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圖自戴敦邦《水滸人物全綵版》,下同

最近流行“年少不懂XXX,讀懂已是中年人”文體,我總覺得哪裡不對,卻說不上來。

直到某一天,我和我爹——著名的60後憤青談到這個話題,他面色凝重:

“智慧和歲數並不能成正比。年歲的增長,只會增添更多的生活經驗,這些經驗在現代高科技飛速發展的情況下,作用不大,百度一搜就能替代大多數。”

他深深地嘆了口氣,接著說:

“年少不懂,等到老了就能懂,說這種話的---”

我爹抬起頭,目光如炬、斬釘截鐵用4個字總結:

“愚蠢至極!”(小編:咱爹說的對呀)

難得我爹開金口,我趕緊追問:

“能舉個例子嗎?”

他恨鐵不成鋼,“你看《水滸傳》中,無論少年中年,誰懂了高太尉?”

遇洪而開

說高俅之前,先說另一個人:洪信,洪太尉。

洪太尉,親手讓108好漢誕生;高太尉,順手讓108好漢滅亡。

書中開頭,從“紛紛五代亂世間”一直到“嘉祐三年”,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幾個王朝的變遷。

據《宋史》記載:“嘉祐三年,夔州路旱,飢。”

當整個國家瘟疫肆虐,哀鴻遍野之時,小說裡朝廷拿出的應對措施是:

派洪太尉去請張天師!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張鐵林飾洪太尉/圖自2011電視劇《新水滸傳》,下同

洪太尉這一路很辛苦,還遇到了老虎和大白蛇,嚇得他小心肝噗噗的跳。

直到遇上個騎牛吹笛子的小牧童,他稍微鬆了口氣,心想:多半是這個牧童放的蛇.....

到了張天師所在的龍虎山景區,道長們說那個牧童就是喜歡cosplay許仙的張天師......

氣得皇阿瑪,噢,不對!是氣得洪太尉吹鬍子瞪眼。

接下來的項目是官員們出差的主題:遊玩。

和今天一樣,旅遊景點對遊客開放都是有限制的,很多古建築根本不讓遊客進。

“遊客止步”的“伏魔殿”,激發了洪太尉的有權任性“VIP脾氣”,用他的話來說:不進不是大宋人。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他進了伏魔殿,還執著地放倒石碣、掘出石龜、掀開石板......放走了108個被鎮鎖的魔君,他們投生在人間,成了後來梁山上的108好漢。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歷史也印證了這一句讖言:遇洪而開。

這一年,洪水氾濫,最大的一場幾乎淹沒了東京。

宋仁宗趙禎不想面朝大海,在年初詔令徵發官兵,抽調民夫,開鑿永濟河。

他的計劃是讓河水從開封府西邊的葛家崗直抵開封城南的好草陂,流向北,注入惠民河,然後匯入魯溝河,最後流向大海。

這項浩大的工程一直從正月進行到入冬。

民夫們每天超負荷的體力活,沒有工錢;監工比“黑煤窯”老闆還狠毒,累死病死無數。

這樣的劫難,就算張天師和張三丰加全真七子再加武當七俠一起下山,亦無解。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圖源見水印

更悲哀的是,永濟河工程沒有根治氾濫的洪水,而是導致了“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是夕複決,溺兵夫、漂芻藁不可勝計”,匯聚為日後的八百里水泊,成了“魔星”們的根據地。

他們“官逼民反、逼上梁山”,與大多數“農民起義”開始的原因一樣:

①天災

瘟疫或者旱澇,引發大饑荒;

②人禍

搞勞民傷財的巨大工程。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始作俑者的名字,都叫暴君。但是《水滸傳》中,卻叫太尉。

當天下都成了趙官家一個人的主場,誰敢說高俅的發跡是“黑哨”?

