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

雷俊山、 李林山長篇考古史學專著《大伏羲傳》,以新石器時期各地各類文化層發現考據成果為依據,解構《連山》《歸藏》《周易》中上古歷史印跡,援引大量上古史史籍,全新再現大伏羲時代近三千年帝系演變、人文地理、先民社會生活的宏大歷史視野,尤其是把《易經》歷史學、象數學的探究引入了一個前所未見的陌生領域。今節選一節……

"

雷俊山、 李林山長篇考古史學專著《大伏羲傳》,以新石器時期各地各類文化層發現考據成果為依據,解構《連山》《歸藏》《周易》中上古歷史印跡,援引大量上古史史籍,全新再現大伏羲時代近三千年帝系演變、人文地理、先民社會生活的宏大歷史視野,尤其是把《易經》歷史學、象數學的探究引入了一個前所未見的陌生領域。今節選一節……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第二章 震(節選)

“六二”:“震於九陵,勿逐,七日得。”美麗的女子在高山上,婚媾她就不要驚擾。《說卦》:“ 帝出乎震。”雷澤氏與華胥氏的孩子要出生了。

4

濤濤的洪水從蒙古高原向西灌入河西走廊時,龍首山西北一千二百餘里的風姓華胥氏部落聞訊從容轉移,部落人口與財產遭受的損失不大。在華胥氏女酋長的帶領下,他們貼著祁連山北麓的山道,緩緩向東南遷徙,最終抵達鏵尖山(1),同避居在高原小盆地的其他風姓部落匯合。

華胥氏在這裡留下了新石器文化的氣息。“鏵尖”,古音“華尖”、“華家”,是一塊林木茂密的山間小盆地。靠近大澤的鄰居是雷澤氏部落,華胥氏部落與雷澤氏部落各擇山坡居住,互為婚媾。

美麗的鏵尖草原,是鸞鳥棲息的天堂。這是一種近似傳說中鳳凰的飛鳥,在公元前8500年左右是河西走廊最常見的飛禽。它們有五彩的羽毛,有類似孔雀鳥的畫屏長尾。華胥氏部落環形長壕外的大樹上,落滿了鸞鳥,啼鳴宛如鼓琴,它們此起彼伏的吉祥鳴叫,鼓盪著華胥氏和雷澤氏男女的情慾。

山坡上成群的騵(2)在安靜吃草,它們是體形高大的紅毛白腹的一種吉祥古馬。《山海經》中記載的三條腿的獂(3),是野豬的遠祖,它們與騵毗鄰而居。古老的果類頻婆、白奈,揚花季節散發出香甜的氣息。萋萋萊麥一直長到了山頂的雪線上,多如落雪的白雀潛藏在灌木叢和萊麥地上。白雀是鸞鳥的獵物;身如鉅鹿、頭似大雕的蠱雕(4),飛行中發出嬰兒的啼哭聲,蠱雕由此誘惑部落女性去密林中尋找玩耍的兒童,趁人不備,凌空而下,用尖利的爪子把成年的女子捕獲,像老鷹叼小雞一樣擄掠而走。一般情況下,飢餓的蠱雕也獵殺鸞鳥為食。

祁連山、六盤山、秦嶺這一條在洪水中或隱或顯的巨龍,它們突出的山脊上,飛禽與人類和諧共處。密林、草甸、萊麥田,雪落般的白雀等古雀,彩翅漾漾的鸞鳥,環形長壕裡嫋嫋的炊煙,共同構織著新石器時代多彩而爛漫的生活畫卷。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其獸多虎豹犀兕。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彩紋,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5)

女床山,即今六盤山。同華胥氏的遷徙一樣,鸞鳥同樣沿著人類的足跡向東南飛翔。時隔七八千年,河西走廊的鸞鳥在退化中瀕臨滅絕,到漢代,河西走廊的天空中偶爾還可看見這種彩鳥飛翔的身影。涼州地方官上奏,昌鬆地方發現兆示“天下安寧”的鸞鳥,朝廷大喜,改其地為“鸞鳥縣”(6)。

《易經》的《漸》卦中,有飛鳥和鳴帶給走婚男子好兆頭的描述。在鳥隨人飛的上古,飛鳥的起落往往帶給人直感的吉凶。一個男子走婚到女子的住處,看見一隻彩鳥(上巽下艮,鳥飛高處之象,互離為彩羽為雉,二五得位守正,為忠貞。彩羽忠貞之鳥為鴻為鸞為鴛鴦。)落在了門外的樹幹上,預兆他此行有點危險,但好言相吐,還是能順利婚媾的。“鴻漸於磐,飲食瞰瞰”。要是彩鳥落到了環形壕溝裡面的牆上,這是喜兆,不僅能盡恩愛之歡,還有女方的美食招待。直到今天,河西走廊還遺留有一種鳳文化婚俗。婚房門上通常都寫一豎長的紅紙,寫著“鴻鸞添喜”。

總之,在公元前8000年的漫長歲月裡,華胥氏部落人口繁衍生息,成了黃河流域最為馳名的風姓部落。他們的男女老少後來散居仇池、太白、伏牛、王屋,南下的一支還走到了洞庭、潘陽一帶。

"

雷俊山、 李林山長篇考古史學專著《大伏羲傳》,以新石器時期各地各類文化層發現考據成果為依據,解構《連山》《歸藏》《周易》中上古歷史印跡,援引大量上古史史籍,全新再現大伏羲時代近三千年帝系演變、人文地理、先民社會生活的宏大歷史視野,尤其是把《易經》歷史學、象數學的探究引入了一個前所未見的陌生領域。今節選一節……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第二章 震(節選)

“六二”:“震於九陵,勿逐,七日得。”美麗的女子在高山上,婚媾她就不要驚擾。《說卦》:“ 帝出乎震。”雷澤氏與華胥氏的孩子要出生了。

4

濤濤的洪水從蒙古高原向西灌入河西走廊時,龍首山西北一千二百餘里的風姓華胥氏部落聞訊從容轉移,部落人口與財產遭受的損失不大。在華胥氏女酋長的帶領下,他們貼著祁連山北麓的山道,緩緩向東南遷徙,最終抵達鏵尖山(1),同避居在高原小盆地的其他風姓部落匯合。

華胥氏在這裡留下了新石器文化的氣息。“鏵尖”,古音“華尖”、“華家”,是一塊林木茂密的山間小盆地。靠近大澤的鄰居是雷澤氏部落,華胥氏部落與雷澤氏部落各擇山坡居住,互為婚媾。

美麗的鏵尖草原,是鸞鳥棲息的天堂。這是一種近似傳說中鳳凰的飛鳥,在公元前8500年左右是河西走廊最常見的飛禽。它們有五彩的羽毛,有類似孔雀鳥的畫屏長尾。華胥氏部落環形長壕外的大樹上,落滿了鸞鳥,啼鳴宛如鼓琴,它們此起彼伏的吉祥鳴叫,鼓盪著華胥氏和雷澤氏男女的情慾。

山坡上成群的騵(2)在安靜吃草,它們是體形高大的紅毛白腹的一種吉祥古馬。《山海經》中記載的三條腿的獂(3),是野豬的遠祖,它們與騵毗鄰而居。古老的果類頻婆、白奈,揚花季節散發出香甜的氣息。萋萋萊麥一直長到了山頂的雪線上,多如落雪的白雀潛藏在灌木叢和萊麥地上。白雀是鸞鳥的獵物;身如鉅鹿、頭似大雕的蠱雕(4),飛行中發出嬰兒的啼哭聲,蠱雕由此誘惑部落女性去密林中尋找玩耍的兒童,趁人不備,凌空而下,用尖利的爪子把成年的女子捕獲,像老鷹叼小雞一樣擄掠而走。一般情況下,飢餓的蠱雕也獵殺鸞鳥為食。

祁連山、六盤山、秦嶺這一條在洪水中或隱或顯的巨龍,它們突出的山脊上,飛禽與人類和諧共處。密林、草甸、萊麥田,雪落般的白雀等古雀,彩翅漾漾的鸞鳥,環形長壕裡嫋嫋的炊煙,共同構織著新石器時代多彩而爛漫的生活畫卷。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其獸多虎豹犀兕。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彩紋,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5)

女床山,即今六盤山。同華胥氏的遷徙一樣,鸞鳥同樣沿著人類的足跡向東南飛翔。時隔七八千年,河西走廊的鸞鳥在退化中瀕臨滅絕,到漢代,河西走廊的天空中偶爾還可看見這種彩鳥飛翔的身影。涼州地方官上奏,昌鬆地方發現兆示“天下安寧”的鸞鳥,朝廷大喜,改其地為“鸞鳥縣”(6)。

《易經》的《漸》卦中,有飛鳥和鳴帶給走婚男子好兆頭的描述。在鳥隨人飛的上古,飛鳥的起落往往帶給人直感的吉凶。一個男子走婚到女子的住處,看見一隻彩鳥(上巽下艮,鳥飛高處之象,互離為彩羽為雉,二五得位守正,為忠貞。彩羽忠貞之鳥為鴻為鸞為鴛鴦。)落在了門外的樹幹上,預兆他此行有點危險,但好言相吐,還是能順利婚媾的。“鴻漸於磐,飲食瞰瞰”。要是彩鳥落到了環形壕溝裡面的牆上,這是喜兆,不僅能盡恩愛之歡,還有女方的美食招待。直到今天,河西走廊還遺留有一種鳳文化婚俗。婚房門上通常都寫一豎長的紅紙,寫著“鴻鸞添喜”。

總之,在公元前8000年的漫長歲月裡,華胥氏部落人口繁衍生息,成了黃河流域最為馳名的風姓部落。他們的男女老少後來散居仇池、太白、伏牛、王屋,南下的一支還走到了洞庭、潘陽一帶。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5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出露在積水之上的,一般都是相對海拔過千米的古老山峰。北緯33度上下幅度內,華山為首山,往西或百里,或數百里,排列著19座上古名山,相沿2957華里。(7)這也是《山海經》裡描述的西山系列最南的一組古山排列。

