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北上廣深還是回家鄉,選擇買哪件衣服,如何提高決策能力?'

"
"
選擇北上廣深還是回家鄉,選擇買哪件衣服,如何提高決策能力?

一、糾結只是症狀,糾結的背後是我們對決策的恐懼

鄧超有條微博吐槽孫儷逛街的心理:

進這家看看吧

我不會買的

很快,應該不會有新貨的

這件怎麼樣

這個好但顏色是黑的

這雙鞋怎麼樣,會不會太花,我試試

唉,這件好可愛···

這雙底好厚,硬,跑不起來

這個黑的還挺正的

這雙我要了,那雙不要,等等我再想想

走吧

唉,這個好看嗎?

"
選擇北上廣深還是回家鄉,選擇買哪件衣服,如何提高決策能力?

一、糾結只是症狀,糾結的背後是我們對決策的恐懼

鄧超有條微博吐槽孫儷逛街的心理:

進這家看看吧

我不會買的

很快,應該不會有新貨的

這件怎麼樣

這個好但顏色是黑的

這雙鞋怎麼樣,會不會太花,我試試

唉,這件好可愛···

這雙底好厚,硬,跑不起來

這個黑的還挺正的

這雙我要了,那雙不要,等等我再想想

走吧

唉,這個好看嗎?

選擇北上廣深還是回家鄉,選擇買哪件衣服,如何提高決策能力?

底下很多男同胞都說自家女友也這樣,其實不僅是男同胞,女孩看到這條微博,也瘋狂點頭,進了一進店,對著幾件衣服來回看,糾結到底買哪一件,這還是最普通的糾結。

進入職場,選擇A公司還是選擇B公司,選擇去北上廣還是會家鄉發展;該不該辭職了······

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決策成為每天的必修課,選擇買哪一件衣服,哪雙鞋子,點哪一家外賣,這種決策是最普通的,而報考哪所學校,選擇哪家公司的OFFER,選擇跟誰結婚,這一切是影響我們人生的決策。

我們都知道選擇大於努力,但真要做決策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糾結,害怕這個,擔心那個,於是就有一個詞語叫做“選擇恐懼症”,說是現代人通病,面對抉擇異常糾結,無論怎樣都很難做出讓自己滿意的結果。

其實糾結只是症狀,糾結的背後是我們對決策的恐懼。

"
選擇北上廣深還是回家鄉,選擇買哪件衣服,如何提高決策能力?

一、糾結只是症狀,糾結的背後是我們對決策的恐懼

鄧超有條微博吐槽孫儷逛街的心理:

進這家看看吧

我不會買的

很快,應該不會有新貨的

這件怎麼樣

這個好但顏色是黑的

這雙鞋怎麼樣,會不會太花,我試試

唉,這件好可愛···

這雙底好厚,硬,跑不起來

這個黑的還挺正的

這雙我要了,那雙不要,等等我再想想

走吧

唉,這個好看嗎?

選擇北上廣深還是回家鄉,選擇買哪件衣服,如何提高決策能力?

底下很多男同胞都說自家女友也這樣,其實不僅是男同胞,女孩看到這條微博,也瘋狂點頭,進了一進店,對著幾件衣服來回看,糾結到底買哪一件,這還是最普通的糾結。

進入職場,選擇A公司還是選擇B公司,選擇去北上廣還是會家鄉發展;該不該辭職了······

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決策成為每天的必修課,選擇買哪一件衣服,哪雙鞋子,點哪一家外賣,這種決策是最普通的,而報考哪所學校,選擇哪家公司的OFFER,選擇跟誰結婚,這一切是影響我們人生的決策。

我們都知道選擇大於努力,但真要做決策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糾結,害怕這個,擔心那個,於是就有一個詞語叫做“選擇恐懼症”,說是現代人通病,面對抉擇異常糾結,無論怎樣都很難做出讓自己滿意的結果。

其實糾結只是症狀,糾結的背後是我們對決策的恐懼。

選擇北上廣深還是回家鄉,選擇買哪件衣服,如何提高決策能力?

