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到2019年,電視觀眾們見證了歌手競技類綜藝的輝煌。

7年前的好聲音,使新一輪歌手選秀綜藝興起,伴著社交網絡的普及,迅速形成燎原之勢。Vocal系歌手們層出不窮地湧現,我們從高音糾結到語感糾結到樂感糾結到編曲。最後大眾對於“歌手”這件事的認知有了很大的提升,越來越多有才華的普通人被髮掘,並投身到了做歌手的行列之中。這讓唱片產業蕭條的幾年裡,華語樂壇也有源源不斷的新人、新作、新風格出現。

有時,一盞聚光燈照向的地方就能改變整個行業的現狀和風向。

到了2019年,這盞燈從歌手照向了他們身後的“樂隊”……

“一起樂隊吧”

為什麼要做“樂隊節目”?——“樂手”也需要舞臺

現代流行音樂是各種樂隊角色配合完成。歌手本身也只是音樂中的一部分,也是“樂手”之一。只是吉他手們用吉他彈奏出聲響,歌手們的樂器是聲帶和脣齒。

比如吉他,在搖滾樂裡,一個吉他riff的質感可能就會影響整體音樂的震撼力。著名搖滾樂隊the Rolling Stones的名作《(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最出名的就是它利落而富有戲劇性的吉他riff開場。比如貝斯,在音樂中掌管著低音部分的深層律動,在節奏感較強的歌中非常重要。它們也是音樂的靈魂。

而大多數時候媒體、舞臺、綜藝對歌手的強調,讓歌手的重要性被最大限度地放大,卻讓樂手們顯得沒那麼醒目了。如果沒有好的樂手的支撐,音樂的創作和演繹都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起樂隊吧”

《樂隊的夏天》的播出,通過集結知名樂隊,呈現一場場音樂節式的表演,把樂隊作為一個整體帶到了臺前,引起了大眾對樂隊音樂的關注。

只是,樂隊的“生態鏈”絕不是一個綜藝就能夠形成的。

在“音樂節”式的呈現之後,如果想要更為深入地瞭解“樂隊”,瞭解“樂隊文化”,我們還應該給樂手們多的關注,讓更多人知道,“樂手”也可以有發光發熱的舞臺,樂手們也是音樂的靈魂。

而即將上線的優酷《一起樂隊吧》,更多聚焦於樂隊裡的“樂手”,通過對他們的選拔、組合,去還原一個樂隊最初的形成、風格定調等更為根源的呈現,同時樂手之間的混搭、合作,也呈現出更多關於樂隊的可能性。

“一起樂隊吧”

《一起樂隊吧》如何呈現

在得知《一起樂隊吧》節目的消息後,我就申請去現場圍觀了一期錄製,從下午三點一直到凌晨三點,整整12個小時,儘可能看到節目最多的細節。

因為大眾對於“歌手”的瞭解程度要遠高於“樂手”,如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展現出樂手們的魅力,是個不小的課題。

節目分為吉他、鼓手、貝斯、中國樂器、鍵盤、電子、主唱等各種組別,通過海選後進入隊伍,進行分配組成一個個樂隊。

“一起樂隊吧”

很多人可能會問,樂手的表演,我們聽得懂嗎?

就我看到的情況而言,理解難度不大。整體表演形式相對多樣。有獨奏,也有與歌曲結合的表演,也有不少即興表演。在音樂作品上,樂手們會盡量選擇大眾比較熟知的作品,去直觀地展現出演奏對歌曲的影響,幫助觀眾理解樂手究竟在做些什麼。

很多人可能還會問,參賽樂手大多是什麼來頭?

目前看來,《一起樂隊吧》的陣容有不少亮點。在參加的選手中,有獲得過臺灣金曲獎提名的,有歌唱節目冠軍,有知名藝術家御用樂手,有科班出身的技術流,有人氣街頭藝人,也有樂器品牌代言人等。來自草根也好,來自學院也好,他們之間的碰撞與差異也是看點之一。

總之,在理解難度上,不必擔心。在表演質量上,可以期待。

“一起樂隊吧”

《一起樂隊吧》對樂手們的意義

去現場時,還有幸參與了對節目中音樂團隊的採訪。節目裡的音樂團隊中囊括了不少知名樂手,包括執行音樂總監尹嶽洋,打擊樂/鼓手指導劉效鬆,指彈吉他指導:胡洋,貝斯指導:婁弘荻。