它的確切位置和間距,以最東面的華山錢來山為始山,西45華里為松果山,又西60華里為太華山,太華山往西80裡是小華山。今天地處東經109°57′-110°05′,北緯34°25′-34°00′之間的華山,是新時期時代的太華山。小華山以西80華麗,有古山叫符禺;符禺山西60華里是脆山,再西70華里是英山,再西52華里是竹山,又西120華里是浮山,又西70華里是俞次山。俞次山繼續向西150華里,是時山。時山西170華里是南山。南山以西的古山相距較遠,480華里處叫大時山。這些古山屬於今天秦嶺上已無標記的山峰。

從大時山西去320裡,就是嶓冢山,已達漢中。再西北行320華里,就是天帝山(8)。此山,便是燧人氏時代的名山仇池。這是一座天造地設的人間洞府。它三面被水包圍,一面為山所阻,長10華里、寬6華里的山頂平原有茂密的萊田,有近百眼甘甜的泉水,數不清的羊、豬生活在臨崖的密林裡。公元前8000年代,這裡是華胥氏和雷澤氏生活的最安逸的人間天堂。

絕壁峭峙,孤險雲高,望之若覆壺。高二十餘里,羊腸蟠道,三十六回。(9)

《水經注》形容仇池山如同一個倒扣的大水壺,壺底平坦,壺身如峭壁。上山的話,需翻越36道羊腸險道。《遁甲開山圖》載:“謂之仇夷,所謂積石嵯峨,嶔岑隱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有水泉,所謂清泉沸騰,潤氣上流者也。”有田,有鹽,有林木,有清泉,新石器時代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都具備。西漢水和洛峪河如同一道天然的環壕,阻攔了猛獸。

人皇始祖伏羲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座古稱“天帝山”的地方。

《易經》中的《震》卦,在沒有爻辭的時代,卦象所顯示的,就是仇池山的地理原貌。倒看卦,就是從北面看,山上疊山;順看卦,從南面看,層林疊嶂。倒看卦,九三爻為羊腸之道,上九爻為山頂平地,各陰爻構成了山峰的險阻。今天到仇池山去的遊人,無不感嘆此山的雄奇與神祕。作家李存葆嘆道:“當我們乘越野車剛抵近仇池山下,便覺察出它的卓爾不群。從深深峽谷中流來的西漢水,纏繞著山的西面﹑南面;曲折迴環的洛峪河,親吻著山的東邊;兩河在山的東南腳下交匯,浪湧波翻,訇然作金石之聲。抬頭仰望,崚嶒的丹崖,濃郁的赤紅裡透著明麗;千仞危壁,若天工神斧砍斫而成;裂縫縱橫的峭巖間,生有簇簇灌木,又給山體平添了幾分森嚴。曩時,只有一線鳥道可供登臨的仇池山,有險可依,有水可飲,有地可耕,有鹽可煮,必然會成為遠古先民的樂園,農耕社會的天堂。”

古往今來,人們對仇池山充滿了無限的人文憧憬。杜甫寫詩:“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蘇拭也留句:“一點空明是何處,老人真欲往仇池。”這裡成了人們嚮往的養老寄生的理想國。

仇池山下有個雷澤。班固《漢書》記載,西漢武都郡有“有天池大澤”,《華陽國志》記為“天池澤”。歷史地圖集上,都把“天池大澤”標記在甘肅禮縣境內,離仇池山很近。許多的古籍記載,在雷澤這個地方,華胥氏部落的一位美麗少女,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男子腳印,她踩了這個腳印,因而有了身孕,十二年後,生下了一個男孩伏羲。

明確記載伏羲出生地的是古代緯書。《太平御覽》卷87引《詩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羲”。《孝經鉤命決》載:“華胥履跡,怪生皇羲”。《河圖稽命徽》:“華胥於雷澤履大人跡,而生伏犧於成紀。”漢代以後的史學家也採信,皇甫謐《帝王世紀》:“太帝皰羲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跡出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長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困,故位在東,立春象日之明,是以稱太嗥。” 郭璞在註釋《山海經·海內東經》時,曾引《河圖》句:“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司馬貞《三皇本紀》記載: “太白皋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拾遺記》說:“庖犧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孕,歷十二年而生庖犧。”這些記載,充滿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伏羲一出世就成了大神了。

只有《路史》的描述,部分內容合乎新石器時代男女婚媾而生產後代的社會圖景。

太昊伏羲氏華胥,居於華胥之渚,尚暨叔姬翔於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輇之,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孕十有二歲。生於仇夷,長於起城。(10)

有個華胥氏少女,喜歡和她朋友叔姬到天池大澤附近的小島上散步遊玩,有一天,她倆散步時,發現了一行很大的男人腳印,非常驚奇。華胥氏少女不禁想:能留下這個大腳印的男子,一定長得非常高大,他的身材結實而有力,如果能和這個男子交媾,該是多麼快樂的事啊。“決履以輇之”,是新石器時代女子自然而然的本能反應。她順著這行斷斷續續的腳印,向小島高處的密林走去,要尋找這個男子。

古人對身高足大的崇拜,早已有之。明代張岱《夜航船》卷十三《容貌部》是記錄古代男子身高的專著,該書記載:“中國之人長一丈者,人君則黃帝、堯與文王;人臣則吳伍員、漢巨毋霸,俱十尺。毋霸腰大十圍,員眉間一尺。孔子長十尺,又云九尺六寸。”古代聖賢,多符合“丈人”的標準。秦始皇兵馬俑,士兵平均身高1米83釐米(去掉鞋子和發冠),而將軍身高超過1米85釐米,最高的1米96釐米,上古時期男子的身高可能要比秦漢間要高出不少。《震》像為日出東方令人仰視,對面視之有《艮》像,都是古代崇尚身材高大的象境。武則天時期,西和地方出現“大人足跡”,武則天以為祥兆,在公元701年改年號為“大足”,背後隱藏的真相,就是女性當權者對男子身高足大的基本性要求。在母性氏族社會,女子對男子身高足大更是最基本的配偶要求。

"

雷俊山、 李林山長篇考古史學專著《大伏羲傳》,以新石器時期各地各類文化層發現考據成果為依據,解構《連山》《歸藏》《周易》中上古歷史印跡,援引大量上古史史籍,全新再現大伏羲時代近三千年帝系演變、人文地理、先民社會生活的宏大歷史視野,尤其是把《易經》歷史學、象數學的探究引入了一個前所未見的陌生領域。今節選一節……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第二章 震(節選)

“六二”:“震於九陵,勿逐,七日得。”美麗的女子在高山上,婚媾她就不要驚擾。《說卦》:“ 帝出乎震。”雷澤氏與華胥氏的孩子要出生了。

4

濤濤的洪水從蒙古高原向西灌入河西走廊時,龍首山西北一千二百餘里的風姓華胥氏部落聞訊從容轉移,部落人口與財產遭受的損失不大。在華胥氏女酋長的帶領下,他們貼著祁連山北麓的山道,緩緩向東南遷徙,最終抵達鏵尖山(1),同避居在高原小盆地的其他風姓部落匯合。

華胥氏在這裡留下了新石器文化的氣息。“鏵尖”,古音“華尖”、“華家”,是一塊林木茂密的山間小盆地。靠近大澤的鄰居是雷澤氏部落,華胥氏部落與雷澤氏部落各擇山坡居住,互為婚媾。

美麗的鏵尖草原,是鸞鳥棲息的天堂。這是一種近似傳說中鳳凰的飛鳥,在公元前8500年左右是河西走廊最常見的飛禽。它們有五彩的羽毛,有類似孔雀鳥的畫屏長尾。華胥氏部落環形長壕外的大樹上,落滿了鸞鳥,啼鳴宛如鼓琴,它們此起彼伏的吉祥鳴叫,鼓盪著華胥氏和雷澤氏男女的情慾。

山坡上成群的騵(2)在安靜吃草,它們是體形高大的紅毛白腹的一種吉祥古馬。《山海經》中記載的三條腿的獂(3),是野豬的遠祖,它們與騵毗鄰而居。古老的果類頻婆、白奈,揚花季節散發出香甜的氣息。萋萋萊麥一直長到了山頂的雪線上,多如落雪的白雀潛藏在灌木叢和萊麥地上。白雀是鸞鳥的獵物;身如鉅鹿、頭似大雕的蠱雕(4),飛行中發出嬰兒的啼哭聲,蠱雕由此誘惑部落女性去密林中尋找玩耍的兒童,趁人不備,凌空而下,用尖利的爪子把成年的女子捕獲,像老鷹叼小雞一樣擄掠而走。一般情況下,飢餓的蠱雕也獵殺鸞鳥為食。

祁連山、六盤山、秦嶺這一條在洪水中或隱或顯的巨龍,它們突出的山脊上,飛禽與人類和諧共處。密林、草甸、萊麥田,雪落般的白雀等古雀,彩翅漾漾的鸞鳥,環形長壕裡嫋嫋的炊煙,共同構織著新石器時代多彩而爛漫的生活畫卷。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其獸多虎豹犀兕。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彩紋,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5)

女床山,即今六盤山。同華胥氏的遷徙一樣,鸞鳥同樣沿著人類的足跡向東南飛翔。時隔七八千年,河西走廊的鸞鳥在退化中瀕臨滅絕,到漢代,河西走廊的天空中偶爾還可看見這種彩鳥飛翔的身影。涼州地方官上奏,昌鬆地方發現兆示“天下安寧”的鸞鳥,朝廷大喜,改其地為“鸞鳥縣”(6)。

《易經》的《漸》卦中,有飛鳥和鳴帶給走婚男子好兆頭的描述。在鳥隨人飛的上古,飛鳥的起落往往帶給人直感的吉凶。一個男子走婚到女子的住處,看見一隻彩鳥(上巽下艮,鳥飛高處之象,互離為彩羽為雉,二五得位守正,為忠貞。彩羽忠貞之鳥為鴻為鸞為鴛鴦。)落在了門外的樹幹上,預兆他此行有點危險,但好言相吐,還是能順利婚媾的。“鴻漸於磐,飲食瞰瞰”。要是彩鳥落到了環形壕溝裡面的牆上,這是喜兆,不僅能盡恩愛之歡,還有女方的美食招待。直到今天,河西走廊還遺留有一種鳳文化婚俗。婚房門上通常都寫一豎長的紅紙,寫著“鴻鸞添喜”。