二、我們在做決策時,會有3個常見心理

很多人說決策做了,但事情會不斷的變化,這決策很難做。雖然事物發展是動態的,但變化終歸是根據決策的選擇而改變,我們在做決策過程中,通常有這三種心理。

第一種:沉沒成本,選都已經選了,萬一有奇蹟呢?

我們花了100元買一張電影片,看到一半發現這電影是爛片,根本不值得看,這個時候我們會離場還是堅持把這部電影看完呢?

大多數人的選擇是強忍看完,即便在看的過程中睡著,也不願意提前離場,這就是掉進“沉沒成本”的陷阱裡。

沉沒成本是指當人們為一件事付出越多的努力,就越無法承受放棄它的痛苦。如果在努力期間出現問題,人們反而會找些理由勸服自己,甚至付出更多的成本。

就像電影票的例子,明明不好看,但還要強迫自己看完,很多人的內心是:我都花了100元買這張電影片,這才看一半,本都沒有撈回來,看完才對得起這100元。

類似的錯誤決策還有很多,沉沒成本的心理大多數是我付出了這麼多,我不甘心就這麼結束。在職場上,就算我不喜歡這份工作,但我在這家公司幹了5年,再過3個月,就能拿到年終獎了,沒過多久就能升職了,現在辭職太不划算了,再等等。

“沉沒成本”是一個過去式,體現在“放不下”,很多人擔心自己做的決策到頭來是錯誤的,而自己又捨不得放棄,即便是錯的也要跪著走完。

第二種:賭徒謬誤:平均主義

玩硬幣猜正反的遊戲,已經連續6次拋出反面朝上,這個時候你覺得下一次出現正面的概率有多大?

"
選擇北上廣深還是回家鄉,選擇買哪件衣服,如何提高決策能力?

一、糾結只是症狀,糾結的背後是我們對決策的恐懼

鄧超有條微博吐槽孫儷逛街的心理:

進這家看看吧

我不會買的

很快,應該不會有新貨的

這件怎麼樣

這個好但顏色是黑的

這雙鞋怎麼樣,會不會太花,我試試

唉,這件好可愛···

這雙底好厚,硬,跑不起來

這個黑的還挺正的

這雙我要了,那雙不要,等等我再想想

走吧

唉,這個好看嗎?

選擇北上廣深還是回家鄉,選擇買哪件衣服,如何提高決策能力?

底下很多男同胞都說自家女友也這樣,其實不僅是男同胞,女孩看到這條微博,也瘋狂點頭,進了一進店,對著幾件衣服來回看,糾結到底買哪一件,這還是最普通的糾結。

進入職場,選擇A公司還是選擇B公司,選擇去北上廣還是會家鄉發展;該不該辭職了······

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決策成為每天的必修課,選擇買哪一件衣服,哪雙鞋子,點哪一家外賣,這種決策是最普通的,而報考哪所學校,選擇哪家公司的OFFER,選擇跟誰結婚,這一切是影響我們人生的決策。

我們都知道選擇大於努力,但真要做決策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糾結,害怕這個,擔心那個,於是就有一個詞語叫做“選擇恐懼症”,說是現代人通病,面對抉擇異常糾結,無論怎樣都很難做出讓自己滿意的結果。

其實糾結只是症狀,糾結的背後是我們對決策的恐懼。

選擇北上廣深還是回家鄉,選擇買哪件衣服,如何提高決策能力?

二、我們在做決策時,會有3個常見心理

很多人說決策做了,但事情會不斷的變化,這決策很難做。雖然事物發展是動態的,但變化終歸是根據決策的選擇而改變,我們在做決策過程中,通常有這三種心理。

第一種:沉沒成本,選都已經選了,萬一有奇蹟呢?

