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樑英雄李三保的傳奇與悲情'

"

"

浮樑英雄李三保的傳奇與悲情

荒草墓

我自幼喜歡聽大人們講浮樑英雄李三保的故事,這些故事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久久難忘的印象,使我產生了要去尋找他的故鄉、故居和墓地的想法。那怕是尋找到一點點和他相關的遺物我都會倍感親切。在那滿目蒼涼、一片靜穆的紅土地上,雖然每一次的尋找都有一種悲憤蒼涼的感覺,但我還是痴痴不倦,並試著想讓自已的心靈去感受英雄的血跡和氣息。

隨著尋找的深入,我漸漸地發現在民間流傳很響的這位英雄人物,在官方記載中找不到隻言片語的記敘。

是他的事蹟不屑上正史?還是史學家們的粗心遺漏?

千古之謎。

我百思不得其解。

翻書,讀史,我試圖從佈滿歷史塵埃的古簍裡去找出一絲線索、些許答案。當我在古書古文中苦苦尋找,特別是翻遍宋代鹹淳、元代至治、明代洪武、永樂、嘉靖、萬曆、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同治等10個版本的《浮樑縣志》,也沒有找到點滴的記載。失望之餘,終於在新版的《浮樑縣志》上,發現一處對李三保的記載,但也只是寥寥幾筆:李家莊(今舊城)出過一位有口皆碑的武俠李三保,他嫉惡如仇,扶困濟危,深得百姓喜愛。民間流傳有關他的許多傳奇故事,後來還為他編著了繡像小說《天保圖》、《地保圖》。

欣喜之餘,仍然留有遺憾。

零零散散的故事,似一滴滴水珠,失落在民間。

"

浮樑英雄李三保的傳奇與悲情

荒草墓

我自幼喜歡聽大人們講浮樑英雄李三保的故事,這些故事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久久難忘的印象,使我產生了要去尋找他的故鄉、故居和墓地的想法。那怕是尋找到一點點和他相關的遺物我都會倍感親切。在那滿目蒼涼、一片靜穆的紅土地上,雖然每一次的尋找都有一種悲憤蒼涼的感覺,但我還是痴痴不倦,並試著想讓自已的心靈去感受英雄的血跡和氣息。

隨著尋找的深入,我漸漸地發現在民間流傳很響的這位英雄人物,在官方記載中找不到隻言片語的記敘。

是他的事蹟不屑上正史?還是史學家們的粗心遺漏?

千古之謎。

我百思不得其解。

翻書,讀史,我試圖從佈滿歷史塵埃的古簍裡去找出一絲線索、些許答案。當我在古書古文中苦苦尋找,特別是翻遍宋代鹹淳、元代至治、明代洪武、永樂、嘉靖、萬曆、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同治等10個版本的《浮樑縣志》,也沒有找到點滴的記載。失望之餘,終於在新版的《浮樑縣志》上,發現一處對李三保的記載,但也只是寥寥幾筆:李家莊(今舊城)出過一位有口皆碑的武俠李三保,他嫉惡如仇,扶困濟危,深得百姓喜愛。民間流傳有關他的許多傳奇故事,後來還為他編著了繡像小說《天保圖》、《地保圖》。

欣喜之餘,仍然留有遺憾。

零零散散的故事,似一滴滴水珠,失落在民間。

浮樑英雄李三保的傳奇與悲情

青石板路

李三保三歲赤手捉麻雀,八歲扯著馬尾巴跑路從軍,二十歲領兵打仗,因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屢建奇功,以至官越當越大。雖然被奸臣所害,但最後仍被皇上平反,賜了個金頭冢回家安葬。光是真真假假的大墳墓就埋了九座。

故事驚險動人,傳了一代又一代。

傳說中的故事代表了民間老百姓對英雄的敬仰、崇拜,其實內容系繡像小說《天保圖》、《地保圖》的故事翻版。《天保圖》、《地保圖》是小說、故事,箇中有杜撰或誇張的描寫,作為文學作品,是無可厚非的。但若要作為一個人的歷史事實予以記敘,則難以令人信服。