總之,在公元前8000年的漫長歲月裡,華胥氏部落人口繁衍生息,成了黃河流域最為馳名的風姓部落。他們的男女老少後來散居仇池、太白、伏牛、王屋,南下的一支還走到了洞庭、潘陽一帶。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5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出露在積水之上的,一般都是相對海拔過千米的古老山峰。北緯33度上下幅度內,華山為首山,往西或百里,或數百里,排列著19座上古名山,相沿2957華里。(7)這也是《山海經》裡描述的西山系列最南的一組古山排列。

它的確切位置和間距,以最東面的華山錢來山為始山,西45華里為松果山,又西60華里為太華山,太華山往西80裡是小華山。今天地處東經109°57′-110°05′,北緯34°25′-34°00′之間的華山,是新時期時代的太華山。小華山以西80華麗,有古山叫符禺;符禺山西60華里是脆山,再西70華里是英山,再西52華里是竹山,又西120華里是浮山,又西70華里是俞次山。俞次山繼續向西150華里,是時山。時山西170華里是南山。南山以西的古山相距較遠,480華里處叫大時山。這些古山屬於今天秦嶺上已無標記的山峰。

從大時山西去320裡,就是嶓冢山,已達漢中。再西北行320華里,就是天帝山(8)。此山,便是燧人氏時代的名山仇池。這是一座天造地設的人間洞府。它三面被水包圍,一面為山所阻,長10華里、寬6華里的山頂平原有茂密的萊田,有近百眼甘甜的泉水,數不清的羊、豬生活在臨崖的密林裡。公元前8000年代,這裡是華胥氏和雷澤氏生活的最安逸的人間天堂。

絕壁峭峙,孤險雲高,望之若覆壺。高二十餘里,羊腸蟠道,三十六回。(9)

《水經注》形容仇池山如同一個倒扣的大水壺,壺底平坦,壺身如峭壁。上山的話,需翻越36道羊腸險道。《遁甲開山圖》載:“謂之仇夷,所謂積石嵯峨,嶔岑隱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有水泉,所謂清泉沸騰,潤氣上流者也。”有田,有鹽,有林木,有清泉,新石器時代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都具備。西漢水和洛峪河如同一道天然的環壕,阻攔了猛獸。

人皇始祖伏羲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座古稱“天帝山”的地方。

《易經》中的《震》卦,在沒有爻辭的時代,卦象所顯示的,就是仇池山的地理原貌。倒看卦,就是從北面看,山上疊山;順看卦,從南面看,層林疊嶂。倒看卦,九三爻為羊腸之道,上九爻為山頂平地,各陰爻構成了山峰的險阻。今天到仇池山去的遊人,無不感嘆此山的雄奇與神祕。作家李存葆嘆道:“當我們乘越野車剛抵近仇池山下,便覺察出它的卓爾不群。從深深峽谷中流來的西漢水,纏繞著山的西面﹑南面;曲折迴環的洛峪河,親吻著山的東邊;兩河在山的東南腳下交匯,浪湧波翻,訇然作金石之聲。抬頭仰望,崚嶒的丹崖,濃郁的赤紅裡透著明麗;千仞危壁,若天工神斧砍斫而成;裂縫縱橫的峭巖間,生有簇簇灌木,又給山體平添了幾分森嚴。曩時,只有一線鳥道可供登臨的仇池山,有險可依,有水可飲,有地可耕,有鹽可煮,必然會成為遠古先民的樂園,農耕社會的天堂。”

古往今來,人們對仇池山充滿了無限的人文憧憬。杜甫寫詩:“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蘇拭也留句:“一點空明是何處,老人真欲往仇池。”這裡成了人們嚮往的養老寄生的理想國。

仇池山下有個雷澤。班固《漢書》記載,西漢武都郡有“有天池大澤”,《華陽國志》記為“天池澤”。歷史地圖集上,都把“天池大澤”標記在甘肅禮縣境內,離仇池山很近。許多的古籍記載,在雷澤這個地方,華胥氏部落的一位美麗少女,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男子腳印,她踩了這個腳印,因而有了身孕,十二年後,生下了一個男孩伏羲。

明確記載伏羲出生地的是古代緯書。《太平御覽》卷87引《詩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羲”。《孝經鉤命決》載:“華胥履跡,怪生皇羲”。《河圖稽命徽》:“華胥於雷澤履大人跡,而生伏犧於成紀。”漢代以後的史學家也採信,皇甫謐《帝王世紀》:“太帝皰羲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跡出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長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困,故位在東,立春象日之明,是以稱太嗥。” 郭璞在註釋《山海經·海內東經》時,曾引《河圖》句:“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司馬貞《三皇本紀》記載: “太白皋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拾遺記》說:“庖犧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孕,歷十二年而生庖犧。”這些記載,充滿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伏羲一出世就成了大神了。

只有《路史》的描述,部分內容合乎新石器時代男女婚媾而生產後代的社會圖景。

太昊伏羲氏華胥,居於華胥之渚,尚暨叔姬翔於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輇之,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孕十有二歲。生於仇夷,長於起城。(10)

有個華胥氏少女,喜歡和她朋友叔姬到天池大澤附近的小島上散步遊玩,有一天,她倆散步時,發現了一行很大的男人腳印,非常驚奇。華胥氏少女不禁想:能留下這個大腳印的男子,一定長得非常高大,他的身材結實而有力,如果能和這個男子交媾,該是多麼快樂的事啊。“決履以輇之”,是新石器時代女子自然而然的本能反應。她順著這行斷斷續續的腳印,向小島高處的密林走去,要尋找這個男子。

古人對身高足大的崇拜,早已有之。明代張岱《夜航船》卷十三《容貌部》是記錄古代男子身高的專著,該書記載:“中國之人長一丈者,人君則黃帝、堯與文王;人臣則吳伍員、漢巨毋霸,俱十尺。毋霸腰大十圍,員眉間一尺。孔子長十尺,又云九尺六寸。”古代聖賢,多符合“丈人”的標準。秦始皇兵馬俑,士兵平均身高1米83釐米(去掉鞋子和發冠),而將軍身高超過1米85釐米,最高的1米96釐米,上古時期男子的身高可能要比秦漢間要高出不少。《震》像為日出東方令人仰視,對面視之有《艮》像,都是古代崇尚身材高大的象境。武則天時期,西和地方出現“大人足跡”,武則天以為祥兆,在公元701年改年號為“大足”,背後隱藏的真相,就是女性當權者對男子身高足大的基本性要求。在母性氏族社會,女子對男子身高足大更是最基本的配偶要求。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

雷俊山、 李林山長篇考古史學專著《大伏羲傳》,以新石器時期各地各類文化層發現考據成果為依據,解構《連山》《歸藏》《周易》中上古歷史印跡,援引大量上古史史籍,全新再現大伏羲時代近三千年帝系演變、人文地理、先民社會生活的宏大歷史視野,尤其是把《易經》歷史學、象數學的探究引入了一個前所未見的陌生領域。今節選一節……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第二章 震(節選)

“六二”:“震於九陵,勿逐,七日得。”美麗的女子在高山上,婚媾她就不要驚擾。《說卦》:“ 帝出乎震。”雷澤氏與華胥氏的孩子要出生了。

4

濤濤的洪水從蒙古高原向西灌入河西走廊時,龍首山西北一千二百餘里的風姓華胥氏部落聞訊從容轉移,部落人口與財產遭受的損失不大。在華胥氏女酋長的帶領下,他們貼著祁連山北麓的山道,緩緩向東南遷徙,最終抵達鏵尖山(1),同避居在高原小盆地的其他風姓部落匯合。

華胥氏在這裡留下了新石器文化的氣息。“鏵尖”,古音“華尖”、“華家”,是一塊林木茂密的山間小盆地。靠近大澤的鄰居是雷澤氏部落,華胥氏部落與雷澤氏部落各擇山坡居住,互為婚媾。

美麗的鏵尖草原,是鸞鳥棲息的天堂。這是一種近似傳說中鳳凰的飛鳥,在公元前8500年左右是河西走廊最常見的飛禽。它們有五彩的羽毛,有類似孔雀鳥的畫屏長尾。華胥氏部落環形長壕外的大樹上,落滿了鸞鳥,啼鳴宛如鼓琴,它們此起彼伏的吉祥鳴叫,鼓盪著華胥氏和雷澤氏男女的情慾。

山坡上成群的騵(2)在安靜吃草,它們是體形高大的紅毛白腹的一種吉祥古馬。《山海經》中記載的三條腿的獂(3),是野豬的遠祖,它們與騵毗鄰而居。古老的果類頻婆、白奈,揚花季節散發出香甜的氣息。萋萋萊麥一直長到了山頂的雪線上,多如落雪的白雀潛藏在灌木叢和萊麥地上。白雀是鸞鳥的獵物;身如鉅鹿、頭似大雕的蠱雕(4),飛行中發出嬰兒的啼哭聲,蠱雕由此誘惑部落女性去密林中尋找玩耍的兒童,趁人不備,凌空而下,用尖利的爪子把成年的女子捕獲,像老鷹叼小雞一樣擄掠而走。一般情況下,飢餓的蠱雕也獵殺鸞鳥為食。

祁連山、六盤山、秦嶺這一條在洪水中或隱或顯的巨龍,它們突出的山脊上,飛禽與人類和諧共處。密林、草甸、萊麥田,雪落般的白雀等古雀,彩翅漾漾的鸞鳥,環形長壕裡嫋嫋的炊煙,共同構織著新石器時代多彩而爛漫的生活畫卷。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其獸多虎豹犀兕。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彩紋,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5)

