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浮雕設計圖稿的創作體會

不忘初心再出發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浮雕設計圖稿的創作體會

《渡河出發》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浮雕設計圖稿的創作體會

《集結於都》局部

《傾情奉獻》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浮雕設計圖稿的創作體會

實景浮雕局部

不忘初心,重整行裝再出發。今年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85週年。我回憶起十多年前創作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浮雕設計圖稿的過程,一些感想和體會願與讀者分享。

2007年的一天,於都縣文化局、城建局、博物館的同志找到我,想請我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的主題設計系列浮雕圖稿。我是贛南人,對紅軍長征出發的歷史有所瞭解,也創作過這類題材的單幅油畫等。然而,要以系列浮雕形式表現這一歷史事件,要完成這個重大題材的創作工程,難度的確很大。接受任務後,我首先進一步熟悉和研究歷史,並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於是查閱了大量的有關史料和老紅軍回憶錄,觀看了有關影視片,並前往於都縣實地採風、調研,尋找創作的源泉和靈感。

通過較長時間的學習調研和親身體驗,我對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的整體感受是,革命的艱辛、人民的深情、征途的悲壯、紅軍的堅強,是發生在中國革命危急關頭、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關鍵一步。於是,我創作的責任感油然而生,創作的靈感開始奔騰,決心以長征精神來畫好長征出發系列圖稿。

畫面的構思是起步。第一感覺有了,接下來,經過梳理,我構想由“主力紅軍集結於都”“於都人民踴躍支前”“送子參軍送郎當兵”“揮淚於都告別蘇區”“夜渡於河出發長征”“金戈鐵馬閃爍將星”這六組畫面構成這一史詩般壯舉,再現真實的歷史情景。然而,藝術不能只是生活的翻版,而是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要提煉精神、以少勝多。六幅草圖畫出來後,我發現場景過程太多,內容也有些重複。為此,又大刀闊斧進行重組,突出重點,在不違歷史真實的前提下,進行思想精神的昇華。

一件藝術作品,藝術表現是重頭。我於2007年開始素描草圖創作,幾易其稿,最後定稿3幅,黑白線描稿並略施明暗,每幅長1米,高0.25米,內容分別為《集結於都》《傾情奉獻》《渡河出發》。《集結於都》,表現中央紅軍一、三、五、八、九軍團,按中央軍委命令,從瑞金、興國、寧都、石城、長汀、寧化等不同方向彙集到於都。畫面中,通過五面軍旗,象徵五大軍團;通過“於都”碑名,指出了地點;通過擁抱和握手傳達戰友重逢;多個傷兵,揭示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慘烈和失敗,暗示錯誤路線造成的損失。《傾情奉獻》,集中表現長征前夕,於都人民母送子、妻送郎當紅軍,送草鞋、送糧食,連門板、床板、棺材板都送給紅軍搭建渡河浮橋。正像周恩來說的:“於都人民真好,蘇區人民真親。”那幾天,軍民協力,天黑搭橋夜渡,天亮前拆除,數萬紅軍悄然過江,敵機仍未發現,可謂“30萬於都人民為紅軍保守了一個天大的祕密”。這就是蘇區精神的重要體現!《渡河出發》,表現秋風吹、亂雲飛,於都河驚濤起,火把無多,紅旗獵獵,戰馬嘶鳴。紅軍戰士肩抬大鐵鍋,車推印刷機,扛著輜重前行,像“大搬家”,又像“大轉移”。特別刻畫了毛澤東拄著柺杖立於擔架前心情凝重;周恩來無奈惜別眼看即將丟失的蘇區;朱德執行軍令,舉手指揮紅軍,明知艱險也要前行;送行的鄉親,灑淚、擁抱、揮手,喊著“盼著你們早回來!”

2008年,素描圖稿經有關部門審定後,決定做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基座上,並交由南昌一家雕塑公司放大製作。期間我與有關部門同志多次現場看稿、審稿。完成後的浮雕雖然在細節上與原稿有些出入,但整體上達到了預期效果。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於2009年落成,聳立在於都河畔原東門渡口,向中央長征出發75週年獻禮。紀念碑高達19.34米,寓意是中央紅軍長征於1934年出發。放大製作後的3塊浮雕和1塊碑文,石材為花崗石,每塊長10.18米,寓意中央機關等於10月18日渡河。(劉世群)

(作者系中國美協會員、贛南師範大學教授、贛州市美協名譽主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