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

風華正茂指的是20-30歲,出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電影《芳華》講述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部隊文工團的事情,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有文工團工作的經歷,而且都是在70年代,這一時期也是我軍文工團全盛時期!

"

風華正茂指的是20-30歲,出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電影《芳華》講述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部隊文工團的事情,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有文工團工作的經歷,而且都是在70年代,這一時期也是我軍文工團全盛時期!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文工團

全稱文藝工作團,誕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1929年古田會議後,中國工農紅軍個部隊從士兵中挑選出優秀人才組成宣傳隊,1931年成立“八一劇團”,此後一直延續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文藝團有了較大的發展。

《芳華》以那個時代為背景,從片名就給人一種濃濃的文藝氣息,應該是馮小剛最走心的一部作品,也是關於他自己的一部作品。

"

風華正茂指的是20-30歲,出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電影《芳華》講述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部隊文工團的事情,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有文工團工作的經歷,而且都是在70年代,這一時期也是我軍文工團全盛時期!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文工團

全稱文藝工作團,誕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1929年古田會議後,中國工農紅軍個部隊從士兵中挑選出優秀人才組成宣傳隊,1931年成立“八一劇團”,此後一直延續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文藝團有了較大的發展。

《芳華》以那個時代為背景,從片名就給人一種濃濃的文藝氣息,應該是馮小剛最走心的一部作品,也是關於他自己的一部作品。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那年馮小剛初到文工團,外號“馮褲子”,靠著會畫畫的手藝進了文工團當美工,他所在的是京劇團,而漂亮的女兵都是歌舞團,所以他只能遠觀。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因為害羞,馮小剛一直不敢和女兵搭話,就算是過了好些年,還會對她們有印象,就像是2003年出版的自傳中寫的一樣“她的長相我已經記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脖子十分地光潔。因為是在8月裡,天很熱,她沒有穿白襯衫,空堂穿著夏裝,光潔的頸部優美地立在軍裝的小翻領中,使脖子看上去更白,領章看上去更紅。披著溼漉漉的頭髮,把軍帽塞進軍挎包裡的走出軍營。直到今天我都想為這樣一個細節拍一部電影,抒發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兵情節”

"

風華正茂指的是20-30歲,出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電影《芳華》講述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部隊文工團的事情,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有文工團工作的經歷,而且都是在70年代,這一時期也是我軍文工團全盛時期!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文工團

全稱文藝工作團,誕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1929年古田會議後,中國工農紅軍個部隊從士兵中挑選出優秀人才組成宣傳隊,1931年成立“八一劇團”,此後一直延續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文藝團有了較大的發展。

《芳華》以那個時代為背景,從片名就給人一種濃濃的文藝氣息,應該是馮小剛最走心的一部作品,也是關於他自己的一部作品。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那年馮小剛初到文工團,外號“馮褲子”,靠著會畫畫的手藝進了文工團當美工,他所在的是京劇團,而漂亮的女兵都是歌舞團,所以他只能遠觀。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因為害羞,馮小剛一直不敢和女兵搭話,就算是過了好些年,還會對她們有印象,就像是2003年出版的自傳中寫的一樣“她的長相我已經記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脖子十分地光潔。因為是在8月裡,天很熱,她沒有穿白襯衫,空堂穿著夏裝,光潔的頸部優美地立在軍裝的小翻領中,使脖子看上去更白,領章看上去更紅。披著溼漉漉的頭髮,把軍帽塞進軍挎包裡的走出軍營。直到今天我都想為這樣一個細節拍一部電影,抒發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兵情節”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

馮小剛的《芳華》是穗子朱脣輕啟咬破的西紅柿,練功房裡明朗的大提琴,還有泳池旁戲水打鬧的女孩們,“光潔的脖子”始終是馮小剛最在意的描述,也是他自己最旖旎的幻想。

馮小剛做客《國片大首映》節目,電影裡那些花兒與當時馮小剛所在文工團的女兵來了個大聚首。在前期電影《芳華》的宣傳活動中,這些電影中的原型——老文工團員也參加了活動。當那些快要步入花甲之年的文工團成員亮相後,身邊的小花們都顯得黯淡了許多,她們的容顏、氣質、身材讓人眼前一亮,完全稱得上“芳華依舊”

"