女床山,即今六盤山。同華胥氏的遷徙一樣,鸞鳥同樣沿著人類的足跡向東南飛翔。時隔七八千年,河西走廊的鸞鳥在退化中瀕臨滅絕,到漢代,河西走廊的天空中偶爾還可看見這種彩鳥飛翔的身影。涼州地方官上奏,昌鬆地方發現兆示“天下安寧”的鸞鳥,朝廷大喜,改其地為“鸞鳥縣”(6)。

《易經》的《漸》卦中,有飛鳥和鳴帶給走婚男子好兆頭的描述。在鳥隨人飛的上古,飛鳥的起落往往帶給人直感的吉凶。一個男子走婚到女子的住處,看見一隻彩鳥(上巽下艮,鳥飛高處之象,互離為彩羽為雉,二五得位守正,為忠貞。彩羽忠貞之鳥為鴻為鸞為鴛鴦。)落在了門外的樹幹上,預兆他此行有點危險,但好言相吐,還是能順利婚媾的。“鴻漸於磐,飲食瞰瞰”。要是彩鳥落到了環形壕溝裡面的牆上,這是喜兆,不僅能盡恩愛之歡,還有女方的美食招待。直到今天,河西走廊還遺留有一種鳳文化婚俗。婚房門上通常都寫一豎長的紅紙,寫著“鴻鸞添喜”。

總之,在公元前8000年的漫長歲月裡,華胥氏部落人口繁衍生息,成了黃河流域最為馳名的風姓部落。他們的男女老少後來散居仇池、太白、伏牛、王屋,南下的一支還走到了洞庭、潘陽一帶。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5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出露在積水之上的,一般都是相對海拔過千米的古老山峰。北緯33度上下幅度內,華山為首山,往西或百里,或數百里,排列著19座上古名山,相沿2957華里。(7)這也是《山海經》裡描述的西山系列最南的一組古山排列。

它的確切位置和間距,以最東面的華山錢來山為始山,西45華里為松果山,又西60華里為太華山,太華山往西80裡是小華山。今天地處東經109°57′-110°05′,北緯34°25′-34°00′之間的華山,是新時期時代的太華山。小華山以西80華麗,有古山叫符禺;符禺山西60華里是脆山,再西70華里是英山,再西52華里是竹山,又西120華里是浮山,又西70華里是俞次山。俞次山繼續向西150華里,是時山。時山西170華里是南山。南山以西的古山相距較遠,480華里處叫大時山。這些古山屬於今天秦嶺上已無標記的山峰。

從大時山西去320裡,就是嶓冢山,已達漢中。再西北行320華里,就是天帝山(8)。此山,便是燧人氏時代的名山仇池。這是一座天造地設的人間洞府。它三面被水包圍,一面為山所阻,長10華里、寬6華里的山頂平原有茂密的萊田,有近百眼甘甜的泉水,數不清的羊、豬生活在臨崖的密林裡。公元前8000年代,這裡是華胥氏和雷澤氏生活的最安逸的人間天堂。

絕壁峭峙,孤險雲高,望之若覆壺。高二十餘里,羊腸蟠道,三十六回。(9)

《水經注》形容仇池山如同一個倒扣的大水壺,壺底平坦,壺身如峭壁。上山的話,需翻越36道羊腸險道。《遁甲開山圖》載:“謂之仇夷,所謂積石嵯峨,嶔岑隱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有水泉,所謂清泉沸騰,潤氣上流者也。”有田,有鹽,有林木,有清泉,新石器時代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都具備。西漢水和洛峪河如同一道天然的環壕,阻攔了猛獸。

人皇始祖伏羲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座古稱“天帝山”的地方。

《易經》中的《震》卦,在沒有爻辭的時代,卦象所顯示的,就是仇池山的地理原貌。倒看卦,就是從北面看,山上疊山;順看卦,從南面看,層林疊嶂。倒看卦,九三爻為羊腸之道,上九爻為山頂平地,各陰爻構成了山峰的險阻。今天到仇池山去的遊人,無不感嘆此山的雄奇與神祕。作家李存葆嘆道:“當我們乘越野車剛抵近仇池山下,便覺察出它的卓爾不群。從深深峽谷中流來的西漢水,纏繞著山的西面﹑南面;曲折迴環的洛峪河,親吻著山的東邊;兩河在山的東南腳下交匯,浪湧波翻,訇然作金石之聲。抬頭仰望,崚嶒的丹崖,濃郁的赤紅裡透著明麗;千仞危壁,若天工神斧砍斫而成;裂縫縱橫的峭巖間,生有簇簇灌木,又給山體平添了幾分森嚴。曩時,只有一線鳥道可供登臨的仇池山,有險可依,有水可飲,有地可耕,有鹽可煮,必然會成為遠古先民的樂園,農耕社會的天堂。”

古往今來,人們對仇池山充滿了無限的人文憧憬。杜甫寫詩:“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蘇拭也留句:“一點空明是何處,老人真欲往仇池。”這裡成了人們嚮往的養老寄生的理想國。

仇池山下有個雷澤。班固《漢書》記載,西漢武都郡有“有天池大澤”,《華陽國志》記為“天池澤”。歷史地圖集上,都把“天池大澤”標記在甘肅禮縣境內,離仇池山很近。許多的古籍記載,在雷澤這個地方,華胥氏部落的一位美麗少女,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男子腳印,她踩了這個腳印,因而有了身孕,十二年後,生下了一個男孩伏羲。

明確記載伏羲出生地的是古代緯書。《太平御覽》卷87引《詩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羲”。《孝經鉤命決》載:“華胥履跡,怪生皇羲”。《河圖稽命徽》:“華胥於雷澤履大人跡,而生伏犧於成紀。”漢代以後的史學家也採信,皇甫謐《帝王世紀》:“太帝皰羲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跡出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長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困,故位在東,立春象日之明,是以稱太嗥。” 郭璞在註釋《山海經·海內東經》時,曾引《河圖》句:“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司馬貞《三皇本紀》記載: “太白皋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拾遺記》說:“庖犧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孕,歷十二年而生庖犧。”這些記載,充滿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伏羲一出世就成了大神了。

只有《路史》的描述,部分內容合乎新石器時代男女婚媾而生產後代的社會圖景。

太昊伏羲氏華胥,居於華胥之渚,尚暨叔姬翔於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輇之,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孕十有二歲。生於仇夷,長於起城。(10)

有個華胥氏少女,喜歡和她朋友叔姬到天池大澤附近的小島上散步遊玩,有一天,她倆散步時,發現了一行很大的男人腳印,非常驚奇。華胥氏少女不禁想:能留下這個大腳印的男子,一定長得非常高大,他的身材結實而有力,如果能和這個男子交媾,該是多麼快樂的事啊。“決履以輇之”,是新石器時代女子自然而然的本能反應。她順著這行斷斷續續的腳印,向小島高處的密林走去,要尋找這個男子。

古人對身高足大的崇拜,早已有之。明代張岱《夜航船》卷十三《容貌部》是記錄古代男子身高的專著,該書記載:“中國之人長一丈者,人君則黃帝、堯與文王;人臣則吳伍員、漢巨毋霸,俱十尺。毋霸腰大十圍,員眉間一尺。孔子長十尺,又云九尺六寸。”古代聖賢,多符合“丈人”的標準。秦始皇兵馬俑,士兵平均身高1米83釐米(去掉鞋子和發冠),而將軍身高超過1米85釐米,最高的1米96釐米,上古時期男子的身高可能要比秦漢間要高出不少。《震》像為日出東方令人仰視,對面視之有《艮》像,都是古代崇尚身材高大的象境。武則天時期,西和地方出現“大人足跡”,武則天以為祥兆,在公元701年改年號為“大足”,背後隱藏的真相,就是女性當權者對男子身高足大的基本性要求。在母性氏族社會,女子對男子身高足大更是最基本的配偶要求。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6

《震》卦中暗藏著華胥氏女子與大足男子相見的原始細節的密碼。“震”的古字是“娠”,《左傳·昭公元年》:“邑姜方震太叔。”新石器時代到先秦歲月,讓女子懷孕生產,就是“震”。

華胥氏女子順著大腳印,向島中高聳的丘頂走去。這是雷電多發的暮春季節,雨後的密林上空出現了一道彩虹,條暢大風吹拂著亮綠色的樹冠,青青芳草如篦一梳。忽然,空中響起猛烈的炸雷,聲徹百里之外;兩道閃電交扭在一起,隱於雲際。

這突如其來的炸雷,倏忽映亮了幽暗密林深處的一塊巨巖。華胥氏女子發現,巨巖上一個青年男子盤腿而坐,長著一對非同尋常的大腳丫。他的手中握著一個陶鬯,正持小匙舀酒。

“震來隙隙”(11),炸雷把女子驚得魂風魄散,全身大顫。男子看到突然出現的女子驚慌的神情,“笑言啞啞”(12),不由笑起來,大聲安慰她不必驚嚇。

兩人相隔不遠,彼此打量起來。

華胥氏女子看到這位大足男子在猛雷來襲時,鎮定自若,酒匙裡的酒水都沒灑出一滴,不禁對這位男子的沉穩心生敬意。《易經》中有一句“震驚百里,不喪匕鬯”(13),形容男子處驚不變的堅毅品格。

又一陣猛雷響起。這次,華胥氏女子不再驚懼,她望著男子也“笑言啞啞”起來。

二人頓生傾慕之心。

華胥氏女子繞過巨巖,向小丘極高處攀去。大足男子起身追逐,不料,機智的女子三繞兩避,大足男子費勁九牛二虎之力,也沒將她抓住,還把掛在脖子上的貝串給丟失了。

懊惱不已的大足男子嘆道:“震來厲,憶,喪貝。(14)”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這可是個難纏的女子啊,噫!我的貝串也丟了。”

