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多數軍人不願依法優先?

法律 不完美媽媽 衝鋒號 2019-04-07
為什麼多數軍人不願依法優先?

作者:鄭昌盛、何磊平、楊宇

為什麼多數軍人不願依法優先?

相信很多戰友都像我有類似的經歷:每一次站在“軍人依法優先”窗口時都會有些猶豫要不要拿出證件站到前排……

記不清從什麼時候起“軍人優先”的標識,它曾無數次被人提起卻無數次被人無視。

從前,筆者經常看到身穿軍裝排隊掛號取藥的軍人,雖然在特定的軍隊醫院裡隨處可見“軍人優先”的窗口或者標示牌,但有些群眾似乎並不買賬,就連坐診醫生也常常熟視無睹、不聞不問,常常使軍人深感窘迫。

那時的“軍人候車室”也沒有體現出它應有的價值,那些常年背井離鄉或駐守邊防的軍人們不得不淹沒到茫茫人海和如織人流當中。

為什麼多數軍人不願依法優先?

2016年的那次傷殘軍人持證購票被拒事件還不時被人提起。不知當時高分貝喇叭喊出的那句“他沒有排隊!”,是否擊碎了殘疾軍人徐先生的心。

事實上,在老百姓心裡,軍人依然“優先”。比如,公交車讓座優先、抗洪抗震搶險救災優先、面對戰爭流血犧牲優先、危難關頭挺身而出優先……而當他們急著出去執行任務、身負傷病上門問診、特別需要“優先關照”時,卻常常被擋在“優先”窗口之外。

“軍人優先”不應該成為軍人的心理負擔和道德約束,更不應該成為社會民眾心理認同的障礙!

為什麼多數軍人不願依法優先?

從2018年12月1日起,全國汽車客運站、道路客運班線經營者在購票、安檢、候車、乘車等環節對軍人提供依法優先服務。這是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職業的暖心之舉。

“軍人依法優先”使軍人優先權益的保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觀,但大部分軍人和社會民眾的心理認同並未同步扭轉。

我們依然很少見到軍人插隊,哪怕是在屬於軍人的窗口,因為在軍人的心目中,軍人形象遠比軍人優先更重要,這與部隊經年累月的犧牲奉獻教育和傳統價值觀教育不無關係。而民眾對相關法律規定仍知之甚少,大部分人的認識仍然停留在軍人的優先權利來自於道德約束。

為什麼多數軍人不願依法優先?

一次休假途中我遇見車站軍人購票窗口前,早已被老百姓排成了長隊。當時我內心糾結著要不要拿出證件走到窗口,望著排成長隊中站著的許多面無表情、肩背碩大蛇皮袋的農民工模樣的男人和女人不禁心生猶豫,也許在他們漂泊的生活裡,排成長隊購票早已成常態。

我心有不忍果斷放棄了自己的權益。或許有很多回家探親穿著便衣的軍人們,面對此情景只得悄悄把軍人證件揣進口袋,不露聲色地默默排隊等候。

事實上,軍人群體對“軍人依法優先”的認識更多的也是停留在道德約束層面。一個年邁的老人、一個傷殘的中年男人、一個羸弱的孕婦、一個年幼的孩子……都會讓我們望而卻步,真正讓我們羞於拿出證件的,也或多或少來自於我們一直堅守的為民奉獻意識。

“軍人優先”轉向“軍人依法優先”,並非是“咬文嚼字”,而是明確將軍人的優先權利從道德約束層面上升到法律規定層面,促進“軍人依法優先”的理念凝結成為社會共識。

為什麼多數軍人不願依法優先?

時值兩會召開,楊利偉代表近期在接受記者採訪中提到:自己剛當兵那會兒,還沒有如今的軍官證、士官證,休假探親的時候部隊會開封介紹信。那會兒的候車室也很緊張,但只要拿出介紹信,工作人員就會主動帶你到軍人候車室。

對軍人的尊崇,從人民軍隊創立之初已成傳統。這種尊崇感並不因為軍人身份特殊,就一定要凡事優先於他人,而是在軍愛民、民擁軍的互動中呼喚軍民魚水情,讓軍人不再寒心。

為什麼多數軍人不願依法優先?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當久別親人的自己走出邊關風雪,返鄉探家的時候;當常年戍守的自己走出高地哨所,奔赴遠程的時候;當自己英勇負傷,需要救助的時候;如果能享受到社會給予的優先政策和服務,那種溫暖大可消解身心的苦累和寒冷、足以激發奉獻拼搏的能量。

從這個角度講,“軍人依法優先”是為廣大堅守一線的部隊官兵著想的暖心之舉,是延續“擁軍愛民”的光榮的有力舉措,是國家保障軍人合法權益的頂層設計,關乎國家利益。

形成“軍人依法優先”的社會共識依然任重道遠。這既需要軍人樹立新時代的新風貌,也需要“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職業”相關政策、法規的持續發力,還需要社會民眾的積極強烈響應,更需要軍民觀念的同步轉變。

往期精彩,一網打盡↓↓↓

衝鋒號工作室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

刊期:1505期

編輯:宇先森

相關推薦

推薦中...