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佛法真正的“實修”的含義,沒幾個人知道

這才是佛法真正的“實修”的含義,沒幾個人知道

天堂寺千佛殿木雕宗喀巴大師

最近聽到佛教徒朋友經常聊起佛法要實修云云,但仔細聽了他們對於實修的理解,依據宗喀巴大師所抉擇的殊勝格魯派見修行的修來說,似乎偏離了很多,更未觸碰到宗喀巴的殊勝修的軌理。那今天就聊聊宗喀巴所詮釋的殊勝實修吧。

1.“修”的定義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所謂“修”,就是不斷將心安住在良善的對境上,如果有偏離,就繼續拉回來。因為凡夫從無始以來,自己一直被心控制,從未能控制自己的心。,而修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心聽自己的話。

在《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中說:所謂“修”,就是讓自己的心成為所修的內容,以及認同所修的內容這兩點。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在我們修學慈心和悲心的時候,就是要讓自己的心變得慈悲,這是第一種修;譬如我們在修習苦諦的時候,“修”就是讓自己的心通過各種邏輯認知,認同這個苦諦,這是第二種修的內涵。所以有的譯師翻譯為“修”,而有的譯師則翻譯為“串習”或者“熟悉”,因為修就是串習和熟悉,並無二致。

2.“修”的種類

佛陀在《解深密經》中對彌勒菩薩說:慈氏(彌勒的名字就是具有慈心者的意思,所以叫慈氏)啊,你知道嗎?無論是小乘、大乘、佛陀,包括世俗與超世的所有賢善,都是止觀所得的果啊!這意思是說,佛教的“修”,只有兩大類:止修——專注力的修持和觀修——思考、抉擇、觀察的修持。

而所有佛法修持對象中只有奢摩他——專注力的安止才是止住修,其他諸如依止善知識、皈依、業果、無常、空性、菩提心等所有的內涵都要進行觀修,因此正確瞭解觀修是十分必要的。

這裡要特別強調一點,佛法裡面所謂的觀修,並非是指觀想佛像、本尊、咒字、呼吸等修法,而是說對於所應觀修的內容通過思辨、分析、推理等各種方法進行修持,當內心有所覺受的時候才進行止住修——安住於觀修所得之覺受。

就像我們對於一個仇人,每思及曾對我所作的損害則怨恨增加一分,這是我們平常人的“觀修”,佛法的觀修要把對境換成道次第的所緣。宗大師說,此觀修不但不影響止住修,反而可以幫助生起止。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鍊金的比喻。我們起初安住修,精神很難集中,十分容易分散注意力離開所緣境。所以開始階段,我們在每座禪修期間需多次串修觀修和止修。例如修大悲,我們要先參思眾生的種種苦,直至內心生起強烈大悲的感情。當這種感情生起時,我們就進行安住修——將心安住在這種情感覺受中。如果感情減退,或者思想偏離到別處時,我們就要重新進行觀察修以再次生起大悲的感情。大悲的感情一旦恢復,我們就再次離開觀察修而抓住這種感情進行安住修。

現在很多人認為只有止住修才是真正的修持,因此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觀想念咒甚至是看著自己的心上等所謂的修持,其實是十分錯誤的,苦、皈依、業果、出離心等法義,只有進行觀修才可以生起覺受、證德暫且不說,能斷除無始輪迴生死根本無明的唯一鋒利寶劍——無漏智慧也是必須要通過觀修才能獲得,這點宗大師在很多著作中都有論述。

帕邦喀大師曾說:這個觀修的教授是從文殊上師(指宗喀巴)語密耳傳所出,只有格魯派具備而他宗少分也沒有的教授(帕邦喀著《菩提道次第體驗引導修法教授》)。

既然說觀察修是思辨、分析等修持方式,那回憶道次第每個所要緣唸的內容是否是觀修呢?這不是這裡所說的觀修,觀修一定要具備各種理路的推理、思辨,然後確定所觀察的對象,單純憶念並不具備這個因素。

背誦所聞的法義,然後進行思維也不是觀修,因為這只是屬於聞慧的範疇,按照所聞法義進行思維不具備觀修的要素。

熟悉道次第每個所緣以及他們的標準、修持方法、修持次第等也不是觀修,這屬於串習道次第的法義,只是為了讓自己不忘記如何修而已,但這並不能生起道次第的證德,所以業不是觀察修。

現在很多人說格魯派所說的觀修其實沒有什麼特別和殊勝之處,我想可能是不瞭解什麼是觀修吧?這個教導在其他教派的確難以找到,但並非說他們沒有證德,只是沒有闡發出這個教導而已。所以帕繃喀大師說此乃格魯特殊修法。

3.破除幾種錯誤思想

有人說:在“修”的時候,不應該思考、分析、抉擇、觀察,就應該安住,用智慧進行思考、抉擇,這是聞思時候該乾的事情,況且這都是分別心,是有相的執著,這樣修不但不能成佛反而是成佛的障礙。

宗喀巴大師對這個觀點給予了極大的批駁,認為這是根本不懂修行關鍵的極大胡說八道(見《廣論》)!並引用《大乘經莊嚴論》說:正確進入佛法的姿勢是怎樣的呢?先聽聞法義,然後進行符合邏輯的思考推理,然後修習所抉擇的道理,最後獲得證悟。

就是說,你有多少聽聞的知識,就有多少聞慧,聞慧多,可供思考的內容就多,然後思慧就多;思慧多,則修行也多,修行多,則能滅除眾多過失、成就眾多功德。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哪有聞思一套,修行又是另外一套的道理呢?這就好比已經規定了賽車的路線,賽車的時候竟然不按照路線跑,這也太可笑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宗喀巴大師說:如果不能通達這些關鍵,那麼就會認為聞思廣博的人和不學無術的人在修的時候並無差別,那麼聞思就變得一無是處,那麼三藏經典也都沒必要學習,那麼,重點來了,既然學習聞思三藏沒用,是不是三藏經典都是擺設,只是被供奉呢?宗喀巴大師認為這是非常嚴重的謗法罪,也是佛教衰敗的根本原因!

最後,宗喀巴大師總結說:從依止善知識到六度到空性這些必須通過觀修才能生起證德的法類,如果不進行思考、抉擇、觀察的觀修,或者只有少量的觀修,就無法生起道的命根——無垢智慧,即使略生智慧也不會增長,所以在修道方面根本無法取得進步。另外,如果修了很久的人,反而記憶力減退,心念變得遲鈍,抉擇取捨力低弱,你要知道,你已經步入歧途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