那天,我帶著祭奠的虔誠和莊重,又一次踏上了尋找李家莊的路途。

“從水路到土路,一路是淋溼了斷簡般的記憶,都說雨中的舊城最美,如潑墨一般風姿綽約,我一時也難以讀懂這秀色如畫的山水。

煙雨暮色中,透過紅色斑駁的紅塔和古堡似的舊縣衙,依稀可見蜿蜒的河畔,彎彎曲曲的山路,泥黃的野草履掩著前行者幾行歪歪扭扭的腳印。

很老很綠的山,綠得很老的河,有一隻小竹竹筏,筏梢上依偎著兩隻祥和的黃嘴小鳥。”(汪春榮散文《舊城依舊》)

也有遺憾,原先的舊城古街,那條曾經佈滿李氏家族歷史碎片和李三保深深腳印的舊城古街,早以舊貌難尋,古街的概念己屬於那個遙遠的年代。眼前只有無聲無語的河水,西風殘壁,逝者如斯,還有什麼可看的呢?

"

浮樑英雄李三保的傳奇與悲情

荒草墓

我自幼喜歡聽大人們講浮樑英雄李三保的故事,這些故事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久久難忘的印象,使我產生了要去尋找他的故鄉、故居和墓地的想法。那怕是尋找到一點點和他相關的遺物我都會倍感親切。在那滿目蒼涼、一片靜穆的紅土地上,雖然每一次的尋找都有一種悲憤蒼涼的感覺,但我還是痴痴不倦,並試著想讓自已的心靈去感受英雄的血跡和氣息。

隨著尋找的深入,我漸漸地發現在民間流傳很響的這位英雄人物,在官方記載中找不到隻言片語的記敘。

是他的事蹟不屑上正史?還是史學家們的粗心遺漏?

千古之謎。

我百思不得其解。

翻書,讀史,我試圖從佈滿歷史塵埃的古簍裡去找出一絲線索、些許答案。當我在古書古文中苦苦尋找,特別是翻遍宋代鹹淳、元代至治、明代洪武、永樂、嘉靖、萬曆、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同治等10個版本的《浮樑縣志》,也沒有找到點滴的記載。失望之餘,終於在新版的《浮樑縣志》上,發現一處對李三保的記載,但也只是寥寥幾筆:李家莊(今舊城)出過一位有口皆碑的武俠李三保,他嫉惡如仇,扶困濟危,深得百姓喜愛。民間流傳有關他的許多傳奇故事,後來還為他編著了繡像小說《天保圖》、《地保圖》。

欣喜之餘,仍然留有遺憾。

零零散散的故事,似一滴滴水珠,失落在民間。

浮樑英雄李三保的傳奇與悲情

青石板路

李三保三歲赤手捉麻雀,八歲扯著馬尾巴跑路從軍,二十歲領兵打仗,因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屢建奇功,以至官越當越大。雖然被奸臣所害,但最後仍被皇上平反,賜了個金頭冢回家安葬。光是真真假假的大墳墓就埋了九座。

故事驚險動人,傳了一代又一代。

傳說中的故事代表了民間老百姓對英雄的敬仰、崇拜,其實內容系繡像小說《天保圖》、《地保圖》的故事翻版。《天保圖》、《地保圖》是小說、故事,箇中有杜撰或誇張的描寫,作為文學作品,是無可厚非的。但若要作為一個人的歷史事實予以記敘,則難以令人信服。

那天,我帶著祭奠的虔誠和莊重,又一次踏上了尋找李家莊的路途。

“從水路到土路,一路是淋溼了斷簡般的記憶,都說雨中的舊城最美,如潑墨一般風姿綽約,我一時也難以讀懂這秀色如畫的山水。

煙雨暮色中,透過紅色斑駁的紅塔和古堡似的舊縣衙,依稀可見蜿蜒的河畔,彎彎曲曲的山路,泥黃的野草履掩著前行者幾行歪歪扭扭的腳印。

很老很綠的山,綠得很老的河,有一隻小竹竹筏,筏梢上依偎著兩隻祥和的黃嘴小鳥。”(汪春榮散文《舊城依舊》)

也有遺憾,原先的舊城古街,那條曾經佈滿李氏家族歷史碎片和李三保深深腳印的舊城古街,早以舊貌難尋,古街的概念己屬於那個遙遠的年代。眼前只有無聲無語的河水,西風殘壁,逝者如斯,還有什麼可看的呢?

