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泰安市>肥城市 湖屯鎮'

"

湖屯鎮位於肥城市區西北部15.5公里處,東鄰王瓜店鎮,西靠石橫鎮,南與桃園鎮以康王河為界,北與長清區以小泰山、陶山相接,西北與平陰縣相連。東西寬7公里,南北長14.7公里,總面積85.3平方公里。

湖屯鎮古時為八百里水泊梁山的一部分,人們在此聚屯而住,故名湖屯。自元代至清代分屬鸞翔鄉的書城社、北申社、衡魚社所轄。1912~1935年,為第六區,轄6鎮45村。1951年,轄15個鄉。1955年12月,併為8個鄉。1958年,將康王河岸的8個自然村劃歸屯頭鄉所轄。同年9月成立湖屯公社。1983年12月,改稱湖屯區,轄4鄉1鎮。1985年11月,撤銷錢莊鄉、張店鄉、董莊鋪鄉、沙莊鄉,建立湖屯鎮。

境內北部陶山是泰山的支脈,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范蠡西施古蹟、朝陽洞、小泰山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二百多處。歷史上,這裡曾被譽為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風水寶地。

幽棲寺遺址位於陶山西側、幽棲寺村南200米處。寺內大雄寶殿於1971年拆除,尚存刻有圖案的六稜石柱兩根,唐經幢一座,唐僖宗李儇時佛頂尊勝陀羅經幢一根,於1977年運往泰安岱廟保存。西配殿內尚有陰線刻花紋六稜石柱。殿前鐘樓保存完好,有4根八稜石柱支撐。舊《肥城縣誌》記載:“寺有鍾,其聲可遠聞數十里,晨鐘為肥邑美景之一。”

范蠡墓位於陶山幽棲寺遺址西北約百米處。1967年“文革”時墓被髮掘,未見隨葬物。墓壁為粗石砌成,後又填平,保留遺址。清代著名學者唐仲冕所著《岱覽》中記:(蠡)扁舟至齊,止於陶,號陶朱公,即今肥城陶山也。舊有祠,創於秦,在公之舊居處,名陶公幽棲祠。秦丞相李斯從上封泰山還,聞蠡墓在此,弔書。至漢,於祠前建佛殿,去“陶公”二字,改為“幽棲寺”。即於寺內立祠祀公。隋代,移祠於冢右,曰“忠智幽棲祠”,即今之遺址是也。然秦碑漢贊皆殘斷剝蝕,無復完好。至唐貞觀元年(627年),有好事者重刻於石,並刻鴟夷歌於額,立於冢上。惜此碑在“文革”期間被毀,現已重新複製完好,立於冢前。

湖屯鎮的豆腐皮和粉皮加工為當地特色產品,且遠近聞名,遠銷四面八方。湖屯鎮豆腐皮加工可上溯到清代。自清代乾隆年間就開始有很多加工豆腐皮的小作坊。時境內各村幾乎都有加工豆腐皮的小作坊,其中比較有名的加工小作坊有:古莊村的武家,東穆河的司家、尹家,張店村的李家、張家、古家,東湖西李家,大湖村的趙家、王家等。如今湖屯鎮的豆腐皮已名揚四方,在製作程序不變的情況下,採用了現代化加工工藝,在顏色、味道、形狀、營養上比從前有了更大的進步。

"

湖屯鎮位於肥城市區西北部15.5公里處,東鄰王瓜店鎮,西靠石橫鎮,南與桃園鎮以康王河為界,北與長清區以小泰山、陶山相接,西北與平陰縣相連。東西寬7公里,南北長14.7公里,總面積85.3平方公里。

湖屯鎮古時為八百里水泊梁山的一部分,人們在此聚屯而住,故名湖屯。自元代至清代分屬鸞翔鄉的書城社、北申社、衡魚社所轄。1912~1935年,為第六區,轄6鎮45村。1951年,轄15個鄉。1955年12月,併為8個鄉。1958年,將康王河岸的8個自然村劃歸屯頭鄉所轄。同年9月成立湖屯公社。1983年12月,改稱湖屯區,轄4鄉1鎮。1985年11月,撤銷錢莊鄉、張店鄉、董莊鋪鄉、沙莊鄉,建立湖屯鎮。

