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幾年前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16歲博士嗎,他現在怎麼樣了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幾年前16歲年輕博士生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事,甚至說出“不給他在京買房就不參加碩士答辯”,買房成了完成學業的條件,為何房子成了教育的前提?記得當時採訪這位天才博士生時,他回答的一句話讓小編現在還記憶尤深:

記者:難道你覺得就是說你沒有在北京有個正式的工作、戶口、房子,那就沒有權利去談愛情嗎?

博士生:至少我覺得是這樣的。我博士出來,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博士畢業有用嗎?博士後畢業有用嗎?

還記得幾年前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16歲博士嗎,他現在怎麼樣了

1995年7月8日,張炘煬出生在遼寧省盤錦市的盤山縣。父親張會祥為他取名“炘煬”,意思就是溫度高、火熱。名字中的幾個字頗為生僻,現在各種報道中,張炘煬也以訛傳訛有了三個版本的名字:張炘煬、張煬、張新煬。不過,無一例外,名字中的字都有個“火”旁,也許這和當時出生時候的天氣有關。不過,老張應該沒有想到,現在的小炘煬會這麼火。

不斷跳級

孩子漸漸大了,張會祥也漸漸發現,兒子夠聰明:兩歲半時,就曾在三個月內認識了一千多個漢字,令家人大為吃驚。

2000年秋,張會祥聯繫熟人,將剛滿六歲的孩子送進小學。只用了一個月,張炘煬就轉升二年級。結果六年制的小學義務教育,張炘煬只用了兩年。

還好,“初中”對於張炘煬來說還算平穩,初一初二都好好唸了。直到初三下學期,老師開始向張會祥反映,炘煬不能好好聽課。

既然這樣,張會祥便把孩子帶回了家。等到新學期開學,在家自學半年、算是“初中畢業”的張炘煬便直接跳級到盤山縣高中,直接讀高三。

還記得幾年前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16歲博士嗎,他現在怎麼樣了

高考成功

到了2005年高考的時節,這個還沒有身份證、靠一張當地派出所開具的戶籍證明報上名的超低齡考生,在眾人關注的目光中,走上了高考這座獨木橋。 高考剛剛結束,張炘煬就很有把握地對父親說,考得一般,比模擬考的時候好點,上個二本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果然,分數出來,505分,比遼寧的二本分數線高了近五十分,被天津工程師範學院錄取。

而此時,按照一般的入學規律,和張炘煬同齡的孩子還在過著小學四年級的暑假。

性格倔強

至於性格,對於剛剛十一歲的張炘煬來說,也許還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倔。這也是漸漸開始長大的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的特點。高考中,英語聽力不計入總分,只做為參考分數,老師和家裡一開始和炘煬商量,不要做聽力,把時間空出來做後面的。

張炘煬先不同意,做了很長的思想工作才做通,答應不做聽力了。考試的時候,他果然乾脆不答聽力題,不過也沒有塗答題卡,連去“蒙”幾分的想法都沒有:“不做聽力就是想省時間來做後面的,可兒子最後卻提前二十分鐘交卷,聽力省下的時間他給提前交了。”說到這裡,張會祥哈哈大笑,“孩子還是小,所以我大學還是要陪讀的。”

十歲的張炘煬考上了大學,原因自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父親張會祥覺得,聰明的原因,“主要還是遺傳。我沒有采用特別的方法。不過比較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愛學習、愛動腦子,經常思考,對孩子有好處。”

還記得幾年前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16歲博士嗎,他現在怎麼樣了

其實,張會祥和妻子也都是普通人,一個是街道的幹部,一個是學校的老師,不過,兩個人倒都是平時喜歡看看書的人。老張看來,家裡有了一個學習的氣氛,孩子自然也能跟上來。

張炘煬的求知慾特別強。上初中時,學校組織高中化學競賽,他自己跑到學校的教務處要求報名。還有一次物理競賽,他也參加了。雖然沒取上名次,但促使他學習高中知識。

2005年,年僅10歲的張炘煬參加高考。至今,他保持的“全國最小大學生”的紀錄無人打破。2008年他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2011年9月成為全國最小的博士生。

16歲博士

10歲上大學,13歲考上研究生,2011年又順利考上博士研究生,被譽為“天才神童”的張炘煬這一路走來,始終是媒體關注的焦點。2011年9月1日,張炘煬就將到北航報到,此時已經不是那個渾身稚氣的孩子,已經成長成一個男子漢,談吐學識也更像一個大人。

懂得堅持的他考博成績不錯。張炘煬的導師周夢說,“三個學生報考我的博士生,他的成績是最好的,我感覺他基礎還不錯。”

在周夢看來,張炘煬學習新知識非常快,但是在深入研究某一方面問題上還需要下工夫,文章也應該讀得再細緻些,只有踏踏實實做學問,才能出成績。

張炘煬在北航學習期間將不會享受特殊待遇,需要和其他的博士生一樣完成討論、讀書、論文等功課,學院只是會對他的選課等給予指導。

“完成論文、順利畢業,然後去博士後流動站。”張炘煬已把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鎖定在教學和研究上。

還記得幾年前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16歲博士嗎,他現在怎麼樣了

如今網絡上已經很少有張炘煬的消息了,據說張炘煬至今都還沒有博士畢業,還有人說他曾經試圖自殺,更是有人說他的生活現在非常的窘迫。

不管怎樣吧,小編在這裡還是希望,張炘煬能夠早日找到自己的定位,能夠學會在這個社會中好好的生活下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