楊志不懂高太尉

高俅成為高太尉後,所做的“壞事”主要有:報復王進、陷害林沖、斥退楊志等。

雖然書中沒有任何關於楊志年齡的描寫,但他應該屬於“年少”,原因有2點:

①有夢想

“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廕子,也與祖宗爭口氣”這是楊志出場後的內心獨白。

如此夢幻的未來,只有年少時才會真的信而且去做。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②衝動

楊志虎落平陽,在街頭賣刀被牛二糾纏。

成熟點的人會選擇不理、躲避,楊志是對方說一句,他回一句。

當牛二挑釁:你有本事來砍我一刀啊!(“你好男子,剁我一刀”),他就真的提刀去砍,這種事,通常也只有愣頭青幹得出來。

古今讀者對少年楊志總有一種懷才不遇的憐憫,邏輯是:送花石綱/生辰綱是“不義之財”,所以丟失/被劫,也不能否認他的能力,而是從另一個角度替天行道了——這個邏輯本身才是有問題的。

十人運送花石綱,只有楊志一人丟了,據他自己說是天災。

此時,他的仕途基本上就結束了,而恰好梁山第一任老大王倫請他入夥,座次排在林沖之上。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出路。

他一口回絕了。

楊志回到東京,不去首告、述職,而是去向高俅行賄,以求法外開脫。

在他的認知中,高太尉自己是“潛規則”進入體制內的,他以“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根正苗紅的身份去走後門,於情於理,高太尉都沒有拒絕的可能。

年少不懂高太尉啊!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高俅先是摔了禮品並怒罵楊志:“你等十個制使去運花石綱,九個回到京師交納了,偏你這廝把花石綱失陷了,又不來首告,倒又在逃,許多時捉拿不著。”

然後發落他去開封府受審,“今日再要勾當,雖經赦宥所犯罪名,難以委用。”

高太尉徹底打碎了楊志官復原職的幻想——壞人突然變好了,在此刻卻顯讓人覺得分外可惡。

年少時幾乎都不懂,一向貪贓枉法的高俅,為何突然變得鐵面無私?

成了中年就會懂嗎?中年人會變成高太尉嗎?

教頭不懂高太尉

書中有兩個武藝超群的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一個是王進,一個是林沖,都是35歲以上的中年人。

後來小混混高二成了中年人,當上了殿帥府太尉,他害得兩個教頭一個被迫逃亡、一個被逼落草。

高俅在任何時代都應被唾棄,前提是你懂得他的壞從何而來,反面人物的意義就在這裡,他的罪行能給你上一層“保護罩”,讓你能夠細心且長久地去生活。

林沖由始至終都不懂高太尉。他用一輩子的時間,恨一個他根本不懂的人。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第一次不懂,是在大相國寺門口。

當時高衙內正在調戲林娘子。林沖高高舉起拳頭,再緩緩地放下。

他認為,打了高衙內,“太尉面上須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沖不合吃著他的請受,權且讓他這一次。”

林沖認為打了高衙內,他回去肯定要向高太尉告狀,高太尉必定為兒子出頭,身為下屬的他必定會被打壓排擠。

這是因為有同事王進的先例。

高俅重懲王進是為什麼?

是因他被王進父親打過,現在發跡了找王進報仇嗎?這是王進單方面的解釋。

打過高俅的人那麼多,你爹老王的算老幾?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如果他沒提這一往事,單看過程,就是屌絲逆襲後,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把火,燒的是不拿太尉當幹部。

高俅得做殿帥府太尉,特意選了吉日良辰,才去殿帥府裡到任。

所有一應合屬公吏衙將、都軍監軍、馬步人等,盡來參拜,各呈手本,開報花名。

就只有王進沒來,說是病了。

別說高殿帥,堂下那些拄著雙柺也要迎接新領導上任,打著點滴也要聽完高太尉講話的人首先就不答應。

當王進來參拜時,高俅是這樣訓斥的:

“你爺是街市上使花棒賣藥的,你省的甚麼武藝?