風華正茂指的是20-30歲,出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電影《芳華》講述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部隊文工團的事情,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有文工團工作的經歷,而且都是在70年代,這一時期也是我軍文工團全盛時期!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文工團

全稱文藝工作團,誕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1929年古田會議後,中國工農紅軍個部隊從士兵中挑選出優秀人才組成宣傳隊,1931年成立“八一劇團”,此後一直延續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文藝團有了較大的發展。

《芳華》以那個時代為背景,從片名就給人一種濃濃的文藝氣息,應該是馮小剛最走心的一部作品,也是關於他自己的一部作品。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那年馮小剛初到文工團,外號“馮褲子”,靠著會畫畫的手藝進了文工團當美工,他所在的是京劇團,而漂亮的女兵都是歌舞團,所以他只能遠觀。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因為害羞,馮小剛一直不敢和女兵搭話,就算是過了好些年,還會對她們有印象,就像是2003年出版的自傳中寫的一樣“她的長相我已經記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脖子十分地光潔。因為是在8月裡,天很熱,她沒有穿白襯衫,空堂穿著夏裝,光潔的頸部優美地立在軍裝的小翻領中,使脖子看上去更白,領章看上去更紅。披著溼漉漉的頭髮,把軍帽塞進軍挎包裡的走出軍營。直到今天我都想為這樣一個細節拍一部電影,抒發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兵情節”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

馮小剛的《芳華》是穗子朱脣輕啟咬破的西紅柿,練功房裡明朗的大提琴,還有泳池旁戲水打鬧的女孩們,“光潔的脖子”始終是馮小剛最在意的描述,也是他自己最旖旎的幻想。

馮小剛做客《國片大首映》節目,電影裡那些花兒與當時馮小剛所在文工團的女兵來了個大聚首。在前期電影《芳華》的宣傳活動中,這些電影中的原型——老文工團員也參加了活動。當那些快要步入花甲之年的文工團成員亮相後,身邊的小花們都顯得黯淡了許多,她們的容顏、氣質、身材讓人眼前一亮,完全稱得上“芳華依舊”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芳華》中連長的扮演者鍾楚曦,原型是原文工團人物楊慧,楊慧是1978年加入原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與馮小剛是昔日戰友,當年的楊慧個子高挑,氣質優雅,被挑選擔任領舞,跳“連長”一角色,可以說走路都帶風,颯爽英姿的感覺撲面而來,就算現在58歲的年紀,也是一個不老女神。

"

風華正茂指的是20-30歲,出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電影《芳華》講述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部隊文工團的事情,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有文工團工作的經歷,而且都是在70年代,這一時期也是我軍文工團全盛時期!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文工團

全稱文藝工作團,誕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1929年古田會議後,中國工農紅軍個部隊從士兵中挑選出優秀人才組成宣傳隊,1931年成立“八一劇團”,此後一直延續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文藝團有了較大的發展。

《芳華》以那個時代為背景,從片名就給人一種濃濃的文藝氣息,應該是馮小剛最走心的一部作品,也是關於他自己的一部作品。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那年馮小剛初到文工團,外號“馮褲子”,靠著會畫畫的手藝進了文工團當美工,他所在的是京劇團,而漂亮的女兵都是歌舞團,所以他只能遠觀。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因為害羞,馮小剛一直不敢和女兵搭話,就算是過了好些年,還會對她們有印象,就像是2003年出版的自傳中寫的一樣“她的長相我已經記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脖子十分地光潔。因為是在8月裡,天很熱,她沒有穿白襯衫,空堂穿著夏裝,光潔的頸部優美地立在軍裝的小翻領中,使脖子看上去更白,領章看上去更紅。披著溼漉漉的頭髮,把軍帽塞進軍挎包裡的走出軍營。直到今天我都想為這樣一個細節拍一部電影,抒發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兵情節”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