我們花了100元買一張電影片,看到一半發現這電影是爛片,根本不值得看,這個時候我們會離場還是堅持把這部電影看完呢?

大多數人的選擇是強忍看完,即便在看的過程中睡著,也不願意提前離場,這就是掉進“沉沒成本”的陷阱裡。

沉沒成本是指當人們為一件事付出越多的努力,就越無法承受放棄它的痛苦。如果在努力期間出現問題,人們反而會找些理由勸服自己,甚至付出更多的成本。

就像電影票的例子,明明不好看,但還要強迫自己看完,很多人的內心是:我都花了100元買這張電影片,這才看一半,本都沒有撈回來,看完才對得起這100元。

類似的錯誤決策還有很多,沉沒成本的心理大多數是我付出了這麼多,我不甘心就這麼結束。在職場上,就算我不喜歡這份工作,但我在這家公司幹了5年,再過3個月,就能拿到年終獎了,沒過多久就能升職了,現在辭職太不划算了,再等等。

“沉沒成本”是一個過去式,體現在“放不下”,很多人擔心自己做的決策到頭來是錯誤的,而自己又捨不得放棄,即便是錯的也要跪著走完。

第二種:賭徒謬誤:平均主義

玩硬幣猜正反的遊戲,已經連續6次拋出反面朝上,這個時候你覺得下一次出現正面的概率有多大?

選擇北上廣深還是回家鄉,選擇買哪件衣服,如何提高決策能力?

不少賭徒會壓正面,因為他們覺得拋硬幣正反兩面有50%的概率,也就是說,拋6次硬幣正反兩面各三次,現在已經拋了6次了,該正面了。這就是典型的賭徒謬誤。

賭徒謬誤是一種錯誤的信念,以為隨機序列中一個事件發生的機會率與之前發生的事件有關。人們在做決策時,傾向於認為如果一件事情總是連續出現一個結果,則很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進行“平均”一下。

例如,一晚上手氣不好的賭徒總認為再過幾把之後就會風水輪流轉,幸運降臨。相反的例子,連續的好天氣讓人擔心週末會下起大雨。看到別人職業上升很快,就覺得人家運氣好。

賭徒謬誤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不合邏輯的推理方式,這種錯誤的推理方式會影響我們做決策的正確率。

第三種:損失厭惡:你比我厲害,一定有問題

簡單說就是,當我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會令我們難以忍受,大量的損失帶來的負面效應是等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比如小明和小紅一起進入一家公司,從實習生開始走起,經過半年的培養,小紅一步步成長起來,同事之間和睦相處,領導也有意培養他。而小明沒有適應公司的節奏,做事情不上心,公司有意要辭退他。小明內心就不平衡了,憑什麼我們兩個同時進入公司,小紅可以升職了,而我就被辭退了,於是開始“做妖”了,冷眼對待小紅,工作上遇到困難也不找小紅幫忙了,形同陌路。

小明“做妖”的目的就是想要挽回損失,證明自己跟小紅一樣都很優秀,自己做的決定沒有錯。

我們害怕做決策,是因為我們對決策的要求太高,希望自己做的每個決策都“完美”,都能得到好的回報。我們討厭做完決策後帶來的負面後果,與其這樣還不如不做。

"
選擇北上廣深還是回家鄉,選擇買哪件衣服,如何提高決策能力?

一、糾結只是症狀,糾結的背後是我們對決策的恐懼

鄧超有條微博吐槽孫儷逛街的心理:

進這家看看吧

我不會買的

很快,應該不會有新貨的

這件怎麼樣

這個好但顏色是黑的

這雙鞋怎麼樣,會不會太花,我試試

唉,這件好可愛···

這雙底好厚,硬,跑不起來

這個黑的還挺正的

這雙我要了,那雙不要,等等我再想想

走吧

唉,這個好看嗎?

選擇北上廣深還是回家鄉,選擇買哪件衣服,如何提高決策能力?

