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高跟鞋 戲曲 芭蕾舞 戲劇 刀馬旦 藝術 秦腔 魏三 陝西戲曲廣播 2019-07-26
"
"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大家看到這個圖

是不是以為

這是中國古代的“三寸金蓮”?

不對!

其實這是秦腔旦角演員

表演“蹺功”的

必!備!道!具!

是一項高難度的絕活

"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大家看到這個圖

是不是以為

這是中國古代的“三寸金蓮”?

不對!

其實這是秦腔旦角演員

表演“蹺功”的

必!備!道!具!

是一項高難度的絕活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

亦稱“踩蹺”,“綁蹺”

主要為旦角

(花旦、刀馬旦、武旦)

在表演中仿照古代纏足婦女的走路姿態

傳統戲曲中“蹺”是件木製假小腳

它綁縛在演員腳上

用蹺帶纏緊,外再套“蹺功鞋”

上著大彩褲遮住真腳

"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大家看到這個圖

是不是以為

這是中國古代的“三寸金蓮”?

不對!

其實這是秦腔旦角演員

表演“蹺功”的

必!備!道!具!

是一項高難度的絕活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

亦稱“踩蹺”,“綁蹺”

主要為旦角

(花旦、刀馬旦、武旦)

在表演中仿照古代纏足婦女的走路姿態

傳統戲曲中“蹺”是件木製假小腳

它綁縛在演員腳上

用蹺帶纏緊,外再套“蹺功鞋”

上著大彩褲遮住真腳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相傳,蹺始自陝西的踩高蹺。漢唐時期,高蹺名為長蹺伎,最初並無纖足的扮法,後假扮女子者,為顯示身材修長,苗條美觀,把褲口加長至與真足齊,又在下邊套上金蓮小鞋,一雙纖美小足在舞臺上表演的惟妙惟肖,於是戲曲旦角仿效,漸成風氣,並由西安傳到四川。乾隆年間,又有梆子腔旦角魏長生(又名魏三)將其帶至北平。演花旦者皆效之,深受觀眾歡迎。

舊時,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為了塑造小腳女人形象,都需要練就“蹺功”本領,這就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痛苦的磨練。

"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大家看到這個圖

是不是以為

這是中國古代的“三寸金蓮”?

不對!

其實這是秦腔旦角演員

表演“蹺功”的

必!備!道!具!

是一項高難度的絕活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

亦稱“踩蹺”,“綁蹺”

主要為旦角

(花旦、刀馬旦、武旦)

在表演中仿照古代纏足婦女的走路姿態

傳統戲曲中“蹺”是件木製假小腳

它綁縛在演員腳上

用蹺帶纏緊,外再套“蹺功鞋”

上著大彩褲遮住真腳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相傳,蹺始自陝西的踩高蹺。漢唐時期,高蹺名為長蹺伎,最初並無纖足的扮法,後假扮女子者,為顯示身材修長,苗條美觀,把褲口加長至與真足齊,又在下邊套上金蓮小鞋,一雙纖美小足在舞臺上表演的惟妙惟肖,於是戲曲旦角仿效,漸成風氣,並由西安傳到四川。乾隆年間,又有梆子腔旦角魏長生(又名魏三)將其帶至北平。演花旦者皆效之,深受觀眾歡迎。

舊時,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為了塑造小腳女人形象,都需要練就“蹺功”本領,這就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痛苦的磨練。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可分“硬蹺”和“軟蹺”兩種

因而蹺功鞋也分成

“硬蹺鞋”與“軟蹺鞋”

軟蹺類似於極端的高跟鞋

前腳掌支撐,腳跟懸空

"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大家看到這個圖

是不是以為

這是中國古代的“三寸金蓮”?

不對!

其實這是秦腔旦角演員

表演“蹺功”的

必!備!道!具!

是一項高難度的絕活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

亦稱“踩蹺”,“綁蹺”

主要為旦角

(花旦、刀馬旦、武旦)

在表演中仿照古代纏足婦女的走路姿態

傳統戲曲中“蹺”是件木製假小腳

它綁縛在演員腳上

用蹺帶纏緊,外再套“蹺功鞋”

上著大彩褲遮住真腳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相傳,蹺始自陝西的踩高蹺。漢唐時期,高蹺名為長蹺伎,最初並無纖足的扮法,後假扮女子者,為顯示身材修長,苗條美觀,把褲口加長至與真足齊,又在下邊套上金蓮小鞋,一雙纖美小足在舞臺上表演的惟妙惟肖,於是戲曲旦角仿效,漸成風氣,並由西安傳到四川。乾隆年間,又有梆子腔旦角魏長生(又名魏三)將其帶至北平。演花旦者皆效之,深受觀眾歡迎。

舊時,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為了塑造小腳女人形象,都需要練就“蹺功”本領,這就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痛苦的磨練。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可分“硬蹺”和“軟蹺”兩種

因而蹺功鞋也分成

“硬蹺鞋”與“軟蹺鞋”

軟蹺類似於極端的高跟鞋

前腳掌支撐,腳跟懸空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硬蹺為木製

一般都用棗木、樟木或榆木

因為這種材料堅實 不易折裂

蹺仿纏足女人小腳形狀

長約三寸,下端前尖後圓

中間凹(故有稱“ 蹺”為“弓鞋”)

上端有一段長8寸、寬2寸、厚2.3分

形似牛舌頭尖

向上斜行的托足板

托足板與平面成75度的傾角

上系白布蹺帶

"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大家看到這個圖

是不是以為

這是中國古代的“三寸金蓮”?

