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文科生快速提高文綜成績的“主流”做法,能幫你考到240+!


文科類考生有句話叫做“得文綜者得天下”,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文綜總共有300分,是高考裡的最大科目,也是尖子生和普通優秀學生最容易拉開差距的科目。

當然,這裡的尖子生是指文綜總能考到250分以上的學生,而普通優秀學生應該是在正常難度水平下能考到600分的學生。

能考600分的學生中,語數英平均125應該是人人都可以保證的,在這種情況下,文綜220分絕對不算拉分。試問,語數英哪一科目可以允許你超過別的優秀生30分呢?

但是,想把文綜做到250分絕不輕鬆,有些學習習慣優秀、一貫刻苦的學生努力了一整年都沒做到。因為文綜很多東西和知識背景甚至生活背景是有關係的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有個來自西城頂尖名校的學生和我一起去問地理問題,我才第一次發現,她不知道和田是新疆的一個地方,從不知道和田盛產玉石。她委屈地說書本里沒有啊。

的確是,高中地理課本里沒有區域地理的部分。而我自己對和田有所瞭解,也不過是因為對和田玉很有興趣,平時聽父母談論,跟著看了些電視節目翻了翻網頁雜誌書籍而已。

從230分提高到250分,與從200分提高到230分的難度差距不可同日而語。230分,幾乎是熟練掌握了所有主幹知識,掌握了半數以上微偏知識,再加上一點隨機應變的聰明就可以做到的。

而之後20分所需要花費的努力,完全是打散原有知識體系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才能做到的,至於250以後的更高分數,完全是看細節知識的展開程度,臨場發揮能力,字跡,還有考場的運氣了。

我來自北京文科最好的地方,文綜水平尤其突出,就算如此,我的老師也從來沒遇到過能保證文綜每次考到260分的學生,大概也就是因為有太多主觀的運氣的因素了。

所謂的得文綜者得天下,也有過於武斷的一面。

舉例來說,對我而言,語文是我相對較強的科目,英語是扶不起來的阿斗,那麼我的決定性科目就是數學。

如果數學考到了一百四十多分,我的排名就會有突破,但是如果數學考得不好,恰好剩下三科又只是正常發揮,總成績就很一般了。

對於每個學生,自己的弱科才是真正決定自己一次考試總體如何的因素。大概是由於典型尖子生的英語普遍高分,語文雖然分數一般而且難於提高,因此得文綜得天下、得數學得天下的說法才會比較流行。

所以,不必因為“得文綜者得天下”這樣一句話在文綜上過分地投入精力。

如果220分以下的學生,投入就會看到非常明顯的產出;但是已經達到230分而且對文綜興趣不大、投入一段時間還看不出成效的學生,從我的個人經驗來說,更高效的方式或許是把相同的時間投入到自己其他的弱勢科目上,或許會更有效率。

當然,千萬不要因此沮喪,我絕不是說文綜是一門投入無效的學科。

正相反,我一向覺得和語文甚至數學相比,文綜是一門確保收益的學科,只要你投入了時間,就一定會看到成果。

但是230到250甚至270需要付出的努力是超過一般想象的,要徹底打破原有的學習思路才能突破瓶頸,除了努力,還要琢磨方法。

以上是對高三學生學習文綜的總體建議,如何分配時間還需要大家自己權衡。下面我先分科目介紹一下對我自己比較有效的具體學習方法。

首先我要強調,文綜老師的個人素質對學生的成績的作用來說是決定性的。不同老師有不同的優勢,會在不同階段發揮不同的作用,希望同學們善於利用老師資源來輔助自己學習。師傅領進門,是文綜學好的必然過程。

衡中文科生快速提高文綜成績的“主流”做法,能幫你考到240+!


地理是文綜中相對比較輕鬆的科目,因為背的部分比較少。但是地理也是要背書的!旅遊地理那本選修、一些分析農業工業區位因素的常用套路,只有背了才能拿滿分。

但主幹知識,總體來說都還是以掌握和深入理解為主。因此我個人地理學習的方法是建立系統的錯題本。

文綜地理題都是依託在區域背景上的。我會把每一道自己沒有拿到滿分的題目拆散歸類收集起來。

所有的類別大是描圖題、地域聯繫、水文、農業、工業、城市化、人口、氣候、能源資源、地質地貌、產業轉移、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這些類別不必一次性分好,做完一套題,把錯題收集起來,如果沒有建立相應的類別新建起來就可以,慢慢就齊全了。

整理錯題的時候不要記錄錯誤的答案!這點很重要。錯題本是一本經常要翻看的資料,重複看正確的思路和正確的答案才有效。

我會在摘錄題目之後,先寫上正確的答案。然後記錄老師和自己對正確答案的解釋,尤其是自己第一眼看的時候不明白的部分。之後會把總結出來回答這道題的思考思路記下來,這個環節需要諮詢老師。

最後,如果原先做題的時候丟掉了什麼答題點,我把丟掉答題點原因的分析記上;如果原先錯誤寫錯了什麼,我會用“注意……”的句式略加註解。

總之就是不要強化錯誤。有這樣幾道同類型的題積累之後,我會自己總結答題模板,其實就是一個常用的解題思路。然後去和老師交流,讓老師幫忙刪改。

衡中文科生快速提高文綜成績的“主流”做法,能幫你考到240+!


