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非法移民 王啟明 英語 讀書 影視 北美留學生日報 2018-11-24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25年前,姜文主演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火遍中國的大街小巷,很多人是在那個時候才第一次認識了美國,看到了美國的華人,電視劇的開場白是這樣的:

“如果你愛一個人,就把他送到紐約去,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就把他送到紐約去,因為那裡是地獄。”

當年一整代赴美的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劇中的“王啟明”的影響,以為努力奮鬥就可以功成名就。音樂家王啟明最後放棄了他的夢想,轉身成為商人,終於在紐約有了立足之地。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圖源:豆瓣

但最終卻發現,王啟明不過是那個時代的涓涓細流,無數在美國終生一事無成的人才是汪洋大海。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美國人口普查局指出,截止2016年,美國共有大約有2141萬華人群體,其中加州的華人群體最多。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大部分的華人並不是來自中國的一線城市,而是來自福建省名不見經傳的小地區——長樂、連江和福清。

這三個地方恐怕在地圖上都不容易輕易被找到,卻佔據著美國華人群體最大一部分,約110.2萬。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最早的一批福建人在上世紀8、90年代就已經開始赴美做生意了,很多人如今也都衣錦還鄉,甚至有些人在美國紮下了根。

因為福建人多地少,剛開始,很多人為了生存決定到美國務工,當地人管這個叫做——下南洋。

有一部分人在“南洋”賺了錢,寄回家蓋起了房子,於是吸引了更多當地人到美國打工,“紐約”也成了當地人口口相傳的”天堂”。很多年輕人,甚至甘冒偷渡的風險,也要到美國拼一個頭破血流。

但是,並不是所有故事都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圖源:網易新聞

林朝掌,出生於福州琅岐,家中四個孩子,他排行老二,父母年老體弱,而弟弟從小體弱多病,一直靠藥物維持生命。

為了能出人頭地,改善家裡的條件,支付弟弟的醫藥費用,兄妹三人決定賭一把,偷渡去海外打工賺錢

當時,大哥決定偷渡去西班牙,林朝掌不放心妹妹,決定和妹妹一起去美國,相互照顧。

對美國的一些華人老闆來說,他們很喜歡來自中國的“黑工”,既不用繳納保險,也不用支付太多的薪水,有些老闆支付的薪水甚至都沒有到達美國法律規定的最低標準。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圖源:微博

林朝掌最初的工作是在一家中餐館裡,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他也不會反抗、或是有什麼額外的要求。因為失去了這份工作意味著失去住所、穩定的工資。

只會說簡單的英語,看不懂英文報紙,林朝掌根本不知道哪裡還有什麼工作可以找。他能依靠的,只有當初介紹他來美國打工的華人老闆

剛來美國不久,他就接到了他哥的電話,因為偷渡被發現,大哥已經被西班牙當局遣返回國,並列入黑名單,終身無法進入西班牙境內,大哥只能回家照顧老人和生病的弟弟。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圖源:微博

一家人的希望就全都落在了林朝掌兄妹兩人身上,但三年後,妹妹也出事兒了。

妹妹的屍體被發現在曼哈頓17號碼頭,被人姦殺,一絲不掛的扔到了東河。因為是偷渡入境,不光難覓凶手,就連自己的身份也有可能隨時被發現。

無奈之下,這件事只能草草了結。

遭遇人生的重大變故,2007年林朝掌被醫院確診為精神分裂,需要入院進行治療,但是費用昂貴,又沒有保險公司理賠。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圖源:美國僑報

加上偷渡所欠下的鉅額債務,老家弟弟高昂的醫藥費,使得林朝掌不得不偷偷從醫院跑了出來繼續打工,可這也只是杯水車薪。

他狀態不好,白天打工神情恍惚,晚上躲在宿舍裡整夜的哭,常常無法入眠

據他朋友說:

“林朝掌經常收到他爸的電話,催他趕緊還清偷渡欠下的債款,大概15萬美元,老家還有哥哥和弟弟,全家只有他一個人可以掙錢,壓力太大了。”


再後來,連少數的朋友也找不到他了,鄰居也一直以為他在外面打工......

最後發現,他在曼哈頓的街頭商場不知休止地撿著垃圾,吃路人剩下的食物和飲料,已經精神失常變成了流浪漢。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圖源:美國僑報

而他家門口到現在還有人在上門討債,原來的“美國夢”變得如此殘破,在一個陌生的社會中慢慢腐爛發酵。

如今,已經沒人能夠認出他原來的樣子了.......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對於很多偷渡去美國的華人來說,中餐館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去處。英語要求不高,只需要會簡單的交流即可,如果在後廚工作,那麼完全可以不用英語。

但在餐館工作,一般都是需要工作10-12個小時一週只能休息一天,這些打工的人, 晚上回到住處基本上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了。一年365天,在狹小閉塞的廚房中,除了工作還是工作。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圖源:微博

一個在唐人街中餐館工作的廚師介紹:

“在中餐館打工,一般也有2500美刀左右,一個月差不多18000元,如果沒有什麼開銷的話,一年能掙20萬人民幣,如果幹上十年,能存上將近200萬,可以在二三線買上一個房子了。”