不對!

其實這是秦腔旦角演員

表演“蹺功”的

必!備!道!具!

是一項高難度的絕活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

亦稱“踩蹺”,“綁蹺”

主要為旦角

(花旦、刀馬旦、武旦)

在表演中仿照古代纏足婦女的走路姿態

傳統戲曲中“蹺”是件木製假小腳

它綁縛在演員腳上

用蹺帶纏緊,外再套“蹺功鞋”

上著大彩褲遮住真腳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相傳,蹺始自陝西的踩高蹺。漢唐時期,高蹺名為長蹺伎,最初並無纖足的扮法,後假扮女子者,為顯示身材修長,苗條美觀,把褲口加長至與真足齊,又在下邊套上金蓮小鞋,一雙纖美小足在舞臺上表演的惟妙惟肖,於是戲曲旦角仿效,漸成風氣,並由西安傳到四川。乾隆年間,又有梆子腔旦角魏長生(又名魏三)將其帶至北平。演花旦者皆效之,深受觀眾歡迎。

舊時,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為了塑造小腳女人形象,都需要練就“蹺功”本領,這就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痛苦的磨練。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可分“硬蹺”和“軟蹺”兩種

因而蹺功鞋也分成

“硬蹺鞋”與“軟蹺鞋”

軟蹺類似於極端的高跟鞋

前腳掌支撐,腳跟懸空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硬蹺為木製

一般都用棗木、樟木或榆木

因為這種材料堅實 不易折裂

蹺仿纏足女人小腳形狀

長約三寸,下端前尖後圓

中間凹(故有稱“ 蹺”為“弓鞋”)

上端有一段長8寸、寬2寸、厚2.3分

形似牛舌頭尖

向上斜行的托足板

托足板與平面成75度的傾角

上系白布蹺帶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大家看到這個圖

是不是以為

這是中國古代的“三寸金蓮”?

不對!

其實這是秦腔旦角演員

表演“蹺功”的

必!備!道!具!

是一項高難度的絕活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

亦稱“踩蹺”,“綁蹺”

主要為旦角

(花旦、刀馬旦、武旦)

在表演中仿照古代纏足婦女的走路姿態

傳統戲曲中“蹺”是件木製假小腳

它綁縛在演員腳上

用蹺帶纏緊,外再套“蹺功鞋”

上著大彩褲遮住真腳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相傳,蹺始自陝西的踩高蹺。漢唐時期,高蹺名為長蹺伎,最初並無纖足的扮法,後假扮女子者,為顯示身材修長,苗條美觀,把褲口加長至與真足齊,又在下邊套上金蓮小鞋,一雙纖美小足在舞臺上表演的惟妙惟肖,於是戲曲旦角仿效,漸成風氣,並由西安傳到四川。乾隆年間,又有梆子腔旦角魏長生(又名魏三)將其帶至北平。演花旦者皆效之,深受觀眾歡迎。

舊時,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為了塑造小腳女人形象,都需要練就“蹺功”本領,這就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痛苦的磨練。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可分“硬蹺”和“軟蹺”兩種

因而蹺功鞋也分成

“硬蹺鞋”與“軟蹺鞋”

軟蹺類似於極端的高跟鞋

前腳掌支撐,腳跟懸空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硬蹺為木製

一般都用棗木、樟木或榆木

因為這種材料堅實 不易折裂

蹺仿纏足女人小腳形狀

長約三寸,下端前尖後圓

中間凹(故有稱“ 蹺”為“弓鞋”)

上端有一段長8寸、寬2寸、厚2.3分

形似牛舌頭尖

向上斜行的托足板

托足板與平面成75度的傾角

上系白布蹺帶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穿蹺的程序

↓↓↓

1、綁木蹺:木蹺下端削鑿成纏足女子的蓮腳形狀,約3寸長,前尖後圓,腳心弓起。上端呈牛舌形,長度為5寸多。綁時把腳尖朝下插在蹺內。用綁帶把腳背同木蹺牢牢紮緊。再穿入木蹺套,仍用蹺帶綁縛;

2、穿蹺鞋:拉住鞋拔帶穿進蹺鞋,再將綁縛帶交叉向下環繞至腳裸處,然後繫緊打結;

3、帶蹺套:蹺套為蘭緞五彩線繡,俗稱“褲腿兒”。上寬下窄,圓筒狀,上有兩根帶子,繫於膝下。最後放下褲腳兒便可遮住蹺板,只露出蹺功鞋。

"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大家看到這個圖

是不是以為

這是中國古代的“三寸金蓮”?

