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試題是難了還是簡單了?

從微觀看,數學題可能比去年難了一點,但並不影響公平,對所有考生都是一樣的。從宏觀看,高考命題包括數學在內,恰恰是越來越容易了,這是一個更值得反省的現象。


高考試題是難了還是簡單了?

今年數學考試一結束,一些輿論就開始批判數學題難了,甚至還有很多自媒體煞有介事地說是南京師大附中葛軍校長參與的結果(我和葛軍校長確認了是謠言,是不是應該追究這些造謠者的責任?)。

最搞笑的是,還有媒體報道:數學題太難,把鄭州一學生嚇暈了。其實是這位考生進考場10分鐘就要離場,為防範舞弊,按規定不可以走,於是他就躺在地上了。


高考試題是難了還是簡單了?

為了渲染高考數學試題難,有一些人也是拼了,不惜造謠。

高考命題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工作,非專業人士絕不應輕易置喙。每年的高考命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都有一個總的難度係數在控制,因此一般不會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

但若簡單從難易程度來說,縱觀這些年的高考命題,在我看來,不是難了,而是越來越簡單了。

從近十年來全國各地的高考分數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總體保持相對平穩的前提下,總體分數是在上升,尤其是去年高考,幾乎無一例外。恰恰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高考題越來越容易了。

在2006年到2015年的9年間,北京考生的平均分,文科漲了100多分,理科上漲70多分。2015年,在考生數再次下降4212人,達到歷史最低的同時,65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卻再次增加了1732人。

高考試題是難了還是簡單了?

要上清華北大,已經不是考了多少分,而是不能被扣掉多少分。

2015年,北京高考理科狀元出自人大附中的一個普通班,一方面說明人大附中水平高,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試題在變容易。在這種背景下,數學恰恰是那個越來越容易的,滿分或者接近滿分的147分比比皆是,不再是幾個人,而是數十人,甚至數百人。

據媒體披露,2018年,衡水中學高考理科數學滿分的就有68人,文科則有88人。現如今的高考中,滿分或者接近滿分的考生往往是一批人,不再是個別現象。

不止是高考,中考也一樣。

2016年,一位海淀區的中學生根據官方公佈的成績,在網上詳細分析了當年中考成績的分佈情況。在滿分為580分的中考中,在海淀區超過滿分(含加分)的為14人,560分(含加分)以上的達到了1481人,而此前幾年超過560分的人數分別為23、347、405。如果換算為百分制,均分在98以上的有200人,95以上的有將近3500人,對比14000人的報考人數,也就是說有四分之一的考生達到了95分的水平

這幾乎是人人一朵大紅花了。如果想上海淀最好的中學,每門功課扣分不能超過3分。該學生稱,如此完全喪失了“考察初中學生升入高中後繼續學習潛在能力”的初衷,並質問:這難道是你們要的教育公平?

2018年北京中考,僅人大附中,英語滿分的就高達120餘人,中考分數的區別度越來越低,逼近極致。當然,並非北京中考是這樣,各地中考實際上幾乎一模一樣。

選拔性考試越來越水平化、簡單化、模式化,而不是難了,恰恰是近年來各類升學考試中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

高考試題是難了還是簡單了?

伴隨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的普及化,中高考功能也在不斷變化,把過去強化篩選功能,逐漸加入了一定的測評功能。比如高考,在80、90年代,高等教育還是精英教育的時代,我們的測試只需要篩選出前5%,最多前8%的人(1998年),但目前高考實際錄取比例近一半高達90%、招收近800萬人的背景下,我們需要細化這把尺子,把不同的人全部測評出來,送進不同的學校,細分要求更高了。因此,考試存在一定程度的簡單化、水平化是正常的。

但另外一種推動力量值得反省。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輿論與大眾對以高考為代表的升學考試口誅筆伐,上綱上線,動輒指責,“大學教授也不會做XX題”之類的標題比比皆是。考試試題難度被認為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學生的負擔,試題難度大,學生壓力就大。

在輿論壓力下,各種考試開啟了新模式,難度不斷降低,考試越來越水平化、甚至模式化。為追求平穩,每年考察的知識點與題型大多保持一致,差不多是考試內容“三年早知道”。

考生的成績越來越高,豈不知害苦了教育。

首先,考試簡單化、水平化、模式化,大大降低了考試的區分度,破壞了選拔人才的功能,進一步也破壞了公平。因為誠信等各方面原因,我們雖然不斷改革,但最後升學考試對於多數人,還是要回到分數這把剛性的尺子上來。

這時,區分度越來越低的尺子,對於人才選拔的意義就越來越小,甚至起到的是反作用,選拔出的,更多可能是大家說的“一流中的中間人才”,而不是拔尖人才。

在這種低區分度的測試面前,分數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分分計較,1分、2分有區別嗎?當然沒有,但是為什麼會發生?

