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孤軍大勝兩萬叛軍,西域丟失近千年後重歸中華版圖

乾隆晚年用《御製十全記》總結自己一生的十次重大軍事行動,並驕傲地稱其為“十全武功”:“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不容否認,乾隆年間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形成的關鍵時期,但十全武功中平定大小金川和準噶爾之亂實際上是慘勝;降安南則是在軍事上無法取勝時的被迫求和。

三千孤軍大勝兩萬叛軍,西域丟失近千年後重歸中華版圖

​唯有平定大小和卓之亂是清軍以絕對地劣勢兵力,且在萬里之外取得的重大勝利。乾隆因此還將收復新疆的關鍵戰役“黑水營之戰”與“薩爾滸之戰”相提並論。

準噶爾部在首領噶爾丹策零病逝後陷入混戰。乾隆趁機佔領了準噶爾部的老巢伊犁,並釋放了被被拘押的南疆白山派宗教領袖大和卓波羅尼都和他的弟弟小和卓霍集佔。

乾隆想利用和卓的宗教影響力,和平收復西域,於是派清軍護送大和卓回南疆收復各城,讓小和卓留在伊犁掌管北疆的宗教事務。

三千孤軍大勝兩萬叛軍,西域丟失近千年後重歸中華版圖

​準噶爾內訌時,乾隆怕貽誤戰機,並未準備好足夠的軍訓,所以清軍勝利後又急忙撤軍。天山南北幾乎沒有駐守的清軍,準噶爾部貴族阿睦爾撒納再次爆發叛亂。小和卓霍集佔也認為清朝完全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權,趁亂逃回了南疆,慫恿兄長在南疆割據自立。

大小和卓之亂爆發後,乾隆大為震驚,但考慮到南疆自古受制於北疆。況且持續了快七十年的準噶爾之亂已將國家拖得精疲力盡,乾隆定先集中力量消滅阿睦爾撒納的叛亂。清軍無力兩線作戰,大小和卓很快控制了南疆數十座城池。

不過好在準噶爾的叛亂很快被平定,乾隆派出靖逆將軍雅爾哈善率領8000清軍前往南疆平亂。雅爾哈善出身文官,沒有任何戰爭經驗,但又剛愎自用,不肯採納別人的意見。

三千孤軍大勝兩萬叛軍,西域丟失近千年後重歸中華版圖

​清軍首戰就在庫車城外與小和卓僵持了兩個多月,不僅軍事上未有尺寸之功,還讓小和卓成功突圍。乾隆盛怒之下將雅爾哈善斬首,並命駐守北疆的定邊將軍兆惠南下支援。

新疆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糧草供應極為困難,為避免國家被龐大的軍費拖垮,乾隆急令兆惠率領阿克蘇的四千清軍趕往葉爾羌。因為要穿越沙漠,兆惠只帶了十幾門小炮,但葉爾羌卻是一座有著12個城門的軍事重鎮。

清軍無法轟開城門,兵力又不足以圍城,只能在城外的黑水河紮營,故名為“黑水營之戰”。兆惠每日派人去城下騷擾,希望引誘小和卓出城野戰,但小和卓知道清軍糧草供應困難,始終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

三千孤軍大勝兩萬叛軍,西域丟失近千年後重歸中華版圖

​小和卓在清軍即將斷糧時,故意趕著牛羊從黑水河邊路過,企圖在半渡之時全殲清軍。清軍果然上當,不料兆惠率領先鋒部隊剛一過河,渡橋就被小和卓事先埋好的炸藥炸燬,兩萬多叛軍隨即將兆惠圍住。

兆惠知道上當後並沒有慌張,反而發現小和卓為引他上當把主力都擺在了較遠的正面,兩翼相對空虛。他當即決定沿著河邊向紮營的方向突圍。《清史稿》中記載:

“霍集佔(小和卓)挾數千騎出,師且戰且涉水,士卒殊死戰,五晝夜殺賊數千人。諸將高天喜、鄂實、三格、特通額皆戰死。兆惠馬再踣,面及脛皆傷,乃收兵築壘掘濠以為衛,賊亦築壘與我師相持。布拉尼敦(大和卓)自喀什噶爾至,助霍集佔困我師。”

兆惠在黑水河畔與小和卓打起了陣地戰時,乾隆也也意識到自己的決策太草率,又緊急派八旗重騎兵和綠營的火槍兵前去救援。援軍在沙漠一處水源地與前來增援葉爾羌的大和卓相遇。大和卓的部隊人數眾多,但遠不敵清軍精銳。清軍不僅取得大勝,而且還重傷大和卓本人。

三千孤軍大勝兩萬叛軍,西域丟失近千年後重歸中華版圖

​​日夜期盼援軍的兆惠突然發現營外小和卓的部隊在緊急集結,而且遠處隱約傳來密集的槍炮聲。兆惠知道援軍終於來到了,當即決定全線出擊,敲好此時援軍主將富德也發動了總攻。兆惠很快衝破了小和卓的封鎖,與富德合兵一處,大敗小和卓。

三千清軍面對兩萬叛軍的圍困,不僅成功堅守三個月,而且還以死傷僅四百人的代價殲敵兩千多。看到清軍強大的實力,南疆封建貴族紛紛倒戈,大小和卓的統治瞬間土崩瓦解。

清軍退回阿克蘇修整,之後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葉爾羌和喀什噶爾兩城,大小和卓被迫逃往中亞。不過清軍的追兵也很快跟了過來,當地頭人懾於大清國威,獻出大小和卓首級。至此,自唐朝安史之亂後近千年時間,西域終於在兆惠等將領的努力下重歸中華版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