當問到作為“資深從業人員”的他們如何理解節目的意義時,有許多有意思的觀點。

婁弘荻認為樂隊節目的呈現帶來的關注度會打開樂隊的整個市場,“一檔節目如果好看,就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讓人們注意到樂隊身上來。這是一個輻射性的過程,當大眾的眼光從別的方面移到樂隊的時候,樂隊整個市場就打開了。

胡洋認為樂手現在的生存現狀非常辛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希望這種境遇能夠得到改善,“你們真的不知道這個行業有多麼辛苦,就是有些人的付出一點都不比你看到的光鮮亮麗的人付出的東西要少。樂手要得到關注需要真正的形成‘鏈’,讓大家都在做這個事情——我們也不知道誰會怎麼樣,就是有很多人在做。”

劉效鬆則希望節目裡樂手之間的彼此碰撞能夠幫助音樂靈感的迸發,“這個節目最終是刺激樂手在一起,刺激他們的創作給他們靈感,我覺得這個就是對他們最直接的幫助。如果樂手只悶在家裡彈吉他,他沒有創作靈感。樂手們在一起會碰撞出火花,這就是對樂隊生態最有利的幫助。

“一起樂隊吧”

他們三個人的觀點,有從樂隊的整體市場來看的,有從樂手本身的生存處境來看的,也有從樂手之間的創作靈感來看的,都相當具有代表性。

這也代表著他們作為業內的資深樂手,對於節目的期許。換句話說,他們希望《一起樂隊吧》能夠從另一個角度,聚焦於樂手,通過比賽呈現“樂隊是怎麼來的”,將音樂從業者和愛好者聚集起來,進一步探討樂隊音樂更為深層的驅動力。

“一起樂隊吧”

總結

對於大眾而言,要真正明瞭“樂隊”為何物、真正地喜歡上樂隊的音樂和文化,在瞭解樂隊是什麼的基礎上,也需要看到組成一個樂隊的過程從而加深認知。

對於《一起樂隊吧》這個節目而言,在立意上我相當喜歡。

其一,許多還沒有找到樂隊夥伴、還沒組建樂隊的音樂愛好者、樂手能夠通過參與節目找到第一批志同道合的夥伴。這代表一種音樂年輕化的趨勢,讓更多有想法的年輕人能夠聚集到一起。

其二,樂手們混合組隊、比賽,能夠碰撞出更多音樂上的可能性。習慣玩搖滾的人可以玩fusion嗎?習慣玩古典的人可以玩流行嗎?新鮮的嘗試可能會帶來音樂性上的不少驚喜。

其三,在節目的過程中,樂手的彼此磨合、配合、協作、完善也有著一種“成長型節目”的魅力。觀眾帶入其中,很容易就能沉浸在樂隊的氛圍之中,從根源上對樂隊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其四,節目引發的對樂隊的關注可能會輻射向更廣大的群眾,讓更多人理解樂手的意義,從而喜歡上樂隊,明白樂手的重要性,甚至開始學習、成為一名優秀的樂手。

“一起樂隊吧”

樂隊節目的一步步興起,讓更多樂手走到臺前,也能讓整個音樂行業從注重vocal、注重旋律的單一取向,變成注重音樂各個組成部分的細節、流動、組織、配合的整體。這會讓整個音樂行業走向更為多元化、深入化,有著長遠的意義。

對樂隊的關注,能夠讓人進入更為浩瀚的聽覺宇宙。

所謂的“樂隊文化”,呈現的是音樂中更為開放性的魅力。各部分角色都有擔當主角的機會,同時又是一個共建音樂的整體。音樂從彼此的靈感激發中生長出來,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代表著自由、代表著平等、代表著協作。

最後我們會發現,能讓人感動淚流的不止有歌聲,還有吉他,還有貝斯,還有鍵盤……音樂無處不在,只要給演奏者足夠大的舞臺。

總而言之,對樂手的關注,就是對音樂更深層組成的關注。作為聽者,我們注意到的元素越多,音樂給我們的享受就越多。希望優酷《一起樂隊吧》能夠通過對樂手與樂隊組織形式的挖掘,讓大眾更加了解、感受到樂隊音樂乃至所有音樂更為根源的魅力。

有才華的樂手,同樣應該在千萬人的眼中發光發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