這種人人一朵大紅花的選拔性考試,還衍生了一些負面效應,加劇了所謂的“劇場效應”。試題簡單,人人都是高分考生,讓更多家長與考生有了“分數面子”,無意間也助推了更多家長的期望:我們家孩子其實很聰明,就是沒有好好學,其實和清華北大差距也不大,一不留神沒準還能上清華北大。於是讓孩子加班加點,想把這一點補上去,客觀上加重了孩子的學習負擔。

區分度降低,難以選拔出優秀人才還可忍受的話,那麼考試簡單化、水平化、模式化,則直接強化推動了應試教育的發展,是我們堅決不能接受的。

這種低難度的考試,最後較量的是熟悉程度,是謹慎不出錯,拼的不是能力,而是不丟分。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訓練,連續不斷的重複訓練,這也就是全國瀰漫性的應試教育難以根除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習變成了刷題,因為這種重複訓練是有意義和有效的。這可能是一些專家名人在批判考試難時始料未及的。

同時,區分度降低,前所未有地強化了分數的價值,分分必爭成為一個普遍而現實的問題,推動的只能是應試教育的加劇。這種升學考試,最後褒獎的不全是最優秀的人,多數是最擅長刷題的人。

因此,從大的角度看,中高考不是難了,而是簡單了。而這種簡單,帶來了更多的負面效應,與我們希望的減負和推行素質教育甚至是背道而馳,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違公平。也就是說,好心未必辦的是好事。

在考試和錄取還沒有辦法完全分離,不得不強掛鉤的背景下,中高考恰恰是需要逐漸加大考試的難度與區分度的,畢竟這是一個選拔性的考試,是需要分出高下的,即選拔性測試的作用,這也是公平的保障。

高考試題是難了還是簡單了?

要逐漸增加測試的難度,區分度,可能需要破解一些觀念上的問題。

第一就是難度與負擔的問題。這些年考試降難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為了降低學生的負擔。其實,考試的難度與負擔之間沒有必然聯繫,再簡單的考試想考第一都是很難的,再難的考試,想考零分都是很容易的,絕對的考試負擔是與期望值相關聯的,而非試題難度。

第二,正確領會美國等西方國家水平測試與錄取的關係問題。我們這些年的招生考試改革,很明顯學習了西方的水平測試+綜合評價,但需要注意不能“念歪了經”。美國在升學考試中基本都是水平測試,比如SAT,SSAT等等。但這種水平化考試,是與其錄取制度配套的,即,水平考試作為一個基礎學術評價,學校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後招生錄取。這些成績是基礎,但不是唯一依據。

中國則不然。因為誠信等原因,多數人最後不得不回到分數這個唯一的剛性依據上來,這也是新高考最後把後三門水平測試不得不還原為百分制的原因之一。在升學考試中盲目套用美國的水平測試,最後只用了一半,那幾乎是一場災難,分數的競爭變成了零點幾分的競爭,會更為慘烈。人家用一個粗框架的水平評價作為評價基礎,我們卻需要把這個東西作為唯一,怎麼能不出問題?

第三,考試和招生的區別。理論上,考試與招生是兩個事情,測試題的難易程度,區分度等等,只是提供一個學術評價的基礎,並不決定錄取。在很難大規模推行綜合素質評價的基礎上,我們有必要加大這種細分,為學校的招生提供一個重要的判斷,也是保公平的一個基礎判斷。至於錄取中如何使用這些分數,分數佔多大比例,是全部還是部分,這是另外一個事情了。

我還是想提醒,在招生與考試難以分開的背景下,缺少區分度的分數,缺少難度的高考,到底是公平,還是不公平?

當然,我也理解一些家長的理由,最後幾道題難,降低了一部分人中的區分度。閱卷沒有結束,我們怎麼知道大家都不會?你不會,並不等於大家都不會做。滿分很少才是正常的,一批滿分恰恰說明不正常,無非是很多人習慣了都想得滿分或者高分。即便最後如很多輿論所說,的確在幾道題上難了,但對於全體考生實際是一樣的,從這個角度講,至少是公平的。

我本不應該輕易置喙高考命題,就如我一開始所說,但面對一些並不完全正確的指責不得不說兩句。

這再次提醒我們,在高厲害關係因素的影響下,高考改革必將是艱難的,也不得不面對各種質疑,甚至被裹挾。

希望無論是命題的改革變化,還是招生錄取的改革變化,如果大方向是正確的,大家需要給與寬容,而不是從自己一方利益出發。也希望改革者能在正確的方向上堅持前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