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高中語文 善利信息科技 2019-04-21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

一、一詞多義

“之”

①公從之 (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 (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 (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事 (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 (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連詞,錶轉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 (介詞,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③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於之”,在那裡)

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裡)

“其”

①以其無禮於晉(代詞,鄭國)

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通“供”,供給)

③秦伯說 (同“悅”)

④失其所與,不知 (同“智”,明智)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三.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紮)

②既東封鄭(封,疆界。這裡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

③若不闕秦 (使動用法,使……削減)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⑤越國以鄙遠 (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

⑥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使動用法,使……滅亡)

⑦燭之武退秦師 (使動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異義

①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②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

A.以其無禮於晉

B.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C.佚之狐言於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 (省略介詞“於”)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省略主語)

C.敢以(之)煩執事 (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3)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 (“之”作賓語前置的標誌)

《荊軻刺秦王》文言知識點小結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 以,通“已”,已經。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出現。

7.秦王還柱而走 還,通“環”,繞。

8.卒起不意 卒惶急無以擊軻 卒,通“猝”,倉促,突然。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二、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陷於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 古義:禮物 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 古義:跑 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兵 古義:宮廷侍衛 今義:指中醫。

8.左右既前,斬荊軻 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三、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盡上指冠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為歌曰 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 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於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 ( 以 ) 金千斤

2.欲與 ( 之 ) 俱

3.見燕使者(於)咸陽宮

4. 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後置

1、常痛於骨髓 ( 介賓短語後置 )

2、 嘉為先言於秦王 ( 介賓短語後置 )

3、燕王拜送於庭 ( 介賓短語後置 )

4、使畢使於前 ( 介賓短語後置 )

定語後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點實虛詞

1、發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 打開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 出發

發盡上指冠 頭髮

2、顧

顧計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過

荊軻顧笑武陽 回頭

3.為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被

為之奈何 對付,處理

乃為裝遣荊軻 準備

乃令秦武陽為副 做為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因為

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 發出

4.而

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 並且,表遞進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卻,錶轉折

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 就,或不譯,表承接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相當於“地”或不譯,表修飾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 “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

2.然則將軍之仇報 (既然這樣,那麼)

3. 荊軻有所待( 有……的)

4.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複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的原因。)

5.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 “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

6.以故荊軻逐秦王 (因此)

鴻門宴知識點歸納

一、通假字

1.距①關,毋②內③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無”,不要。

③內,通“納”,接納,進入。

2.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3.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違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通“否”。

6.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內 通“納”)

7.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 通“座”)

8.令將軍與臣有卻。 卻,通“隙”,隔閡,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氣……成五采。 採,通“彩”,顏色。

11.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擊沛公於坐

13.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參,通“驂”,古時乘車。

二、虛詞實詞

(一)實詞:

饗土卒(饗;犒勞)

夜馳之(之:到,往)

無所取(所取:所字結構,掠奪的東西)

從沛公(從:跟從)

亡去不義(亡:逃跑;義:符合道義)

料大王土卒足以當項王乎(料:估量:當:抵擋)

與臣遊(遊:交往)

籍吏民(籍:登記)

他盜之出入(出入:偏義夏詞,進入)

具言(具:詳細,完備)

若入前為壽(若:你;為壽:祝健康)

殺人如不能舉(舉;盡)

竊為大王不敗也(竊;私下裡)

坐須臾(須臾:片刻)

相去(去,距離)置車騎(置;放棄)

督過之(督過:責備)

留謝(謝:辭謝)

(二)虛詞

固不如也(固:當然)

君安與項伯有故(安:怎麼)

孰與君少長(孰與:與……相比,哪一個更……)

人有大功而擊之(而:卻)

因言曰(因:趁機)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詞,不譯)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這樣)

因留沛公與飲(因:於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擊沛公於坐(因,趁機)

若屬皆且為所虜(若屬:你們這些人)

三、詞類活用

1. 沛公軍霸上。 軍,名詞作動詞,駐紮。

2. 王,名詞作動詞,稱王。

①沛公欲王關中。

②秦地可盡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張良。 善,形容詞作動詞,友善、交好。

4. 夜,名詞作狀語,在夜晚。

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②於是項伯復夜去。

5.義,名詞作動詞,恪守信義。

①亡去不義。

②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6. 項伯殺人,臣活之。 活,使動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詞作狀語,像兄長一樣。

8.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從,使動用法,使……跟從,率領。

9.范增數目項王。 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10.若入前為壽。 前,名詞作動詞,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12.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止,使動用法,使……停止。

13. 頭髮上指。 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14. 刑人如恐不勝。 刑,名詞作動詞,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①下,名詞作動詞,下來。 ②道,名詞作動詞,取道。

③間,動詞作狀語,小道,表示動作的處所。

16.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間,動詞作狀語,從小路。

17. 拔劍撞而破之。 破,使動用法,使……破裂。

18. 籍吏民,封府庫。 籍,名詞作動詞,登記。

19. 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詞作名詞,危急的事。

20. 此亡秦之續耳。 續,動詞作名詞,後續者。

21. 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詞用如名詞,小的方面

22.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 東、南,名詞作狀語,向東、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 判斷句;

1.此天子氣也

2.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續耳

(二)被動句:

1.若屑皆且為所虜

2.晉屬今為之虜矣

(三)賓語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關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為者

4.大王來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 何辭為?