馮小剛的《芳華》是穗子朱脣輕啟咬破的西紅柿,練功房裡明朗的大提琴,還有泳池旁戲水打鬧的女孩們,“光潔的脖子”始終是馮小剛最在意的描述,也是他自己最旖旎的幻想。

馮小剛做客《國片大首映》節目,電影裡那些花兒與當時馮小剛所在文工團的女兵來了個大聚首。在前期電影《芳華》的宣傳活動中,這些電影中的原型——老文工團員也參加了活動。當那些快要步入花甲之年的文工團成員亮相後,身邊的小花們都顯得黯淡了許多,她們的容顏、氣質、身材讓人眼前一亮,完全稱得上“芳華依舊”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芳華》中連長的扮演者鍾楚曦,原型是原文工團人物楊慧,楊慧是1978年加入原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與馮小剛是昔日戰友,當年的楊慧個子高挑,氣質優雅,被挑選擔任領舞,跳“連長”一角色,可以說走路都帶風,颯爽英姿的感覺撲面而來,就算現在58歲的年紀,也是一個不老女神。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沒有濃妝豔抹,不需要華麗的服飾,只要往那一站,就能夠感受到她的氣場,軍人幹練的本身和女人優雅的氣質渾然天成,這麼長時間的沉澱讓她顯得更加有魅力。

電影中蕭惠子有句話“原諒我,不想讓你們看到我們芳華已逝的樣子”而現實生活中楊慧已經顛覆了電影中的情節,成功的告訴大傢什麼叫做書寫青春,永駐年華。

"

風華正茂指的是20-30歲,出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電影《芳華》講述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部隊文工團的事情,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有文工團工作的經歷,而且都是在70年代,這一時期也是我軍文工團全盛時期!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文工團

全稱文藝工作團,誕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1929年古田會議後,中國工農紅軍個部隊從士兵中挑選出優秀人才組成宣傳隊,1931年成立“八一劇團”,此後一直延續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文藝團有了較大的發展。

《芳華》以那個時代為背景,從片名就給人一種濃濃的文藝氣息,應該是馮小剛最走心的一部作品,也是關於他自己的一部作品。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那年馮小剛初到文工團,外號“馮褲子”,靠著會畫畫的手藝進了文工團當美工,他所在的是京劇團,而漂亮的女兵都是歌舞團,所以他只能遠觀。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因為害羞,馮小剛一直不敢和女兵搭話,就算是過了好些年,還會對她們有印象,就像是2003年出版的自傳中寫的一樣“她的長相我已經記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脖子十分地光潔。因為是在8月裡,天很熱,她沒有穿白襯衫,空堂穿著夏裝,光潔的頸部優美地立在軍裝的小翻領中,使脖子看上去更白,領章看上去更紅。披著溼漉漉的頭髮,把軍帽塞進軍挎包裡的走出軍營。直到今天我都想為這樣一個細節拍一部電影,抒發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兵情節”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

馮小剛的《芳華》是穗子朱脣輕啟咬破的西紅柿,練功房裡明朗的大提琴,還有泳池旁戲水打鬧的女孩們,“光潔的脖子”始終是馮小剛最在意的描述,也是他自己最旖旎的幻想。

馮小剛做客《國片大首映》節目,電影裡那些花兒與當時馮小剛所在文工團的女兵來了個大聚首。在前期電影《芳華》的宣傳活動中,這些電影中的原型——老文工團員也參加了活動。當那些快要步入花甲之年的文工團成員亮相後,身邊的小花們都顯得黯淡了許多,她們的容顏、氣質、身材讓人眼前一亮,完全稱得上“芳華依舊”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芳華》中連長的扮演者鍾楚曦,原型是原文工團人物楊慧,楊慧是1978年加入原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與馮小剛是昔日戰友,當年的楊慧個子高挑,氣質優雅,被挑選擔任領舞,跳“連長”一角色,可以說走路都帶風,颯爽英姿的感覺撲面而來,就算現在58歲的年紀,也是一個不老女神。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沒有濃妝豔抹,不需要華麗的服飾,只要往那一站,就能夠感受到她的氣場,軍人幹練的本身和女人優雅的氣質渾然天成,這麼長時間的沉澱讓她顯得更加有魅力。

電影中蕭惠子有句話“原諒我,不想讓你們看到我們芳華已逝的樣子”而現實生活中楊慧已經顛覆了電影中的情節,成功的告訴大傢什麼叫做書寫青春,永駐年華。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夏天最後一朵玫瑰》

