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士三伏虎 / 陳運傑

傅大士三伏虎 / 陳運傑

傅大士三伏虎

作者/陳運傑

樑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初夏,雲黃山上有猛虎出沒,它頻繁地跨欄入圈叼走百姓飼養的豬羊,還偶爾地跑到田間地頭搏食農戶的耕牛。一時間,人們談虎色變。

消息傳到了雙林佛庵,有人請求傅大士施法伏虎。傅大士聽後,哈哈一笑:“伏虎焉用佛法。老虎一定是餓了,我提籃米飯餵它去。”說完,吩咐妻子留妙光去準備米飯。在旁的百姓和徒弟們儘管深知傅大士的佛法厲害,但也知道那山中的餓虎是吃人不眨眼的呀!於是,報告消息的人忙不迭地後悔,神情緊張地用手拽著傅大士說:“老虎是吃肉的猛獸,你不用肉而用米飯去餵它,它哪能認得你是彌勒菩薩化身的傅大士呀!”弟子們都紛紛跪求傅大士:“師傅,萬萬不可‘捨身飼虎’啊!”弟子傅昉、傅暀則當場伏地痛哭。

弟子們知道,《佛經》上有這麼個故事:佛祖釋迦牟尼的前世,原是古印度摩訶羅檀囊國王的小王子,名叫摩訶薩青。有一天,他與家人遊玩于山林,看見一隻母虎已餓得皮包骨頭,和它一同躺在地上的還有幾隻活潑可愛的小老虎,但母虎已奄奄一息,無奶水餵養它的虎崽。小王子看見後,慈悲之心頓時湧入心懷。他藉故支走了兩個兄長,便走到了老虎身邊,脫光了衣服,然後用樹枝將自己扎得渾身鮮血淋漓,以自己的鮮血與身軀挽救了餓虎一家。摩訶薩青昇天後,於公元前565年轉世成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三太子,名字叫做喬達摩悉達多。悉達多修道成佛後,稱為釋迦牟尼。

傅大士見狀,知道弟子們的心事,便若無其事地勸慰道:“虎是不食人的。佛祖前世飼虎,在未用樹枝扎而使自己不成人形之前,老虎不也是不吃他嗎?人乃萬物之主,老虎怎麼敢吃它的主人呢!它所吃之人,定當是個作惡多端,且在猛虎的眼裡定是個全無半點人形之人。”稍頃,傅大士的神情由輕鬆轉為了嚴肅,他態度堅定而又自信地對大家說:“你們放心好了,我一定叫這隻猛虎吃了米飯後遠走他鄉,不再危害鄉鄰!”

話音未落,留妙光已提了一大籃子的米飯進來。她的眼神,既充滿了對丈夫的信任,但更多的是對丈夫的擔憂。

眾人見傅大士去意已決,便趕緊回家拿來了合手的鋤頭、砍刀、斧頭等當作護身武器,獵戶出身的則手握鋼叉,大家簇擁著傅大士向雲黃山老虎洞而去。

當大家來到老虎洞附近時,傅大士正待提籃上前,突然,他所提的飯籃卻被緊隨身邊的留妙光一把搶過,直朝虎洞飛奔而去!眾皆驚呼,趕緊狂奔尾隨護衛。大夥來到虎洞的前面,只見虎洞兩側草木萋萋,洞口裡則陰森幽暗,個個都嚇得連大氣兒也不敢出,更別說出聲提醒留妙光趕緊倒了米飯走人。此時,留妙光儘管氣喘噓噓,臉色潮紅,但她還是用緊張的眼神快速地瞄上了一塊乾淨平整的岩石,然後迅速地把籃中米飯倒扣於石上。說來也是神奇,待大家撤至遠處時,洞口內才走出一隻大母虎和幾隻小老虎來。但它們並不吃倒在岩石上的米飯,而是虎崽跟著母虎一起虎視眈眈地面朝人群而立,併發出陣陣令人驚悚的虎嘯……

傅大士見狀,便單身一人趨前幾步,對著老虎喊道:“天地之間,人我為大;山王為尊,不可傷人;今若服馴,噬飯填飢;飽餐一頓,匿跡山林。”

傅大士的喊話聲很有洞穿力,就像天空中飄來的佛音,梵音陣陣,在山谷中久久地迴盪著。而老虎們則警覺地朝著遠處的傅大士張望著……正當大家疑惑而萬分緊張之時,奇蹟卻出現了——老虎們聽了傅大士的馴話後,紛紛轉身伏地食飯……

