻最能擊中年輕人疼痛的心或是他們毫無理由的青春感傷。他們一邊聽著歌,一邊舔舐著自身的傷口,細數著過往和當下的疼痛。不知道那些高考失利、失戀、待業的年輕人聽完歌,是釋放了傷心往事積壓在心頭的情緒,還是讓傷口變得更深。

相比於唱著“你才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女同學/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這讓我感到絕望”的上一波流行民謠,《我曾》沒有《玫瑰》《董小姐》《斑馬斑馬》《南山南》等歌曲散發的民謠魅力,更沒法激活“自由歌吟故事”的精神,沒有悲憫的情懷抒發,但過猶不及地繼承了民謠滄桑、歷練、成熟的一面,只要情緒的流動和渲染。

回望流行樂壇,每一代歌手都有每一代歌手的創作風格和音樂使命,但沒有哪一代歌手像當下一樣渴望迎合大眾。“50後”歌手中李宗盛、羅大佑是常青樹,前者用幾十年踐行“用生命在寫歌”,從李氏情歌到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有獨特的音樂味道;羅大佑更像是“70後”歌迷的精神導師,《之乎者也》《閃亮的日子》《滾滾紅塵》《光陰的故事》等糅雜了搖滾的、哲學的、理性的、傷感的、脆弱的、柔情的所有東西,他是當之無愧的音樂教父。

近日,歌手許美靜在南京開演唱會,很多歌迷甚是感慨和懷念那種老式情歌。那一代歌手很多都像許美靜一樣,在音樂中演繹不同的、豐富的情感故事,卻保持著自尊與冷漠的外表,一切由平淡開始,再由平淡結束,如大家都喜歡辛曉琪、王菲等。“60後”“70後”的歌手,將情歌唱到了極致,更多的是音樂氣質、表演風格帶來的穿透力和感染力,而不是直接用歌詞去抓撓觀眾的情緒,他們唱情歌,但對愛情冷眼旁觀,不太喜歡嘶吼和宣洩。

如果說“60後”代表歌手是歌迷的“精神領袖”,“70後”歌手將流行情歌唱出一片天地,“80後”的周杰倫、林俊杰等歌手追求的是音樂的華麗和多變,而到了“隔壁老樊”,甚至毛不易、一眾民謠歌手等剛發紅的“90後”卻喜歡的是“老氣橫秋”。與其說他們喜歡“老氣橫秋”,不如說他們很瞭然於心的是要踏準和迎合社會的節奏,這可能不是一種主動的行為,更多是潛意識對大眾情緒和流行趨勢的把握和領會。但很多時候,追趕大眾情緒的歌曲,會呈現出一致的空洞、淺薄,而撓人情緒的東西往往也火不長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