不對!

其實這是秦腔旦角演員

表演“蹺功”的

必!備!道!具!

是一項高難度的絕活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

亦稱“踩蹺”,“綁蹺”

主要為旦角

(花旦、刀馬旦、武旦)

在表演中仿照古代纏足婦女的走路姿態

傳統戲曲中“蹺”是件木製假小腳

它綁縛在演員腳上

用蹺帶纏緊,外再套“蹺功鞋”

上著大彩褲遮住真腳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相傳,蹺始自陝西的踩高蹺。漢唐時期,高蹺名為長蹺伎,最初並無纖足的扮法,後假扮女子者,為顯示身材修長,苗條美觀,把褲口加長至與真足齊,又在下邊套上金蓮小鞋,一雙纖美小足在舞臺上表演的惟妙惟肖,於是戲曲旦角仿效,漸成風氣,並由西安傳到四川。乾隆年間,又有梆子腔旦角魏長生(又名魏三)將其帶至北平。演花旦者皆效之,深受觀眾歡迎。

舊時,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為了塑造小腳女人形象,都需要練就“蹺功”本領,這就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痛苦的磨練。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可分“硬蹺”和“軟蹺”兩種

因而蹺功鞋也分成

“硬蹺鞋”與“軟蹺鞋”

軟蹺類似於極端的高跟鞋

前腳掌支撐,腳跟懸空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硬蹺為木製

一般都用棗木、樟木或榆木

因為這種材料堅實 不易折裂

蹺仿纏足女人小腳形狀

長約三寸,下端前尖後圓

中間凹(故有稱“ 蹺”為“弓鞋”)

上端有一段長8寸、寬2寸、厚2.3分

形似牛舌頭尖

向上斜行的托足板

托足板與平面成75度的傾角

上系白布蹺帶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穿蹺的程序

↓↓↓

1、綁木蹺:木蹺下端削鑿成纏足女子的蓮腳形狀,約3寸長,前尖後圓,腳心弓起。上端呈牛舌形,長度為5寸多。綁時把腳尖朝下插在蹺內。用綁帶把腳背同木蹺牢牢紮緊。再穿入木蹺套,仍用蹺帶綁縛;

2、穿蹺鞋:拉住鞋拔帶穿進蹺鞋,再將綁縛帶交叉向下環繞至腳裸處,然後繫緊打結;

3、帶蹺套:蹺套為蘭緞五彩線繡,俗稱“褲腿兒”。上寬下窄,圓筒狀,上有兩根帶子,繫於膝下。最後放下褲腳兒便可遮住蹺板,只露出蹺功鞋。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的功能

↓↓↓

1.使扮演角色的身材更加修長

顯而易見,踩蹺之後人至少會拔高3—4釐米,在有對手戲的時候,如果演員的身高不夠,也可以用踩蹺的方式彌補,但對於身材較高的演員來說,踩蹺便沒有益處了,那會讓觀眾“仰視”,觀演體驗並不舒適。

"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大家看到這個圖

是不是以為

這是中國古代的“三寸金蓮”?

不對!

其實這是秦腔旦角演員

表演“蹺功”的

必!備!道!具!

是一項高難度的絕活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

亦稱“踩蹺”,“綁蹺”

主要為旦角

(花旦、刀馬旦、武旦)

在表演中仿照古代纏足婦女的走路姿態

傳統戲曲中“蹺”是件木製假小腳

它綁縛在演員腳上

用蹺帶纏緊,外再套“蹺功鞋”

上著大彩褲遮住真腳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相傳,蹺始自陝西的踩高蹺。漢唐時期,高蹺名為長蹺伎,最初並無纖足的扮法,後假扮女子者,為顯示身材修長,苗條美觀,把褲口加長至與真足齊,又在下邊套上金蓮小鞋,一雙纖美小足在舞臺上表演的惟妙惟肖,於是戲曲旦角仿效,漸成風氣,並由西安傳到四川。乾隆年間,又有梆子腔旦角魏長生(又名魏三)將其帶至北平。演花旦者皆效之,深受觀眾歡迎。

舊時,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為了塑造小腳女人形象,都需要練就“蹺功”本領,這就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痛苦的磨練。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可分“硬蹺”和“軟蹺”兩種

因而蹺功鞋也分成

“硬蹺鞋”與“軟蹺鞋”

軟蹺類似於極端的高跟鞋

前腳掌支撐,腳跟懸空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硬蹺為木製

一般都用棗木、樟木或榆木

因為這種材料堅實 不易折裂

蹺仿纏足女人小腳形狀

長約三寸,下端前尖後圓

中間凹(故有稱“ 蹺”為“弓鞋”)

上端有一段長8寸、寬2寸、厚2.3分

形似牛舌頭尖

向上斜行的托足板

托足板與平面成75度的傾角

上系白布蹺帶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穿蹺的程序

↓↓↓

1、綁木蹺:木蹺下端削鑿成纏足女子的蓮腳形狀,約3寸長,前尖後圓,腳心弓起。上端呈牛舌形,長度為5寸多。綁時把腳尖朝下插在蹺內。用綁帶把腳背同木蹺牢牢紮緊。再穿入木蹺套,仍用蹺帶綁縛;

