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副市長,老鄭州遍地種法桐樹變綠城

法桐 種植業 法國 農業 鄭州十二城 鄭州十二城 2017-08-28

因為這個副市長,老鄭州遍地種法桐樹變綠城

因為這個副市長,老鄭州遍地種法桐樹變綠城

老鄭州人都知道,以前鄭州有個響噹噹的名號,叫“綠城”。“綠城”怎麼來的呢?據說是七十年代初,某位領導人坐飛機經過鄭州上空,看到一片綠色,驚呼這簡直就是綠城啊,後經報紙報道,綠城這個稱號就在老鄭州人心中紮根。

因為這個副市長,老鄭州遍地種法桐樹變綠城

那麼鄭州天空下的那片綠色究竟是什麼呢?其實60、70、80年代的鄭州人都知道,那些綠就是法桐樹。鄭州很多街道兩排都種上了法桐樹,走進去彷彿就是綠色長廊。這些法桐樹能成為鄭州的符號,並讓鄭州人引以為豪,自然少不了咱們大鄭州這位可愛的老市長。

因為這個副市長,老鄭州遍地種法桐樹變綠城

這位老市長名叫史隆甫,他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鄭州市第一任副市長,把鄭州從沙城變成了綠城。

資料顯示,建國之後,鄭州市城區的面積才五平方公里,因為當時黃河決口,使得鄭州從東北到東南形成幾十公里的大沙丘,風一吹,鄭州就成了風沙之城,空氣質量簡直比現在還差。

據悉,鄭州在1950年至1970年間,沙塵暴天數年平均9.7個,有時最多一年能達22個。

面對如此嚴重的風沙,政府憂心如焚,開始想辦法治理。1951年,鄭州市政府下發文件,號召全民種樹,一個人種兩棵,必須要保種保活。那問題來了,鄭州這片土地種什麼樹合適呢?

因為這個副市長,老鄭州遍地種法桐樹變綠城

50年代種樹場景

這時時任副市長史隆甫站出來了,他專抓這項工作,負責造林治沙。史隆甫曾留學法國,海歸背景,他了解法桐樹在綠化和治理風沙方面的優勢。但當時鄭州沒有法桐樹,於是他想辦法從上海引進,然後在鄭州搞實驗。

他發現,鄭州地區的沙質土壤特別適合法桐樹成長,法桐在這裡比在上海南京長得都好,順著“摸著石頭過河”的邏輯,他號召全市大面積種植法桐樹。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省府地區的房子也只有三四層,可是那裡的法桐比樓房還要高,可見鄭州的土地多麼適合法桐生長。

因為這個副市長,老鄭州遍地種法桐樹變綠城

通過幾輪大面積種植之後,截止到20世紀80年代末,鄭州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5%,居省會城市第3名。

因為這個副市長,老鄭州遍地種法桐樹變綠城

緯一路還有殘景

如今,鄭州隨著城區面積擴大和規劃要求,一些路段也因為修路造橋建地鐵而砍掉法桐樹,文化路上的法桐樹已經被砍的差不多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一個城市要發展,就得重新修建,但也要注意綠化啊,對不起當年綠城的榮譽稱號。

因為這個副市長,老鄭州遍地種法桐樹變綠城

老市長史隆甫1903年出生在河南省武陟縣西陶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15歲時考入五年制“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法文班,這個學校就是後來的河南大學,1924年進入法國公共工程大學留學。1970年6月,史隆甫在幹校割麥時中暑去世,年僅67歲。

可惜的是,只有一些白髮蒼蒼的老鄭州人知道史隆甫,一些年輕人特別是90後已經不知道他為何人了。關於這位老市長記憶的消散,也伴隨著鄭州從“綠城”再到“霧霾之城”的過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