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聯這麼火,影視投資就能火麼?

顧問雲近期就“如何創辦一家財富管理公司?”為主題,為大家準備了一份4萬+字獨家乾貨的《如何創辦一家財富管理公司?》電子書,限時免費贈送哦!關注顧問雲,給我們發消息,即可獲取下載鏈接~機不可失~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

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狄更斯《雙城記》

《復聯4》的票房已經突破40億了。有些人拍手叫好,覺得國內觀眾的消費能力還在,但也有人覺得,國內的影視投資越來越難做了。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五一的4天小長假電影總票房達到15.11億,較去年同期增長51%,單看前三天,總票房13.18億的成績和去年的10億做對比,也提升了31%。當然,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以下簡稱《復聯4》),畢竟80%的票房都是它貢獻的。

今年以來,電影院線的票房情況並不太好。前四個月的總票房233億,相較於同期的2018年241億,下降了8億,要知道,14、15年的時候,年度票房增速都在30%-50%,近兩年增速有所下滑,但是也能維持百分之十幾。

復聯這麼火,影視投資就能火麼?

在今年平均票價有所提升的情況下,總票房還是沒有趕上去年,不禁令人擔憂全年的票房總量是不是要負增長。

票房情況不理想,導致了院線的經營情況不樂觀。幾大上市院線公司比如萬達電影、橫店影視、金逸影視等第一季度的營收及淨利潤同比均有所下滑。為了挽救慘淡的經營狀況,影院們紛紛抓住《復聯4》這棵“救命稻草”,一邊提高票價,一邊增加排片。

最終五一檔的票房確實很喜人,但是《復聯4》首映300塊的票價以及80%的票房佔比不禁讓人覺得影院的吃相有點過於難看。今年初憑藉《天長地久》獲得柏林電影節影帝的王景春就發微博怒斥影院此種“不要臉”的行為。

復聯這麼火,影視投資就能火麼?

在《復聯4》壓倒性的排片優勢下,其餘同期上映的影片肉是別想吃了,最多隻能喝幾口湯。但是可能讓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是,湯喝得最多的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國產片只能用全軍覆沒來形容。這部毫無名氣,沒有任何宣傳的黎巴嫩電影,靠著劇情與口碑成為《復聯4》之外最大的贏家。

復聯這麼火,影視投資就能火麼?

如果說《復聯4》折射出的是院線跪舔的嘴臉,那《何以為家》就是給了影視出品製作方一個響亮的巴掌。

復聯這麼火,影視投資就能火麼?

影視投資一直是高風險投資品類,筆者在之前的文章

《爛片當道,8成虧錢,影視投資為啥這麼火?》

中曾經算過,國內院線上映的影片虧錢的佔80%。這其中的規律你很難摸清,投資的影片能不能賺錢,好像更多看運氣。

講投資邏輯時,我們都說影視投資要選好作品,但實際上,內地的電影行業的口碑與票房總是呈現某種詭異的負相關。那些票房上10億的,經常豆瓣評分只有5-6分,而8分以上的高口碑影片,往往在盈虧平衡線上掙扎。

但是從去年開始,我們看到了與以往所不同的一些現象。

往年票房TOP3的豆瓣評分都以6、7分為常見,而18年票房TOP3的影片,有兩部的評分都超過了8分,這是非常少見的。

復聯這麼火,影視投資就能火麼?

今年五一檔《何以為家》的突出重圍,也說明了這個現象,即影片質量正成為觀眾選片的重要考量,為爛片買單的現象會越來越少。而還沒有認清這個事實的影視公司,只會逐漸掉隊。

復聯這麼火,影視投資就能火麼?

2018年都說是影視公司至暗的一年,從崔永元曝出“陰陽合同”起,一整個2018年,影視行業就沒好過。據21數據新聞實驗室統計,上市公司2018年淨利潤總額,傳媒公司以-282億元——唯一的負數排名倒數第一。

復聯這麼火,影視投資就能火麼?

利潤下滑這麼猛,除了受到稅收政策變化、資本降溫、票房撲街等影響外,商譽減值也是導致業績下滑嚴重的重要原因。

在各家公司發佈的2018年財報中,很多影視公司都進行了商譽減值,比如長城影視減值3.77億、奧飛娛樂減值9.44億、華誼兄弟減值9.73億、驊威文化減值12.97億……

復聯這麼火,影視投資就能火麼?