2、穿蹺鞋:拉住鞋拔帶穿進蹺鞋,再將綁縛帶交叉向下環繞至腳裸處,然後繫緊打結;

3、帶蹺套:蹺套為蘭緞五彩線繡,俗稱“褲腿兒”。上寬下窄,圓筒狀,上有兩根帶子,繫於膝下。最後放下褲腳兒便可遮住蹺板,只露出蹺功鞋。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的功能

↓↓↓

1.使扮演角色的身材更加修長

顯而易見,踩蹺之後人至少會拔高3—4釐米,在有對手戲的時候,如果演員的身高不夠,也可以用踩蹺的方式彌補,但對於身材較高的演員來說,踩蹺便沒有益處了,那會讓觀眾“仰視”,觀演體驗並不舒適。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2.使演員塑造人物更加準確

什麼樣的故事情節,什麼樣的人物塑造,蹺在其中也發揮著它的獨樹一幟的作用。而蹺在花旦、武旦的一些代表劇目中不僅幫助演員塑造人物形象,還提高了劇目的觀賞性,比如《拾玉鐲》中孫玉嬌無意中踩到付鵬放在地上的鐲子,疼痛的後退兩步,驚喜的發現地上有隻玉鐲。這也體現了只有纏足的人,踩著東西才會引發劇烈的疼痛,更能體現孫玉嬌的“三寸金蓮”。

"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大家看到這個圖

是不是以為

這是中國古代的“三寸金蓮”?

不對!

其實這是秦腔旦角演員

表演“蹺功”的

必!備!道!具!

是一項高難度的絕活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

亦稱“踩蹺”,“綁蹺”

主要為旦角

(花旦、刀馬旦、武旦)

在表演中仿照古代纏足婦女的走路姿態

傳統戲曲中“蹺”是件木製假小腳

它綁縛在演員腳上

用蹺帶纏緊,外再套“蹺功鞋”

上著大彩褲遮住真腳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相傳,蹺始自陝西的踩高蹺。漢唐時期,高蹺名為長蹺伎,最初並無纖足的扮法,後假扮女子者,為顯示身材修長,苗條美觀,把褲口加長至與真足齊,又在下邊套上金蓮小鞋,一雙纖美小足在舞臺上表演的惟妙惟肖,於是戲曲旦角仿效,漸成風氣,並由西安傳到四川。乾隆年間,又有梆子腔旦角魏長生(又名魏三)將其帶至北平。演花旦者皆效之,深受觀眾歡迎。

舊時,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為了塑造小腳女人形象,都需要練就“蹺功”本領,這就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痛苦的磨練。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可分“硬蹺”和“軟蹺”兩種

因而蹺功鞋也分成

“硬蹺鞋”與“軟蹺鞋”

軟蹺類似於極端的高跟鞋

前腳掌支撐,腳跟懸空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硬蹺為木製

一般都用棗木、樟木或榆木

因為這種材料堅實 不易折裂

蹺仿纏足女人小腳形狀

長約三寸,下端前尖後圓

中間凹(故有稱“ 蹺”為“弓鞋”)

上端有一段長8寸、寬2寸、厚2.3分

形似牛舌頭尖

向上斜行的托足板

托足板與平面成75度的傾角

上系白布蹺帶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穿蹺的程序

↓↓↓

1、綁木蹺:木蹺下端削鑿成纏足女子的蓮腳形狀,約3寸長,前尖後圓,腳心弓起。上端呈牛舌形,長度為5寸多。綁時把腳尖朝下插在蹺內。用綁帶把腳背同木蹺牢牢紮緊。再穿入木蹺套,仍用蹺帶綁縛;

2、穿蹺鞋:拉住鞋拔帶穿進蹺鞋,再將綁縛帶交叉向下環繞至腳裸處,然後繫緊打結;

3、帶蹺套:蹺套為蘭緞五彩線繡,俗稱“褲腿兒”。上寬下窄,圓筒狀,上有兩根帶子,繫於膝下。最後放下褲腳兒便可遮住蹺板,只露出蹺功鞋。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的功能

↓↓↓

1.使扮演角色的身材更加修長

顯而易見,踩蹺之後人至少會拔高3—4釐米,在有對手戲的時候,如果演員的身高不夠,也可以用踩蹺的方式彌補,但對於身材較高的演員來說,踩蹺便沒有益處了,那會讓觀眾“仰視”,觀演體驗並不舒適。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2.使演員塑造人物更加準確

什麼樣的故事情節,什麼樣的人物塑造,蹺在其中也發揮著它的獨樹一幟的作用。而蹺在花旦、武旦的一些代表劇目中不僅幫助演員塑造人物形象,還提高了劇目的觀賞性,比如《拾玉鐲》中孫玉嬌無意中踩到付鵬放在地上的鐲子,疼痛的後退兩步,驚喜的發現地上有隻玉鐲。這也體現了只有纏足的人,踩著東西才會引發劇烈的疼痛,更能體現孫玉嬌的“三寸金蓮”。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3.蹺在武戲中的保護作用

蹺還有一作用就是保護武戲演員的腳背與腳踝,這主要體現在出手技巧中,武旦演員在練習出手時會做一個棉墊戴到腳上,可是上了舞臺無法遮擋,就無法使用棉墊,於是,綁蹺的蹺帶在腳踝反覆的纏繞,踢出手便成為一種對演員的保護。

"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大家看到這個圖

是不是以為

這是中國古代的“三寸金蓮”?