(四)介賓短語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1. 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

2. 沛公欲王於關中。

3. 具告之以事。

4. 良曰:“長於臣。”

5. 得復見將軍於此。

五、古今異義:

1.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

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係。

2.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3.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古義:現在別人(指沛公)

今義:現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4. 而聽細說。

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說來。

5. 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山東省。

6.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古義:黃河以北、以南。

今義:分別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詞多義

(一)為

人為刀姐,我為魚肉 動詞,是,

使子嬰為相 動詞,做,擔當,

竊為大王不取也 動詞,認為,

誰為大王為此計 動詞,出,制定,

且為之奈何 動詞,對付,

何辭為 句末語氣詞,呢,

為擊破沛公軍 介詞,替,給,

(二)故

故聽之 連詞,所以)

君安與項伯有故 形容詞,舊時,此指交情)

故遣將守關者 副詞,特意)

(三)辭

卮酒安足辭(推辭,不接受)

未辭也(告辭,辭別)

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四)幸

婦女無所幸(寵幸)

故幸來告良(幸而)

《詩經》兩首

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貿絲(“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樣子)

2.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匪”通“非”,不是)

3.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無”通“毋”,不要)

4.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於”通“籲”,表感嘆)

5.士之耽兮,猶可說也(“說”通“脫”,解脫)

6.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泮”通“畔”,邊岸)

(二)古今異義詞

1.泣涕漣漣(泣涕,古義:為眼淚|今義:鼻涕)

2.總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義:為歡聚|今義:為酒席)

3.不遑啟居(啟,古義:是跪|今義:指開啟。居,古義:指安坐|今義: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義:文中指主帥|今義: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義:文中指士卒|今義: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詞多義

1.言:

①句首助詞。如:言既遂矣。

②相當於“而”。如:靜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詞。如:秋以為期。

②而,連詞。如:以望復關。

3.作:

①本義是起來起身,引申為興起,產生。如:薇亦作止。

②開始。如:天 下之難比作於易。

③創作,撰寫: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又引申為著述,製造。

如: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勞動,勞作。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⑤為,成為,引申為充當,充作。如: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

4.曰:

①動詞詞頭,無實意。如曰歸曰歸。

②叫做,稱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③說。如: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靡:

①浪費。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無,沒有。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引申為不。

如:天高地迥,號呼靡窮。

③倒下,後退。如:左右皆靡。

6.思:

①思考。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思念,掛念。如:已行,弗不思也。

③心情,情思。如: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④助詞,無實義。如: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7.雨:

①眾多。如:齊子歸止,其從如雨。

②離散。如:一別如雨。

③動詞。下雨或雨一樣的落下來。如:是歲之春,雨麥岐山之陽。

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

⑤潤澤。如: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離騷》知識點梳理

一、重點詞語

1.掩涕:長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淚)

2.誶:謇(jiǎn)朝誶(suì)而夕替(諫爭)

3.替:謇朝誶而夕替(廢棄,貶斥)

4.雖:雖九死而未悔(縱然,即使)

5.眾女:眾女嫉餘之蛾眉兮(喻指許多小人)

6.蛾眉:眾女嫉餘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遙諑:謠諑(zhuó)謂餘以善淫(造謠,誹謗)

8.偭:偭(miǎn)規矩而改錯(背向,引申為違背)

9.度:競周容以為度(法度,準則)

10.溘:寧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異道:夫熟異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詬(罪過)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觀察,選擇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遠(趁著)

16.止息:馳椒丘且焉止息(停下來休息)

17.初服:退將復修吾初服(當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餘冠之岌岌兮(高聳的樣子)

19.遊目:忽反顧以遊目兮(放眼觀看)

20.繽紛:佩繽紛其繁飾兮(繁多)

21.未變:雖體解吾猶未變兮(不會改變)

二、通假字

1.錯:偭(miǎn)規矩而改錯(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鬱邑餘侘(chà)傺(chì)兮(通“悒”,憂愁苦悶)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圓”)

4.離:進不入以離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彌章(通“彰”,明顯,顯著)

6.反:延佇乎吾將反(通“返”,返回)

三、一詞多義

1.長: ①長太息以掩涕兮(副詞,長久) ②長餘佩之陸離(使……加長)

2.善: ①亦餘心之所善兮(以為是好的) ②謠諑(zhuó)謂餘以善淫(擅長)

3.以為: ①制芰(jì)荷以為衣兮(用……做) ②餘獨好修以為常(認為)

4.修: ①餘雖好修姱(kuā)以鞿(jī)羈兮(美好)②退將復修吾初服(整理) ③餘獨好修姱以為常(美,美好)

5.雖:①餘雖好修姱(kuā)以鞿(jī)羈兮(惟,只是) ②雖九死其猶未悔(即使,縱然)

四、詞類活用

1.鞿羈:餘雖好修姱(kuā)以鞿(jī)羈兮(名作動,約束)

2.淫:謠諑謂餘以善淫(動作名,淫蕩的事)

3.群:鷙鳥之不群兮(名作動,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為動用法,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動,使……受委屈,使……受壓抑)

6.步:步餘馬於蘭皋兮(使動,使……步行)

7.高:高餘冠之岌岌兮(使動,使……加高)

8.長:長餘佩之陸離 (使動,使……加長)

五、古今異義的詞

1.浩蕩:怨靈脩之浩蕩(①古義:荒唐。②今義:形容水勢廣闊而壯大)

2.工巧:固時俗之工巧兮(①古義:善於投機取巧。②今義:技藝巧妙)

3.改錯:偭(miǎn)規矩而改錯(①古義:改變措施。②今義:改正錯誤)