前官沒眼,參你做個教頭,如何敢小覷我,不伏俺點視!

你託誰的勢,要推病在家,安閒快樂!”

“你爺”,讓王進想起了他爹打過年輕時的高俅,“父債子償”,所以高俅才不放過他。

一個正常的貪官汙吏、奸臣賊子,因為私事動用公權打擊迫害他人,是絕對不會讓他人知道的。

“小覷我,不伏俺點視”!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王進的缺席提醒了他,託“踢球”得來的勢,要想不被看輕,先要他們看見這“勢”有多強大。

直到他們懂得,不能看不上“踢球”上位的高太尉,不能跟齊天大聖孫悟空談養馬,不能跟大漢皇叔劉備論提草鞋。

可惜,教頭永遠不懂太尉。

在大相國寺門口,假如林沖打了高衙內,高太尉知道後,會報復林沖嗎?

王進給林沖造成的錯覺是:會。

高太尉是奸,高衙內是色,但他們都不蠢。

這事,於情於理都是自家不對,高太尉因私事動用公權,直接去整治毫無過失的下屬,這叫蠢,村支書家常見,殿帥府裡罕有。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第二次不懂,是在陸謙設局騙奸林娘子的家中。

高衙內被林沖打斷了惡行,跳窗逃跑。

林沖提著刀到處找陸謙算賬,陸謙躲進了太尉府,林沖就在太尉府外守了三天三夜。

中年人總會覺得,自己懂了,人家就會懂。

林沖的邏輯是:既然我在大相國寺門口都沒對高衙內動手,就已充分表達了我絕不對高衙內動手的決心;

我的原則是,只找同層次的陸謙算賬,即使我提著刀在你家門口守著,也不會傷害高家一草一木。

高太尉您是我的頂頭上司,必能明察秋毫體會下屬的用意。

林沖守不到陸謙,第四天回家了。

“自此每日與智深上街吃酒,把這件事都放慢了。”

重點——

以上事件,高太尉完全不知曉。因為高衙內根本就“不敢對太尉說知”。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這時,太尉府老都管才把這事,掐頭去尾說給高太尉,高太尉得知的版本是:

林沖的老婆讓衙內患了相思病,陸謙本來想成全,但是林沖卻不依,這事沒成。林沖卻還要殺高衙內。

高太尉問了兩個問題:

“如此因為他渾家,怎地害他?

我尋思起來,若為惜林沖一個人時,須送了我孩兒性命,卻怎生是好?”

第一句是自問,為了讓兒子霸佔他老婆,我就要害他嗎?

然後自答,要的。林沖不死,我兒子就會死。

第二句是秉著“誰提出誰負責”的精神,把問題拋給老都管——

要如何讓林沖名正言順、合情合理的死呢?

老都管在太尉府當管家、保姆多年,必然行事周全,“陸虞候和富安有計較。”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後來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誤入白虎堂”、火燒草料廠、風雪山神廟、林沖夜奔....

多年後,高太尉被捉上梁山。萬眾期待的林教頭手刃高俅的復仇戲,並沒有上演。

高太尉只覺得邊上有人凶巴巴瞪著他,根本不記得誰是誰。

宋江裝懂高太尉

林沖殺不了害他家破人亡的高太尉,是因為一早宋江就下了命令,“殺人者,定依軍令,處以重刑!”

宋江一直以為自己能成為高太尉。

他覺得,高俅只不過是走運的自己。兩人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自己不能在趙官家的party上坐著喝酒,只能在梁山大寨中站著吃茴香豆呢?

宋江對朝廷的描述,最喜歡用的詞是“奸臣當道”,這“奸臣”具體指的就是高太尉。

當真正面對高俅時,宋江納頭便拜,口稱:“死罪!”