不對!

其實這是秦腔旦角演員

表演“蹺功”的

必!備!道!具!

是一項高難度的絕活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

亦稱“踩蹺”,“綁蹺”

主要為旦角

(花旦、刀馬旦、武旦)

在表演中仿照古代纏足婦女的走路姿態

傳統戲曲中“蹺”是件木製假小腳

它綁縛在演員腳上

用蹺帶纏緊,外再套“蹺功鞋”

上著大彩褲遮住真腳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相傳,蹺始自陝西的踩高蹺。漢唐時期,高蹺名為長蹺伎,最初並無纖足的扮法,後假扮女子者,為顯示身材修長,苗條美觀,把褲口加長至與真足齊,又在下邊套上金蓮小鞋,一雙纖美小足在舞臺上表演的惟妙惟肖,於是戲曲旦角仿效,漸成風氣,並由西安傳到四川。乾隆年間,又有梆子腔旦角魏長生(又名魏三)將其帶至北平。演花旦者皆效之,深受觀眾歡迎。

舊時,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為了塑造小腳女人形象,都需要練就“蹺功”本領,這就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痛苦的磨練。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可分“硬蹺”和“軟蹺”兩種

因而蹺功鞋也分成

“硬蹺鞋”與“軟蹺鞋”

軟蹺類似於極端的高跟鞋

前腳掌支撐,腳跟懸空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硬蹺為木製

一般都用棗木、樟木或榆木

因為這種材料堅實 不易折裂

蹺仿纏足女人小腳形狀

長約三寸,下端前尖後圓

中間凹(故有稱“ 蹺”為“弓鞋”)

上端有一段長8寸、寬2寸、厚2.3分

形似牛舌頭尖

向上斜行的托足板

托足板與平面成75度的傾角

上系白布蹺帶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穿蹺的程序

↓↓↓

1、綁木蹺:木蹺下端削鑿成纏足女子的蓮腳形狀,約3寸長,前尖後圓,腳心弓起。上端呈牛舌形,長度為5寸多。綁時把腳尖朝下插在蹺內。用綁帶把腳背同木蹺牢牢紮緊。再穿入木蹺套,仍用蹺帶綁縛;

2、穿蹺鞋:拉住鞋拔帶穿進蹺鞋,再將綁縛帶交叉向下環繞至腳裸處,然後繫緊打結;

3、帶蹺套:蹺套為蘭緞五彩線繡,俗稱“褲腿兒”。上寬下窄,圓筒狀,上有兩根帶子,繫於膝下。最後放下褲腳兒便可遮住蹺板,只露出蹺功鞋。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的功能

↓↓↓

1.使扮演角色的身材更加修長

顯而易見,踩蹺之後人至少會拔高3—4釐米,在有對手戲的時候,如果演員的身高不夠,也可以用踩蹺的方式彌補,但對於身材較高的演員來說,踩蹺便沒有益處了,那會讓觀眾“仰視”,觀演體驗並不舒適。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2.使演員塑造人物更加準確

什麼樣的故事情節,什麼樣的人物塑造,蹺在其中也發揮著它的獨樹一幟的作用。而蹺在花旦、武旦的一些代表劇目中不僅幫助演員塑造人物形象,還提高了劇目的觀賞性,比如《拾玉鐲》中孫玉嬌無意中踩到付鵬放在地上的鐲子,疼痛的後退兩步,驚喜的發現地上有隻玉鐲。這也體現了只有纏足的人,踩著東西才會引發劇烈的疼痛,更能體現孫玉嬌的“三寸金蓮”。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3.蹺在武戲中的保護作用

蹺還有一作用就是保護武戲演員的腳背與腳踝,這主要體現在出手技巧中,武旦演員在練習出手時會做一個棉墊戴到腳上,可是上了舞臺無法遮擋,就無法使用棉墊,於是,綁蹺的蹺帶在腳踝反覆的纏繞,踢出手便成為一種對演員的保護。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腳下踩了寸子之後

重心提高

身姿顯得更加輕盈

表演起來婀娜多姿的步態

更顯女性的柔媚感

無論是青衣花旦還是刀馬旦

都顯得精緻富有韻味

舞姿堪比西方芭蕾

故而踩蹺功有”戲曲芭蕾“之稱

"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大家看到這個圖

是不是以為

這是中國古代的“三寸金蓮”?

不對!

其實這是秦腔旦角演員

表演“蹺功”的

必!備!道!具!

