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上級的欺負,只有這三原則才能破解!很多人一輩子無法接受!

【出處】《資治通鑑》第137卷 齊紀3

【原文】初,太后忌帝英敏,恐不利於己,欲廢之,盛寒,閉於空室,絕其食三日;召咸陽王禧,將立之。太尉東陽王丕、尚書右僕射穆泰、尚書李衝固諫,乃止,帝初無憾意,唯深德丕等。泰,崇之玄孫也。 又有宦者譖帝於太后,太后杖帝數十;帝默然受之,不自申理;及太后殂,亦不復追問。

【譯文】當初,太皇太后對孝文帝的聰敏機警很是忌怕,害怕他的存在會給自己帶來不利,因此,就打算廢棄他。在嚴冬盛寒的時候,太皇太后把他禁閉在一間空曠的屋子裡,三天不給他吃的東西。馮太后又徵召成陽王拓跋禧,打算立拓跋禧為北魏皇帝。當時,由於太尉東陽王拓跋丕、尚書右僕射穆泰和尚書李衝的竭力勸諫,馮太后才沒有執行廢立。但孝文帝一開始對馮太后就沒有一點兒怨恨的想法,只是加深了對拓跋丕等人的感激之情。穆泰是穆崇的玄孫。後來,又有一位宦官在馮太后面前陷害孝文帝,馮太后聽後,下令打了孝文帝幾十大棍,孝文帝默默地忍受,而沒有辯解、申述理由,馮太后去世以後,也不再追究。

【解析】馮太后不是個守婦道的人,因為自己情夫的事情,史傳殺了名義上的兒子獻文帝,然後撫養了獻文帝的兒子,也就是這個北魏歷史上的著名皇帝孝文帝。不過更有甚者說孝文帝是馮太后的私生子,囚禁孝文帝是為了避免輿論上的黑化,而採取的苦肉計。不過我們要從權力角度來解析這段材料。面對馮太后的打擊,孝文帝這樣的政治高人是如何做到自保的。

1、無憾意

憾,是失望,不滿意,怨恨的意思。面對馮太后的囚禁,孝文帝沒有任何怨恨。原因很簡單,馮太后對孝文帝有絕對的生殺大權,如果他有一絲的對抗神色,都會讓她感覺到不安全,都會讓馮太后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中。古代有一個腹誹罪,就是針對這種情況的。你儘管什麼都沒說,你的神色告訴我,你內心很不滿,你心裡說我的壞話,一樣的要死。如何判斷你心裡說壞話,就是你的不滿神色。所以,面對來自強權的打擊,如果有一絲的不滿神色,接下會有更大的打擊。

2、默受之

一個小小的太監誣告,都能夠讓馮太后直接打了皇帝幾十棍。皇帝的尊嚴面子都不在了,但是孝文帝能夠默默接受。這是一種隱忍。這個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不過反過來想,就明白了,孝文帝,如果不默默接受呢?這就意味著,你認為馮太后是錯的。那麼這個性質就變了,你之前的對錯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眼裡沒有權威,這本身就是大錯誤。職場最常見,不管你做的對不對,你認為領導錯了,這本身就是對抗權力的重大錯誤。切記,質疑權力的正確性,本身就是大錯誤。

3、不自申

為什麼不去解釋這件事,為自己辯白呢?因為解釋沒用。臺灣已故著名作家李敖先生說過“自己人,你無需解釋,敵人不會聽的解釋。”這個放在權力上也是通用的。誰給這個太監誣告皇帝的膽子?為什麼不具體調查就開始打?很明顯,這背後就是馮太后修理孝文帝找的藉口而已,所以,即使孝文帝真的申辯,也不會有任何的效果,還會引起更大的不必要的麻煩。面對強權帶來的壓迫,討論對錯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高層考慮的從來都不是對錯,而是強弱。

面對馮太后的權力壓迫,孝文帝採用的,無憾意,默受之,不自申,完美的解決了後續的擴大化打擊。很多人不理解,馮太后在的時候,孝文帝這是隱忍,那麼為什麼馮太后死後,孝文帝沒有秋後算賬,而是採取的,“不復問”呢?這是真的孝順?其實這也是權謀家的算計而已,都過去的事情了,再去計較,不但毀了自己的孝順之名,而且還顯得自己陰暗,還未後來的人做出不尊重權力的示範。基於上述的原因,不如往前看,過去的事情就放下了。

面對上級的欺負,只有這三原則才能破解!很多人一輩子無法接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