浮樑英雄李三保的傳奇與悲情

石墩

那只有想象了。

我想,由於李三保犯了大忌,在宋朝滅亡之後降了元朝,這就被傳統勢力指責為大逆不道。今天我們講各民族團結都是一個大家庭,過去降元可是做“漢奸”的意思。平心而論,不管是德望,還是功勳,李三保都有資格上正史。他當時被迫做出這個舉動,的確是看到宋家王朝已經滅亡,改朝換代勢不可擋,他才順應了歷史潮流。可後來他在元朝任職時由於嫉惡如仇,扶困濟危,不畏權貴,又得罪了一批官僚、奸臣,加上元朝統治者本來對漢朝降臣只是利用而己,他終於難逃被奸臣所害的悲慘結局。雖然後來皇上象徵性地為他平了反,賜了個金頭冢回家安葬,但英雄一去不復返,英雄的生命戛然而止。以後的正統史學家都不予承認,他的故事只能在民間悄悄流傳。

"

浮樑英雄李三保的傳奇與悲情

荒草墓

我自幼喜歡聽大人們講浮樑英雄李三保的故事,這些故事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久久難忘的印象,使我產生了要去尋找他的故鄉、故居和墓地的想法。那怕是尋找到一點點和他相關的遺物我都會倍感親切。在那滿目蒼涼、一片靜穆的紅土地上,雖然每一次的尋找都有一種悲憤蒼涼的感覺,但我還是痴痴不倦,並試著想讓自已的心靈去感受英雄的血跡和氣息。

隨著尋找的深入,我漸漸地發現在民間流傳很響的這位英雄人物,在官方記載中找不到隻言片語的記敘。

是他的事蹟不屑上正史?還是史學家們的粗心遺漏?

千古之謎。

我百思不得其解。

翻書,讀史,我試圖從佈滿歷史塵埃的古簍裡去找出一絲線索、些許答案。當我在古書古文中苦苦尋找,特別是翻遍宋代鹹淳、元代至治、明代洪武、永樂、嘉靖、萬曆、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同治等10個版本的《浮樑縣志》,也沒有找到點滴的記載。失望之餘,終於在新版的《浮樑縣志》上,發現一處對李三保的記載,但也只是寥寥幾筆:李家莊(今舊城)出過一位有口皆碑的武俠李三保,他嫉惡如仇,扶困濟危,深得百姓喜愛。民間流傳有關他的許多傳奇故事,後來還為他編著了繡像小說《天保圖》、《地保圖》。

欣喜之餘,仍然留有遺憾。

零零散散的故事,似一滴滴水珠,失落在民間。

浮樑英雄李三保的傳奇與悲情

青石板路

李三保三歲赤手捉麻雀,八歲扯著馬尾巴跑路從軍,二十歲領兵打仗,因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屢建奇功,以至官越當越大。雖然被奸臣所害,但最後仍被皇上平反,賜了個金頭冢回家安葬。光是真真假假的大墳墓就埋了九座。

故事驚險動人,傳了一代又一代。

傳說中的故事代表了民間老百姓對英雄的敬仰、崇拜,其實內容系繡像小說《天保圖》、《地保圖》的故事翻版。《天保圖》、《地保圖》是小說、故事,箇中有杜撰或誇張的描寫,作為文學作品,是無可厚非的。但若要作為一個人的歷史事實予以記敘,則難以令人信服。

那天,我帶著祭奠的虔誠和莊重,又一次踏上了尋找李家莊的路途。

“從水路到土路,一路是淋溼了斷簡般的記憶,都說雨中的舊城最美,如潑墨一般風姿綽約,我一時也難以讀懂這秀色如畫的山水。

煙雨暮色中,透過紅色斑駁的紅塔和古堡似的舊縣衙,依稀可見蜿蜒的河畔,彎彎曲曲的山路,泥黃的野草履掩著前行者幾行歪歪扭扭的腳印。

很老很綠的山,綠得很老的河,有一隻小竹竹筏,筏梢上依偎著兩隻祥和的黃嘴小鳥。”(汪春榮散文《舊城依舊》)

也有遺憾,原先的舊城古街,那條曾經佈滿李氏家族歷史碎片和李三保深深腳印的舊城古街,早以舊貌難尋,古街的概念己屬於那個遙遠的年代。眼前只有無聲無語的河水,西風殘壁,逝者如斯,還有什麼可看的呢?