是一項高難度的絕活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

亦稱“踩蹺”,“綁蹺”

主要為旦角

(花旦、刀馬旦、武旦)

在表演中仿照古代纏足婦女的走路姿態

傳統戲曲中“蹺”是件木製假小腳

它綁縛在演員腳上

用蹺帶纏緊,外再套“蹺功鞋”

上著大彩褲遮住真腳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相傳,蹺始自陝西的踩高蹺。漢唐時期,高蹺名為長蹺伎,最初並無纖足的扮法,後假扮女子者,為顯示身材修長,苗條美觀,把褲口加長至與真足齊,又在下邊套上金蓮小鞋,一雙纖美小足在舞臺上表演的惟妙惟肖,於是戲曲旦角仿效,漸成風氣,並由西安傳到四川。乾隆年間,又有梆子腔旦角魏長生(又名魏三)將其帶至北平。演花旦者皆效之,深受觀眾歡迎。

舊時,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為了塑造小腳女人形象,都需要練就“蹺功”本領,這就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痛苦的磨練。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可分“硬蹺”和“軟蹺”兩種

因而蹺功鞋也分成

“硬蹺鞋”與“軟蹺鞋”

軟蹺類似於極端的高跟鞋

前腳掌支撐,腳跟懸空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硬蹺為木製

一般都用棗木、樟木或榆木

因為這種材料堅實 不易折裂

蹺仿纏足女人小腳形狀

長約三寸,下端前尖後圓

中間凹(故有稱“ 蹺”為“弓鞋”)

上端有一段長8寸、寬2寸、厚2.3分

形似牛舌頭尖

向上斜行的托足板

托足板與平面成75度的傾角

上系白布蹺帶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穿蹺的程序

↓↓↓

1、綁木蹺:木蹺下端削鑿成纏足女子的蓮腳形狀,約3寸長,前尖後圓,腳心弓起。上端呈牛舌形,長度為5寸多。綁時把腳尖朝下插在蹺內。用綁帶把腳背同木蹺牢牢紮緊。再穿入木蹺套,仍用蹺帶綁縛;

2、穿蹺鞋:拉住鞋拔帶穿進蹺鞋,再將綁縛帶交叉向下環繞至腳裸處,然後繫緊打結;

3、帶蹺套:蹺套為蘭緞五彩線繡,俗稱“褲腿兒”。上寬下窄,圓筒狀,上有兩根帶子,繫於膝下。最後放下褲腳兒便可遮住蹺板,只露出蹺功鞋。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的功能

↓↓↓

1.使扮演角色的身材更加修長

顯而易見,踩蹺之後人至少會拔高3—4釐米,在有對手戲的時候,如果演員的身高不夠,也可以用踩蹺的方式彌補,但對於身材較高的演員來說,踩蹺便沒有益處了,那會讓觀眾“仰視”,觀演體驗並不舒適。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2.使演員塑造人物更加準確

什麼樣的故事情節,什麼樣的人物塑造,蹺在其中也發揮著它的獨樹一幟的作用。而蹺在花旦、武旦的一些代表劇目中不僅幫助演員塑造人物形象,還提高了劇目的觀賞性,比如《拾玉鐲》中孫玉嬌無意中踩到付鵬放在地上的鐲子,疼痛的後退兩步,驚喜的發現地上有隻玉鐲。這也體現了只有纏足的人,踩著東西才會引發劇烈的疼痛,更能體現孫玉嬌的“三寸金蓮”。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3.蹺在武戲中的保護作用

蹺還有一作用就是保護武戲演員的腳背與腳踝,這主要體現在出手技巧中,武旦演員在練習出手時會做一個棉墊戴到腳上,可是上了舞臺無法遮擋,就無法使用棉墊,於是,綁蹺的蹺帶在腳踝反覆的纏繞,踢出手便成為一種對演員的保護。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腳下踩了寸子之後

重心提高

身姿顯得更加輕盈

表演起來婀娜多姿的步態

更顯女性的柔媚感

無論是青衣花旦還是刀馬旦

都顯得精緻富有韻味

舞姿堪比西方芭蕾

故而踩蹺功有”戲曲芭蕾“之稱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但是芭蕾的舞鞋在鞋頭部份有塊軟木

演員只有在立地旋轉時

才會用到腳尖的力量

跑跳時都還是腳跟著地

而蹺功要求演員一裹上木蹺

腿部和腳腕都要繃直

在舞臺上的每一分鐘

都是僅靠幾個腳趾支撐全身重量

完全不可能腳掌著地休息

長期踩蹺的演員腳部會明顯變形

因而訓練起來難度較大

由此可見

中國的蹺功確實比西方的芭蕾舞更上一籌

"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大家看到這個圖

是不是以為

這是中國古代的“三寸金蓮”?

不對!

其實這是秦腔旦角演員

表演“蹺功”的

必!備!道!具!