電影巧妙的運用一首愛爾蘭民歌,文工團員一起活動的場合,小號手陳燦吹了一段古老的愛爾蘭民歌,帶著一絲憂鬱,抒發了對愛情、青春、芳華即將凋零的依戀和傷感,雖然這是一個漏洞,在文革後期,除了那些國內的革命歌曲,以及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歌曲外,就連《鴿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歌曲都曾被視為“黃歌”,更別說在公開場合演奏西方國家的歌曲了。

但《夏天最後一朵玫瑰》只是在影片裡一閃而過,恰像是白居易《琵琶行》所嘆的“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電影中想要表達青春時代所鍾情的歌,哪怕那芳華僅是一種幻影,也會毫不猶豫的抓緊。

"

風華正茂指的是20-30歲,出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電影《芳華》講述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部隊文工團的事情,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有文工團工作的經歷,而且都是在70年代,這一時期也是我軍文工團全盛時期!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文工團

全稱文藝工作團,誕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1929年古田會議後,中國工農紅軍個部隊從士兵中挑選出優秀人才組成宣傳隊,1931年成立“八一劇團”,此後一直延續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文藝團有了較大的發展。

《芳華》以那個時代為背景,從片名就給人一種濃濃的文藝氣息,應該是馮小剛最走心的一部作品,也是關於他自己的一部作品。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那年馮小剛初到文工團,外號“馮褲子”,靠著會畫畫的手藝進了文工團當美工,他所在的是京劇團,而漂亮的女兵都是歌舞團,所以他只能遠觀。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因為害羞,馮小剛一直不敢和女兵搭話,就算是過了好些年,還會對她們有印象,就像是2003年出版的自傳中寫的一樣“她的長相我已經記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脖子十分地光潔。因為是在8月裡,天很熱,她沒有穿白襯衫,空堂穿著夏裝,光潔的頸部優美地立在軍裝的小翻領中,使脖子看上去更白,領章看上去更紅。披著溼漉漉的頭髮,把軍帽塞進軍挎包裡的走出軍營。直到今天我都想為這樣一個細節拍一部電影,抒發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兵情節”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

馮小剛的《芳華》是穗子朱脣輕啟咬破的西紅柿,練功房裡明朗的大提琴,還有泳池旁戲水打鬧的女孩們,“光潔的脖子”始終是馮小剛最在意的描述,也是他自己最旖旎的幻想。

馮小剛做客《國片大首映》節目,電影裡那些花兒與當時馮小剛所在文工團的女兵來了個大聚首。在前期電影《芳華》的宣傳活動中,這些電影中的原型——老文工團員也參加了活動。當那些快要步入花甲之年的文工團成員亮相後,身邊的小花們都顯得黯淡了許多,她們的容顏、氣質、身材讓人眼前一亮,完全稱得上“芳華依舊”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芳華》中連長的扮演者鍾楚曦,原型是原文工團人物楊慧,楊慧是1978年加入原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與馮小剛是昔日戰友,當年的楊慧個子高挑,氣質優雅,被挑選擔任領舞,跳“連長”一角色,可以說走路都帶風,颯爽英姿的感覺撲面而來,就算現在58歲的年紀,也是一個不老女神。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沒有濃妝豔抹,不需要華麗的服飾,只要往那一站,就能夠感受到她的氣場,軍人幹練的本身和女人優雅的氣質渾然天成,這麼長時間的沉澱讓她顯得更加有魅力。

電影中蕭惠子有句話“原諒我,不想讓你們看到我們芳華已逝的樣子”而現實生活中楊慧已經顛覆了電影中的情節,成功的告訴大傢什麼叫做書寫青春,永駐年華。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夏天最後一朵玫瑰》

電影巧妙的運用一首愛爾蘭民歌,文工團員一起活動的場合,小號手陳燦吹了一段古老的愛爾蘭民歌,帶著一絲憂鬱,抒發了對愛情、青春、芳華即將凋零的依戀和傷感,雖然這是一個漏洞,在文革後期,除了那些國內的革命歌曲,以及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歌曲外,就連《鴿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歌曲都曾被視為“黃歌”,更別說在公開場合演奏西方國家的歌曲了。

但《夏天最後一朵玫瑰》只是在影片裡一閃而過,恰像是白居易《琵琶行》所嘆的“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電影中想要表達青春時代所鍾情的歌,哪怕那芳華僅是一種幻影,也會毫不猶豫的抓緊。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看完電影想起一首歌《從前慢》,在那個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年代,觸碰成了一輩子的賭注和惦念,當那個年代呈現在電影中時,是那麼的如夢似幻,大家純潔單純的就像水晶,遇到一點點光就會光芒四射。