4.窮困:吾獨窮困乎此時也(①古義:處境困窘。②今義:經濟困難)

5.流亡:寧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義:隨流水而消逝。②今義:因災害或政治原因被迫離開家鄉或祖國)

六、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賓語前置)

2.唯昭質其猶未兮(固定句式)

3.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定語後置)

4.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被動句)

5.雖體解吾猶未變虧(被動句)

《孔雀東南飛》知識點

一、古今異義

.為仲卿母所遣, 守節情不移 便可白公姥 可憐體無比 汝豈得自由 槌床便大怒

.本自無教訓 舉手常勞勞 .逆以煎我懷 阿母大悲摧.便言多令才 .府吏見丁寧: 恐此事非奇 . 尋遣丞請還 否泰如天地 .渠會永無緣 便利此月內 .躡履相逢迎 逼迫兼弟兄 葉葉相交通 多謝後世人

二、通假字

終老不復取 箱簾六七十 雖與府吏要 .蒲葦紉如絲 .府吏見丁寧 摧藏馬悲哀

合葬華山傍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從句法關係看,謂語動詞在句中總是出現在主語、狀語後,所以,如果名詞出現在動詞前,而句子已經有明確的主語時,即可判斷名詞活用了狀語。)

.孔雀東南飛( ).勤心養公姥( )

手巾掩口啼,( )卿當日勝貴,( )

(2)名詞、形容詞用作動詞(因為能願動詞只能修飾動詞,所以,如果名詞前緊接能願動詞時,即可判斷它是活用成了動詞;因為只有動詞能帶賓語和介賓補語,所以,如果名詞後緊接代詞或處所名詞、介賓短語,即可判斷它是活用成了動詞;同理,如果兩個名詞連用,二者之間既非並列關係,也非修飾關係,其中必有一個活用成了動詞。)(按一般語法,形容詞不能帶賓語,所以,如果形容詞出現在代詞前面,就可以判斷它活用成了動詞;同理,如果形容詞出現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前,而它和後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之間又構不成偏正關係,那麼這個形容詞就活用成了動詞。)

槌床便大怒( ) .自名秦羅敷( )

.謝家事夫婿,( ) .交廣市鮭珍,. ( )

千萬不復全,( )

(3)使動用法、意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它是用動賓結構表達使令式的內容。)(意動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詞和名詞。形容詞、名詞帶賓語用作意動,就是“覺得賓語怎麼樣”,是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動的形容詞表示的性質或狀態,或者成為用作意動的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經常可以翻譯成“以……為……”或“認為……是……”或“把……當做……”)

.逆以煎我懷,( ) 足以榮汝身,( )

便利此月內,( )

四、偏義複詞:指由兩個今義詞或反義詞作詞素構成一個詞,其中的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詞素只作陪襯,不表示意義,這樣的詞稱為偏義複詞。

.便可白公姥 晝夜勤作息 .我有親父兄 .我有親父母 .逼迫兼弟兄

五、“相”字的用法

“相”是一個會意字,《說文》:“相審視也。從目以木。”本意是閉“目”看“木”,即察看。後來引申出其他義。

(1)副詞:用在動詞前,表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有稱代功能。據句義代“我”、“你”、“她”、“他”、“它”。

.會不相從許, 及時相遣歸,還必相迎取, 好自相扶將

.嬉戲莫相忘. 誓天不相負 .不得便相許 登即相許和 .躡履相逢迎 .

悵然遙相望 誓不相隔卿 久久莫相忘

(2)副詞:用在動詞前,表雙向動作。互相,彼此。

.相見常日稀 六合正相應 葉葉相交通 枝枝相覆蓋 仰頭相向鳴 黃泉下相見

(3)名詞:具有一般名詞功能。相貌,宰相。

兒已薄祿相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4)動詞:具有一般動詞功能。審察,仔細看,幫助。

伯樂相馬 無物相之六、文言實詞

不堪:妾不堪驅使 不堪吏人婦

徒:徒留無所施 徒有虛名

謝:阿母謝媒人 多謝後世人 謝家事夫婿

見:相見常日稀 君既若見錄 府吏見叮嚀

迎:還必相迎取 明日來迎汝 不足迎後人

區區:何乃太區區 感君區區懷 區區小事,何足掛齒

適:始適還家門 處分適兄意 適得府君書

念:念母勞家裡 念與世間辭

卻:卻與小姑別

令:便言多令才 豈合令郎君 莫令事不舉 令母在後單

何:何意致不厚 隱隱何甸甸 汝今何罪過 作計何不量

應:汝可去應之 六合正相應 零淚應聲落 以我應他人

意:何意致不厚 吾意久懷忿 處分適兄意

故:大人故嫌遲 知是故人來 故遣來貴門 故作不良計

為:為仲卿母所遣 十七為君婦 為詩云爾 非為織作遲 阿母為汝求 始爾未為久 慎勿為婦死

《蘭亭集序》知識點總結

(一)通假字

1.趣舍萬殊(“趣”通“趨”,意為“往、取”)

2.亦由今之視昔(“由”通“猶”,意為“像”)

(二)詞類活用

A.形容詞作名詞:

1.群賢畢至(賢,意為“有才有德的人”)

2.少長鹹集(少長,意為“少者”)

3.無絲竹管絃之盛(盛,意為“熱鬧的場面”)

B.名詞作動詞:

1.一觴一詠(觴,意為“喝酒”)

C.形容詞作動詞:

1.齊彭殤為妄作(齊,意為“相同看待”) 

