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從“同情弱者”角度,看格蘭仕撕天貓事件,因為商業就是商業

年中大促618落下帷幕,相比天貓、京東、拼多多的“三國殺”,格蘭仕撕天貓事件,影響力一點都不弱。由此帶來的天貓、格蘭仕雙方的主角光環,為廣大吃瓜群眾增添了新的“戲碼”。

現在,究竟孰是孰非還沒有定論,最終有可能就是不了了之。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發生在618促銷節點的這件事,讓更多人關注到了格蘭仕;而且,相當一部分人都從“同情弱者”的角度戰隊格蘭仕,認為天貓平臺違反了公平競爭的原則,利用平臺的強勢地位和流量優勢施壓商家,讓格蘭仕在天貓和拼多多間“二選一”。

實際上,不應該僅從“同情弱者”的角度來思考,因為站在格蘭仕和天貓各自的角度,誰都能說出自己的道理。另外,退一步說,在商場上其實就從來沒有過絕對的公平。所以,從商業角度來看這件事,會發現更多東西。

別從“同情弱者”角度,看格蘭仕撕天貓事件,因為商業就是商業

各有各的理,你說誰對誰錯?

這裡,有必要先交代一下“家電下鄉補貼”政策。很多人應該還有印象,大概在2009年左右,為了拉動內需,提高鄉鎮生活水準,相關部門推出了該政策。自政策推出後,鄉鎮市場家電消費需求被激活,很多家電企業從中受益。現在,家電下鄉補貼政策結束,家電企業靠財政補貼提高盈利的好日子,就算徹底結束了。

別從“同情弱者”角度,看格蘭仕撕天貓事件,因為商業就是商業

然而,拼多多如今在鄉鎮市場異常火爆,憑藉極具誘惑力的低價格,再次釋放了鄉鎮市場巨大的消費需求。雖然沒有財政補貼,但拼多多的低價就等於“變相補貼”,相當於為家電企業提供了“二次下鄉”的機會。在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的環境下,格蘭仕這樣的企業自然想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外,開闢“第二戰場”,所以主動找到了拼多多。如果格蘭仕入駐拼多多,一定會按照拼多多的平臺政策來制定相應的價格體系。可想而知,這套價格體系,一定會低於甚至遠低於在天貓平臺的價格。

從平臺選擇自由層面來說,格蘭仕入駐拼多多肯定沒有問題。然而,從天貓角度來看,它也有自己的道理。格蘭仕在拼多多平臺的價格如果低於天貓,會置天貓於何等境地?這並不是拼多多瓜分了天貓市場份額那麼簡單,而是可能會為天貓招致輿論的差評。不用想也知道,天貓自然不願意。同時,如果格蘭仕相同的產品在拼多多和天貓有大幅價格差,其中也存在著不公平競爭的嫌疑,天貓對此存在異議,也在所難免。你說誰全對、誰全錯?

事件的背後,是拼多多和天貓的攻防戰

上面的內容,是從講道理、說對錯角度,能發現的一些東西。如果再換個方向,從商業競爭來看,這件事的本質其實是拼多多和天貓的角力,是新王和老霸主的市場攻防大戰,格蘭仕只不過從中起到“裝槍點火”的作用,即便沒有格蘭仕,拼多多和天貓也早晚必有一戰。

拼多多出現之前,電商市場是阿里和京東的“二人轉”。從佔電商半壁江山的規模來看,甚至可以說電商是阿里的“獨角戲”。本來一個人唱得好好的,突然斜刺裡殺出個拼多多,佔據了阿里還沒完全滲透的三四線市場,而且上升勢頭明顯,大有上探一二線核心市場的勢頭。突然間的對手,阿里能不警惕嗎?這種情況下,格蘭仕“私會”拼多多,天貓有些敏感在所難免。

別從“同情弱者”角度,看格蘭仕撕天貓事件,因為商業就是商業

都知道,阿里竭盡所能推動天貓和淘寶“下鄉”;而拼多多則強化平臺監管,傾其所能提升平臺口碑,為深入一二線市場做準備。所以說,拼多多和天貓並不是誰攻誰守的問題,而是雙方互有攻防。可無論進攻還是防守,雙方都需要第三方店鋪的支持。阿里為了守住一二線市場的優勢,需要儘可能穩住格蘭仕這樣的B店;為了上探一二線市場,拼多多則需要更多大品牌B店為其站臺。雖然格蘭仕開撕天貓,拼多多並不是主角,但拼多多某創始人為此點贊格蘭仕。其中有幾個意思,不言自明。

天貓和拼多多的這種攻防戰,還只是個開始。也許,只有到拼多多上探到一二線市場、阿里完成三四線市場佈局,雙方形成均勢的時候才會結束。這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期間會出現更多“格蘭仕”。基於上述內容,我認為,表面上看這次是格蘭仕和天貓之間的事,但背後的主角其實是拼多多和阿里。最後再插一句,在商業利益面前,就沒有絕對的公平可言,本質上就是競爭的排它性,與“同情弱者”沒有太大關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