大足男子悵然回到部落圓頂茅棚的地窩裡,回味女子“笑言啞啞”的神情,睡不著覺了。他翻起身,扒開迎門而設的灰堆,將乾草裹了火種,“噗”地一吹,火起屋亮了。

大足男子是占卜的行家。為了這次邂逅,他要卜一卦。他把一隻龜貝埋進火中,默祝一番,聽到龜貝炸裂的聲音,連忙把它挖出來,拭去灰燼,看見龜貝上有三條不規則的裂紋,顯示出“”的模樣,根據紋理,他得出一個結論:“勿逐,七日得。(15)”就是說,不要著急追逐她,七天後她還來。

在第七天的上午,大足男子埋伏在了通向丘頂的密林中。

華胥氏女子果然來了。原來,這位女子是華胥氏部落最為聰慧的卜師,她是部落大酋長仇池金母的女兒。自從見到大足男子後,她從心底喜歡上了他“震驚百里,不喪匕鬯”沉穩大膽,羨慕他偉岸高大的身軀。大足男子值不值得去愛?去婚媾?她決定也卜上一卦。

新石器時代流行的占卜法,就是以火去燒炙龜貝,觀察龜貝上的裂紋,判斷吉凶。女子細視裂紋,顯示一個“”。結果是個“利於攸往,利見大人”(16)的上上好卦,不由心花怒放。她計算出會見大足男子的日期:“先庚三日,後庚三日”(17),加上庚日,共是七天。

二人都擇定七天後是一個“利見大人”的喜慶時刻。

第六日,她逃出自己的房間,到湖畔去打扮。《艮》卦裡有女子梳洗打扮的一些神祕細節。在古老的帛書《易》和《歸藏》中,“艮”字是“根”,就是脫胎換面修飾自己。她“艮其背”(18),洗滌皎潔的肌膚;“艮其趾(19)”,修剪自己的腳趾甲;“艮其腓(20)”,仔細剔去小腿上的汗毛;“艮其限(21)”,洗盡脖頸上的汗斑;“艮其輔(22)”,整理好自己心愛的飾物,一一掛飾在胸前、耳垂、腕間。

相會的時刻到了。看見華胥氏女子小心翼翼地從石徑上走來,大足男子從埋伏的草叢裡一躍而起。女子吃了一驚,慌忙躲避。

兩人在密林裡追逐起來。“震蘇蘇(23)”,寂靜的密林裡傳出沙沙的腳步聲。

最後,華胥氏女子陷進了沼澤的泥塘裡,“震遂泥(24)”。大足男子從泥塘裡把女子拉出來,把她擁入自己的懷抱。

古帛書《易》中描述二人的歡娛:“震昔昔,視矍矍。(25)”二人相視的目光,是那樣的愛惜,是那樣的熱烈。“婚媾有言(26)”,二人發下了婚媾男女愛的誓言。

從此,大足男子每天都去仇池山中華胥氏女子的房屋走婚。到了第十二個年頭,他們的孩子伏羲出生了。《路史》卷十《後紀》一《禪通紀》記載:

母華胥,居於華胥之渚,嘗暨叔嫟,翔於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跧之。意有所動,虹且遶之,因孕。十有二歲,以十月四日降神,德亥之應,故謂曰歲。

伏羲在他父親走婚十二年的一個亥年,於十月初四日出生。生肖屬豬。

"

雷俊山、 李林山長篇考古史學專著《大伏羲傳》,以新石器時期各地各類文化層發現考據成果為依據,解構《連山》《歸藏》《周易》中上古歷史印跡,援引大量上古史史籍,全新再現大伏羲時代近三千年帝系演變、人文地理、先民社會生活的宏大歷史視野,尤其是把《易經》歷史學、象數學的探究引入了一個前所未見的陌生領域。今節選一節……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第二章 震(節選)

“六二”:“震於九陵,勿逐,七日得。”美麗的女子在高山上,婚媾她就不要驚擾。《說卦》:“ 帝出乎震。”雷澤氏與華胥氏的孩子要出生了。

4

濤濤的洪水從蒙古高原向西灌入河西走廊時,龍首山西北一千二百餘里的風姓華胥氏部落聞訊從容轉移,部落人口與財產遭受的損失不大。在華胥氏女酋長的帶領下,他們貼著祁連山北麓的山道,緩緩向東南遷徙,最終抵達鏵尖山(1),同避居在高原小盆地的其他風姓部落匯合。

華胥氏在這裡留下了新石器文化的氣息。“鏵尖”,古音“華尖”、“華家”,是一塊林木茂密的山間小盆地。靠近大澤的鄰居是雷澤氏部落,華胥氏部落與雷澤氏部落各擇山坡居住,互為婚媾。

美麗的鏵尖草原,是鸞鳥棲息的天堂。這是一種近似傳說中鳳凰的飛鳥,在公元前8500年左右是河西走廊最常見的飛禽。它們有五彩的羽毛,有類似孔雀鳥的畫屏長尾。華胥氏部落環形長壕外的大樹上,落滿了鸞鳥,啼鳴宛如鼓琴,它們此起彼伏的吉祥鳴叫,鼓盪著華胥氏和雷澤氏男女的情慾。

山坡上成群的騵(2)在安靜吃草,它們是體形高大的紅毛白腹的一種吉祥古馬。《山海經》中記載的三條腿的獂(3),是野豬的遠祖,它們與騵毗鄰而居。古老的果類頻婆、白奈,揚花季節散發出香甜的氣息。萋萋萊麥一直長到了山頂的雪線上,多如落雪的白雀潛藏在灌木叢和萊麥地上。白雀是鸞鳥的獵物;身如鉅鹿、頭似大雕的蠱雕(4),飛行中發出嬰兒的啼哭聲,蠱雕由此誘惑部落女性去密林中尋找玩耍的兒童,趁人不備,凌空而下,用尖利的爪子把成年的女子捕獲,像老鷹叼小雞一樣擄掠而走。一般情況下,飢餓的蠱雕也獵殺鸞鳥為食。

祁連山、六盤山、秦嶺這一條在洪水中或隱或顯的巨龍,它們突出的山脊上,飛禽與人類和諧共處。密林、草甸、萊麥田,雪落般的白雀等古雀,彩翅漾漾的鸞鳥,環形長壕裡嫋嫋的炊煙,共同構織著新石器時代多彩而爛漫的生活畫卷。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其獸多虎豹犀兕。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彩紋,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5)

女床山,即今六盤山。同華胥氏的遷徙一樣,鸞鳥同樣沿著人類的足跡向東南飛翔。時隔七八千年,河西走廊的鸞鳥在退化中瀕臨滅絕,到漢代,河西走廊的天空中偶爾還可看見這種彩鳥飛翔的身影。涼州地方官上奏,昌鬆地方發現兆示“天下安寧”的鸞鳥,朝廷大喜,改其地為“鸞鳥縣”(6)。

《易經》的《漸》卦中,有飛鳥和鳴帶給走婚男子好兆頭的描述。在鳥隨人飛的上古,飛鳥的起落往往帶給人直感的吉凶。一個男子走婚到女子的住處,看見一隻彩鳥(上巽下艮,鳥飛高處之象,互離為彩羽為雉,二五得位守正,為忠貞。彩羽忠貞之鳥為鴻為鸞為鴛鴦。)落在了門外的樹幹上,預兆他此行有點危險,但好言相吐,還是能順利婚媾的。“鴻漸於磐,飲食瞰瞰”。要是彩鳥落到了環形壕溝裡面的牆上,這是喜兆,不僅能盡恩愛之歡,還有女方的美食招待。直到今天,河西走廊還遺留有一種鳳文化婚俗。婚房門上通常都寫一豎長的紅紙,寫著“鴻鸞添喜”。

總之,在公元前8000年的漫長歲月裡,華胥氏部落人口繁衍生息,成了黃河流域最為馳名的風姓部落。他們的男女老少後來散居仇池、太白、伏牛、王屋,南下的一支還走到了洞庭、潘陽一帶。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5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出露在積水之上的,一般都是相對海拔過千米的古老山峰。北緯33度上下幅度內,華山為首山,往西或百里,或數百里,排列著19座上古名山,相沿2957華里。(7)這也是《山海經》裡描述的西山系列最南的一組古山排列。

它的確切位置和間距,以最東面的華山錢來山為始山,西45華里為松果山,又西60華里為太華山,太華山往西80裡是小華山。今天地處東經109°57′-110°05′,北緯34°25′-34°00′之間的華山,是新時期時代的太華山。小華山以西80華麗,有古山叫符禺;符禺山西60華里是脆山,再西70華里是英山,再西52華里是竹山,又西120華里是浮山,又西70華里是俞次山。俞次山繼續向西150華里,是時山。時山西170華里是南山。南山以西的古山相距較遠,480華里處叫大時山。這些古山屬於今天秦嶺上已無標記的山峰。

從大時山西去320裡,就是嶓冢山,已達漢中。再西北行320華里,就是天帝山(8)。此山,便是燧人氏時代的名山仇池。這是一座天造地設的人間洞府。它三面被水包圍,一面為山所阻,長10華里、寬6華里的山頂平原有茂密的萊田,有近百眼甘甜的泉水,數不清的羊、豬生活在臨崖的密林裡。公元前8000年代,這裡是華胥氏和雷澤氏生活的最安逸的人間天堂。

絕壁峭峙,孤險雲高,望之若覆壺。高二十餘里,羊腸蟠道,三十六回。(9)

《水經注》形容仇池山如同一個倒扣的大水壺,壺底平坦,壺身如峭壁。上山的話,需翻越36道羊腸險道。《遁甲開山圖》載:“謂之仇夷,所謂積石嵯峨,嶔岑隱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有水泉,所謂清泉沸騰,潤氣上流者也。”有田,有鹽,有林木,有清泉,新石器時代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都具備。西漢水和洛峪河如同一道天然的環壕,阻攔了猛獸。