(三)古今異義詞

1.是日也(是,古義:指代詞“這”|今義:指判斷動詞“是”)

2.茂林修竹(修,古義:長|今義:指修建處理)

3.所以遊目騁懷(所以,古義:指用來|今義:表因果關係連詞)

4.信可樂也(信,古義:指確定|今義:指書信)

5.向之所歡(向,古義:指過去|今義:指方向)

6.列坐其次(次,古義:指旁邊|今義:指數次,從次)

7.及其所之(及,古義:指等到|今義:表並列關係連詞,和)

8.曾不知老之將至(曾,古義:指竟然|今義:指曾經)

(四)一詞多義

1.之:

所之既倦(動詞,意為“往”,到達)

以之興懷(代詞)

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獨立性)

極視聽之娛(結構助詞,的)

2.修:

茂林修竹(意為“高”)

況修短隨化(長,修短指壽命長短)

乃重修岳陽樓(意為“修建”)

修守戰之具(意為“整治治辦”)

3.雖:

雖趣舍萬殊(雖然,連詞)

雖世殊事異(即使,連詞)

4.於:

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意為“在”,連詞”)

欣於所遇(意為“對”,介詞)

終期於盡(意為“到”,介詞)

5.以:

引以為流觴曲水(意為“把”,介詞)

亦足以暢敘幽情(意為“用來”,介詞)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意為“因”,介詞)

(五)特殊句式

A.判斷句:

①死生亦大矣。(語意山構成判斷)

B.倒裝句:

1.狀語後置:

①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

②當於欣於所遇。

③終期於盡。

④不能喻之於懷。

2.定語後置:

①仰觀宇宙之大。

②俯察品類之盛。

《赤壁賦》知識點整理

一、虛詞

1. 而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連詞,錶轉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並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錶轉折 )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錶轉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連詞,表修飾 )

2. 之

(1)月出於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 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

3. 於

(1)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介詞,在 )

(2)月出於東山之上( 介詞,從 )

(3)徘徊於斗牛之間(介詞,在 )

(4)於是飲酒樂甚( 介詞,在 )

(5)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介詞,被 )

(6)漁樵於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於天地(介詞,在)

(8)託遺響於悲風( 介詞,在 )

4. 乎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形容詞詞尾 )

(3)鬱乎蒼蒼( 形容詞詞尾 )

(4)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

(6)相與枕藉乎舟中( 介詞,在 )

二、實詞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乘 )

(2)山川相繆(通“繚”,環繞 )

(3)舉酒屬客 ( 通“囑”,勸人飲酒)

(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

2. 古今異義

(1)徘徊於斗牛之間

古義:鬥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徵。

(5)倚歌而和之

古義:循,依。

3. 一詞多義

(1)東 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b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東)

(2)望 a七月既望(名詞,農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下 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佔)

b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 a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b如怨如慕(副詞,像)

(5)歌 a扣舷而歌之 ( 動詞,唱)

b歌曰 (名詞 歌詞)

c倚歌而和之 (名詞 曲調)

(6)長 a抱明月而長終 ( 永遠)

b而卒莫消長也 (增長)

4. 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佔)

(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4)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

(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

(8)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

(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10)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 )

四、文言句式

1. 判斷句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介詞結構後置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相與枕藉乎舟中

3.定語後置

凌萬頃之茫然

客有吹洞簫者

4謂語前置

渺渺兮予懷

5.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6.賓語前置

何為其然也

而又何羨乎?

而今安在哉?


《遊褒禪山記》知識點歸納

一、通假字

1. 長樂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二、詞類活用

1. 始舍於其址。 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築舍定居。

2. 名之曰褒禪。 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3.有泉側出。 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4.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 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5.好遊者亦不能窮也。 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頭。

6.而其見愈奇。 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8.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9. 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極:形容詞作動詞,盡情享受。

10.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11. 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l 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

l 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l 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 其孰能譏之乎? (難道……嗎?)

2.何可勝道也哉! (哪裡……呢!)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這就是……的緣故。)

四、狀語後置句

1.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五、多義詞

1. 道

①有碑僕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2.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3.其

⑴始舍於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代詞,那)

⑶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個)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

⑸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僕碑)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⑼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 (代詞,代“好遊者”,譯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後洞)

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後洞,譯作“那”)

⒀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⒂則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⒃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

⒅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⒆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

六、異義詞

1. 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詞。

2.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古義:不平常。

今義:用作表程度的副詞,十分,很。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泛指求學的人,指讀書人。

今義: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是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相當於“……的原因”。

今義:常用來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5.於是餘又嘆焉。

古義:“於”,介詞,對;“是”,代詞,這件事。為單音詞連用。

今義:合用為一個連詞。

《寡 人 之 於 國》知識點總結

(一)通假字

1.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無失其時 無—毋,不要

2.頒白者不負戴於路矣 頒—斑,花白

3.塗不餓莩而不知發 塗—途,道路 莩—殍,餓死的人

(二)詞類活用

1.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名—動,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動—名,活著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動,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動,稱王。