是一項高難度的絕活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

亦稱“踩蹺”,“綁蹺”

主要為旦角

(花旦、刀馬旦、武旦)

在表演中仿照古代纏足婦女的走路姿態

傳統戲曲中“蹺”是件木製假小腳

它綁縛在演員腳上

用蹺帶纏緊,外再套“蹺功鞋”

上著大彩褲遮住真腳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相傳,蹺始自陝西的踩高蹺。漢唐時期,高蹺名為長蹺伎,最初並無纖足的扮法,後假扮女子者,為顯示身材修長,苗條美觀,把褲口加長至與真足齊,又在下邊套上金蓮小鞋,一雙纖美小足在舞臺上表演的惟妙惟肖,於是戲曲旦角仿效,漸成風氣,並由西安傳到四川。乾隆年間,又有梆子腔旦角魏長生(又名魏三)將其帶至北平。演花旦者皆效之,深受觀眾歡迎。

舊時,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為了塑造小腳女人形象,都需要練就“蹺功”本領,這就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痛苦的磨練。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可分“硬蹺”和“軟蹺”兩種

因而蹺功鞋也分成

“硬蹺鞋”與“軟蹺鞋”

軟蹺類似於極端的高跟鞋

前腳掌支撐,腳跟懸空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硬蹺為木製

一般都用棗木、樟木或榆木

因為這種材料堅實 不易折裂

蹺仿纏足女人小腳形狀

長約三寸,下端前尖後圓

中間凹(故有稱“ 蹺”為“弓鞋”)

上端有一段長8寸、寬2寸、厚2.3分

形似牛舌頭尖

向上斜行的托足板

托足板與平面成75度的傾角

上系白布蹺帶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穿蹺的程序

↓↓↓

1、綁木蹺:木蹺下端削鑿成纏足女子的蓮腳形狀,約3寸長,前尖後圓,腳心弓起。上端呈牛舌形,長度為5寸多。綁時把腳尖朝下插在蹺內。用綁帶把腳背同木蹺牢牢紮緊。再穿入木蹺套,仍用蹺帶綁縛;

2、穿蹺鞋:拉住鞋拔帶穿進蹺鞋,再將綁縛帶交叉向下環繞至腳裸處,然後繫緊打結;

3、帶蹺套:蹺套為蘭緞五彩線繡,俗稱“褲腿兒”。上寬下窄,圓筒狀,上有兩根帶子,繫於膝下。最後放下褲腳兒便可遮住蹺板,只露出蹺功鞋。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的功能

↓↓↓

1.使扮演角色的身材更加修長

顯而易見,踩蹺之後人至少會拔高3—4釐米,在有對手戲的時候,如果演員的身高不夠,也可以用踩蹺的方式彌補,但對於身材較高的演員來說,踩蹺便沒有益處了,那會讓觀眾“仰視”,觀演體驗並不舒適。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2.使演員塑造人物更加準確

什麼樣的故事情節,什麼樣的人物塑造,蹺在其中也發揮著它的獨樹一幟的作用。而蹺在花旦、武旦的一些代表劇目中不僅幫助演員塑造人物形象,還提高了劇目的觀賞性,比如《拾玉鐲》中孫玉嬌無意中踩到付鵬放在地上的鐲子,疼痛的後退兩步,驚喜的發現地上有隻玉鐲。這也體現了只有纏足的人,踩著東西才會引發劇烈的疼痛,更能體現孫玉嬌的“三寸金蓮”。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3.蹺在武戲中的保護作用

蹺還有一作用就是保護武戲演員的腳背與腳踝,這主要體現在出手技巧中,武旦演員在練習出手時會做一個棉墊戴到腳上,可是上了舞臺無法遮擋,就無法使用棉墊,於是,綁蹺的蹺帶在腳踝反覆的纏繞,踢出手便成為一種對演員的保護。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腳下踩了寸子之後

重心提高

身姿顯得更加輕盈

表演起來婀娜多姿的步態

更顯女性的柔媚感

無論是青衣花旦還是刀馬旦

都顯得精緻富有韻味

舞姿堪比西方芭蕾

故而踩蹺功有”戲曲芭蕾“之稱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但是芭蕾的舞鞋在鞋頭部份有塊軟木

演員只有在立地旋轉時

才會用到腳尖的力量

跑跳時都還是腳跟著地

而蹺功要求演員一裹上木蹺

腿部和腳腕都要繃直

在舞臺上的每一分鐘

都是僅靠幾個腳趾支撐全身重量

完全不可能腳掌著地休息

長期踩蹺的演員腳部會明顯變形

因而訓練起來難度較大

由此可見

中國的蹺功確實比西方的芭蕾舞更上一籌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是中國戲曲獨有的特技

由女子纏足而創造出來

他國是不可能存在的事

因此

中國的踩蹺在世界戲劇舞臺上

是絕無僅有的一絕

"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大家看到這個圖

是不是以為

這是中國古代的“三寸金蓮”?

不對!

其實這是秦腔旦角演員

表演“蹺功”的

必!備!道!具!