人皇始祖伏羲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座古稱“天帝山”的地方。

《易經》中的《震》卦,在沒有爻辭的時代,卦象所顯示的,就是仇池山的地理原貌。倒看卦,就是從北面看,山上疊山;順看卦,從南面看,層林疊嶂。倒看卦,九三爻為羊腸之道,上九爻為山頂平地,各陰爻構成了山峰的險阻。今天到仇池山去的遊人,無不感嘆此山的雄奇與神祕。作家李存葆嘆道:“當我們乘越野車剛抵近仇池山下,便覺察出它的卓爾不群。從深深峽谷中流來的西漢水,纏繞著山的西面﹑南面;曲折迴環的洛峪河,親吻著山的東邊;兩河在山的東南腳下交匯,浪湧波翻,訇然作金石之聲。抬頭仰望,崚嶒的丹崖,濃郁的赤紅裡透著明麗;千仞危壁,若天工神斧砍斫而成;裂縫縱橫的峭巖間,生有簇簇灌木,又給山體平添了幾分森嚴。曩時,只有一線鳥道可供登臨的仇池山,有險可依,有水可飲,有地可耕,有鹽可煮,必然會成為遠古先民的樂園,農耕社會的天堂。”

古往今來,人們對仇池山充滿了無限的人文憧憬。杜甫寫詩:“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蘇拭也留句:“一點空明是何處,老人真欲往仇池。”這裡成了人們嚮往的養老寄生的理想國。

仇池山下有個雷澤。班固《漢書》記載,西漢武都郡有“有天池大澤”,《華陽國志》記為“天池澤”。歷史地圖集上,都把“天池大澤”標記在甘肅禮縣境內,離仇池山很近。許多的古籍記載,在雷澤這個地方,華胥氏部落的一位美麗少女,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男子腳印,她踩了這個腳印,因而有了身孕,十二年後,生下了一個男孩伏羲。

明確記載伏羲出生地的是古代緯書。《太平御覽》卷87引《詩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羲”。《孝經鉤命決》載:“華胥履跡,怪生皇羲”。《河圖稽命徽》:“華胥於雷澤履大人跡,而生伏犧於成紀。”漢代以後的史學家也採信,皇甫謐《帝王世紀》:“太帝皰羲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跡出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長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困,故位在東,立春象日之明,是以稱太嗥。” 郭璞在註釋《山海經·海內東經》時,曾引《河圖》句:“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司馬貞《三皇本紀》記載: “太白皋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拾遺記》說:“庖犧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孕,歷十二年而生庖犧。”這些記載,充滿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伏羲一出世就成了大神了。

只有《路史》的描述,部分內容合乎新石器時代男女婚媾而生產後代的社會圖景。

太昊伏羲氏華胥,居於華胥之渚,尚暨叔姬翔於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輇之,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孕十有二歲。生於仇夷,長於起城。(10)

有個華胥氏少女,喜歡和她朋友叔姬到天池大澤附近的小島上散步遊玩,有一天,她倆散步時,發現了一行很大的男人腳印,非常驚奇。華胥氏少女不禁想:能留下這個大腳印的男子,一定長得非常高大,他的身材結實而有力,如果能和這個男子交媾,該是多麼快樂的事啊。“決履以輇之”,是新石器時代女子自然而然的本能反應。她順著這行斷斷續續的腳印,向小島高處的密林走去,要尋找這個男子。

古人對身高足大的崇拜,早已有之。明代張岱《夜航船》卷十三《容貌部》是記錄古代男子身高的專著,該書記載:“中國之人長一丈者,人君則黃帝、堯與文王;人臣則吳伍員、漢巨毋霸,俱十尺。毋霸腰大十圍,員眉間一尺。孔子長十尺,又云九尺六寸。”古代聖賢,多符合“丈人”的標準。秦始皇兵馬俑,士兵平均身高1米83釐米(去掉鞋子和發冠),而將軍身高超過1米85釐米,最高的1米96釐米,上古時期男子的身高可能要比秦漢間要高出不少。《震》像為日出東方令人仰視,對面視之有《艮》像,都是古代崇尚身材高大的象境。武則天時期,西和地方出現“大人足跡”,武則天以為祥兆,在公元701年改年號為“大足”,背後隱藏的真相,就是女性當權者對男子身高足大的基本性要求。在母性氏族社會,女子對男子身高足大更是最基本的配偶要求。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6

《震》卦中暗藏著華胥氏女子與大足男子相見的原始細節的密碼。“震”的古字是“娠”,《左傳·昭公元年》:“邑姜方震太叔。”新石器時代到先秦歲月,讓女子懷孕生產,就是“震”。

華胥氏女子順著大腳印,向島中高聳的丘頂走去。這是雷電多發的暮春季節,雨後的密林上空出現了一道彩虹,條暢大風吹拂著亮綠色的樹冠,青青芳草如篦一梳。忽然,空中響起猛烈的炸雷,聲徹百里之外;兩道閃電交扭在一起,隱於雲際。

這突如其來的炸雷,倏忽映亮了幽暗密林深處的一塊巨巖。華胥氏女子發現,巨巖上一個青年男子盤腿而坐,長著一對非同尋常的大腳丫。他的手中握著一個陶鬯,正持小匙舀酒。

“震來隙隙”(11),炸雷把女子驚得魂風魄散,全身大顫。男子看到突然出現的女子驚慌的神情,“笑言啞啞”(12),不由笑起來,大聲安慰她不必驚嚇。

兩人相隔不遠,彼此打量起來。

華胥氏女子看到這位大足男子在猛雷來襲時,鎮定自若,酒匙裡的酒水都沒灑出一滴,不禁對這位男子的沉穩心生敬意。《易經》中有一句“震驚百里,不喪匕鬯”(13),形容男子處驚不變的堅毅品格。

又一陣猛雷響起。這次,華胥氏女子不再驚懼,她望著男子也“笑言啞啞”起來。

二人頓生傾慕之心。

華胥氏女子繞過巨巖,向小丘極高處攀去。大足男子起身追逐,不料,機智的女子三繞兩避,大足男子費勁九牛二虎之力,也沒將她抓住,還把掛在脖子上的貝串給丟失了。

懊惱不已的大足男子嘆道:“震來厲,憶,喪貝。(14)”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這可是個難纏的女子啊,噫!我的貝串也丟了。”

大足男子悵然回到部落圓頂茅棚的地窩裡,回味女子“笑言啞啞”的神情,睡不著覺了。他翻起身,扒開迎門而設的灰堆,將乾草裹了火種,“噗”地一吹,火起屋亮了。

大足男子是占卜的行家。為了這次邂逅,他要卜一卦。他把一隻龜貝埋進火中,默祝一番,聽到龜貝炸裂的聲音,連忙把它挖出來,拭去灰燼,看見龜貝上有三條不規則的裂紋,顯示出“”的模樣,根據紋理,他得出一個結論:“勿逐,七日得。(15)”就是說,不要著急追逐她,七天後她還來。

在第七天的上午,大足男子埋伏在了通向丘頂的密林中。

華胥氏女子果然來了。原來,這位女子是華胥氏部落最為聰慧的卜師,她是部落大酋長仇池金母的女兒。自從見到大足男子後,她從心底喜歡上了他“震驚百里,不喪匕鬯”沉穩大膽,羨慕他偉岸高大的身軀。大足男子值不值得去愛?去婚媾?她決定也卜上一卦。

新石器時代流行的占卜法,就是以火去燒炙龜貝,觀察龜貝上的裂紋,判斷吉凶。女子細視裂紋,顯示一個“”。結果是個“利於攸往,利見大人”(16)的上上好卦,不由心花怒放。她計算出會見大足男子的日期:“先庚三日,後庚三日”(17),加上庚日,共是七天。

二人都擇定七天後是一個“利見大人”的喜慶時刻。

第六日,她逃出自己的房間,到湖畔去打扮。《艮》卦裡有女子梳洗打扮的一些神祕細節。在古老的帛書《易》和《歸藏》中,“艮”字是“根”,就是脫胎換面修飾自己。她“艮其背”(18),洗滌皎潔的肌膚;“艮其趾(19)”,修剪自己的腳趾甲;“艮其腓(20)”,仔細剔去小腿上的汗毛;“艮其限(21)”,洗盡脖頸上的汗斑;“艮其輔(22)”,整理好自己心愛的飾物,一一掛飾在胸前、耳垂、腕間。

相會的時刻到了。看見華胥氏女子小心翼翼地從石徑上走來,大足男子從埋伏的草叢裡一躍而起。女子吃了一驚,慌忙躲避。

兩人在密林裡追逐起來。“震蘇蘇(23)”,寂靜的密林裡傳出沙沙的腳步聲。

最後,華胥氏女子陷進了沼澤的泥塘裡,“震遂泥(24)”。大足男子從泥塘裡把女子拉出來,把她擁入自己的懷抱。

古帛書《易》中描述二人的歡娛:“震昔昔,視矍矍。(25)”二人相視的目光,是那樣的愛惜,是那樣的熱烈。“婚媾有言(26)”,二人發下了婚媾男女愛的誓言。

從此,大足男子每天都去仇池山中華胥氏女子的房屋走婚。到了第十二個年頭,他們的孩子伏羲出生了。《路史》卷十《後紀》一《禪通紀》記載:

母華胥,居於華胥之渚,嘗暨叔嫟,翔於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跧之。意有所動,虹且遶之,因孕。十有二歲,以十月四日降神,德亥之應,故謂曰歲。

伏羲在他父親走婚十二年的一個亥年,於十月初四日出生。生肖屬豬。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注:(1),鏵尖,地在甘肅肅南。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考證,古為“華尖”,燧人氏後期華胥氏部落住地。

(2),騵,上古吉祥馬,同“駵”,《玉篇》;“駵馬,白腹也。”《禮》中《檀弓》:“周人尚赤,戎事乗騵。”《詩》中《大雅》之《大明》:“檀車煌煌,牧野洋洋,駟騵彭彭。”用四匹騵架車,是諸侯引以為豪之榮耀。

(3),獂, 〈玉篇〉:“豕屬。”上古野豬的一種。 《山海經》:“乾山有獸,狀如牛而三足,名曰獂。其鳴自詨。”郭璞注曰:“獂,音元。”

(4),蠱雕,上古食人怪獸。《駢雅》:“蠱雕如雕而戴角。”《事物紺珠》:“蠱雕如豹,鳥喙一角,音如嬰兒。”《南山經》:“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5),見《山海經》卷二《西山經》。