(三)一詞多義

1.於寡人之於國 對於

則移其民於河東 至

不求聞達於諸侯 在

趙氏求救於齊 向

2.以 請以戰喻 用

斧斤以時入山林 按

申之以孝悌之義 把

3.之 填然鼓之 襯字,不譯

樹之以桑 襯字,不譯

頃之,煙炎張天 音節助詞,不譯

4.勝 谷不可勝食 盡

予觀夫巴陵勝狀 美好的

日出江花紅勝火 超過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勝利

驢不勝怒,蹄之 能承受

5.兵非我也,兵也 兵器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軍隊

將兵萬人 士兵

窮兵黷武 戰爭

(四)古今異義

1.河內凶:古,黃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個連詞。

(五)重點詞語

1.盡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加強語氣。

2.無如寡人之用心者:沒有像。

3.鄰國之民不加少:更。

4.請以戰喻:請允許我,表謙;請回答,請你……,表敬。

5.數罟不入洿池:密;網;池塘,窪地積水。

6.雞、豚、狗、彘之畜:雞、小豬、狗、豬。

7.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謹,謹慎,認真從事;庠、序指學校;教,教化;申,反覆陳述;義,道理。

8.而不知發:打開糧倉,賑濟百姓。

9.王無罪歲:歸咎,歸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食物;約束。

12. 黎民不飢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六)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 直……耳 只是……罷了,不過……罷了 固定句式

2.未之有也

《勸學》知識點歸納整理

一、古今異義:

1.蚓無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幫凶、走狗。

2.金就礪則利 古義:金屬製品,此代指金屬製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檢查; 今義:探究並領會。

二、通假字:

1.輮以為輪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雖有槁暴 有 通 “又”。暴 通 曝, 晒乾。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 通 “智”, 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 生 通 “性”,天賦,資質。

三、詞類活用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快;輮以為輪/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彎曲")

3、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名詞作動詞,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上。

5、下飲黃泉: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介詞結構後置句:

1、青,取之【於藍】,於,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可譯為“從”。

2、青【於藍】:於,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

3、寒【於水】:於,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相當於介詞“於”,引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對”。

(二)定語後置句: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是“爪牙”的定語;“強”是“筋骨”的定語。“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五、固定格式

1、無以至千里/無以成江海:無以,表示“沒有用來……的(辦法)”。

六、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古義:介詞“以”+動詞“為”,使……成為。

今義:認為。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義:廣泛地學習。今義:學問廣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義:兩個詞。用,介詞,因為;心,心思。今義: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古義:藏身。今義: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

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

七、一詞多義

(1)於

青,取之於藍。 (從,介詞)

而青於藍 (比,介詞)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對於,介詞)

(2)而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錶轉折,但是,連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表遞進,而且,連詞)

吾嘗終日而思矣 (表修飾,連詞)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表順接,就,於是,連詞)

蟹六跪而二螯 (表並列,連詞)

《過秦論》知識點總結

【通假字】

1、合從締交 (“從” 通“縱”)

2、制其弊 (“弊”通“敝”,睏乏,疲憊)

3、陳利兵而誰何 (“何” 通“呵”,呵問)

4、倔起阡陌之中 (“倔” 通“崛”)

5、贏糧而景從 (“景” 通“影”,像影子一樣)

6、百有餘年 (“有”通“又”)

7、外連衡而鬥諸侯 (“衡”通“橫”)

8、始皇既沒 (“沒”通“歿”,死)

【詞類活用】

A. 名詞作狀語

1、 天下雲集響應 (像雲一樣) (像回聲一樣 )

2、贏糧而景從 ( 像影子一樣)

3、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 (像用包布) (像用口袋)

4、內立法度(對內)

5. 外連衡而鬥諸侯(對外)

6、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 (向西) (向東) (向北)

B.名詞作動詞

1、過秦論(指出過失)

2、甕牖繩樞(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3、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稱帝稱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

6、 序八州而朝同列 (引,招致)

C.動詞作名詞

1、追亡逐北 (逃亡的敵兵,敗北的敵兵)

D.形容詞作動詞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變小變弱)

E.形容詞作名詞

1、自以為關中之固 (險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勢)

F.使動用法

1、卻匈奴七百餘里 使……退卻

2、約從離衡 使動用法 使……離散

3、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拜

4、外連橫而鬥諸侯 使……爭鬥

5、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使……滅亡

6、會盟而謀弱秦 使……弱

7、以弱天下之民 使……弱

8、以愚黔首 使……愚蠢

【一詞多義】

①制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制服

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統率、指揮

②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丟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屍百萬 逃亡的敵兵

吞二週而亡諸侯 使……滅亡

③固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牢固的屏障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牢固地

④利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銳利、鋒利

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勢

⑤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 丟失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遺漏、忽略

⑥度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規章、制度

試使山東諸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量、計算

⑦因

因遺策(沿襲,動詞)

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因河為池(憑藉,依據,介詞)

⑧及

非及向時之士(趕得上,追得上,動詞)

及至秦始皇(到,介詞)

⑨兵

趙奢之倫制其兵(軍隊,名詞)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詞。)

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①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2、 被動句

①為天下笑者 ②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3、 倒裝句

(1)賓語前置

①陳利兵而誰何。 ②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③自若也

(2)定語後置

①鑄以為金人十二 ②伏屍百萬

(3)介詞結構後置

①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

②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③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固定詞組】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

《師說》知識點歸納

一、 通假字

1、傳道受業解惑 (“受”通“授”,傳授)

2、或不焉,或師焉 (“不”通“否”)

二、 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今)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2、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譯為㈠用來……辦法(方式、工具、依據等);㈡……的原因(或緣由)。(今)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3、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古)無論,不論。(今)沒有。

4、小學而大遺:(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的學問。(今)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5、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6、今之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許多的人。

7、吾從而師之:(古)跟隨。(今)連詞,表目的和結果。

8、師不必賢於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 一詞多義

(1)師

1、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2、吾師道也(動詞,學習)