"

風華正茂指的是20-30歲,出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電影《芳華》講述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部隊文工團的事情,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有文工團工作的經歷,而且都是在70年代,這一時期也是我軍文工團全盛時期!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文工團

全稱文藝工作團,誕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1929年古田會議後,中國工農紅軍個部隊從士兵中挑選出優秀人才組成宣傳隊,1931年成立“八一劇團”,此後一直延續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文藝團有了較大的發展。

《芳華》以那個時代為背景,從片名就給人一種濃濃的文藝氣息,應該是馮小剛最走心的一部作品,也是關於他自己的一部作品。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那年馮小剛初到文工團,外號“馮褲子”,靠著會畫畫的手藝進了文工團當美工,他所在的是京劇團,而漂亮的女兵都是歌舞團,所以他只能遠觀。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因為害羞,馮小剛一直不敢和女兵搭話,就算是過了好些年,還會對她們有印象,就像是2003年出版的自傳中寫的一樣“她的長相我已經記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脖子十分地光潔。因為是在8月裡,天很熱,她沒有穿白襯衫,空堂穿著夏裝,光潔的頸部優美地立在軍裝的小翻領中,使脖子看上去更白,領章看上去更紅。披著溼漉漉的頭髮,把軍帽塞進軍挎包裡的走出軍營。直到今天我都想為這樣一個細節拍一部電影,抒發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兵情節”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

馮小剛的《芳華》是穗子朱脣輕啟咬破的西紅柿,練功房裡明朗的大提琴,還有泳池旁戲水打鬧的女孩們,“光潔的脖子”始終是馮小剛最在意的描述,也是他自己最旖旎的幻想。

馮小剛做客《國片大首映》節目,電影裡那些花兒與當時馮小剛所在文工團的女兵來了個大聚首。在前期電影《芳華》的宣傳活動中,這些電影中的原型——老文工團員也參加了活動。當那些快要步入花甲之年的文工團成員亮相後,身邊的小花們都顯得黯淡了許多,她們的容顏、氣質、身材讓人眼前一亮,完全稱得上“芳華依舊”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芳華》中連長的扮演者鍾楚曦,原型是原文工團人物楊慧,楊慧是1978年加入原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與馮小剛是昔日戰友,當年的楊慧個子高挑,氣質優雅,被挑選擔任領舞,跳“連長”一角色,可以說走路都帶風,颯爽英姿的感覺撲面而來,就算現在58歲的年紀,也是一個不老女神。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沒有濃妝豔抹,不需要華麗的服飾,只要往那一站,就能夠感受到她的氣場,軍人幹練的本身和女人優雅的氣質渾然天成,這麼長時間的沉澱讓她顯得更加有魅力。

電影中蕭惠子有句話“原諒我,不想讓你們看到我們芳華已逝的樣子”而現實生活中楊慧已經顛覆了電影中的情節,成功的告訴大傢什麼叫做書寫青春,永駐年華。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夏天最後一朵玫瑰》

電影巧妙的運用一首愛爾蘭民歌,文工團員一起活動的場合,小號手陳燦吹了一段古老的愛爾蘭民歌,帶著一絲憂鬱,抒發了對愛情、青春、芳華即將凋零的依戀和傷感,雖然這是一個漏洞,在文革後期,除了那些國內的革命歌曲,以及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歌曲外,就連《鴿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歌曲都曾被視為“黃歌”,更別說在公開場合演奏西方國家的歌曲了。

但《夏天最後一朵玫瑰》只是在影片裡一閃而過,恰像是白居易《琵琶行》所嘆的“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電影中想要表達青春時代所鍾情的歌,哪怕那芳華僅是一種幻影,也會毫不猶豫的抓緊。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看完電影想起一首歌《從前慢》,在那個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年代,觸碰成了一輩子的賭注和惦念,當那個年代呈現在電影中時,是那麼的如夢似幻,大家純潔單純的就像水晶,遇到一點點光就會光芒四射。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轉換心情,現實生活中看到曾是文工團成員的她們,依舊意氣風發,彷彿是按下了時間的暫停鍵,《從前慢》現在也慢,她們永遠都是那個梨渦淺笑,我見猶憐的女孩,容不得歲月在她們臉上留下痕跡,只願她們都能得天獨厚朱顏不改,一直保持現在的狀態,才不枉自己過去轟轟烈烈投入的青春和深情!