這次,輪到高太尉暫時不懂了,“高俅慌忙答禮。”

高俅作為被鞭撻的反面形象,有一個重要因素是他不守信義、反覆無常。

他的暫時性不懂,在宋江等人一番表白,一輪輪美酒跪拜後,變成了全懂。

他用宋江們最喜歡的“對天發誓”來獲得自由,承諾回朝後上奏天子來招安,“若有翻變,天所不蓋,地所不載,死於刀槍之下。”

高太尉一下山,立刻背信棄義。

你真的信一箇中年人發的誓?還是兵敗被擒時許下的那種。

別忘了,宋江還曾發誓永遠跟隨晁蓋大哥呢!

從此,宋江開始假裝懂了高太尉,還總結出一系列的“因果”。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高太尉執主張征剿梁山泊,是出於狹隘的報復心理,因為他的叔伯兄弟高廉被梁山殺死。

——難道沒有高廉一事,高俅就會提出造反盜匪不用剿嗎?

高太尉排斥“招安”,因為他是一個武力剿滅主義者,對他們這類人有偏見。

——可是他麾下的征剿將領中,他親自點的十節度“舊日都是綠林叢中出身,後來受了招安,直做到許大官職。”

《水滸傳》創造出高俅這個“奸臣”典型,是為了“揭示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從而反映農民起義的歷史進程。

——可是,從頭到尾,在高俅身上,並未體現封建統治階級以賦稅、徭役和嚴刑、峻法等手段對底層百姓、農民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

永遠不懂

高俅所任的“太尉”一職,職權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兼總參謀長。

在書中看來,比現在的“防長”、“總長”權限還大很多:

第一,他掌管著國家正規軍禁軍,80萬禁軍教頭林沖、王進都是他的下屬,楊志之前是“殿帥府制使”(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中校副團級軍官),也是他的部下。

第二,他能調配、節制10個節度使(相當於大軍區上將司令員)征討梁山。只要皇帝不反對,他能隨意調動全國各地的軍隊。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高太尉統領的趙宋軍隊,保留了足球賽的特點:熱鬧、好看。

據《東京夢華錄》載,高俅主持的軍隊爭標競賽,在爭標之前,先是吹吹打打,

“橫列四彩舟,上有諸軍百戲,如大旗、獅豹、棹刀、蠻牌、神鬼、雜劇之類。又列兩船,皆樂部。”

後面的爭標競賽,有“旋羅”、“海眼”、“交頭”等各種花樣,頗為熱鬧。

仗,不是這麼打的。

但是,最高領導人趙佶十分滿意。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由此看來,《水滸傳》著實是個深沉的悲劇。

作者顯然不認同筆下這些人物的極端暴力會是追求正義的終極手段。

但撕開了“替天行道”的假面具,又否定了用聚眾造反改變腐敗統治後,不願做高俅的好漢們該何去何從?

在著名的“年少不懂XXX,讀懂已是中年人”的爆款文中,是這樣說的:

「“少不讀水滸”,並不是說年輕人不適合讀這部名著,而是因為有些事情你不曾到了一定年紀親身經歷,永遠也不會明白。」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大郎們,該喝藥了!

參考資料:

《宋史.李若水傳》 《宋史·夏國傳》

《宋史·欽宗本紀》《宋史·忠義·陳東傳》

《靖康要錄》 《蕩寇志》清/俞萬春

《宋史·奸臣傳》 《水滸十一年》2008山東畫報出版社

《出象評點忠義水滸全書》一百二十回,明萬曆間袁無涯刊本

《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清/金聖嘆

《大宋宣和遺事》講史話本(宋)無名氏

《東京夢華錄》宋/孟元老 《揮麈錄》宋/王明清

《高俅論》 歐陽健 /《淮陰師專學報》1980年第二期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作者趙小昭:現居於成都,大齡未婚問題美少女。專注於一切有趣無意義之事,做浮華時代清醒的看客。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魯智深:最關心婦女的人成了佛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名妓從良後,嫁給了哪些“老實”人?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阿拉伯史番外 | 伊斯蘭教派知多少?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