3、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6、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軍隊)(2)傳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2、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3、六藝經傳 皆通習之(名詞,古代解釋經書的書)4、朔氣傳金柝(動詞,傳遞,傳送)5、舍相如廣成傳舍(名詞,客舍)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表領屬關係,他(它)的,他(它)們的)

2、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代詞,他,他們)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表遠指,那)

4、其皆出於此乎(副詞,表推測、估計語氣,大概,或許)

5、其可怪也歟(副詞,表反詰語氣,難道,真的)

6、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詞,前指老師的;後指學生的)

7、其出人也遠矣(代詞,指聖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指“聞道先乎吾”的人)

(5)於

1、其皆出於此乎(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處所,從)

2、拜送書於庭(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處所,在)

3、學於餘(恥學於師)(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趨向,向)

4、於其身也(介詞,表動作行為的對象,對,對於)

5、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詞,表比較,比)

6、不拘於時(介詞,表被動,被)

(6)之

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助詞,的)2、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4、句讀之不知(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類,這些)

6、輟耕之壟上(動詞,到,往)7、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8、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9、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代“六藝經傳”)10、君將哀而生之乎(代詞,我)

11、蚓無爪牙之利(助詞,定語 後置的標誌)12、吾欲之南海(動詞,到、往)

四、詞類活用

1、其下聖人也亦遠矣(方位名詞作動詞,低於)2、而恥學於師(意動用法,以……為恥)

3、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或大的方面)4、位卑則足羞(意動用法,以…為羞)

5、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6、吾師道也(名詞作動

五、文言句式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賓語前置句)

2、不拘於時,學於餘。(介賓短語後置句、被動句)

《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複習歸納

一、掌握下列文言詞

1、宦者令: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宦官的頭目)

2、舍人: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門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寶玉,經雕琢成的璧)

4、遺(wèi):使人遺趙王書(送給)

5、即:即患秦兵之來(則,就)

6、斧質: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古代一種腰斬的刑具)

7、宜:宜可使(應該)

8、曲:曲在趙(理虧)

9、均:均之二策(權衡、比較)

10、必:王必無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獻,進獻)

12、卻:相如因持璧卻立(退後)

13、脩敬: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整飾禮儀表示敬意)

14、倨(jū):禮節甚倨(傲慢)

15、謝: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圖(官吏的通稱)

17、決:決負約不償城(必定)

18、徑道:從徑道亡(便道,小路)

19、間:間至趙矣(名作狀,從小路)

20、拔: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卻)

22、懌(yì):於是秦王不懌(高興,喜悅)

23、已而:已而相如出(過了些時候)

24、望: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遠遠看見)

25、高義:徒慕君之高義也(高尚的品德)

26、孰與: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比……怎麼樣)

27、駑:相如雖駑(劣馬,引申為愚劣,無能)

二、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願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圖(通“按”,審察、察看)

4、孰: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三、一詞多義

1、以:①傳以示美人及左右(連詞,連接兩個動詞,給)

②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介詞,因為)

③以勇氣聞於諸侯(介詞,憑藉)

④願以十五城請易璧(介詞,拿,用)

⑤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連詞,相當於“而”)

四、詞類活用

1、負:寧許以負秦曲(使……擔負,使……承擔)

2、完:臣請完璧歸趙(使……完好無缺)

3、前:乃前曰(名作動,上前)

4、舍:舍相如廣成傳舍(名作動,安置住宿)

5、間(jiàn):間至趙矣(名作狀,從小路)

6、廷:卒廷見相如(名作狀,在朝堂上)

7、畢、歸:畢禮而歸之(使……完畢、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動,殺)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狀,向西)

10、嚴: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形作動,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詞使動,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從者衣褐(名作動,穿上)

13、先、後: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先,以……為後)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為刎頸之交(動作名,朋友)

16、寬: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形作動,寬待)

17、使:秦王使使者告趙王(前一個使,動詞,派遣) 18、聞:以勇氣聞於諸侯(使……聽聞)

六、古今異義的詞

1、指示:古義:指給人看(請指示王) 今義:上對下的說明

2、約束:古義:條約(未嘗有堅明約束者) 今義:**使不超出範圍

3、得罪:古義:得到懲處(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 今義:冒犯

4、明年:古義:第二年(明年復攻趙) 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5、前進:古義:上前進獻(於是相如前進缶)今義:向前行進

6、宣言:古義:揚言((廉頗)宣言曰) 今義:宣告

7、鄙賤:古義:地位低下,見識淺薄(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今義:鄙卑下賤

七、句式歸納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判斷句)

2、藺相如者,趙人也。(判斷句)

3、求人可使報秦者。(定語後置。=求可使報秦之人)

4、君幸於趙王。(狀語後置。=君於趙王幸)

5、今君乃亡(於)趙走(於)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判斷句)

8、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被動句)

9、得罪於大王(狀語後置。=於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於諸侯。(狀語後置。=使不於諸侯辱)

12、請奉盆缶(於)秦王。(狀語後置。=請於秦王奉盆缶)

13、遂與秦王會(於)澠池。(省略句)

《蘇武傳》知識點

1.通假字

①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畔:通“叛”,背叛。

②與旃毛並咽之 旃:通“氈”,毛織品。

③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無”,沒有。

⑤信義安所見乎 見:通“現”,顯現。

⑥法令亡常 亡:通“無”,沒有。

⑦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亡:通“無”,沒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無”,沒有。