2018年9月27日國防部的例行記者會上,決定重建解放軍文工團,保留新疆和西藏軍區文工團,不再保留軍種文工團。不是整個部隊文工團解散,而是軍種文工團取消。

50年代後,大戰事平息,開始裁減龐大的軍隊,超編的文工團成為首要目標,各大軍區文藝團體都紛紛合併裁撤,畢竟這是現實,電影很好的幫助我們回憶了那個年代,也帶我們瞭解了那個年代,現在很多年輕人在看過電影之後也會有感觸,雖然沒有經歷過那時的日子,但大家感同身受,因為我們都正值“芳華”。

"

風華正茂指的是20-30歲,出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電影《芳華》講述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部隊文工團的事情,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有文工團工作的經歷,而且都是在70年代,這一時期也是我軍文工團全盛時期!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文工團

全稱文藝工作團,誕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1929年古田會議後,中國工農紅軍個部隊從士兵中挑選出優秀人才組成宣傳隊,1931年成立“八一劇團”,此後一直延續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文藝團有了較大的發展。

《芳華》以那個時代為背景,從片名就給人一種濃濃的文藝氣息,應該是馮小剛最走心的一部作品,也是關於他自己的一部作品。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那年馮小剛初到文工團,外號“馮褲子”,靠著會畫畫的手藝進了文工團當美工,他所在的是京劇團,而漂亮的女兵都是歌舞團,所以他只能遠觀。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因為害羞,馮小剛一直不敢和女兵搭話,就算是過了好些年,還會對她們有印象,就像是2003年出版的自傳中寫的一樣“她的長相我已經記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脖子十分地光潔。因為是在8月裡,天很熱,她沒有穿白襯衫,空堂穿著夏裝,光潔的頸部優美地立在軍裝的小翻領中,使脖子看上去更白,領章看上去更紅。披著溼漉漉的頭髮,把軍帽塞進軍挎包裡的走出軍營。直到今天我都想為這樣一個細節拍一部電影,抒發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兵情節”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

馮小剛的《芳華》是穗子朱脣輕啟咬破的西紅柿,練功房裡明朗的大提琴,還有泳池旁戲水打鬧的女孩們,“光潔的脖子”始終是馮小剛最在意的描述,也是他自己最旖旎的幻想。

馮小剛做客《國片大首映》節目,電影裡那些花兒與當時馮小剛所在文工團的女兵來了個大聚首。在前期電影《芳華》的宣傳活動中,這些電影中的原型——老文工團員也參加了活動。當那些快要步入花甲之年的文工團成員亮相後,身邊的小花們都顯得黯淡了許多,她們的容顏、氣質、身材讓人眼前一亮,完全稱得上“芳華依舊”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芳華》中連長的扮演者鍾楚曦,原型是原文工團人物楊慧,楊慧是1978年加入原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與馮小剛是昔日戰友,當年的楊慧個子高挑,氣質優雅,被挑選擔任領舞,跳“連長”一角色,可以說走路都帶風,颯爽英姿的感覺撲面而來,就算現在58歲的年紀,也是一個不老女神。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沒有濃妝豔抹,不需要華麗的服飾,只要往那一站,就能夠感受到她的氣場,軍人幹練的本身和女人優雅的氣質渾然天成,這麼長時間的沉澱讓她顯得更加有魅力。

電影中蕭惠子有句話“原諒我,不想讓你們看到我們芳華已逝的樣子”而現實生活中楊慧已經顛覆了電影中的情節,成功的告訴大傢什麼叫做書寫青春,永駐年華。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夏天最後一朵玫瑰》

電影巧妙的運用一首愛爾蘭民歌,文工團員一起活動的場合,小號手陳燦吹了一段古老的愛爾蘭民歌,帶著一絲憂鬱,抒發了對愛情、青春、芳華即將凋零的依戀和傷感,雖然這是一個漏洞,在文革後期,除了那些國內的革命歌曲,以及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歌曲外,就連《鴿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歌曲都曾被視為“黃歌”,更別說在公開場合演奏西方國家的歌曲了。