境內北部陶山是泰山的支脈,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范蠡西施古蹟、朝陽洞、小泰山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二百多處。歷史上,這裡曾被譽為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風水寶地。

幽棲寺遺址位於陶山西側、幽棲寺村南200米處。寺內大雄寶殿於1971年拆除,尚存刻有圖案的六稜石柱兩根,唐經幢一座,唐僖宗李儇時佛頂尊勝陀羅經幢一根,於1977年運往泰安岱廟保存。西配殿內尚有陰線刻花紋六稜石柱。殿前鐘樓保存完好,有4根八稜石柱支撐。舊《肥城縣誌》記載:“寺有鍾,其聲可遠聞數十里,晨鐘為肥邑美景之一。”

范蠡墓位於陶山幽棲寺遺址西北約百米處。1967年“文革”時墓被髮掘,未見隨葬物。墓壁為粗石砌成,後又填平,保留遺址。清代著名學者唐仲冕所著《岱覽》中記:(蠡)扁舟至齊,止於陶,號陶朱公,即今肥城陶山也。舊有祠,創於秦,在公之舊居處,名陶公幽棲祠。秦丞相李斯從上封泰山還,聞蠡墓在此,弔書。至漢,於祠前建佛殿,去“陶公”二字,改為“幽棲寺”。即於寺內立祠祀公。隋代,移祠於冢右,曰“忠智幽棲祠”,即今之遺址是也。然秦碑漢贊皆殘斷剝蝕,無復完好。至唐貞觀元年(627年),有好事者重刻於石,並刻鴟夷歌於額,立於冢上。惜此碑在“文革”期間被毀,現已重新複製完好,立於冢前。

湖屯鎮的豆腐皮和粉皮加工為當地特色產品,且遠近聞名,遠銷四面八方。湖屯鎮豆腐皮加工可上溯到清代。自清代乾隆年間就開始有很多加工豆腐皮的小作坊。時境內各村幾乎都有加工豆腐皮的小作坊,其中比較有名的加工小作坊有:古莊村的武家,東穆河的司家、尹家,張店村的李家、張家、古家,東湖西李家,大湖村的趙家、王家等。如今湖屯鎮的豆腐皮已名揚四方,在製作程序不變的情況下,採用了現代化加工工藝,在顏色、味道、形狀、營養上比從前有了更大的進步。

「鄉村記憶」泰安市>肥城市 湖屯鎮

幽棲寺全景

"

湖屯鎮位於肥城市區西北部15.5公里處,東鄰王瓜店鎮,西靠石橫鎮,南與桃園鎮以康王河為界,北與長清區以小泰山、陶山相接,西北與平陰縣相連。東西寬7公里,南北長14.7公里,總面積85.3平方公里。

湖屯鎮古時為八百里水泊梁山的一部分,人們在此聚屯而住,故名湖屯。自元代至清代分屬鸞翔鄉的書城社、北申社、衡魚社所轄。1912~1935年,為第六區,轄6鎮45村。1951年,轄15個鄉。1955年12月,併為8個鄉。1958年,將康王河岸的8個自然村劃歸屯頭鄉所轄。同年9月成立湖屯公社。1983年12月,改稱湖屯區,轄4鄉1鎮。1985年11月,撤銷錢莊鄉、張店鄉、董莊鋪鄉、沙莊鄉,建立湖屯鎮。

境內北部陶山是泰山的支脈,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范蠡西施古蹟、朝陽洞、小泰山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二百多處。歷史上,這裡曾被譽為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風水寶地。

幽棲寺遺址位於陶山西側、幽棲寺村南200米處。寺內大雄寶殿於1971年拆除,尚存刻有圖案的六稜石柱兩根,唐經幢一座,唐僖宗李儇時佛頂尊勝陀羅經幢一根,於1977年運往泰安岱廟保存。西配殿內尚有陰線刻花紋六稜石柱。殿前鐘樓保存完好,有4根八稜石柱支撐。舊《肥城縣誌》記載:“寺有鍾,其聲可遠聞數十里,晨鐘為肥邑美景之一。”