浮樑英雄李三保的傳奇與悲情

石墩

那只有想象了。

我想,由於李三保犯了大忌,在宋朝滅亡之後降了元朝,這就被傳統勢力指責為大逆不道。今天我們講各民族團結都是一個大家庭,過去降元可是做“漢奸”的意思。平心而論,不管是德望,還是功勳,李三保都有資格上正史。他當時被迫做出這個舉動,的確是看到宋家王朝已經滅亡,改朝換代勢不可擋,他才順應了歷史潮流。可後來他在元朝任職時由於嫉惡如仇,扶困濟危,不畏權貴,又得罪了一批官僚、奸臣,加上元朝統治者本來對漢朝降臣只是利用而己,他終於難逃被奸臣所害的悲慘結局。雖然後來皇上象徵性地為他平了反,賜了個金頭冢回家安葬,但英雄一去不復返,英雄的生命戛然而止。以後的正統史學家都不予承認,他的故事只能在民間悄悄流傳。

浮樑英雄李三保的傳奇與悲情

李三保的墓葬就藏在深山中

我又想,英雄之所以被人們看重,正是他們遭遇了強大的挑戰,在迎接挑戰中顯示出了人生的價值。熱辣辣的生命,站在命運賦予的位置上,和自然碰撞,和自已碰撞,碰撞的結果,有成功,有失敗,有氣壯山河,有頭破血流。不管結果如何,只有碰撞過了,生命才顯得有意義,人性才得到張揚。整個人類就是從挑戰與被挑戰中走過來的,在這個過程中作出特別貢獻和特別行為,以至形成特別文化人格的英雄,理應樹碑立傳。英雄是不朽的,不管是正面的流芳百世,還是反面的遺臭萬年,或是重新評價後的時代感,都能給遇到生存困惑的人們提供某種啟示,釋放為平庸生活所積聚的胸中塊壘……

最後,如果要給李三保蓋棺定論的話,我仍然要送給他兩個字:英雄。

說得更準確一點,他是一個悲情英雄,一個不應該被歷史遺忘的悲情英雄。

於是,在歷史上的某一天,一個漆黑的夜晚,天下著濛濛的細雨,九具柏木紅壽坊悄然抬出了李家莊,在浮樑某塊溼潤的紅土地上,鑄造了一代英雄的終結,一個歷史的永恆,一曲無窮的傳說。

在那蒼涼靜穆的浮樑紅土地上,躺著一位悲情英雄;漸漸長出的荒草像一面面李家軍戰旗,在歷史的歲月裡永遠守護著英雄不朽的靈魂。

作者簡介

"

浮樑英雄李三保的傳奇與悲情

荒草墓

我自幼喜歡聽大人們講浮樑英雄李三保的故事,這些故事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久久難忘的印象,使我產生了要去尋找他的故鄉、故居和墓地的想法。那怕是尋找到一點點和他相關的遺物我都會倍感親切。在那滿目蒼涼、一片靜穆的紅土地上,雖然每一次的尋找都有一種悲憤蒼涼的感覺,但我還是痴痴不倦,並試著想讓自已的心靈去感受英雄的血跡和氣息。

隨著尋找的深入,我漸漸地發現在民間流傳很響的這位英雄人物,在官方記載中找不到隻言片語的記敘。

是他的事蹟不屑上正史?還是史學家們的粗心遺漏?

千古之謎。

我百思不得其解。

翻書,讀史,我試圖從佈滿歷史塵埃的古簍裡去找出一絲線索、些許答案。當我在古書古文中苦苦尋找,特別是翻遍宋代鹹淳、元代至治、明代洪武、永樂、嘉靖、萬曆、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同治等10個版本的《浮樑縣志》,也沒有找到點滴的記載。失望之餘,終於在新版的《浮樑縣志》上,發現一處對李三保的記載,但也只是寥寥幾筆:李家莊(今舊城)出過一位有口皆碑的武俠李三保,他嫉惡如仇,扶困濟危,深得百姓喜愛。民間流傳有關他的許多傳奇故事,後來還為他編著了繡像小說《天保圖》、《地保圖》。

欣喜之餘,仍然留有遺憾。

零零散散的故事,似一滴滴水珠,失落在民間。

浮樑英雄李三保的傳奇與悲情

青石板路

李三保三歲赤手捉麻雀,八歲扯著馬尾巴跑路從軍,二十歲領兵打仗,因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屢建奇功,以至官越當越大。雖然被奸臣所害,但最後仍被皇上平反,賜了個金頭冢回家安葬。光是真真假假的大墳墓就埋了九座。