底下很多男同胞都說自家女友也這樣,其實不僅是男同胞,女孩看到這條微博,也瘋狂點頭,進了一進店,對著幾件衣服來回看,糾結到底買哪一件,這還是最普通的糾結。

進入職場,選擇A公司還是選擇B公司,選擇去北上廣還是會家鄉發展;該不該辭職了······

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決策成為每天的必修課,選擇買哪一件衣服,哪雙鞋子,點哪一家外賣,這種決策是最普通的,而報考哪所學校,選擇哪家公司的OFFER,選擇跟誰結婚,這一切是影響我們人生的決策。

我們都知道選擇大於努力,但真要做決策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糾結,害怕這個,擔心那個,於是就有一個詞語叫做“選擇恐懼症”,說是現代人通病,面對抉擇異常糾結,無論怎樣都很難做出讓自己滿意的結果。

其實糾結只是症狀,糾結的背後是我們對決策的恐懼。

選擇北上廣深還是回家鄉,選擇買哪件衣服,如何提高決策能力?

二、我們在做決策時,會有3個常見心理

很多人說決策做了,但事情會不斷的變化,這決策很難做。雖然事物發展是動態的,但變化終歸是根據決策的選擇而改變,我們在做決策過程中,通常有這三種心理。

第一種:沉沒成本,選都已經選了,萬一有奇蹟呢?

我們花了100元買一張電影片,看到一半發現這電影是爛片,根本不值得看,這個時候我們會離場還是堅持把這部電影看完呢?

大多數人的選擇是強忍看完,即便在看的過程中睡著,也不願意提前離場,這就是掉進“沉沒成本”的陷阱裡。

沉沒成本是指當人們為一件事付出越多的努力,就越無法承受放棄它的痛苦。如果在努力期間出現問題,人們反而會找些理由勸服自己,甚至付出更多的成本。

就像電影票的例子,明明不好看,但還要強迫自己看完,很多人的內心是:我都花了100元買這張電影片,這才看一半,本都沒有撈回來,看完才對得起這100元。

類似的錯誤決策還有很多,沉沒成本的心理大多數是我付出了這麼多,我不甘心就這麼結束。在職場上,就算我不喜歡這份工作,但我在這家公司幹了5年,再過3個月,就能拿到年終獎了,沒過多久就能升職了,現在辭職太不划算了,再等等。

“沉沒成本”是一個過去式,體現在“放不下”,很多人擔心自己做的決策到頭來是錯誤的,而自己又捨不得放棄,即便是錯的也要跪著走完。

第二種:賭徒謬誤:平均主義

玩硬幣猜正反的遊戲,已經連續6次拋出反面朝上,這個時候你覺得下一次出現正面的概率有多大?

選擇北上廣深還是回家鄉,選擇買哪件衣服,如何提高決策能力?

不少賭徒會壓正面,因為他們覺得拋硬幣正反兩面有50%的概率,也就是說,拋6次硬幣正反兩面各三次,現在已經拋了6次了,該正面了。這就是典型的賭徒謬誤。

賭徒謬誤是一種錯誤的信念,以為隨機序列中一個事件發生的機會率與之前發生的事件有關。人們在做決策時,傾向於認為如果一件事情總是連續出現一個結果,則很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進行“平均”一下。

例如,一晚上手氣不好的賭徒總認為再過幾把之後就會風水輪流轉,幸運降臨。相反的例子,連續的好天氣讓人擔心週末會下起大雨。看到別人職業上升很快,就覺得人家運氣好。

賭徒謬誤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不合邏輯的推理方式,這種錯誤的推理方式會影響我們做決策的正確率。