為什麼這些影視公司有如此高的商譽?這要從前幾年瘋狂的併購重組說起。

國內的影視娛樂行業,和很多行業一樣,經歷了“前期發展→政策利好→資本熱捧→產生泡沫→監管出擊→泡沫破裂→寒冬來臨”這樣的過程。

2014年左右,是影視傳媒行業的高光時刻,國家與地方出臺多項有助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資本熱錢湧動。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2013年-2016年,影視業併購重組分別發生了29起、46起、88起以及逾70起,涉及資金218億元、359億元、435億元和300多億元。

這其中,有的是傳統行業收購文娛公司意圖轉型的,比如高金食品收購印紀傳媒100%股權、皇氏乳業收購御嘉影視100%股權、禾盛新材增購金英馬72.38%股權、浙富控股收購夢響強音40%股權等,也有的是文娛公司之間的併購,旨在通過橫向或縱向整合,打造“全產業鏈泛娛樂生態”,比如妄圖成為“東方迪士尼”的奧飛娛樂,到2016年,其納入合併範圍的子公司多達67家,涉及玩具、動漫、遊戲、影視、嬰童用品等多個領域。

還有些巨頭已經不滿足於收購國內的公司,轉而去國外“買買買”,比如萬達收購了美國AMC院線,小馬奔騰收購美國頂級特效公司Digital Domain,華誼收購國際領先的數字放映公司GDC等。

但實際上,大多數併購行為都是盲目擴張,藉著當時文娛行業的熱度,想要通過併購炒股價而已。

由於影視傳媒產業輕資產的特點,併購時的高估值最終會形成商譽,歸入財務報表之中,在業績達不到預期時,就會面臨商譽的減值。這就是2018年影視公司的利潤清一色為負的原因。

復聯這麼火,影視投資就能火麼?

併購重組的熱潮到了2016年才逐漸開始得到遏制。當年9月,修訂版《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實施;2017年2月,再融資新規落地;2017年8月,證監會強化併購重組的業績承諾監管。此後,暴風集團、唐德影視、樂視網、萬達院線、華誼兄弟等一眾上市公司影視併購接踵失利,關於封殺影視類公司IPO的消息也甚囂塵上。

泡沫就此被戳破。

復聯這麼火,影視投資就能火麼?

到了2018年,就是崔永元的“陰陽合同”事件引發稅務局出手,提高工作室稅率並且要求補繳稅款等舉措頻頻下發,引發業內大地震。自此,影視行業的寒冬時刻算是來臨了。

雖然是寒冬,但對行業本身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資本熱捧下的行業註定是畸形發展的,這一點我們在區塊鏈、P2P、共享單車等行業都看得很明白。

虛高的估值和浮躁的從業者最終總會冷靜下來為過去買單。我們看到,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作為業內排名前二的影視公司,現在的股價都較高點有非常大幅度的回落。

參與制作、出品的電影也不像前幾年頻頻壓中爆款,內地票房TOP3《戰狼2》、《流浪地球》、《紅海行動》均與他們無緣。尤其是華誼兄弟,2018年參與出品的影片共6部,總票房不足15億(前一年這個數字是51億),且因為高股權質押率深陷“跑路”傳聞。

復聯這麼火,影視投資就能火麼?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影視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在於內容,而他們恰恰忽視了內容的重要性,只專注於玩資本的遊戲。

如果說之前電影公司們拒絕在故事上費心是因為覺得觀眾就是愛看爛片的話,那從2018年開始,他們終於要為自己過去的判斷付出代價了。

對大部分從業者來說,和前幾年比現階段確實是寒冬,但是對有理想、有能力的新人來講,這也可能是最好的時代。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2019年的《流浪地球》的導演,都是沒有名氣的新人導演,靠著過硬的口碑,逆襲成現象級影片。

在內容創作領域,做的是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生意,所以從來沒有強者恆強一說,中小影視公司只要有好的內容,就有機會。

對影視投資來說,套路變少了,投出好內容的機會也更多了。大家都講“價值投資”,想來影視行業的價值投資,就是讓好作品賺錢吧。

我相信一切都在變好,正如開頭引用的狄更斯的《雙城記》中那段話:這是失望之冬,這也是希望之春。

復聯這麼火,影視投資就能火麼?

顧問雲近期就“如何創辦一家財富管理公司?”為主題,為大家準備了一份4萬+字獨家乾貨的《如何創辦一家財富管理公司?》電子書,限時免費贈送哦!關注顧問雲,給我們發消息,即可獲取下載鏈接~機不可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