但《夏天最後一朵玫瑰》只是在影片裡一閃而過,恰像是白居易《琵琶行》所嘆的“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電影中想要表達青春時代所鍾情的歌,哪怕那芳華僅是一種幻影,也會毫不猶豫的抓緊。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看完電影想起一首歌《從前慢》,在那個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年代,觸碰成了一輩子的賭注和惦念,當那個年代呈現在電影中時,是那麼的如夢似幻,大家純潔單純的就像水晶,遇到一點點光就會光芒四射。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轉換心情,現實生活中看到曾是文工團成員的她們,依舊意氣風發,彷彿是按下了時間的暫停鍵,《從前慢》現在也慢,她們永遠都是那個梨渦淺笑,我見猶憐的女孩,容不得歲月在她們臉上留下痕跡,只願她們都能得天獨厚朱顏不改,一直保持現在的狀態,才不枉自己過去轟轟烈烈投入的青春和深情!

2018年9月27日國防部的例行記者會上,決定重建解放軍文工團,保留新疆和西藏軍區文工團,不再保留軍種文工團。不是整個部隊文工團解散,而是軍種文工團取消。

50年代後,大戰事平息,開始裁減龐大的軍隊,超編的文工團成為首要目標,各大軍區文藝團體都紛紛合併裁撤,畢竟這是現實,電影很好的幫助我們回憶了那個年代,也帶我們瞭解了那個年代,現在很多年輕人在看過電影之後也會有感觸,雖然沒有經歷過那時的日子,但大家感同身受,因為我們都正值“芳華”。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歲月像一張捕夢網,選擇性地過濾了那些黑暗冷冰冰的噩夢,放大了那些溫暖的美夢。平凡之人或許無法抵抗時代的洪流,無法選擇相逢於戰火紛飛或是盛世太平。但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有相同的印記,你們的鄧麗君是我們的周杰倫,每個男孩心裡都有一個林丁丁。每一位女孩都值得擁有美好的年華。

而以上所有這些,都是電影以外的東西,應該和電影分開,文工團沒有在戰爭年代敗下陣來,卻被時代漸漸淘汰。年輕人走進電影院為了情懷,也為了擁有電影記憶的父母輩落淚,芳華的時代可能比不上小時代,那些年,致青春這類的青春片,但《芳華》是特殊時代的青春,懷念那個時代,用青春片的角度來看,一點都不丟人,我們無力去改變任何已寫就的命運。記錄和讚美一段年華,已經是最大的溫柔。

"

風華正茂指的是20-30歲,出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電影《芳華》講述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部隊文工團的事情,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有文工團工作的經歷,而且都是在70年代,這一時期也是我軍文工團全盛時期!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文工團

全稱文藝工作團,誕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1929年古田會議後,中國工農紅軍個部隊從士兵中挑選出優秀人才組成宣傳隊,1931年成立“八一劇團”,此後一直延續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文藝團有了較大的發展。

《芳華》以那個時代為背景,從片名就給人一種濃濃的文藝氣息,應該是馮小剛最走心的一部作品,也是關於他自己的一部作品。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那年馮小剛初到文工團,外號“馮褲子”,靠著會畫畫的手藝進了文工團當美工,他所在的是京劇團,而漂亮的女兵都是歌舞團,所以他只能遠觀。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因為害羞,馮小剛一直不敢和女兵搭話,就算是過了好些年,還會對她們有印象,就像是2003年出版的自傳中寫的一樣“她的長相我已經記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脖子十分地光潔。因為是在8月裡,天很熱,她沒有穿白襯衫,空堂穿著夏裝,光潔的頸部優美地立在軍裝的小翻領中,使脖子看上去更白,領章看上去更紅。披著溼漉漉的頭髮,把軍帽塞進軍挎包裡的走出軍營。直到今天我都想為這樣一個細節拍一部電影,抒發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兵情節”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