⑨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經。

⑾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輕輕敲打

2.古今異義

1.漢亦留之以相當。相當: 古義:抵押。今義:正在(某時某地)。

2.皆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於所以。

5.獨有女弟二人。女弟: 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7.武等實在 。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8.稍遷至栘中廄監。稍: 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9.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 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0.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 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11.此必及我 。及:古義:牽連 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12.會論虞常。論: 古義:判罪 今義:常作議論

13.以貨物與常。貨物: 古義:財物 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14.臥起操持 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 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3.詞類活用

①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 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

誠甘樂之 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②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鬥兩主 鬥:使動用法,使……爭鬥。

(4)單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動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7)盡歸漢使路充國等 歸:使……歸

(8)屈節辱命 屈:使……屈身 辱:使……受辱

③名詞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 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牧羊 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4)武能網紡繳,檠弓弩 網、檠 :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弓弩。

(5)惠等哭,輿歸營 輿:名詞做動詞,用車子。

(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 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7)絕不飲食 飲食:名詞做動詞,給他吃的、喝的。

4.一詞多義

①使

(1)數通使相窺觀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漢者 第一個“使”:出使。

(3)單于使使曉武 第一個“使”:派,第二個“使”:使者。

②語

(1)以狀語武 語:告訴。

(2)如惠語以讓匈奴 語:說的話。

③引

(1)虞常果引張勝 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④食

1)絕不飲食 食:給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食:吃。

3)廩食不至 食:糧食。

4)給其衣食 食:食物。

⑤發

1)方欲發使送武等 發:打發。

2)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 發:發動。

3)恐前語發 發:被揭發。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後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為降虜於蠻夷。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於蠻夷為降虜”。

(3)何以女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為見女”

(4)子卿尚復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6)募士、斥候百餘人俱。 賓語前置句 ,正常語序“募百餘人士、斥候俱”

②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張衡傳》文言知識點

1.通假字

(1)員徑八尺 (“員”通“圓”)

(2)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禽”通“擒”)

﹙3﹚傍行八道 (“傍”通“旁”)

(4)形似酒尊 (“尊”通“樽”)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義:

(1)常從容淡靜。 古: 言行舉止適度得體。 今: 不慌不忙,沉著鎮定。

(2)舉孝廉不行。 古: 不去赴任。 今: 不可以。

(3)公車特徵拜郎中。古: 特地徵召。 今:可以作為人或事物特點的徵象標誌

(4)覆蓋周密無際。 古:四周嚴密。 今:周到細緻

(5)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古: 今:相對的或並列的幾個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

(6)衡下車,治威嚴。 古: 官吏初到任。 今:從車上下來。

3.詞類活用

(1)妙盡璇璣之正。(正,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道理)

(2)大將軍鄧騭奇其才 (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與眾不同)

(3)又多豪右 (多,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多有)

4.翻譯下列句子並總結句式特點:

(1)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狀語後置)

(2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3)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省略句)

(4)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被動句)

5.一詞多義

①因入京師,觀太學(於是)

②蒙故業,因遺策(沿襲)

③因其勢而利導之(順著)

④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謝罪

(通過、經由)

⑥衡乃擬班固《兩都》《二京賦》,因以諷諫(憑藉)

⑦因擊沛公於坐,殺之。(趁機)

①精思傅會三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陰陽(就)

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卻)

④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於是,就)

⑤爾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

⑧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於是,就)

屬zhǔ

①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連接)

② 衡少善屬文(連綴)

③ 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

④ 舉酒屬客(勸人喝酒)

屬shǔ

⑤名屬教坊第一部(屬於)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掌管)

⑦吾屬今為之虜矣(輩)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善:

①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②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善行)

③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擅長)

④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⑤ 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 善刀而藏之。(通“繕”,擦拭)

《歸去來兮辭》知識點總結

1、古今異義詞

悅親戚之情話 親戚 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內的內外親屬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或血統關係的家庭或成員

情話 古:指知心話 今:指男女間談情說愛的話

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有事 古:指農事 今:泛指

既窈窕以尋壑 窈窕 古:幽深曲折的樣子 今:指女子文靜而美好

覺今是而昨非 是 古:正確 今:判斷詞 非 古:過錯、錯誤 今:不

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埋怨、遺憾 今:仇恨、怨恨

2、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園日涉以成趣 日:每天

時矯首以遐觀 時:有時

(2)形容詞作名詞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幼:兒童、小孩子

(3)名詞作動詞

樂琴書以消憂 琴書:撫琴、讀書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著

(4)使動

眄庭柯以怡顏 怡:使。。。。。。愉快

(5)意動

樂琴書以消憂 樂:以。。。。。。為樂

悅親戚之情話 悅:以。。。。。。為愉快

善萬物之得時 善:以。。。。。。為善 羨慕

3、一詞多義

引以為流觴曲水 疏導、引來

引壺觴以自酌 端起

引而不發,躍如也 拉弓

相如引車避匿 掉轉

引兵欲攻燕 率領、引導

秦軍引而去 避開、退卻

聊乘化以歸去,樂夫天命復奚疑 順應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著

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 shèng 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牛十二,乘韋先 四的代稱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將要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行為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輩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行走

《滕王閣序》知識點整理

(一)、重點字詞

1、枕:臺隍枕夷夏之交(動詞,倚,據) 2、維:時維九月(介詞,在)

3、序:序屬三秋(名詞,時序) 4、上:儼驂騑於上路(形容詞,高)

5、披、闥:披繡闥(開,小門) 6、曠:山原曠其盈視(形容詞,遠)

7、浦:聲斷衡陽之浦(名詞,水濱) 8、甫:遙襟甫暢(副詞,剛,頓時)