范蠡墓位於陶山幽棲寺遺址西北約百米處。1967年“文革”時墓被髮掘,未見隨葬物。墓壁為粗石砌成,後又填平,保留遺址。清代著名學者唐仲冕所著《岱覽》中記:(蠡)扁舟至齊,止於陶,號陶朱公,即今肥城陶山也。舊有祠,創於秦,在公之舊居處,名陶公幽棲祠。秦丞相李斯從上封泰山還,聞蠡墓在此,弔書。至漢,於祠前建佛殿,去“陶公”二字,改為“幽棲寺”。即於寺內立祠祀公。隋代,移祠於冢右,曰“忠智幽棲祠”,即今之遺址是也。然秦碑漢贊皆殘斷剝蝕,無復完好。至唐貞觀元年(627年),有好事者重刻於石,並刻鴟夷歌於額,立於冢上。惜此碑在“文革”期間被毀,現已重新複製完好,立於冢前。

湖屯鎮的豆腐皮和粉皮加工為當地特色產品,且遠近聞名,遠銷四面八方。湖屯鎮豆腐皮加工可上溯到清代。自清代乾隆年間就開始有很多加工豆腐皮的小作坊。時境內各村幾乎都有加工豆腐皮的小作坊,其中比較有名的加工小作坊有:古莊村的武家,東穆河的司家、尹家,張店村的李家、張家、古家,東湖西李家,大湖村的趙家、王家等。如今湖屯鎮的豆腐皮已名揚四方,在製作程序不變的情況下,採用了現代化加工工藝,在顏色、味道、形狀、營養上比從前有了更大的進步。

「鄉村記憶」泰安市>肥城市 湖屯鎮

幽棲寺全景

「鄉村記憶」泰安市>肥城市 湖屯鎮

幽棲寺古鐘

"

湖屯鎮位於肥城市區西北部15.5公里處,東鄰王瓜店鎮,西靠石橫鎮,南與桃園鎮以康王河為界,北與長清區以小泰山、陶山相接,西北與平陰縣相連。東西寬7公里,南北長14.7公里,總面積85.3平方公里。

湖屯鎮古時為八百里水泊梁山的一部分,人們在此聚屯而住,故名湖屯。自元代至清代分屬鸞翔鄉的書城社、北申社、衡魚社所轄。1912~1935年,為第六區,轄6鎮45村。1951年,轄15個鄉。1955年12月,併為8個鄉。1958年,將康王河岸的8個自然村劃歸屯頭鄉所轄。同年9月成立湖屯公社。1983年12月,改稱湖屯區,轄4鄉1鎮。1985年11月,撤銷錢莊鄉、張店鄉、董莊鋪鄉、沙莊鄉,建立湖屯鎮。

境內北部陶山是泰山的支脈,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范蠡西施古蹟、朝陽洞、小泰山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二百多處。歷史上,這裡曾被譽為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風水寶地。

幽棲寺遺址位於陶山西側、幽棲寺村南200米處。寺內大雄寶殿於1971年拆除,尚存刻有圖案的六稜石柱兩根,唐經幢一座,唐僖宗李儇時佛頂尊勝陀羅經幢一根,於1977年運往泰安岱廟保存。西配殿內尚有陰線刻花紋六稜石柱。殿前鐘樓保存完好,有4根八稜石柱支撐。舊《肥城縣誌》記載:“寺有鍾,其聲可遠聞數十里,晨鐘為肥邑美景之一。”

范蠡墓位於陶山幽棲寺遺址西北約百米處。1967年“文革”時墓被髮掘,未見隨葬物。墓壁為粗石砌成,後又填平,保留遺址。清代著名學者唐仲冕所著《岱覽》中記:(蠡)扁舟至齊,止於陶,號陶朱公,即今肥城陶山也。舊有祠,創於秦,在公之舊居處,名陶公幽棲祠。秦丞相李斯從上封泰山還,聞蠡墓在此,弔書。至漢,於祠前建佛殿,去“陶公”二字,改為“幽棲寺”。即於寺內立祠祀公。隋代,移祠於冢右,曰“忠智幽棲祠”,即今之遺址是也。然秦碑漢贊皆殘斷剝蝕,無復完好。至唐貞觀元年(627年),有好事者重刻於石,並刻鴟夷歌於額,立於冢上。惜此碑在“文革”期間被毀,現已重新複製完好,立於冢前。