傳說,雲黃山上虎洞前,傅大士曾多次提籃飼虎,老虎吃剩的米飯,就變成了“厭飯石”,而留妙光提籃倒飯的岩石,人們則稱之為“虎飯石”。自傅大士“虎洞飼飯”後,雲黃山上便再無虎蹤出現過。

傅大士第二次伏虎,是在樑中大通六年(公元534年),時間也是初夏。

一天,有一個賈家的佃農向傅大士來報,說在義烏江邊小江灘的低坡山嶺上,常有兩隻老虎出沒,它們“爭食交鬥,咆哮震巖”。

自從傅大士虎洞飼飯後,雲黃山一帶便再無老虎食畜傷人的事件發生過;人們也逐漸開始相信傅大士的“人乃獸王之主”的話了。但是,這次是二虎爭食而咆哮震山,這般情形便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非同一般了。

為了消除大家的恐虎心理,傅大士聞報後,便要提錫杖前往解勸虎鬥。來報消息之人見了,心中頗為疑惑,於是神情緊張而又擔心地說:“三年前,你在雲黃山馴虎時,尚攜米飯飼虎,今有兩隻餓虎爭食交鬥,你不帶食物而去,它們會聽你的嗎?”傅大士笑而不答,卻用雙眼看著弟子傅昉。傅昉便對來人說:“二虎爭食交鬥,並非飢餓無食,而是一山不容二虎之故。”傅昉說罷,傅大士又轉而笑望弟子傅暀。傅暀便上前補充解釋道:“師傅所持錫杖,是師傅取自扁擔山上的硬木根據《錫杖經》所載製成的。它是隻有智者、德者方可持用的佛門法器,又名智杖、德杖。師傅已對它唸誦千遍經文,大可驅除一切豺狼虎豹。”佃農聽了解釋,儘管心中仍存疑恐,但見他們師徒三人神態自若、自信滿滿,便也打消了心內的一切疑慮。

在佃農的帶引下,傅大士師徒三人很快地來到了義烏江邊的小江灘上。當日,並未見老虎在場。一連幾日,也未見有兩虎蹤跡。於是,傅大士便把錫杖懸掛於一顆大樹之上,一邊幫著佃農在田裡幹著農活,一邊則等著二虎出現。

有一天申酉之時,突然,小江灘方向傳來了虎嘯之聲。傅大士即叫弟子傅昉取下掛在樹上的錫杖,欲前往小江灘上解勸虎鬥。佃農見此,顫聲對傅大士說:“您可要像上次那樣遠遠地站著喊喊話就行了,千萬千萬離虎遠些呀。”傅大士對他淡然一笑,算是答應了。他又叫弟子傅暀取來道冠儒履釋袈裟,穿戴整齊後,接過傅昉遞過來的錫杖抬腳就往小江灘而去。佃農見傅大士如此從容和自信,好奇心便也驅使他大著膽子跟隨師徒三人而去。

一行四人來到小江灘附近時,那兩隻老虎鬥得正酣。只見它們:或低頭長嘯、伏身待擊,或縱身拼搏、抓撓啃咬。看情形,二虎相爭,勢均力敵,多回合的相鬥,並未分出高低輸贏。大家看得呆時,只見傅大士待兩虎酣戰暫歇之際,已持錫杖飄然其間。此時,別說弟子、佃農三人已被傅大士的舉動驚得目瞪口呆,就是兩隻猛虎,也被突然出現的傅大士驚呆了!

稍傾,本已鬥紅了眼的老虎已從驚詫之中清醒了過來,忽然,它們引項長嘯,做出隨時縱搏之勢,那咆哮之聲震顫著山嶽,在義烏江兩岸久久地迴盪著……就在大家不敢睜眼再看之時,卻只見傅大士氣定神閒地、從容地將手中的錫杖伸於兩虎之間,並朗聲說道:“同居林蔭,計無大乘,有何爭鬥?幸各分路。他日有用,當召福民。”言畢,只見兩虎即低頭受命,忍氣各奔東西而散。

傅大士三伏虎 / 陳運傑

從此,傅大士的錫杖也便稱為“虎杖”,義烏江小江灘上的小高嶺,也被百姓們稱為了“伏虎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一座長160米,寬8米,5孔混凝土雙曲拱石樑大橋在此建成,人們據此典故將這座大橋命名為“伏虎橋”。其橋東端,傳說就是當時傅大士持錫杖勸解虎鬥的伏虎嶺舊址。