馮小剛的《芳華》是穗子朱脣輕啟咬破的西紅柿,練功房裡明朗的大提琴,還有泳池旁戲水打鬧的女孩們,“光潔的脖子”始終是馮小剛最在意的描述,也是他自己最旖旎的幻想。

馮小剛做客《國片大首映》節目,電影裡那些花兒與當時馮小剛所在文工團的女兵來了個大聚首。在前期電影《芳華》的宣傳活動中,這些電影中的原型——老文工團員也參加了活動。當那些快要步入花甲之年的文工團成員亮相後,身邊的小花們都顯得黯淡了許多,她們的容顏、氣質、身材讓人眼前一亮,完全稱得上“芳華依舊”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芳華》中連長的扮演者鍾楚曦,原型是原文工團人物楊慧,楊慧是1978年加入原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與馮小剛是昔日戰友,當年的楊慧個子高挑,氣質優雅,被挑選擔任領舞,跳“連長”一角色,可以說走路都帶風,颯爽英姿的感覺撲面而來,就算現在58歲的年紀,也是一個不老女神。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沒有濃妝豔抹,不需要華麗的服飾,只要往那一站,就能夠感受到她的氣場,軍人幹練的本身和女人優雅的氣質渾然天成,這麼長時間的沉澱讓她顯得更加有魅力。

電影中蕭惠子有句話“原諒我,不想讓你們看到我們芳華已逝的樣子”而現實生活中楊慧已經顛覆了電影中的情節,成功的告訴大傢什麼叫做書寫青春,永駐年華。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夏天最後一朵玫瑰》

電影巧妙的運用一首愛爾蘭民歌,文工團員一起活動的場合,小號手陳燦吹了一段古老的愛爾蘭民歌,帶著一絲憂鬱,抒發了對愛情、青春、芳華即將凋零的依戀和傷感,雖然這是一個漏洞,在文革後期,除了那些國內的革命歌曲,以及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歌曲外,就連《鴿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歌曲都曾被視為“黃歌”,更別說在公開場合演奏西方國家的歌曲了。

但《夏天最後一朵玫瑰》只是在影片裡一閃而過,恰像是白居易《琵琶行》所嘆的“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電影中想要表達青春時代所鍾情的歌,哪怕那芳華僅是一種幻影,也會毫不猶豫的抓緊。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看完電影想起一首歌《從前慢》,在那個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年代,觸碰成了一輩子的賭注和惦念,當那個年代呈現在電影中時,是那麼的如夢似幻,大家純潔單純的就像水晶,遇到一點點光就會光芒四射。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轉換心情,現實生活中看到曾是文工團成員的她們,依舊意氣風發,彷彿是按下了時間的暫停鍵,《從前慢》現在也慢,她們永遠都是那個梨渦淺笑,我見猶憐的女孩,容不得歲月在她們臉上留下痕跡,只願她們都能得天獨厚朱顏不改,一直保持現在的狀態,才不枉自己過去轟轟烈烈投入的青春和深情!

2018年9月27日國防部的例行記者會上,決定重建解放軍文工團,保留新疆和西藏軍區文工團,不再保留軍種文工團。不是整個部隊文工團解散,而是軍種文工團取消。

50年代後,大戰事平息,開始裁減龐大的軍隊,超編的文工團成為首要目標,各大軍區文藝團體都紛紛合併裁撤,畢竟這是現實,電影很好的幫助我們回憶了那個年代,也帶我們瞭解了那個年代,現在很多年輕人在看過電影之後也會有感觸,雖然沒有經歷過那時的日子,但大家感同身受,因為我們都正值“芳華”。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歲月像一張捕夢網,選擇性地過濾了那些黑暗冷冰冰的噩夢,放大了那些溫暖的美夢。平凡之人或許無法抵抗時代的洪流,無法選擇相逢於戰火紛飛或是盛世太平。但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有相同的印記,你們的鄧麗君是我們的周杰倫,每個男孩心裡都有一個林丁丁。每一位女孩都值得擁有美好的年華。

而以上所有這些,都是電影以外的東西,應該和電影分開,文工團沒有在戰爭年代敗下陣來,卻被時代漸漸淘汰。年輕人走進電影院為了情懷,也為了擁有電影記憶的父母輩落淚,芳華的時代可能比不上小時代,那些年,致青春這類的青春片,但《芳華》是特殊時代的青春,懷念那個時代,用青春片的角度來看,一點都不丟人,我們無力去改變任何已寫就的命運。記錄和讚美一段年華,已經是最大的溫柔。

追尋那些人的《芳華》年代

歲月流逝,芳華永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