曾經我覺得歷史只要背史實,所以我的歷史成績總是不穩定。

後來遇到了另一個老師,善於從宏觀把握歷史脈絡,把握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我把歷史知識重新整理了一遍細細背過,歷史成績提高了很多。

歷史和政治都是我很強調筆記的科目,筆記對歷史尤其重要,因為人教版的分類其實是不合理的,並不是按照歷史年代而是按照政治經濟文化分類,中外歷史交叉。

這完全分割了歷史正常發展的脈絡,有很多跨書本的聯繫就會很難找到。因此一輪複習一般情況下老師們都會使用時間作為複習脈絡,先中國史再世界史。

我的歷史筆記基本是根據一輪複習準備的,但是課後會進行更進一步的整理,比如會把所有五本書都仔細看一遍,然後把統一歷史時期的所有史實都記全,這意味著什麼小字註釋都要看。

至於背景意義影響,基本是老師總結出來給的,自己要翻書再找找,看有沒有老師沒有提到的,儘量都記全了。

這部分很考較老師的功力,老師對教材熟悉、教研力量強大,那你的這一部分就會非常強,如果老師不是邏輯型的,估計就要花一點功夫自己多總結了。

最後我的歷史背書和複習基本只看筆記本,不用擔心有什麼東西被丟掉。

而且歷史筆記還要把握大的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

例如世界史從中世紀之後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到英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在時間上與地理大發現資產階級發展以致最晚的工業革命是同時的。

由只反對教會亨利八世加強王權,到後來的反專制鬥爭,其中的變化與經濟原因的聯繫是一定要總結出來的,只有全部聯繫在一起看,才會真的明白那段時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些東西,應該是能做到和政治一樣一字不差的記背的,而且不能一條一條背。到高考前,我幾乎可以做到合上筆記本直接從頭背到尾。

就算做不到這樣,至少也要做到合上筆記,說道鴉片戰爭,把中國背景,國際背景,過程結果,意義影響都說全。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做歷史題的時候不丟點。所以歷史是個慢工出細活的大工程,需要細心和耐心。

衡中文科生快速提高文綜成績的“主流”做法,能幫你考到240+!


政治是唯一一門一定要在選擇題部分保證全對的科目,因為政治選擇題一般比較簡單,基本理解知識就可以了。

政治背書很多人都習慣背段首句,這在一模前確實可行,但是一模之後,只背段首句是不夠的。從第一個句號背到第二個句號,總之是要儘可能的背細。政治背書我喜歡整理框架。

比如經濟,用消費生產分配市場四個方面,消費又分為消費類型,恩格爾係數,消費分類,消費心理消費觀,影響消費的因素等等,而消費和生產之間又有聯繫,分配和生產之間也有聯繫。這樣就可以用一章網絡把所有的知識串聯起來

這樣遇到實際問題之後,題目大到給用經濟與生活的知識分析,小到給用生產和消費的關係分析,都調出知識網絡,看是否與材料有聯繫,留下有聯繫的即可。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丟點的可能。

當然,除此之外一些適當的總結也是必要的,比如公司如何經營,就可以做成專題,從經濟生活整本書中篩選出有聯繫的東西。

像之前說的,政治這個學科老師的作用非常重要。我的高中政治老師非常優秀,他是黨史專業出身,有非常深厚的政治學功底,非常善於總結知識,我的政治總結基本是沿襲她給的思路做的,跟隨她學習讓我的政治記背和知識的功底很紮實。

除了知識記背,政治非常強調答疑。老師在這方面給我很多幫助。很多同學只是聽老師講課,感覺和其他老師一樣,有的時候甚至一些細節知識只是一帶而過,因此會對他產生一些誤解。

老師的教學功力其實體現在課後答疑上。強烈建議同學們在做完重要的一道題之後除了對答案,還要去找老師切磋,讓老師給出一些建議。

高考每道政治題都有變通答案,有些你想到的答案未必不行,有些甚至比原來的標準答案更為合理,但是有些就是錯誤或者偏離的。

每次我帶著我的答案和問題去找老師的時候,老師總能很系統地提出這道題的解題思路,分析材料,分析我的答案。

老師的知識遷移能力是非常強大的,經常能提到我想不到的一些知識點,這表現他其實對書本知識非常熟練,平時講課不提,只是認為這是大家自己就應該課後做好的背景功課而已。

我慶幸自己認識了這樣優秀的老師,也發現了他身上可以幫助我的重要資源,政治的解題能力得到了重大的提高。

衡中文科生快速提高文綜成績的“主流”做法,能幫你考到240+!


總的來說,文綜學習就是知識加應用。很多成績好的學生認為自己基礎知識沒問題,這是很錯誤的。

我高考文綜很僥倖地考了270分,其中錯了三道選擇題,不得不說是有些知識掌握得不熟練,而且臨考前也有很多知識點沒有熟練的記背。因此這個分數有很多幸運的成分。更何況是還沒有完成複習準備好上考場的同學們呢。

所以大家一定要踏實下來夯實基礎,在基礎牢固的基礎上再求提高。

應用的部分,對於高三的同學觀察生活積累閱讀這類建議已經無用,那麼強烈建議大家重視答疑,珍惜自己身邊優秀的教師資源。以我的個人經驗以及觀察來看,我身邊文綜成績優秀的學生,都是經常去找老師答疑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