“基本上週日會休息一天,但是,一般住的地方離商場很遠,想要買點東西或者出去玩很不方便,所以週日我們會選擇在家呆著。”


據瞭解,很多偷渡過去的人都會選擇在中餐館幹,一來不用很高的英語要求,二來也不用很高的技術門檻,包括很多的留學生也會選擇到中餐館兼職。

但是,對這些偷渡打工者來說,10年的代價實在是太高了,用10年的青春和無法喘息的工作,換來一套房子,真的值得嗎?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圖源:美國僑報

沒有經歷過的人,永遠無法理解這個答案背後的代價……

林代明福建長樂人,2016年偷渡到美國中餐館打工,他的方式也是非法勞務中介介紹的,行前支付了一大筆中介費用,但中介信誓旦旦的表示:這份錢很快就會掙回來的

15世紀大量黑奴被販賣到美洲,21世紀無數的海外勞工被吸引到北美“淘金”,百年之間,性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林代明在國內有妻子和兩個兒子,因為小城市收入低、不穩定,沒有技術和文憑的他又無法在大城市生活。於是,鋌而走險選擇了海外務工這條路。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圖源:微博

林代明剛下貨輪,就被美國移民局抓了個正著,在移民監獄被關押了4個月,後來被保釋出獄後,一直在波士頓的一家中餐館從事炒鍋的工作。一週幹六天,晚上回去之後住在餐館統一安排的宿舍中。

剛工作了三個月,突然有一天,老闆發現林代明沒有來上班,打電話也沒接,放心不下,就來宿舍尋找,發現人躺在床上過世了。

經法醫初步鑑定是猝死,已經去世10多個小時了......

她的妻子悲痛欲絕,想要通過華人社會幫忙聯繫,按照當地習俗落葉歸根接丈夫回家:

“早知道就不讓他來了,家裡人就算是餓死也不會讓他來,現在還欠偷渡費50多萬,他一走,這筆債務都落到了我們身上了。”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華人社區的中餐館、美甲店、按摩館,成就了多少人的人生?為了找到這個答案,又有多少人深陷其中?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比起上面的偷渡者,也有少數幸運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上天的眷顧,像是《北京人在紐約》中的王啟明,人生逆襲,終於在美國有了一席之地。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圖源:豆瓣)

在上世紀,中國製造業還未崛起的時候,無數海外工廠都在越南建廠,資本社會不斷的剝削勞動力,提高他們的使用價值。

阮氏琳(化名)生於越南峴港,家中還有一個弟弟,在整個亞洲傳宗接代的文化中,女性的地位一直不高。

阮氏琳從小就對讀書有著強烈的興趣,但是家裡經濟條件不好,沒有辦法供兩個孩子一起唸書

所以阮氏琳的父母選擇讓姐姐進入工廠打工,把錢全都留給弟弟上學用,無論她怎麼央求父母,都得不到同意。

“我喜歡中文,以前一直有一箇中文老師輔導我,但是我的父母不同意我繼續讀書,他們認為這沒有什麼用,女孩子在我們那邊以後都是要嫁人的。但我當時覺得自己的人生應該由我自己決定。”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但是,她違逆不過父母,被安排到了一家工廠,從事流水線上的工作,這個工作類似電焊,經年累月,胳膊上全是工作留下的傷疤

後來為了學習中文,教她中文的老師建議她去臺灣讀書,也是可以幫助她遠離家庭。

本科畢業之後,便偷偷跑去了美國,剛開始並沒有申請到學校,而是在美國餐館打工,勉強維持生活。

後來,申請到了美國西雅圖大學的哲學專業,學院助教的工作可以為其免除學費。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西雅圖大學)

本以為,擺脫了糟糕的家庭,追求了自己的學業,但在一次檢查中阮氏琳被診斷出心臟有問題,美國醫生斷言她壽命不會超過50歲

當小編知道這個故事的時候,她早已經博士畢業,在臺灣某大學當上了副教授,離醫生當初的斷言的時間越來越近,但人生的起起伏伏,早就令她看淡了生死。

或許,我們的人生在一條安逸的流水線上不斷的被加工著:畢業、讀研、工作、結婚、生子、退休、養老,爸媽在催促著你結婚,社會在暗示著你生育。有時候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會被條條框框封死。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卓別林《摩登時代》)

“誰的青春不迷茫”這句話簡直就是21世紀最能迷惑人的“金句”了,應該說的是:誰的青春敢真實?

難道大多數人真的有勇氣承擔反抗一切所帶來的後果嗎?

一名逆襲成功的偷渡者,她不應該被擺放在任何立場中被評價,阮氏琳代表不了所有來美國討生活的人,《北京人在紐約》的王啟明也不能。我們永遠都只能做自己。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我想再看一次大海,

目睹我半生的淚水有多汪洋;

我想再爬一爬高高的山頭,

試著把丟失的靈魂喊回來。


這是富士康“打工詩人”許志安自殺前留下的一首詩句,在資本不斷被積累,卻最終落入少數人手中的時代,很多人反覆的詢問:一顆螺絲釘真的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嗎?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國的人,他們在“天堂裡”乞求想要的生活


這個疑問或許也曾經停留在無數偷渡去美國的人心中,他們有些人尋找到了答案,有些人正在尋找,值與不值,沒有標準答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