傅大士第三次伏虎的故事,發生在南樑大同七、八年間,時間大約是公元541至542年的秋冬之季,因為這個故事與築堤防洪有關,而秋冬之季正是江河的枯水期。

公元540年12月,傅大士第三次奉詔到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後,梁武帝蕭衍為傅大士下詔敕建雙林佛殿。從雙林佛庵轉而要建帝敕的雙林佛殿,就要用到大量的土地。當時的賈家大戶——傅大士的姐夫賈曇穎及其堂弟賈孝遂與傅大士約定:請達摩祖師墈基,由傅大士在石牛山頂擲御賜銅鐘滾落之地為界的十里方圓土地相贈,以建佛殿和作為寺產。傅大士也為賈家墈定了新居地址,於是,賈家全族便遷往今天的梅林、江南街和燕裡村一帶。在當時,賈家新居處於南北兩江雙江口三角區,由於南北兩江時常發洪水,故而雙江口三角區也為一方“澤國”,方圓十里處,古稱“洪荒溼地,十里洋灘”,世居在此的賈姓一族也因此被稱為“義烏洋川賈氏”。

在洋川的東南角,有一座獅子山。在發大水時,山不轉水轉,那獅子山一忽兒成為江的東岸,一忽兒又成為江的西岸;賈氏大戶也深受洪水之害。於是,他們便傾全族之力築堤固洪以定家園。由於防洪工程太過龐大,這便不是賈家大戶一時半會兒能夠築就的事情。於是,傅大士為了感謝賈家捐贈“家宅田園十里方圓”的恩德,便派弟子到各村傳話,一應鄉鄰皆可提簸箕、挑擔、荷鋤前來南江某地觀看傅大士“馴虎”。

傅大士要在十里洋川馴虎的消息便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遠近各個村落。因為是免費觀看,也更因為眾鄉鄰為了能夠親眼目睹傅大士施用佛法的風采及猛虎服馴之新奇,所以,前來觀看之人也便像兩江之水絡繹不絕。

那日,天氣晴朗,萬里無雲,碧空如洗。在洋川灘頭的空曠之地上,人山人海。人們儘管人聲鼎沸,但也井然有序——前幾排的人席地而坐,中間幾排的人有蹲著的、有坐於竹筐上的,最後幾排的則站著,還有眾多的小孩就乾脆坐在大人的脖子上“騎馬郎”。在他們的面前,有一塊高高的岩石,岩石下面有一口清澈的小水潭。傅大士就站在那塊岩石頂端,他手持錫杖,衣冠履簇新,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下顯得格外的精神。

馴虎開始了,只見傅大士用錫杖一震,對著天空朗聲說道:“怨去八年,分山為王;他日有約,當召福民;今幸有緣,服馴娛民。”

傅大士的話音剛落,人們便聽到了渾厚破空、令人膽顫的虎嘯聲從傅大士的身後傳來。當人們還在驚恐之時,說時遲那時快,從傅大士的身後,左右各竄出一隻斑斕猛虎,它們迅捷地從巖坡兩側縱跳而下,幾十丈的陡坡便如平地一般!到了水潭邊,兩隻老虎就開始了精彩的表演,它們或滾翻,或直立,或蹲臥水潭中嬉戲打鬧……當大家讚賞的吶喊聲和掌聲達到最熱烈時,它們就似乎更來了興致,兩隻老虎展現起“跳澗虎”的絕技——三丈寬的水潭竟被它們一躍而過!

馴虎結束,兩隻老虎並排面向眾人雄視而立。此時,眾人方覺這兩隻猛虎:立則傲視群人如無物,臥則威震乾坤似鐘鼎;騰則尤勝蛟龍出深海,躍則堪比疾風掃秋葉。眾人再細看迦趺於岩石上的傅大士:道冠儒履釋袈裟,道骨儒風活菩薩;青鞋黑帽色分明,紅白僧袍空天下!於是,人們便再一次地掌聲雷動,吶喊聲也一浪高過一浪——他們既為老虎的精彩表演而熱烈鼓掌,也更為傅大士的仙風氣度而吶喊喝彩!

於是,傅大士就藉機號召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來幫助賈氏家族修築防洪堤坎。就這樣,在傅大士的感召和眾多鄉鄰的幫助下,一條長達五里路的洋川江堤很快地便築成了。

這塊由傅大士迦趺馴虎的岩石,從此就被人們稱為“伏虎巖”,老虎蹲臥過的水潭,則稱為“伏虎潭”。這“伏虎巖”與“伏虎潭”在佛堂鎮燕裡村之北,距村僅百米,歷經千年,迄今猶存。

寫於2017.2.25 3.29修改

傅大士三伏虎 / 陳運傑

授權作者簡介:陳運傑,男,67年生。筆名:陸石。浙江省義烏市佛堂鎮倍磊村人。參軍18年,現就職佛堂鎮人民政府,公務員;愛好文學,偶有作品發表,目前兼任佛堂作協理事、副祕書長,義烏市作家協會會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