(6),鸞鳥縣,漢屬鸞鳥縣,地在甘肅永昌新城子。晉屬鸞鳥城,在昌鬆之北。《後漢書·段熲傳》:“ 熲 復追擊於 鸞鳥 。” 李賢注:“鳥音爵,縣名,屬武威郡 ,故城在今涼州昌鬆縣 北也。”

(7),見《西山經》。“凡西經之首,自錢來之山至於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裡。”

(8),天帝山,考北緯32度至34度間西山最南一列,自太華山(今華山)西起第12山,《山海經》統計里程1932華里,其西南或西北走向不同,取其七成,約1400華里。計算華陰至西和間今日交通距離,約600多公里,與《山海經》數據吻合。山以天帝為名,乃伏羲生此地。

(9),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10),見宋代羅泌《路史》卷十《後紀一》之《禪通紀》。

(11)(12)(13)《易經》之《震卦》卦辭:“震,亨。震來隙隙,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14)(15)《易經》之《震卦》六二爻辭。

(16)《易經》三十三卦《巽卦》卦辭。

(17)《易經》三十三卦《巽卦》九五爻辭。

(18)-(22),分別為〈易經〉第五十二卦之卦辭和爻辭。

(23),《易經》之《震卦》六三爻辭。

(24),《易經》之《震卦》九四爻辭。

(25)(26)《易經》之《震卦》上六爻辭。

"

雷俊山、 李林山長篇考古史學專著《大伏羲傳》,以新石器時期各地各類文化層發現考據成果為依據,解構《連山》《歸藏》《周易》中上古歷史印跡,援引大量上古史史籍,全新再現大伏羲時代近三千年帝系演變、人文地理、先民社會生活的宏大歷史視野,尤其是把《易經》歷史學、象數學的探究引入了一個前所未見的陌生領域。今節選一節……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第二章 震(節選)

“六二”:“震於九陵,勿逐,七日得。”美麗的女子在高山上,婚媾她就不要驚擾。《說卦》:“ 帝出乎震。”雷澤氏與華胥氏的孩子要出生了。

4

濤濤的洪水從蒙古高原向西灌入河西走廊時,龍首山西北一千二百餘里的風姓華胥氏部落聞訊從容轉移,部落人口與財產遭受的損失不大。在華胥氏女酋長的帶領下,他們貼著祁連山北麓的山道,緩緩向東南遷徙,最終抵達鏵尖山(1),同避居在高原小盆地的其他風姓部落匯合。

華胥氏在這裡留下了新石器文化的氣息。“鏵尖”,古音“華尖”、“華家”,是一塊林木茂密的山間小盆地。靠近大澤的鄰居是雷澤氏部落,華胥氏部落與雷澤氏部落各擇山坡居住,互為婚媾。

美麗的鏵尖草原,是鸞鳥棲息的天堂。這是一種近似傳說中鳳凰的飛鳥,在公元前8500年左右是河西走廊最常見的飛禽。它們有五彩的羽毛,有類似孔雀鳥的畫屏長尾。華胥氏部落環形長壕外的大樹上,落滿了鸞鳥,啼鳴宛如鼓琴,它們此起彼伏的吉祥鳴叫,鼓盪著華胥氏和雷澤氏男女的情慾。

山坡上成群的騵(2)在安靜吃草,它們是體形高大的紅毛白腹的一種吉祥古馬。《山海經》中記載的三條腿的獂(3),是野豬的遠祖,它們與騵毗鄰而居。古老的果類頻婆、白奈,揚花季節散發出香甜的氣息。萋萋萊麥一直長到了山頂的雪線上,多如落雪的白雀潛藏在灌木叢和萊麥地上。白雀是鸞鳥的獵物;身如鉅鹿、頭似大雕的蠱雕(4),飛行中發出嬰兒的啼哭聲,蠱雕由此誘惑部落女性去密林中尋找玩耍的兒童,趁人不備,凌空而下,用尖利的爪子把成年的女子捕獲,像老鷹叼小雞一樣擄掠而走。一般情況下,飢餓的蠱雕也獵殺鸞鳥為食。

祁連山、六盤山、秦嶺這一條在洪水中或隱或顯的巨龍,它們突出的山脊上,飛禽與人類和諧共處。密林、草甸、萊麥田,雪落般的白雀等古雀,彩翅漾漾的鸞鳥,環形長壕裡嫋嫋的炊煙,共同構織著新石器時代多彩而爛漫的生活畫卷。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其獸多虎豹犀兕。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彩紋,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5)

女床山,即今六盤山。同華胥氏的遷徙一樣,鸞鳥同樣沿著人類的足跡向東南飛翔。時隔七八千年,河西走廊的鸞鳥在退化中瀕臨滅絕,到漢代,河西走廊的天空中偶爾還可看見這種彩鳥飛翔的身影。涼州地方官上奏,昌鬆地方發現兆示“天下安寧”的鸞鳥,朝廷大喜,改其地為“鸞鳥縣”(6)。

《易經》的《漸》卦中,有飛鳥和鳴帶給走婚男子好兆頭的描述。在鳥隨人飛的上古,飛鳥的起落往往帶給人直感的吉凶。一個男子走婚到女子的住處,看見一隻彩鳥(上巽下艮,鳥飛高處之象,互離為彩羽為雉,二五得位守正,為忠貞。彩羽忠貞之鳥為鴻為鸞為鴛鴦。)落在了門外的樹幹上,預兆他此行有點危險,但好言相吐,還是能順利婚媾的。“鴻漸於磐,飲食瞰瞰”。要是彩鳥落到了環形壕溝裡面的牆上,這是喜兆,不僅能盡恩愛之歡,還有女方的美食招待。直到今天,河西走廊還遺留有一種鳳文化婚俗。婚房門上通常都寫一豎長的紅紙,寫著“鴻鸞添喜”。

總之,在公元前8000年的漫長歲月裡,華胥氏部落人口繁衍生息,成了黃河流域最為馳名的風姓部落。他們的男女老少後來散居仇池、太白、伏牛、王屋,南下的一支還走到了洞庭、潘陽一帶。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5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出露在積水之上的,一般都是相對海拔過千米的古老山峰。北緯33度上下幅度內,華山為首山,往西或百里,或數百里,排列著19座上古名山,相沿2957華里。(7)這也是《山海經》裡描述的西山系列最南的一組古山排列。

它的確切位置和間距,以最東面的華山錢來山為始山,西45華里為松果山,又西60華里為太華山,太華山往西80裡是小華山。今天地處東經109°57′-110°05′,北緯34°25′-34°00′之間的華山,是新時期時代的太華山。小華山以西80華麗,有古山叫符禺;符禺山西60華里是脆山,再西70華里是英山,再西52華里是竹山,又西120華里是浮山,又西70華里是俞次山。俞次山繼續向西150華里,是時山。時山西170華里是南山。南山以西的古山相距較遠,480華里處叫大時山。這些古山屬於今天秦嶺上已無標記的山峰。

從大時山西去320裡,就是嶓冢山,已達漢中。再西北行320華里,就是天帝山(8)。此山,便是燧人氏時代的名山仇池。這是一座天造地設的人間洞府。它三面被水包圍,一面為山所阻,長10華里、寬6華里的山頂平原有茂密的萊田,有近百眼甘甜的泉水,數不清的羊、豬生活在臨崖的密林裡。公元前8000年代,這裡是華胥氏和雷澤氏生活的最安逸的人間天堂。

絕壁峭峙,孤險雲高,望之若覆壺。高二十餘里,羊腸蟠道,三十六回。(9)

《水經注》形容仇池山如同一個倒扣的大水壺,壺底平坦,壺身如峭壁。上山的話,需翻越36道羊腸險道。《遁甲開山圖》載:“謂之仇夷,所謂積石嵯峨,嶔岑隱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有水泉,所謂清泉沸騰,潤氣上流者也。”有田,有鹽,有林木,有清泉,新石器時代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都具備。西漢水和洛峪河如同一道天然的環壕,阻攔了猛獸。

人皇始祖伏羲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座古稱“天帝山”的地方。

《易經》中的《震》卦,在沒有爻辭的時代,卦象所顯示的,就是仇池山的地理原貌。倒看卦,就是從北面看,山上疊山;順看卦,從南面看,層林疊嶂。倒看卦,九三爻為羊腸之道,上九爻為山頂平地,各陰爻構成了山峰的險阻。今天到仇池山去的遊人,無不感嘆此山的雄奇與神祕。作家李存葆嘆道:“當我們乘越野車剛抵近仇池山下,便覺察出它的卓爾不群。從深深峽谷中流來的西漢水,纏繞著山的西面﹑南面;曲折迴環的洛峪河,親吻著山的東邊;兩河在山的東南腳下交匯,浪湧波翻,訇然作金石之聲。抬頭仰望,崚嶒的丹崖,濃郁的赤紅裡透著明麗;千仞危壁,若天工神斧砍斫而成;裂縫縱橫的峭巖間,生有簇簇灌木,又給山體平添了幾分森嚴。曩時,只有一線鳥道可供登臨的仇池山,有險可依,有水可飲,有地可耕,有鹽可煮,必然會成為遠古先民的樂園,農耕社會的天堂。”

古往今來,人們對仇池山充滿了無限的人文憧憬。杜甫寫詩:“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蘇拭也留句:“一點空明是何處,老人真欲往仇池。”這裡成了人們嚮往的養老寄生的理想國。

仇池山下有個雷澤。班固《漢書》記載,西漢武都郡有“有天池大澤”,《華陽國志》記為“天池澤”。歷史地圖集上,都把“天池大澤”標記在甘肅禮縣境內,離仇池山很近。許多的古籍記載,在雷澤這個地方,華胥氏部落的一位美麗少女,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男子腳印,她踩了這個腳印,因而有了身孕,十二年後,生下了一個男孩伏羲。