是一項高難度的絕活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

亦稱“踩蹺”,“綁蹺”

主要為旦角

(花旦、刀馬旦、武旦)

在表演中仿照古代纏足婦女的走路姿態

傳統戲曲中“蹺”是件木製假小腳

它綁縛在演員腳上

用蹺帶纏緊,外再套“蹺功鞋”

上著大彩褲遮住真腳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相傳,蹺始自陝西的踩高蹺。漢唐時期,高蹺名為長蹺伎,最初並無纖足的扮法,後假扮女子者,為顯示身材修長,苗條美觀,把褲口加長至與真足齊,又在下邊套上金蓮小鞋,一雙纖美小足在舞臺上表演的惟妙惟肖,於是戲曲旦角仿效,漸成風氣,並由西安傳到四川。乾隆年間,又有梆子腔旦角魏長生(又名魏三)將其帶至北平。演花旦者皆效之,深受觀眾歡迎。

舊時,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為了塑造小腳女人形象,都需要練就“蹺功”本領,這就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痛苦的磨練。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可分“硬蹺”和“軟蹺”兩種

因而蹺功鞋也分成

“硬蹺鞋”與“軟蹺鞋”

軟蹺類似於極端的高跟鞋

前腳掌支撐,腳跟懸空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硬蹺為木製

一般都用棗木、樟木或榆木

因為這種材料堅實 不易折裂

蹺仿纏足女人小腳形狀

長約三寸,下端前尖後圓

中間凹(故有稱“ 蹺”為“弓鞋”)

上端有一段長8寸、寬2寸、厚2.3分

形似牛舌頭尖

向上斜行的托足板

托足板與平面成75度的傾角

上系白布蹺帶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穿蹺的程序

↓↓↓

1、綁木蹺:木蹺下端削鑿成纏足女子的蓮腳形狀,約3寸長,前尖後圓,腳心弓起。上端呈牛舌形,長度為5寸多。綁時把腳尖朝下插在蹺內。用綁帶把腳背同木蹺牢牢紮緊。再穿入木蹺套,仍用蹺帶綁縛;

2、穿蹺鞋:拉住鞋拔帶穿進蹺鞋,再將綁縛帶交叉向下環繞至腳裸處,然後繫緊打結;

3、帶蹺套:蹺套為蘭緞五彩線繡,俗稱“褲腿兒”。上寬下窄,圓筒狀,上有兩根帶子,繫於膝下。最後放下褲腳兒便可遮住蹺板,只露出蹺功鞋。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的功能

↓↓↓

1.使扮演角色的身材更加修長

顯而易見,踩蹺之後人至少會拔高3—4釐米,在有對手戲的時候,如果演員的身高不夠,也可以用踩蹺的方式彌補,但對於身材較高的演員來說,踩蹺便沒有益處了,那會讓觀眾“仰視”,觀演體驗並不舒適。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2.使演員塑造人物更加準確

什麼樣的故事情節,什麼樣的人物塑造,蹺在其中也發揮著它的獨樹一幟的作用。而蹺在花旦、武旦的一些代表劇目中不僅幫助演員塑造人物形象,還提高了劇目的觀賞性,比如《拾玉鐲》中孫玉嬌無意中踩到付鵬放在地上的鐲子,疼痛的後退兩步,驚喜的發現地上有隻玉鐲。這也體現了只有纏足的人,踩著東西才會引發劇烈的疼痛,更能體現孫玉嬌的“三寸金蓮”。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3.蹺在武戲中的保護作用

蹺還有一作用就是保護武戲演員的腳背與腳踝,這主要體現在出手技巧中,武旦演員在練習出手時會做一個棉墊戴到腳上,可是上了舞臺無法遮擋,就無法使用棉墊,於是,綁蹺的蹺帶在腳踝反覆的纏繞,踢出手便成為一種對演員的保護。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腳下踩了寸子之後

重心提高

身姿顯得更加輕盈

表演起來婀娜多姿的步態

更顯女性的柔媚感

無論是青衣花旦還是刀馬旦

都顯得精緻富有韻味

舞姿堪比西方芭蕾

故而踩蹺功有”戲曲芭蕾“之稱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但是芭蕾的舞鞋在鞋頭部份有塊軟木

演員只有在立地旋轉時

才會用到腳尖的力量

跑跳時都還是腳跟著地

而蹺功要求演員一裹上木蹺

腿部和腳腕都要繃直

在舞臺上的每一分鐘

都是僅靠幾個腳趾支撐全身重量

完全不可能腳掌著地休息

長期踩蹺的演員腳部會明顯變形

因而訓練起來難度較大

由此可見

中國的蹺功確實比西方的芭蕾舞更上一籌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蹺功是中國戲曲獨有的特技

由女子纏足而創造出來

他國是不可能存在的事

因此

中國的踩蹺在世界戲劇舞臺上

是絕無僅有的一絕

戲曲舞臺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而今,時代在發展,觀眾審美也隨之變化,當我們急切地需要回歸傳統時,不能忘記創新,而“蹺”作為一個特定時代的產物,應該回歸傳統戲曲曾經達到的黃金期、鼎盛期去體會老藝術家的藝術創造和審美趣味,以便從“原汁原味”中獲取中國戲曲的美的精髓所在。

編輯:明明

審核:王梅、妍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