9、遄:逸興遄飛(副詞,迅速) 10、凌:氣凌彭澤之樽(動詞,超過)

11、迥:天高地迥(形容詞,遠) 12、數:識盈虛之有數(名詞,定數)

13、舛:命途多舛(形容詞,乖違,不順) 14、疏、引:恭疏短引(書寫,撰寫;

15、賦:一言均賦(動詞,鋪陳)

(二)、一詞多義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詞,舊)

②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連詞,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問之(副詞,特意)

④既克,公問其故(名詞,原因)

2、盡:

①賓主盡東南之美(副詞,全,都)

②潦水盡而寒潭清(動詞,沒,乾涸)

③則智者盡其謀(動詞,全部用出)

④聊乘化以歸盡(動詞,完,盡頭)

5、且:

①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連詞,可是)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詞,將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副詞,姑且,暫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哉(連詞,尚且)

⑤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副詞,將要)

三、詞類活用

1、襟、帶:襟三江而帶五湖(意動用法,以……為襟,以……為帶)

2、下:徐孺下陳蕃之榻(使動用法,使……放下來)

3、騰、起:騰蛟起鳳(使動用法,使……騰空,使……起舞)

4、屈:屈賈誼於長沙(使動用法,使……受委屈)

5、竄:竄梁鴻於海曲(使動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霧列,俊採星馳(名作狀,像流星一樣)

7、目: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名作動,看,望)

8、盡:賓主盡東南之美(副作動,都包括)

9、美:賓主盡東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四、句式

1、物(有)華天(有)寶(省略句) 2、十旬休假,勝友如雲(聚集)(省略句)

3、漁舟唱(於)晚,響窮彭蠡之濱(省略句) 4、所賴君子安(於)貧(省略句)

5、童子何知(賓語前置) 6、纖歌凝而白雲遏(被動句)

7、懷帝閽而不見(被動句) 8、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介詞結構後置)

9、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介賓結構後置)

《逍遙遊》知識點總結

一、通假字

1、 北冥有魚 2、 小知不及大知 3、 湯之問棘也是已 4、 此小大之辯也

5、 而徵一國者 6、 而御六氣之辯

二、 古今異義

1、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2、 雖然,猶有未樹也

3、 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4、 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5、 野馬也,塵埃也

6、 小年不及大年

7、 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

三、 詞類活用

1、 而後乃今將圖南

2、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3、 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4、 彼於致福者

四、特殊句式

1、 此小大之辯也

2、 《齊諧》者,志怪者也

3、 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4、 翱翔蓬蒿之間

5、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

6、 眾人匹之

7、 而莫之夭閼

8、 彼且奚適也

9、 奚以知其然也

10、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五、 一詞多義

1、 志

《齊諧》者,志怪者也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博聞強識

2、 窮

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

復前行,欲窮其林

振固窮,補不足

窮根窮底

3、 以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以八千歲為春

奚以知其然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4、 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長太息以掩涕兮

晚有兒息

5、 名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隳名城,殺豪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名列前茅

《陳情表》知識點總結

1、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險釁:臣以險釁(艱難禍患,指命運不濟)

(2)見背:慈父見背(背棄我,指死亡)

(3)奪:舅奪母志(改變)

(4)祚:門衰祚(zuò)薄(福分)

(5)鮮:終鮮兄弟(本指少,這裡是沒有)

(6)吊: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安慰)

(7)嬰:而劉夙嬰疾病(纏繞)

(8)廢:未曾廢離(停止侍奉)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舉)

(10)尋:尋蒙國恩(不久)

(11)篤:則劉病日篤(病重)

(12)聽:聽臣微志(准許)

(13)拔擢:至微至陋,過蒙拔擢(zhuó)(提升)

(14)區區: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2、通假字

(1)閔:夙遭閔凶(通“憫”,可憂患的事)

(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數後有零數)

(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蓆子)

3、一詞多義

(1)至:①至微至陋(副詞,極其)

②無以至今日(動詞,到達)

(2)以:①臣以險釁(連詞,因為)

②臣以供養無主(連詞,因為)

③謹拜表以聞(連詞,相當於“而”)

④猥以微賤(介詞,憑身份)

⑤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介詞,用)

⑥臣具以表聞(介詞,用)

(3)見:①慈父見背(代詞,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見明知(動詞,看見

4、詞類活用

(1) 日:則病日篤(名作狀,一天天地)

(2)微賤:猥以微賤(形作名,卑微低賤的身份)

3)聞:臣具以表聞;謹拜表以聞(動詞使動,使……知道)

(4)終:無以終餘年(動詞使動,使……結束)

(5)遠,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形作動詞,遠離)

5、古今異義的詞

(1)六月:生孩六月(①古義:六個月。②今義:第六月)

(2)成立:至於成立(①古義:成人自立。②今義:創立)

(3)不行:九歲不行(①古義:不能走路。②今義:不可以)

(4)秀才:後刺史榮舉臣秀才(①古義:優秀人才。②今義:科舉考試中最低一級考中者)

(5)告訴:則告訴不許(①古義:申訴。②今義:讓別人知道)

(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義:辛酸苦楚。②今義:身心勞苦)

6、句式

(1)急於星火(介詞結構後置)

(2)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判斷句)

(3)謹拜表以聞(陛下)(省略句)

(4)逮(臣)奉聖朝,沐浴清化(省略句)

(5)則告訴(陛下)不許(省略句)

(6)少仕(於)偽朝(省略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