故事驚險動人,傳了一代又一代。

傳說中的故事代表了民間老百姓對英雄的敬仰、崇拜,其實內容系繡像小說《天保圖》、《地保圖》的故事翻版。《天保圖》、《地保圖》是小說、故事,箇中有杜撰或誇張的描寫,作為文學作品,是無可厚非的。但若要作為一個人的歷史事實予以記敘,則難以令人信服。

那天,我帶著祭奠的虔誠和莊重,又一次踏上了尋找李家莊的路途。

“從水路到土路,一路是淋溼了斷簡般的記憶,都說雨中的舊城最美,如潑墨一般風姿綽約,我一時也難以讀懂這秀色如畫的山水。

煙雨暮色中,透過紅色斑駁的紅塔和古堡似的舊縣衙,依稀可見蜿蜒的河畔,彎彎曲曲的山路,泥黃的野草履掩著前行者幾行歪歪扭扭的腳印。

很老很綠的山,綠得很老的河,有一隻小竹竹筏,筏梢上依偎著兩隻祥和的黃嘴小鳥。”(汪春榮散文《舊城依舊》)

也有遺憾,原先的舊城古街,那條曾經佈滿李氏家族歷史碎片和李三保深深腳印的舊城古街,早以舊貌難尋,古街的概念己屬於那個遙遠的年代。眼前只有無聲無語的河水,西風殘壁,逝者如斯,還有什麼可看的呢?

浮樑英雄李三保的傳奇與悲情

石墩

那只有想象了。

我想,由於李三保犯了大忌,在宋朝滅亡之後降了元朝,這就被傳統勢力指責為大逆不道。今天我們講各民族團結都是一個大家庭,過去降元可是做“漢奸”的意思。平心而論,不管是德望,還是功勳,李三保都有資格上正史。他當時被迫做出這個舉動,的確是看到宋家王朝已經滅亡,改朝換代勢不可擋,他才順應了歷史潮流。可後來他在元朝任職時由於嫉惡如仇,扶困濟危,不畏權貴,又得罪了一批官僚、奸臣,加上元朝統治者本來對漢朝降臣只是利用而己,他終於難逃被奸臣所害的悲慘結局。雖然後來皇上象徵性地為他平了反,賜了個金頭冢回家安葬,但英雄一去不復返,英雄的生命戛然而止。以後的正統史學家都不予承認,他的故事只能在民間悄悄流傳。

浮樑英雄李三保的傳奇與悲情

李三保的墓葬就藏在深山中

我又想,英雄之所以被人們看重,正是他們遭遇了強大的挑戰,在迎接挑戰中顯示出了人生的價值。熱辣辣的生命,站在命運賦予的位置上,和自然碰撞,和自已碰撞,碰撞的結果,有成功,有失敗,有氣壯山河,有頭破血流。不管結果如何,只有碰撞過了,生命才顯得有意義,人性才得到張揚。整個人類就是從挑戰與被挑戰中走過來的,在這個過程中作出特別貢獻和特別行為,以至形成特別文化人格的英雄,理應樹碑立傳。英雄是不朽的,不管是正面的流芳百世,還是反面的遺臭萬年,或是重新評價後的時代感,都能給遇到生存困惑的人們提供某種啟示,釋放為平庸生活所積聚的胸中塊壘……

最後,如果要給李三保蓋棺定論的話,我仍然要送給他兩個字:英雄。

說得更準確一點,他是一個悲情英雄,一個不應該被歷史遺忘的悲情英雄。

於是,在歷史上的某一天,一個漆黑的夜晚,天下著濛濛的細雨,九具柏木紅壽坊悄然抬出了李家莊,在浮樑某塊溼潤的紅土地上,鑄造了一代英雄的終結,一個歷史的永恆,一曲無窮的傳說。

在那蒼涼靜穆的浮樑紅土地上,躺著一位悲情英雄;漸漸長出的荒草像一面面李家軍戰旗,在歷史的歲月裡永遠守護著英雄不朽的靈魂。

作者簡介

浮樑英雄李三保的傳奇與悲情

汪春榮

汪春榮,祖籍江西婺源,長於江西浮樑,六十年代生,自認是漂泊異鄉孤獨的徽州人。幼好讀詩詞雜記,喜聞鄉村野史山歌。五十多年的青花歲月,好從字裡行間演繹蒼茫大地和歷史人生。在全國報刊發表文學作品二百萬字,獲獎五十餘次。曾創作出版電視連續劇劇本《生死鶴戀》、長篇小說《瓷上的風花雪月》、小說散文集《瓷上的閒雲野鶴》。現為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中華時報記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