湖屯鎮的豆腐皮和粉皮加工為當地特色產品,且遠近聞名,遠銷四面八方。湖屯鎮豆腐皮加工可上溯到清代。自清代乾隆年間就開始有很多加工豆腐皮的小作坊。時境內各村幾乎都有加工豆腐皮的小作坊,其中比較有名的加工小作坊有:古莊村的武家,東穆河的司家、尹家,張店村的李家、張家、古家,東湖西李家,大湖村的趙家、王家等。如今湖屯鎮的豆腐皮已名揚四方,在製作程序不變的情況下,採用了現代化加工工藝,在顏色、味道、形狀、營養上比從前有了更大的進步。

「鄉村記憶」泰安市>肥城市 湖屯鎮

幽棲寺全景

「鄉村記憶」泰安市>肥城市 湖屯鎮

幽棲寺古鐘

「鄉村記憶」泰安市>肥城市 湖屯鎮

范蠡墓

"

湖屯鎮位於肥城市區西北部15.5公里處,東鄰王瓜店鎮,西靠石橫鎮,南與桃園鎮以康王河為界,北與長清區以小泰山、陶山相接,西北與平陰縣相連。東西寬7公里,南北長14.7公里,總面積85.3平方公里。

湖屯鎮古時為八百里水泊梁山的一部分,人們在此聚屯而住,故名湖屯。自元代至清代分屬鸞翔鄉的書城社、北申社、衡魚社所轄。1912~1935年,為第六區,轄6鎮45村。1951年,轄15個鄉。1955年12月,併為8個鄉。1958年,將康王河岸的8個自然村劃歸屯頭鄉所轄。同年9月成立湖屯公社。1983年12月,改稱湖屯區,轄4鄉1鎮。1985年11月,撤銷錢莊鄉、張店鄉、董莊鋪鄉、沙莊鄉,建立湖屯鎮。

境內北部陶山是泰山的支脈,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范蠡西施古蹟、朝陽洞、小泰山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二百多處。歷史上,這裡曾被譽為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風水寶地。

幽棲寺遺址位於陶山西側、幽棲寺村南200米處。寺內大雄寶殿於1971年拆除,尚存刻有圖案的六稜石柱兩根,唐經幢一座,唐僖宗李儇時佛頂尊勝陀羅經幢一根,於1977年運往泰安岱廟保存。西配殿內尚有陰線刻花紋六稜石柱。殿前鐘樓保存完好,有4根八稜石柱支撐。舊《肥城縣誌》記載:“寺有鍾,其聲可遠聞數十里,晨鐘為肥邑美景之一。”

范蠡墓位於陶山幽棲寺遺址西北約百米處。1967年“文革”時墓被髮掘,未見隨葬物。墓壁為粗石砌成,後又填平,保留遺址。清代著名學者唐仲冕所著《岱覽》中記:(蠡)扁舟至齊,止於陶,號陶朱公,即今肥城陶山也。舊有祠,創於秦,在公之舊居處,名陶公幽棲祠。秦丞相李斯從上封泰山還,聞蠡墓在此,弔書。至漢,於祠前建佛殿,去“陶公”二字,改為“幽棲寺”。即於寺內立祠祀公。隋代,移祠於冢右,曰“忠智幽棲祠”,即今之遺址是也。然秦碑漢贊皆殘斷剝蝕,無復完好。至唐貞觀元年(627年),有好事者重刻於石,並刻鴟夷歌於額,立於冢上。惜此碑在“文革”期間被毀,現已重新複製完好,立於冢前。

湖屯鎮的豆腐皮和粉皮加工為當地特色產品,且遠近聞名,遠銷四面八方。湖屯鎮豆腐皮加工可上溯到清代。自清代乾隆年間就開始有很多加工豆腐皮的小作坊。時境內各村幾乎都有加工豆腐皮的小作坊,其中比較有名的加工小作坊有:古莊村的武家,東穆河的司家、尹家,張店村的李家、張家、古家,東湖西李家,大湖村的趙家、王家等。如今湖屯鎮的豆腐皮已名揚四方,在製作程序不變的情況下,採用了現代化加工工藝,在顏色、味道、形狀、營養上比從前有了更大的進步。

「鄉村記憶」泰安市>肥城市 湖屯鎮

幽棲寺全景

「鄉村記憶」泰安市>肥城市 湖屯鎮

幽棲寺古鐘

「鄉村記憶」泰安市>肥城市 湖屯鎮

范蠡墓

「鄉村記憶」泰安市>肥城市 湖屯鎮

范蠡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