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學如何開展?這五個方面要吃透

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學如何開展?這五個方面要吃透

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年來,在高中作文教學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盛行著兩種非常典型的作文指導觀;一種是技能說,一種是模仿說。前者把作文看成是一種技能,認為只要給學生傳授一套作文的方法,然後指導學生反覆操練,學生作文能力就會形成。後者認為只要給學生提供一些典範文章,然後指導學生按照範文套路去作文,那麼學生作文的能力就能提高。其實,這種看法和技能說在本質上是相同。因為指導學生閱讀範文的結果,除了讓學生從範文中抽繹出一些乾巴巴的教條,然後按照這些條條去作文以外,模仿說實在沒有說出更多的東西。

很顯然,技能說和模仿說在作文的根基上已經錯了。因為作文需要技能和模仿,但作文終究不等於技能和模仿。這一點葉聖陶先生早就說過。他說:“說和寫似技能而又非技能,實際是其人的表現,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說如此,一首詩如此,我想勸大家不要把作文當技能看。”作文的源頭活水是生活,作文的鮮活靈性是個性、是創新。這是新課標對作文本質的基本定位。作文教學如果違背了作文的這些本質特徵,就很容易走上歧路。實際上,造成作文教學目前這種效率低,弊端多的根本原因也就在這裡。因些,我們可以明確認為,作文教學要走出困境,擺脫目前這種重複低效的怪圈,首行必須端正作文教學的指導思想。

那麼,新課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學究竟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則呢?筆者以為,以下五點值得考慮。

一、作文是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

我們知道,作文的根基是生活,寫作的第一步是觀察,但是把觀察到的都如實地記錄下來,並不就是作文。因為作文必須是融入作者個人對人、事、物的親切感受和獨特體驗的東西。換句話說,作文是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個性化的東西;作文不是對人、事、物的純客觀地記錄,就是說明文也不是這樣。陸機在《文賦》中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衰柔條於芳春”。正好道出了作文的這一本質。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但是,看看時下的學生作文,要麼像流水賬似的如實記錄,要麼大活、空話、假話、套話連篇,生動鮮活者很少見到,原因何在?就在於我們大多數教師模糊了作文的本質,從而不遺餘力地引導學生在“技能放”和“模仿說”的犯錯誤軌道上越跑越遠。現在 ,大家認識到了這一點,都希望改變這種狀況。我個人認為,要改變這種狀,首先必須正本清源,從根本上端正作文教學的指導思想。建立生活化、個性化的作文教學指導觀,只有這樣,鮮活的、富有靈性的、個性化的作文才會產生。

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學如何開展?這五個方面要吃透

二、作文是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

感受和體驗是從感性的角度說的,認識和理解屬於理性範疇。寫作文,不僅要靠感性,還要靠理性。因為感性是作文的基礎,是“第一手資料”;而理性則是作文的核心,是主題。 一篇作文如果只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而缺乏理性之光的燭照,那麼,這樣的作文充其量只能當作是個人感情的渲洩,不能稱作真正意義上的作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此也有明確的表述:“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

因此,教師指導學生作文,著力點應放在兩個方面:既要讓學生寫出自己對生活的親切感受和體驗,又要讓學生寫出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這就意味著教師在平日的教育教學中,不但要指導學生細緻的觀察生活,深切地感受、體驗生活,而且還指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和理解生活。劉熙載《藝概》中有這麼一句話:“言此事,必深知此事,到的事理曲盡,則其文確鑿不可磨滅。”應該說,這是正確和認識到了“理”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論述,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為之,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認識生活、理解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這樣,深刻、獨到、鮮活的作文方有可能出現。

三、作文是對閱讀的消化和提升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能讀千賦則善賦”,“文選爛、秀才半”……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非常中肯地道出了閱讀對寫作的重要意義。魯迅先生講得更明確,他說:“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的。” [3](《致賴少麒》)高中語文新課標的制定者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要求學生“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於150萬字。”

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的過程中,一定要指導學生把讀書作為作文能力提高的重要一環,常讀書、多讀書,學生的作文能力方能日漸提高。但是,看看時下高中生的課外閱讀,我們不能不感到幾分沉重。目前,高中生在課外閱讀方面存在著兩種情況:一種是基本不讀;一種是讀,但以武俠、言情以及韓寒之類的作品為主,追求的是感官的刺激和所謂的同齡人之間的共鳴,缺乏高中生應有的文化品味。

造成這兩種畸形閱讀狀況的原因,可以說既有社會、家庭、學校的因素,也有語文教師的因素;前者實際上是個閱讀環境的問題,後者實際上是個價值導向問題。閱讀環境我們很難改變,但改變學生的閱讀方向則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指導學生作文的過程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把學生的課外閱讀“管”起來,讓課外閱讀成為推動學生作文能力不斷提高的一個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

四、作文是思維方式和思維品質的物質化顯現

思維有不同一類型,也有不同的品質。思維的這些特徵都會在其作文中體現出來:善於發散思維的人,其作文通常呈橫向結構;善於形象思維的人,其作文通常以生動而著稱;善於創新思維的人,其作文通常給人以新穎、獨特之感;善於抽象思維的人,其作文通常給人以哲理的啟迪;思維深刻的人,其作文亦深刻;思維膚淺的人,其作文亦如之……,因此,從思維學角度看,作文實際上是學生思維方式和思維品質的物質化顯現。既然作文同思維有者如此密不可分的關係,那麼,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的過程中,就必須加強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對此,新課標已作了明確的要求。

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學如何開展?這五個方面要吃透

新課標指出“在表達實踐中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發展創造性思維”。但是,在當今的高作文教學中,由於應試教育主導地位的影響,人們急功近利,只求讓學生寫出一篇象樣的考場優秀作文,至於作文中的思維訓練,則棄之不顧。這樣一來,高中生的作文也就鮮有獨到、新穎之作。現在,我們必須借課改這股東風扭轉這種錯誤的風氣。在寫作教學中“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我想,只要我們去除浮氣,靜下心來,切實在課標要求的這個方面下下功夫,高中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局面肯定會得到改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何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這當是我們一線教師不能不長期思考和探討的一個問題。

五、作文是個性、是創新

不論是對生活的感受、認識、理解,還是對閱讀的消化、提升,對思維方式和思維品質的訓練、開發,歸根到底一句話,它們都是個體對生活的一種獨特體驗、獨特感受、獨特認識、獨特理解,這裡滲透著個體獨有的生活經驗、情感歷程和理髮之光,它們是不能模仿的,也是訓練不出的,它們是個體自出生以來獨特經歷的實實在在的存在.學生把這種獨特經歷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如實地、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就是作文,作文是什麼?

至此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作文就是個性、就是創新.這句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內容上,它是個體獨有的生命體驗,它絕不可能是千人一面的;二是形式上,它是個體獨有的感受方式、理解方式、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它也絕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借用黑格爾的話說:它是獨特的這一個,借用新課標的話說:作文要“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的表達、儘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高中作文教學要徹底走出虛情、矯飾、做作、空洞的泥淖,徹底摒棄假話、空話、套話、大話的弊端,徹底改變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的局面,語文教師就必須借課改這股東風,轉變觀念,端正指導思想,樹立以生活化、閱讀化、思維化、個性化、創新化為起點和歸宿的作文教學指導觀,鼓勵學生吐真情、說真話,只有這樣,高中生的作文才能走出困境,迎來明媚的春天,綻放出豔麗的花朵,真正出現“爭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喜人局面。

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學如何開展?這五個方面要吃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