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與司法良性互動 提升公平正義獲得感

法律 中國法院網 時政 南方週末 2017-04-02
輿論與司法良性互動 提升公平正義獲得感

(最高人民檢察院微信公號截圖/圖)

連日來,南方週末的報道《刺死辱母者》引起強烈反響。社會各界輿論在平衡法理情、彰顯法律溫度上,形成了最廣泛的共識。這種共識,在當今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背景下,彌足珍貴。

客觀而言,於歡案只是一個個案。中國每年審結大量案件,從中國裁判文書網公佈的裁判文書看,絕大多數的判決是經得起專業與輿論雙重檢驗的。這一點,從今年全國兩會“兩高”報告創歷史的高得票率即可看出。在社會轉型期,矛盾多發易發,公安幹警處在最前線,為社會和諧安寧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甚至生命。僅2016年就有362名民警犧牲,幾乎每天犧牲一位。我們既要正視中國法治進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要看到中國法治在傾聽、在改變、在你我的助推下穩步前行。

於歡案現象級傳播的背後,是政法部門現象級的迴應。3月25日深夜,政法系統微信公號“長安劍”推出文章,強調三句話:政法人應當感謝輿論監督,因為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在鼎沸輿論面前,事實和法律仍應是司法工作者的“定海神針”;願關切最終形成力量,讓於歡有一個兼具“法理情”的結局。這種充滿溫度的迴應,同樣引發了人們的共鳴。3月26日上午,公檢法的聲音幾乎同時刷屏,調查核查全面展開。最高檢派員南下山東,將對該案事實、證據進行全面審查,對該案警察執法行為進行調查。山東省高院二審合議庭的法官開始全面閱卷,山東省公安廳的核查工作組啟動運轉。值得一提的是,最高檢介入調查個案,在司法實踐中並不多見,足見現象級迴應的當量。

政法部門現象級迴應的背後,是中國法治建設現象級的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為全面依法治國指明瞭方向,為司法改革注入了強大動力。近年來,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司法責任制、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制度和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等多項司法改革全面有序推進。有的改革比如員額制涉及深層利益調整,難度空前,但中國司改初衷不改,決心不變,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法委書記孟建柱的話說,就是“敢於動自己的奶酪”。幾年下來,司法改革與法治建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更為關鍵的是,政法隊伍的理念得到轉變,能力得到提升,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大大增強。這一次政法部門現象級迴應就是法治建設成效的有力註腳。

回到於歡案本身,我們還可以看到輿論與法治之間的現象級互動。從南方週末開始,央媒與地方媒體,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眾聲紛紜中尋找著“最大公約數”。中國法院網《又一堂全民共享的法治“公開課”》感嘆說:“如果是在幾年前遇到此類事件,在自媒體上罵大街的有,侮辱、威脅法官的有,挑頭鬧事的有,發狠話的也有……而看今天的評論,絕大多數評論者都態度平和,有理有據,引經據典,具有建設性……人人都在說自己的道理,評別人的不足,而且對法律程序給予了基本的尊重。人們最後把眼光投向了已經受理上訴的山東高院。” 這說明今天的中國對法治與程序正義充滿信心。

媒體、輿論和司法機關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探尋事實真相,追求社會公平正義。但真相的立體呈現,從來就不是一篇報道所能承擔的,它是一個在不懈探求中逐漸接近的過程。所以,媒體代替不了司法,必需尊重司法與程序正義。具體到於歡案,諸多媒體都注意到了應有的審慎與平衡原則,守住了輿論與司法的分界。正是輿論與司法之間的良性互動,帶來了社會言論的正面呈現,彰顯了人性關懷和社會輿論的理性力量。人倫與法治的雙重共識,就在一次次溫和理性討論中逐漸形成。於歡案是一次極好的普法,也是一次社會成熟度的測驗,讓我們對中國法治這些年的成長及中國法治的未來,生出了更多信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