第三種:損失厭惡:你比我厲害,一定有問題

簡單說就是,當我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會令我們難以忍受,大量的損失帶來的負面效應是等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比如小明和小紅一起進入一家公司,從實習生開始走起,經過半年的培養,小紅一步步成長起來,同事之間和睦相處,領導也有意培養他。而小明沒有適應公司的節奏,做事情不上心,公司有意要辭退他。小明內心就不平衡了,憑什麼我們兩個同時進入公司,小紅可以升職了,而我就被辭退了,於是開始“做妖”了,冷眼對待小紅,工作上遇到困難也不找小紅幫忙了,形同陌路。

小明“做妖”的目的就是想要挽回損失,證明自己跟小紅一樣都很優秀,自己做的決定沒有錯。

我們害怕做決策,是因為我們對決策的要求太高,希望自己做的每個決策都“完美”,都能得到好的回報。我們討厭做完決策後帶來的負面後果,與其這樣還不如不做。

選擇北上廣深還是回家鄉,選擇買哪件衣服,如何提高決策能力?

三、如何減少決策疲乏,提高決策能力呢?

既然如此,我們有沒有辦法提高決策能力呢?《真正的接納就是愛上不完美的自己》裡邊提供了可實操的決策方法,幫助我們有效規劃生活的策略。具體來講有三個方面。

1. 擺脫決策依賴

《真正的接納就是愛上不完美的自己》提到做決策需要消耗心理上的精力,因此一旦有可能,很多人會把決策的工作外包給其他可靠的決策者。

比如小王在一家國企單位工作,工作不忙,穩定,但小王內心不喜歡這份工作,國企制度僵硬,而他天性喜歡自由,雖然內心很想辭職,但不敢,因為他習慣性聽父母。父母覺得國企是“鐵飯碗”,辭了上就找不到好工作,於是小王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即便不喜歡這份工作,也要逼迫自己做,安慰自己這是孝順的表現。

我們對決策有恐懼心理,於是就把選擇權讓給別人,別人做完,我們當執行者就行了。越是這樣依賴別人做決策,決策能力越弱,也就越迷茫。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是敢於做決策,並且為自己的決策承擔相應的後果。做決策都要逃避、偷懶,這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嗎?

2.選擇探索新事物而不是守舊

探索可以優化我們做決策的能力。有價值的內容多了,將來使用它的機會也會越多。

嬰兒看到什麼東西都想往嘴裡塞, 這一行為非常合理,他們正處在生命中的探索階段,這些東西可能正好是美味的,所以我們常說嬰兒代表好奇,因為嬰兒不是理性的代名詞,他們總是在嘗試新東西。

相反,老人總是去同樣的餐廳,吃同樣的東西,這種單調的行為在老人心裡是最優選擇,利用一生中所積累的知識,做著重複的事情,然後把這個作為最佳選擇。

《真正的接納就是愛上不完美的自己》提到:一個會做決策的人,他們能夠意識到自己在做重複工作。

我們做決策的時候喜歡依賴過去的經驗,這個固然可以,但時代會發生變化,如果一直重複以前的標準,決策能力原地踏步,社會也不會前進。

回顧歷史,哪一個革命事件,不是打破常規,做出顛覆認知的決定。好的決策即便失敗也能幫助你成長。

3.只有“足夠好”的決定,沒有完美決定

其實我們每個決策都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就是受到“當下”的影響。

就像高考填志願,不是說你想考北大,就能進北大,而是要根據你的分數、經濟條件等綜合原因,選擇一個當下適合的學校和專業,而這個是當下最好的決定了。

也許這個專業你不喜歡,但意味著決策失敗了嗎?

不是。你未來還有其他決策,幫助你實現夢想。

沒有人能完美的規劃好自己的一生,所以,我們要追求的不是“最完美”“最不會出錯”的決定,而是朝著自己要選擇的道路前進,能夠根據外部世界的信息和反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決策,修補自己,這才是決策真正的意義。

做決策看起來是選擇題,其實每個選擇背後都是通過理性分析選出來的。

這世上本無選擇題,所有的選擇題,都是簡答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