明確記載伏羲出生地的是古代緯書。《太平御覽》卷87引《詩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羲”。《孝經鉤命決》載:“華胥履跡,怪生皇羲”。《河圖稽命徽》:“華胥於雷澤履大人跡,而生伏犧於成紀。”漢代以後的史學家也採信,皇甫謐《帝王世紀》:“太帝皰羲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跡出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長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困,故位在東,立春象日之明,是以稱太嗥。” 郭璞在註釋《山海經·海內東經》時,曾引《河圖》句:“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司馬貞《三皇本紀》記載: “太白皋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拾遺記》說:“庖犧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孕,歷十二年而生庖犧。”這些記載,充滿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伏羲一出世就成了大神了。

只有《路史》的描述,部分內容合乎新石器時代男女婚媾而生產後代的社會圖景。

太昊伏羲氏華胥,居於華胥之渚,尚暨叔姬翔於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輇之,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孕十有二歲。生於仇夷,長於起城。(10)

有個華胥氏少女,喜歡和她朋友叔姬到天池大澤附近的小島上散步遊玩,有一天,她倆散步時,發現了一行很大的男人腳印,非常驚奇。華胥氏少女不禁想:能留下這個大腳印的男子,一定長得非常高大,他的身材結實而有力,如果能和這個男子交媾,該是多麼快樂的事啊。“決履以輇之”,是新石器時代女子自然而然的本能反應。她順著這行斷斷續續的腳印,向小島高處的密林走去,要尋找這個男子。

古人對身高足大的崇拜,早已有之。明代張岱《夜航船》卷十三《容貌部》是記錄古代男子身高的專著,該書記載:“中國之人長一丈者,人君則黃帝、堯與文王;人臣則吳伍員、漢巨毋霸,俱十尺。毋霸腰大十圍,員眉間一尺。孔子長十尺,又云九尺六寸。”古代聖賢,多符合“丈人”的標準。秦始皇兵馬俑,士兵平均身高1米83釐米(去掉鞋子和發冠),而將軍身高超過1米85釐米,最高的1米96釐米,上古時期男子的身高可能要比秦漢間要高出不少。《震》像為日出東方令人仰視,對面視之有《艮》像,都是古代崇尚身材高大的象境。武則天時期,西和地方出現“大人足跡”,武則天以為祥兆,在公元701年改年號為“大足”,背後隱藏的真相,就是女性當權者對男子身高足大的基本性要求。在母性氏族社會,女子對男子身高足大更是最基本的配偶要求。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6

《震》卦中暗藏著華胥氏女子與大足男子相見的原始細節的密碼。“震”的古字是“娠”,《左傳·昭公元年》:“邑姜方震太叔。”新石器時代到先秦歲月,讓女子懷孕生產,就是“震”。

華胥氏女子順著大腳印,向島中高聳的丘頂走去。這是雷電多發的暮春季節,雨後的密林上空出現了一道彩虹,條暢大風吹拂著亮綠色的樹冠,青青芳草如篦一梳。忽然,空中響起猛烈的炸雷,聲徹百里之外;兩道閃電交扭在一起,隱於雲際。

這突如其來的炸雷,倏忽映亮了幽暗密林深處的一塊巨巖。華胥氏女子發現,巨巖上一個青年男子盤腿而坐,長著一對非同尋常的大腳丫。他的手中握著一個陶鬯,正持小匙舀酒。

“震來隙隙”(11),炸雷把女子驚得魂風魄散,全身大顫。男子看到突然出現的女子驚慌的神情,“笑言啞啞”(12),不由笑起來,大聲安慰她不必驚嚇。

兩人相隔不遠,彼此打量起來。

華胥氏女子看到這位大足男子在猛雷來襲時,鎮定自若,酒匙裡的酒水都沒灑出一滴,不禁對這位男子的沉穩心生敬意。《易經》中有一句“震驚百里,不喪匕鬯”(13),形容男子處驚不變的堅毅品格。

又一陣猛雷響起。這次,華胥氏女子不再驚懼,她望著男子也“笑言啞啞”起來。

二人頓生傾慕之心。

華胥氏女子繞過巨巖,向小丘極高處攀去。大足男子起身追逐,不料,機智的女子三繞兩避,大足男子費勁九牛二虎之力,也沒將她抓住,還把掛在脖子上的貝串給丟失了。

懊惱不已的大足男子嘆道:“震來厲,憶,喪貝。(14)”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這可是個難纏的女子啊,噫!我的貝串也丟了。”

大足男子悵然回到部落圓頂茅棚的地窩裡,回味女子“笑言啞啞”的神情,睡不著覺了。他翻起身,扒開迎門而設的灰堆,將乾草裹了火種,“噗”地一吹,火起屋亮了。

大足男子是占卜的行家。為了這次邂逅,他要卜一卦。他把一隻龜貝埋進火中,默祝一番,聽到龜貝炸裂的聲音,連忙把它挖出來,拭去灰燼,看見龜貝上有三條不規則的裂紋,顯示出“”的模樣,根據紋理,他得出一個結論:“勿逐,七日得。(15)”就是說,不要著急追逐她,七天後她還來。

在第七天的上午,大足男子埋伏在了通向丘頂的密林中。

華胥氏女子果然來了。原來,這位女子是華胥氏部落最為聰慧的卜師,她是部落大酋長仇池金母的女兒。自從見到大足男子後,她從心底喜歡上了他“震驚百里,不喪匕鬯”沉穩大膽,羨慕他偉岸高大的身軀。大足男子值不值得去愛?去婚媾?她決定也卜上一卦。

新石器時代流行的占卜法,就是以火去燒炙龜貝,觀察龜貝上的裂紋,判斷吉凶。女子細視裂紋,顯示一個“”。結果是個“利於攸往,利見大人”(16)的上上好卦,不由心花怒放。她計算出會見大足男子的日期:“先庚三日,後庚三日”(17),加上庚日,共是七天。

二人都擇定七天後是一個“利見大人”的喜慶時刻。

第六日,她逃出自己的房間,到湖畔去打扮。《艮》卦裡有女子梳洗打扮的一些神祕細節。在古老的帛書《易》和《歸藏》中,“艮”字是“根”,就是脫胎換面修飾自己。她“艮其背”(18),洗滌皎潔的肌膚;“艮其趾(19)”,修剪自己的腳趾甲;“艮其腓(20)”,仔細剔去小腿上的汗毛;“艮其限(21)”,洗盡脖頸上的汗斑;“艮其輔(22)”,整理好自己心愛的飾物,一一掛飾在胸前、耳垂、腕間。

相會的時刻到了。看見華胥氏女子小心翼翼地從石徑上走來,大足男子從埋伏的草叢裡一躍而起。女子吃了一驚,慌忙躲避。

兩人在密林裡追逐起來。“震蘇蘇(23)”,寂靜的密林裡傳出沙沙的腳步聲。

最後,華胥氏女子陷進了沼澤的泥塘裡,“震遂泥(24)”。大足男子從泥塘裡把女子拉出來,把她擁入自己的懷抱。

古帛書《易》中描述二人的歡娛:“震昔昔,視矍矍。(25)”二人相視的目光,是那樣的愛惜,是那樣的熱烈。“婚媾有言(26)”,二人發下了婚媾男女愛的誓言。

從此,大足男子每天都去仇池山中華胥氏女子的房屋走婚。到了第十二個年頭,他們的孩子伏羲出生了。《路史》卷十《後紀》一《禪通紀》記載:

母華胥,居於華胥之渚,嘗暨叔嫟,翔於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跧之。意有所動,虹且遶之,因孕。十有二歲,以十月四日降神,德亥之應,故謂曰歲。

伏羲在他父親走婚十二年的一個亥年,於十月初四日出生。生肖屬豬。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注:(1),鏵尖,地在甘肅肅南。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考證,古為“華尖”,燧人氏後期華胥氏部落住地。

(2),騵,上古吉祥馬,同“駵”,《玉篇》;“駵馬,白腹也。”《禮》中《檀弓》:“周人尚赤,戎事乗騵。”《詩》中《大雅》之《大明》:“檀車煌煌,牧野洋洋,駟騵彭彭。”用四匹騵架車,是諸侯引以為豪之榮耀。

(3),獂, 〈玉篇〉:“豕屬。”上古野豬的一種。 《山海經》:“乾山有獸,狀如牛而三足,名曰獂。其鳴自詨。”郭璞注曰:“獂,音元。”

(4),蠱雕,上古食人怪獸。《駢雅》:“蠱雕如雕而戴角。”《事物紺珠》:“蠱雕如豹,鳥喙一角,音如嬰兒。”《南山經》:“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5),見《山海經》卷二《西山經》。

(6),鸞鳥縣,漢屬鸞鳥縣,地在甘肅永昌新城子。晉屬鸞鳥城,在昌鬆之北。《後漢書·段熲傳》:“ 熲 復追擊於 鸞鳥 。” 李賢注:“鳥音爵,縣名,屬武威郡 ,故城在今涼州昌鬆縣 北也。”

(7),見《西山經》。“凡西經之首,自錢來之山至於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裡。”

(8),天帝山,考北緯32度至34度間西山最南一列,自太華山(今華山)西起第12山,《山海經》統計里程1932華里,其西南或西北走向不同,取其七成,約1400華里。計算華陰至西和間今日交通距離,約600多公里,與《山海經》數據吻合。山以天帝為名,乃伏羲生此地。

(9),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10),見宋代羅泌《路史》卷十《後紀一》之《禪通紀》。

(11)(12)(13)《易經》之《震卦》卦辭:“震,亨。震來隙隙,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14)(15)《易經》之《震卦》六二爻辭。

(16)《易經》三十三卦《巽卦》卦辭。

(17)《易經》三十三卦《巽卦》九五爻辭。

(18)-(22),分別為〈易經〉第五十二卦之卦辭和爻辭。

(23),《易經》之《震卦》六三爻辭。

(24),《易經》之《震卦》九四爻辭。

(25)(26)《易經》之《震卦》上六爻辭。

讓伏羲走下千古神壇,迴歸真人,再現伏羲大時代純真歷史畫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